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当前时代的不断发展,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也进一步得到了重视。其建设不仅可以对于道路积水以及交通拥堵等问题进行解决,还能够对于反复开挖路面这一现象进行减少,并且降低了管线爆裂等事故的发生。但从当前我国城市地下管廊的实际状况来看,其发展速度仍然较为缓慢,本文结合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现状;问题
1 城市地下管网开发建设现状
1.1 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城市地下管线日益增多,在其建设、使用、维护管理工作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一是反复无序挖掘,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消耗人力且影响市民生活;二是后期建设、维护、管理分散混乱,资料不全,管理困难;三是不合理的占用过大地下空间,管位重叠交叉,废弃管线没有及时处理造成地下资源浪费;四是各施工单位常常交叉作业,存在安全隐患;五是部分管线年久失修,继续使用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六是对一些内存易燃易爆性物质的工业废弃管道没有进行必要的安全处理,易造成危及自然环境甚至人类生命安全的各类隐患;七是紧急情况下管线应急能力薄弱,如地面断裂、土层沉降以及其他自然灾害等。
1.2 原因分析
1.2.1 各类管线种类繁多,管理体制相对混乱
我国城市中各类管线种类繁多,不同管线分属于不同的行政部门,各管理职能部门信息交流不到位,尚未形成有机系统。信息的不对称造成管理过程中一系列“重地上而轻地下、重审批而轻监管、重建设而轻养护”的问题。同时,各部门在规划各自产权内的管线时各自为政,没有将其他单位利益考虑在内;工程在实施建设时不及时与市政部门沟通,也造成了大量的事故隐患。
1.2.2 相关法律法规缺乏,管理无法可依
目前已有的法规只规定了城市地下管线管理中的规划、设计、施工、档案管理等阶段的行政主管部门,但对于建设主管部门方面缺乏具体的相关规定。另外缺少的还有:有关地下管线的探测、竣工测量、运行管理、后期监管、信息共享以及应急管理等环节。
1.2.3 缺乏综合标准,没有协调统一
由于各行业的标准规范存在部分矛盾,造成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的规定难以协调,致使部分管线只能降低铺设标准,增加安全隐患。
1.2.4 日常维护薄弱,监管机制缺乏
地下管线埋设竣工之后,长年无人监管,渗漏水严重,造成管线本体结构强度降低,漏水、漏气等资源的浪费,影响管线的正常巡视、检修和事故处理。
1.2.5 档案资料不全,信息管理滞后
各管线部门按照各行业标准建立数据处理及信息平台体系,由于缺乏统一的信息处理及管理模式就无法形成资源的共享,造成有关资料与现状不符或者精度不高,因此施工单位在施工时无法清晰掌握地下已建项目状况,时常发生挖坏地下管网现象,在影响人们生活出行的同时亦造成大量经济损失。
2 地下综合管廊实施中的问题
2.1 规划设计风险大
由于综合管廊一次性建设特点,因此对城市的长远发展规划要有较为准确的预测。地下综合管廊的规划设计要综合考虑城市未来定位、发展规模,经济状况、人口数量、市政基础设施容量等诸多因素,既留有一定的预留空间以适应未来管线的增容,但也不能一次性预留空间过大,避免较长一段时间内管廊空间得不到充分合理利用。
2.2 建设初期资金投资大
欲更好发挥地下管廊的综合效益需将其形成网络,因此其建设不宜分期分批投入,需要一次性建成,对项目的初期资金需求较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由于综合管廊建设属于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投资更多依赖于政府以及国家相应的融资政策保证。因此,如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证管网建设是各地政府实施地下综合管廊的一大制约。
2.3 建成区管线改造难
已建成区现状管线复杂,施工势必对现有管线以及生产生活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已建成区通常难以大规模开展地下综合管廊的敷设工作。
2.4 现有技术规范标准不完善
尽管地下综合管廊的可行性和发展前景已得到了政府职能部门以及专家业界的一致认可,但由于诸多现实条件的限制,目前国内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工作尚属起步阶段,有关综合管廊建设的技术标准规范、准则等还没有可参照的标准依据,尤其是新旧管线及各类管线之间的相互影响问题如何处理尚未明确的规定。
2.5 相应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国内针对综合管廊的运营、产权归属、成本分摊、费用收取等具体问题都缺少相应立法,出现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行政立法相对于管廊建设较为滞后,问题需要由当地行政单位处理,程序繁杂,影响总体建设进程。
2.6 运营管理模式有待完善
相比传统直埋方式,管线进入综合管廊敷设总体产生的投资将会减少。但管廊建设成本如何分摊,管廊如何维护管理,建设后产生的日常维护管理费用如何分摊等,这些都是综合管廊模式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
3 解决措施
3.1 建立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综合管理机制
明确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等各环节中各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并在此基础上健全各部门间的协同工作机制,正确处理专业分工协作关系,有助于调整和改变地下管线管理工作中部门之间分工不合理,配合不顺畅等问题。
3.2 出台和完善地下综合管廊技术标准体系和安全法律法规
出台与完善城市新建地下管廊成熟的技术规范及标准依据,以供各城市地区参照实施。对于原有的部分可对管沟进行加固与修复,使其稳定性与安全性得到提升。同时,通过完善相关安全法律法规等,确立合法产权归属。针对可能发生的应急事件,建立健全救援体系和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加强地下管廊安全运营的监督管理,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责任追究和惩戒制度。
3.3 加强地下综合管廊的信息化建设
针对目前我国城市地下管线存在的信息缺失严重、规划前瞻性不足、监管不到位、事故频发等问题,应加强安全信息化建设。应用新技术推进城市地下管廊探测智能化,将检测信息纳入城市综合数据库系统,实现地下综合管廊的动态管理。
3.4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运营模式探讨
各地政府依据城市建设发展需求,可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按照地下综合管廊在经营过程中涉及产权和不涉及产权,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选择投资者或者经营者,界定其在一定期限内经营一定范围市政公用事业产品或者提供某项服务,运营模式可尝试多样化,不断优化运营模式。
结语:
现阶段我国综合管廊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国内许多一线、二线城市都在进行综合管廊的建设工作。随着综合管廊建设政府文件的发布及相关试点城市综合管廊的建设,未来几年,我国将进入综合管廊的大规模建设阶段。针对目前综合管廊存在的问题,应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结合国内试点工程建设,探索综合管廊在法律建设、投融资、运营维护、费用分摊等方面,依据我国城市发展水平,建立完善的综合管廊发展模式,提高我国综合管廊建设管理水平,综合管廊将更加高效地为城市、为人民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周泓,姜青新.关于《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初步解读.《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年5期
[2]王建波,赵佳,覃英豪.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投融资体制.《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6年4期
论文作者:包晓东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4
标签:管线论文; 地下论文; 城市论文; 建成区论文; 标准论文; 产权论文; 管网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