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宣汉县教研室 宣汉 636150)
课堂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很大程度上,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兴趣,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是否贯彻了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现在的课堂要求:课时目标预设科学,指向明确。学生的认知行为一要快速融入课堂学习情境,从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明确研究的问题。二要积极参与、经历、体验课堂探究和实验活动,认知行为主动。三要积极尝试对认知结果进行表述,能在教师引导下形成对物理规律的准确认知。四要能积极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敢于发表不同意见,乐于尝试不同的探究。教师的教学行为一要能始终围绕课时目标实施教学的整体设计与程序处理。二要能合理创设问题情景,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立意明确的问题,引导学生认真听讲,独立思考。三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经历、体验、探究中获得物理知识,形成物理规律,发展物理思维。四要及时抓住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通过评估等恰当的手段,实施有效引领,把握评价的多元化与准确性,激励学生学习。为此,我认为课堂教学必须做到几忌:
一忌照本宣科。个别新教师没有多少教学经验,不知道怎么上课;也有个别老教师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他们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凯洛夫教学法,将课本知识按照组、复、新、巩、布的顺序将课本文字内容叙述一遍,课本例题、习题演练一遍,或者照着已经出版的教案复述一遍,课堂上死气沉沉。虽然老师挥汗如雨,课堂仍应死气沉沉,学生无精打采,老师做的完全是无用功。这只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本谈不上培养能力,这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法。
二忌死搬硬套。特别是一些理科老师,在教学中存在死搬硬套公式的做法。无论是在例题讲解、作业更正,还是试卷讲评中,一开始就是出示公式,再代公式,此题就完了。既方法单一,又不讲清所用公式的依据,学生所学知识是死的,根本就不能举一反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根本不能适应各种各样的考试,非采用题海战术不可,这根本不能减轻学生的负担,也不能减轻老师的负担,更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三忌花架子,走过场。有不少的教师在一些公开课、示范课、研究课和赛课活动中,为了显示自己的教学技艺高,一会儿用小黑板,一会儿用挂图,一会儿用幻灯,一会儿用投影,一会儿用录象,一会儿用录音,一会儿甚至用多媒体,把能用的所有东西全搬到课堂上,结果是老师忙得手忙脚乱,讲得大汗淋漓,结果是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不知所云,这又何苦呢?还有的教师,为了显示自己的课堂气氛活跃,结果是天上一把,地下一把,天南海北地胡吹一通,没有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讲到那里就到那里,还美其名曰开放性课堂,学生毫无收获,有这个必要吗?
我认为,课堂教学必须要做到“新”、“实”。“新”要求教师讲课的形式新颖不拘泥于俗套,讲课的内容新奇不照本宣科,讲课的方法新异赋有启发性;“实”要求教师讲解的知识点实在不虚浮,讲课的手段实际不卖弄,传授的方法实用不虚华。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出现了不少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少的教学方法,让不少老师不断地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教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书,现在觉得不知道怎么上课了。”那么究竟要怎样上课才算是一节合格的课、符合时代要求的课呢?的确,这是一个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都应十分关心的问题。那么,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呢?下面,我想就此谈一点个人愚见供各位同仁斧正。
我想,这无外乎是一个课堂结构问题,也就是本常说的课堂教学模式吧。关于课堂结构众说纷纭。我认为无外乎三种:“串联型”、“并联型”和“交互型”。现在,我以初中“重力”教学设计为例加以说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一、串联型
这种课堂按照“组”、“复”、“新”、“巩”、“布”五个环节层层深入、首尾照应,形如串联电路一样而得名。它能将相关的知识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但它又犹如一张巨大的网,把学生的思想牢牢地束缚住,让全体学生紧跟老师的指挥棒,课堂上只有老师一种声音,课堂死气沉沉。无论是优等生、中等生还是学困生都必须紧跟老师的步伐按部就班地学习,老师不可能考虑到各个层面上的学生,因而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极为不利。
作为一个物理教师,大家都知道力具有三要素,那么“重力”就应该紧紧围绕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以重力的三要素为中心,按照“组”、“复”、“新”、“巩”、“布”的思路讲清:{缺少值}为什么要引入重力?{缺少值}什么是重力?③如何计算重力?④怎样描述重力?{缺少值}重力的实际应用。其中{缺少值}是新课的引入或者说是导入新课;{缺少值}是给“重力”这个概念进行宏观性地描述,也就是进行描述性地下定义;③是对“重力”概念的定量定义,对重力的进一步认识和初步运用;④做重力的图示或示意图,是对“重力”概念的深入理解。的确,这样可以把重力这个知识点给学生一个完整的体系。但学生就很难跳出老师划定的圈套,久而久之,学生就很难进行发散性思维,也就不能进行创新和发展。因此,我们不提倡这样进行教学,它也是与我们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不相适应,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并联型
这种课堂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达到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灵活的目的。因此,这种课堂教学没有固定的形式,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现存的经验,而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例如“重力”一节的教学,我认为可以这样来进行。把它制成一个课件:①什么地方存在重力;②什么是重力;③重力的大小;④重力的方向;⑤重力的作用点;⑥总结;⑦练习。①是新课的引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②给“重力”下一个定性的定义,③④⑤围绕力的三要素进行教学,⑥重点进行重力图示和示意图的教学,⑦用几个开放性的题目拓宽学生的思维。把这七个部分的内容各自独立地放在一个课件里面。这样,学生先学什么,后学什么就具有自主权;学多少时间也可以灵活掌握。尖子生如果一开始就能将练习很好地完成,那他就没有必要去学其它部份了,这就可以节省出不少的时间去学习别的东西。这符合高效性学习的要求。也许有人说我们那里没有这样的条件,其实我们可以把相关的学习材料放在一个个信封里面供学生自由选择性地学习也可以达到异曲同工之效。
交互型
交互型既不同于“串联型”,也不同于“并联型”。它是在串联型和并联型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课堂结构形式,它要求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可以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互动,整个课堂是一个开放的统一体,课堂气氛是活而不乱、乱而有序。这种课型一般要求在网络教室上,当然也可以在电脑和平板上进行,教师的课件要求做成网页的形式,在上面设计一些与本节课有关的一些知识供学生自己自主选择,还要开辟一些电子公告牌供学生在上面发表自己的见解等栏目。这种课堂的学习地点是不确定的,学习时间是灵活的,学习的内容也是可供学生选择的。象“重力”这一节课,我们可以把上面介绍过的七个部分放在网页之中去让学生自由地学。
另外,可以把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向学生介绍一下,或者直接链接到相应的网页上让学生通过图文并茂的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重力存在的客观事实,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行崇尚科学、珍重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还可以设计一些譬如“建筑工人如何去检验他们所砌的墙体是否竖直?如何检验地面是否水平?杂技欣赏是如何去确定一个物体的重心的?用一个弹簧测力计如何去估测一个物体的质量?其理论根据是什么?”等一些与同学们生活、工作有关的问题让他们去思考去讨论去探索,从而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开阔他们的视野,从而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工作和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激发他们潜在的学习物理学科的内在动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课堂的主动权放手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老师课件这一载体的帮助下进行自主学习。这样的课堂,学生学习的态度是主动的,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的内容是灵活的,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学习的知识是多元的,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载。这种类型的课堂就是现在课程改革倡导的课堂结构形式,它更适合学生的口味。
论文作者:李华锋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1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4/5
标签:重力论文; 课堂论文; 学生论文; 老师论文; 知识论文; 教师论文; 会儿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1期(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