浅谈我国大豆的产销_大豆论文

浅谈我国大豆的产销_大豆论文

浅谈我国大豆产加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大豆论文,我国论文,产加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豆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等营养成分,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特殊农产品。大豆作为一种重要的蛋白源,有“粮食之宝”、“旷野牛肉”之美誉。大豆及其加工制品,对改善人们的膳食结构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正因如此,大豆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青睐。目前,以我国大豆为种源种植大豆的国家和地区已遍及世界各地,达5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豆唯我国所独有的状况已成为历史。今天,大豆已成为世界性农作物,成为仅次于小麦、水稻、玉米、大麦的第五大农作物。至1996~1997年度,全球大豆的年产量已达13252万吨。然而, 我国大豆王国的美誉却不复存在了。我国虽然在大豆播种面积上列世界第三,但大豆的总产量却排名第四。作为大豆主产国,许多以大豆为原料的大豆制品还不得不从国外进口(春都集团进口大豆食品添加剂就是典型一例)。从1996年始,我国已由大豆出口国、大豆净出口国变成了大豆净进口国。

目前,我国大豆人均占有量仅为7.8公斤,远低于人均20.3 公斤这一世界平均水平。依照中国医学科学院的预测,按改善膳食结构的要求,到2000年我国大豆的人均占有量最低应达到13.5公斤。若此,以近年大豆产量水平作比较基准还缺少50亿公斤。不仅如此,省际间分布也很不均衡。根据农业部大豆专家顾问组的划分,只有黑龙江、内蒙、吉林、河南、辽宁、山东和安徽等省(区)属于自给有余型(人均占有大豆41公斤以上)和基本自给型(人均占有大豆11~40.9公斤),其余绝大部分省(区、市)属于不能自给型(人均占有大豆5.1~10.9 公斤)和严重短缺型(人均占有大豆5公斤以下)。可见, 我国大豆供求形势不容乐观。

大豆在我国农业发展和人口繁衍的历程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历史作用。不仅如此,在我国现阶段乃至未来的农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进程中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我国农业发展规划的“四个一”工程中,有三个一与大豆有关。大豆在增产1000亿斤粮食中承担着30亿斤的任务;在增产1000万吨肉和1000万吨水产品的规划任务中,因大豆在配合饲料中占10~15%而高居显位。大豆的未来发展如何,令人关注,值得研究。笔者认为,我国大豆业要发展,一方面,大豆企业应科学生产、规范经营、产加销储运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行业协会、社会民间团体要联合监督与调控。具体说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综合组装配套技术,大面积提高大豆单产

大豆产量的增加、供给能力的增强,主要受制于大豆种植面积和大豆单产两个因素。受耕地总面积和合理轮作等客观条件的制约,我国的大豆种植面积不可能大幅度扩大;而从我国大豆单产与美国、巴西等世界大豆主产国单产水平以及世界大豆平均单产水平的差距(1997年我国大豆亩产为103公斤,不仅与美国、巴西等先进国家160公斤的单产水平不能相比,而且与全世界平均单产水平130 公斤也有相当大的差距)看,提高我国大豆单产水平大有潜力可挖。因此,提高大豆单产是增加大豆有效供给的根本保证。

1.积极推广规范化、模式化高产栽培技术

由于近年来我国大豆价格已接近甚至超过国际大豆市场价格,所以,依靠提高大豆价格来促进大豆增产已没有余地,必须从变革落后生产方式、增加大豆生产的科技含量、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努力。从近年大豆主产区提高大豆单产的实践看,加速大豆科技进步、使大豆栽培由传统的常规措施向现代栽培技术迈进,由单项增产技术向综合技术配套组装转化,收到了可喜的效果。

永常模式创始于1988年,是由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纳夫兹格教授同黑龙江省以及巴彦县的大豆科技人员在黑龙江省巴彦县松花江乡永常村创立的规范化大豆栽培模式。这种组装了五大技术单元(更换精选良种、增施农肥化肥、肥茬伏秋整地、机械精量点播、防病灭虫等)的栽培模式,经过1988~1990年三年的试验、示范,种植面积由1000亩扩大到10万亩,产量连年达到或超过既定的200公斤/亩的设计目标。 此后运用永常模式种植的大豆面积进一步扩大,1991年扩大到40 万亩, 平均亩产202公斤。1993年推广到70万亩,平均亩产210公斤。至1995年,70万亩永常模式大豆的平均亩产达到215公斤。经过8年的推广应用,永常模式的大豆面积累计314万亩,总增产11.18万吨,共增经济效益1.55亿元。

大豆三垄栽培模式,是“六五”期间,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大豆专家把多年来在大豆生产与科研上取得的经验和成果进行优化组合,经过反复实验,把最适宜的单项技术组装在一起,形成的一套农机和农艺相结合的大豆高产综合技术体系。由于这个技术体系是垄体深松、垄下分层深施肥和垄上双条精量播种三项技术措施的有机结合(播种时,同时进行垄体深松、分层深施肥和垄上双条精播三项作业),故称其为“三垄”栽培模式。生产实践表明,这项比较规范的模式化的大豆高产组合栽培技术,在土壤环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比传统的种植方法增产15%~20%。目前已累计推广3000万亩,平均亩产115.2公斤,增产大豆7亿多公斤,创造社会经济效益10亿多元。值得提及的是,1995年,位于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腹地的建三江农管局全局种植大豆305.2万亩, 运用三垄栽培技术,总产达到46.5万吨,亩产152.5公斤。

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是美国俄亥俄州大豆专家R.L.Cooper教授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研究出来的。我国大豆主产区黑龙江省引进五年来,经过适地消化、稼接(平作改成平垄结合等),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大豆高产栽培模式。种植实验证明,这种高产栽培模式较一般的栽培方法可使大豆提高产量20%左右。

这些从依赖单一农艺、农机因素到多项农艺技术和农机作业技术相结合、多学科技术综合运用而形成的技术组合配套的规范化、模式化的大豆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必将为提高我国大豆单产发挥重大作用。

2.建立健全大豆良种繁育与供应服务体系

种子是植物生长之本。大豆品种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大豆产出数量和质量。品种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它在提高大豆单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为了提高大豆产量,必须建立健全大豆良种繁育与供应服务体系,因地制宜地选育优良主裁品种。一方面要做好大豆原种的生产繁育,确保种子纯度,另一方面要在商品种子应用过程中注意优选与包衣等。尽管如此,优良的品种若没有好的农艺措施,也不可能收到理想的高产稳产效果。种子的优选与栽培技术的有机结合是提高大豆产量的客观要求。

3.研制并推广应用配套农机具

农机是农艺措施实现的载体或客观基础。大豆规范化、模式化高产栽培技术都是以农机为载体,把优种、保苗、防治病虫害、深松、分层深肥、精量播种、化学除草等多项技术组装起来的组合技术。可见,具有技术先进性、配套化的农机具是提高大豆单产的重要条件。为此,不断地研制、推广与各种栽培技术相配套的农机具是当务之急,也是长久之策。这不仅需要农业技术人员的积极参与,更需要农机生产技术人员的辛勤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大豆科技工作者和农机工作者的协力攻关是大豆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的必要保障。

二、分种、分收、分储、分管,产加销储运协调统一

生产(包括加工)、销售、储藏、运输等是大豆产业链上不可缺少的环节。大豆产业化程度的高低受之于这些环节是否协调的制约。然而在我国,大豆的产加销储运等职能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衔接,致使大豆及其加工制品不能有效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大豆市场不仅总量短缺,而且还呈结构失衡。

大豆这种农产品虽然是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较高的农产品,但其品种间的差异性较大。有的品种属于蛋白质型(蛋白质含量较高,脂肪含量相对较低),适于加工制作蛋白食品,有的品种则属于脂肪型(脂肪含量相对较高,蛋白质含量相对较低),适于榨油及进一步加工。如果两类品种混杂,则会大大降低其蛋白质和脂肪的指标值,影响大豆的进一步加工利用。目前我国大豆品种的培育居世界领先水平,如我国自己培育的大豆品种“东农42”(蛋白质含量高达45.30%)、“黑农8号”(脂肪含量超过22%)都是国际水平的优质大豆品种。但由于品种混杂等原因,我国商品大豆的质量却很差,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均不很高,不仅影响大豆出口,就是在国内市场也受到国外进口的优质大豆的冲击,缺乏市场竞争力。其成因固然很多,但大豆生产(包括加工)与市场的严重脱节是其不可忽视的原因。事实上,我国大豆产加销储运等市场营销组织还相当程度地存在着对消费者和市场环境缺乏调查研究、对市场需求缺乏深入了解、不能准确地把握大豆加工制品的开发方向等弊端。这是导致大豆制品产销脱节的重要原因。这种各类营销组织之间缺少信息沟通、缺乏利益驱动下的有效协作的弊端,也是我国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通病。

为了提高大豆的商品性,使其具有更高的附加值,必须依据各地的自然条件和栽培技术水平,选择适宜本地种植的专用大豆品种。做到分品种种植、分品种收获、分品种装运、分品种储存。这是克服大豆生产与大豆加工脱节的有效手段,是大豆产加销储运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大豆产业化的客观要求。

三、树立现代营销观念,重视研究消费需求,积极开发大豆制品

观念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指导思想,它支配着人们的行为。市场营销观念的正确与否决定着营销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是否科学、合理、能否取得满意的经营效果。从目前看,我国相当比重的大豆生产经营企业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习惯于“以产定销”的做法,仍坚持按旧市场营销观念开展营销活动。尽管许多大豆企业非常重视销售,但对市场营销环境、消费者需求等缺乏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因此充其量也只是推销观念。更有些企业还坚持以生产观念参与市场竞争,自己能生产什么就生产什么,自己想生产什么就生产什么。可想而知,这种缺乏正确的市场观念,不重视研究市场的经营现状,势必会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也无法满足消费者对商品多种多样的需求。对此,大豆生产经营企业特别是大豆加工企业必须摒弃旧观念,树立现代市场营销观念,依市场需求、企业能力和竞争状况,不断开发令消费者满意的大豆制品。这客观上要求大豆生产经营企业尤其是大豆加工企业要重视开展市场调研工作,以掌握消费者需求和市场营销环境的变化规律。

众所周知,大豆的蛋白质含量较高,营养丰富,是人类的主要蛋白食品。但是由于大豆中含有对人体不利的胰蛋白酶和皂素这样的有害物质,如果简单地炒吃、煮吃,就会在胰蛋白酶的抑制下大大降低其营养价值。人体对炒豆、煮豆只能消化60%和68%(注:陆恒:《大豆营养优势的科学利用》,载《粮食科技与经济》1998年第4期,第34页。 )若食用没有烧透和夹生的大豆,还会引起消化不良或腹泻。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大豆的有效利用率,必须对大豆进行加工和综合利用。一般说来,加工后的豆制品,其营养成分比较容易吸收,消化率在90%左右。具体地说,如:熟豆粉83%、豆腐95%、冻豆腐96.1%。(注:陆恒:《大豆营养优势的科学利用》,载《粮食科技与经济》1998年第4 期,第34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我国豆制品的数量和质量将会进一步提高。在未来的几十年内,由于人口的增长和畜牧业发展的缓慢,通过食用大豆制品来增加蛋白质摄入量,是提高我国人民营养水平、改善人民生活的主要措施之一。即使是动物蛋白充足时,把添加大豆蛋白的制品作为患者食品和健康人预防疾病的营养食品也具有现实意义。

大豆食品的加工必然向深加工方向发展。在主食上,大豆将通过互补来提高营养成分。目前,我国主食以植物食品为主,其蛋白质含量比较低。若在现有的主食上加入大豆蛋白粉制成混合型食品(如适量掺于面粉、玉米粉中混合),就会大大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94食品及粮油中间产品生产新方法国际研讨会”上的研究成果显示,大豆、小麦与玉米各占1/3,经过科学工艺制成的食品,其蛋白质含量升高,营养价值比单一食品高7~8倍。(注:陆恒:《大豆营养优势的科学利用》,载《粮食科技与经济》1998年第4期,第34页。)另有实验表明, 在小麦粉和玉米粉中加入8%的大豆蛋白粉,蛋白质含量提高6个百分点;在大米粉中加入17%的大豆蛋白粉,相当于加入了0.5%的赖氨酸和0.3%的苏氨酸。(注:夏剑秋等:《用大豆蛋白强化成品粮营养势在必行》,载《粮油食品科技》1998年第4期,第17页。)可见, 大豆蛋白作为理想的天然食物添加剂加入成品粮中形成新的高蛋白食品的研究与开发有广阔的前景。

在副食上,传统的豆制品一直是我国城乡人民所喜爱的食品,并在日常膳食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北方由于气候寒冷,蔬菜生产期短,对豆制品又有特殊的需求。豆制品也是一种物美价廉的高蛋白菜用食品,它有利于缓解北方冬春蔬菜短缺的矛盾。因此,运用现代工艺技术研制开发菜用豆制品也是大豆制品开发的合理取向。此外,还应重视将其作为优质食物添加剂在副食中添加,如对添加大豆蛋白的肉类制品、乳制品和饮料制品等的开发与研制。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发达国家大豆产品开发的实践表明,将大豆蛋白经酸碱等方法处理后,添加到肉类制品中,可使这些新生成的低成本肉制品的蛋白质含量升高、胆固醇含量降低,而且,由于蛋白质具有胶凝作用,而使其适口性增强、保存期延长。同样,添加了大豆的饮料也具有品质优良、味美可口的特征。

对大豆磷脂的开发利用,一方面要发挥其医药价值,研制有一定疗效的保健品(如健脑益智类、抗衰老类、美容润肤类等),另一方面还应探索其在轻工业上的新用途,如工业用抗氧化剂、分散剂和防锈剂等。

四、熟悉市场知识,树立品牌意识,开展绿色营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与市场客观地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豆生产经营企业作为大豆市场系统中的一个构成要素,是大豆市场活动的主体,其生存与发展依赖于与市场的关联程度。市场不仅是大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终点,还是大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大豆企业只有正确地认识市场、灵敏地适应市场并卓有成效地驾驭市场,使企业行为与市场密切协调起来,才能通过市场活动不断地发展壮大。而熟悉市场交易知识是企业适应并有效驾驭市场的必要条件之一。

值得提及的是,我国大豆生产经营者很少涉足期货,不善于借助期货交易(套期保值)规避价格风险,其主要原因是大豆生产经营者缺乏大豆期货交易知识。而期货交易作为商品经济与市场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高级形式,是大豆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熟练掌握期货交易知识能表明大豆生产经营者是否具备熟练有效驾驭市场的能力。有鉴于此,大豆生产经营企业积极主动研修期货交易知识是十分必要的,是提高大豆企业自身素质的当务之急。

大豆生产经营者不断了解、掌握期货交易知识,积极参与大豆期货交易活动,既可以转移大豆现货交易风险,又有利于改善大豆期货市场投资主体的结构,进而有利于促进期货市场的有序运行。

品牌,尤其是具有良好知誉度的品牌,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进占目标市场的“通灵宝玉”。品牌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也是企业营销绩效的主要衡量指标。品牌资产的不断增值(提高品牌质量、增加品牌忠诚度、实现品牌扩张等)是企业各种营销手段综合而灵活运用的结果,而不是单靠宣传即可获得。就大豆及其制品的品牌开发与管理而言,宜在“绿色”上多下功夫,在绿色产品、绿色食品上挖潜,以突出大豆是来自大自然的农产品的特色,激发、创造市场需求。这就要求大豆生产经营企业在努力满足消费需求、争取适当利润的同时,要按照生产绿色产品、绿色食品的要求,维护生态平衡,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将环境保护融入企业的营销实践中。大豆生产要使用无毒农药和有机肥、生物肥;大豆加工要严格控制水质和空气清洁标准;研制应用并形成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服务和消费等各环节一条龙式卫生保护措施,积极开展整体绿色营销。

五、建立、健全大豆行业组织

行业组织作为介于政府和市场之间的中间性的民间组织,是政府调控市场的必要补充。然而目前在我国却很少见,即使有类似的组织,也未能发挥应有的调控作用。所以,为了保障市场的发展,应鼓励建立和完善行业组织。

建立、健全行业组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调节市场的客观需要。针对我国大豆业缺乏统一管理的现状,宜建立大豆业的行业组织。属于行业性公益团体性市场调节组织的大豆行业组织,作为“企业的依靠、政府的帮手”,在协调企业利益、调节市场秩序方面可以起到政府起不到的作用。大豆行业协会应具有多个职能:一是与政府取得联系,向政府反映大豆行业发展状况,包括大豆市场供给与需求状况,并争取政府的支持与帮助;二是建立、维护大豆市场交易秩序,制定有关的大豆行业的业务规约,包括大豆的交货付款的时间、地点等,以规范交易方式;三是仲裁大豆市场各营销企业之间业务往来的纠纷;四是负责传授大豆商品生产与交易知识,包括大豆及其制品的生产操作与机械维修技术等。

建立健全行业组织体系也是发展大豆业的客观要求。大豆业发展过程中经常涉及到许多与非大豆行业相关联的业务,如大豆期货交易等。如果不能健全期货业规的规范与调控体系,就必然影响大豆期货交易的实现,也影响大豆价格发现机制的形成与合理运行,进而制约大豆业的发展。所以,应加强期货业的行业管理,成立期货行业协会,监督、调节期货交易所和期货经纪公司的自律,以促进期货交易规范化。

此外,消费者协会等社会团体从社会公众的利益角度出发,对大豆及其制品企业的营销行为和大豆市场交易秩序进行监督,也是十分必要的。

六、政策倾斜,引导消费,支持大豆业发展

1.积极宣传,拓展“大豆行动计划”

我国“大豆行动计划”自1996年秋季在11个省(市、自治区)的24所中小学实施以来,已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受试学校的师生和家长普遍欢迎并接受了豆奶食品。从湖北大冶市实验小学的“家长意见书”上反馈的信息看,有92.8%的家长赞成并支持“大豆行动计划”。因此,应在进一步分析、总结试验结果的基础上,扩大大豆行动计划的开展面,把大豆行动计划拓展到全体国民的饮食结构与营养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上。通过执行大豆行动计划,向广大居民宣传大豆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促进国民形成科学的营养观念和饮食习惯,促进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结构的形成,同时也有利于拉动大豆需求,进而促进大豆生产的发展和现代化大豆产业的振兴。

2.完善大豆等粮食的风险基金制度

由于大豆等粮食的生产是自然生产过程和经济生产过程的统一,大豆等粮食的生产经营不得不承受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且受大豆等粮食生产周期较长的影响,市场价格对大豆等粮食生产的调节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建立大豆等粮食的风险基金制度,有利于稳定大豆等粮食的价格,平抑粮价的大幅度波动,防止粮食(包括大豆)市场价格过度波动挫伤粮农种积极性,也有利于防止损害消费者利益的现象。但实践中还存在着基金不足额、使用不合理等弊端。有鉴于此,必须进一步完善粮食的风险基金制度,解决好个别地区财力薄弱或人为因素干扰致使大豆等粮食风险基金不能足额落实等问题。同时要对大豆等粮食的风险基金严格执行专户存储、合理使用、审核监督制度,以确保有限的基金收到良好的调控效果。

标签:;  ;  ;  ;  

浅谈我国大豆的产销_大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