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智造协同创新小镇——合肥空港示范区核心区城市设计论文_程达

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 230000

摘要: 本文以合肥空港示范区核心区城市设计为例,通过区域、产业、生态、交通等多方面综合研究,提出在当前多元复杂的城市发展背景下,如何打造一个产业发展与生态发展均具备有示范意义的城市新区

关键词: 空港 德国工业4.0 城市示范区

城市如同语言,是人类最伟大的艺术品——刘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

一、项目概述:

1、项目背景

为落实国家商务部与德国经济和能源部签署的《在中德经济合作联委会下的联合意向声明》,打造以德国理念、德国标准、德国元素为出发点的产业示范区,引进德国高端产业融入发展。

2、园区定位

合肥空港示范区核心区位于示范区东部,面积12.4平方公里,是本次城市设计规划对象,也是落实“国际智造协同创新小镇”的核心载体。

3、基地区位

空港示范区地处合肥主城西部偏北,东邻城市西外环(合淮阜高速),南临城市北外环(沪陕高速),中部现有机场高速直达主城区;此外,示范区西部和北部也将规划新建济祁高速和沪陕第二通道。

4、基地现状

规划区西侧是已建合肥新桥机场一期和规划空港物流基地,南侧集中了已落实的六大智能制造相关产业项目,东南侧为长岗安置社区。规划区内部没有规划建设项目。

二、前期策划

1、项目发展需求

协同德国工商总会大中华区汉堡分会以访谈形式分析确定了以德国为代表的国际企业与国际人才进驻的具体需求:

企业进驻关心的前位因素:贴近市场;园区与厂房质量;良好的物流;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供应;环境质量;良好的区域形象;接近伙伴企业;德国标准的产业服务

人才入驻关心的前位因素:居住与工作环境;高质量的医疗健康条件;子女教育条件;职业培训机会;通畅的交通;国际化的文化娱乐;高质量社区服务配套

2、发展标准定位:

以国际先进的标准体系导入,系统化的满足国际企业与人才的进驻需求:

国际企业与人才需要的规划品质——DGNB

DGNB是当今世界上最为先进、完整,同时也是最新的可持续建筑评估体系创建于2007年,由德国可持续建筑委员会与德国政府共同开发编制,具有国家标准性质。覆盖建筑行业整个产业链,整个体系有严格全面的评价方法和庞大数据库及计算机软件的支持。

打造区域智能智造的大脑准备——Industry4.0

德国工业4.0的基本架构可以总结为“1个网络、4大主题、3项集成、8项计划”,在发展中需要对相应的项目设置与基础设施进行具有前瞻性的考虑与布局,指导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规划。

三、项目整体定位

四、城市设计策略:

在DGNB与Industry4.0共同引导下,从区域空间规划与区域活力塑造两个方面,包含:区域联动协同发展、生态低冲击发展、新型特色交通单元、多元活力功能复合、海绵城市永续发展、国际协同创新引擎等多个角度,研究并确定城市肌理和空间营造。

1、区域联动协同发展:

区域生态联系——西守东联、南稳北进,保留规划区西部和南部城市干道防护绿化带,完善城市绿化架构的同时,减低快速路消极影响。延续东部的水源故里保护区,充分利用规划区内的水体生态资源,通过城市设计手段形成城市绿地空间东西联通、向北开敞的整体意向,达到借景自然、引绿入城的效果。

区域交通辐射——西优东续、南联北拓,考虑到空港新城五大高速接口的分布状况,充分认识到团肥路作为规划区东西主要通道的作用,优化团肥路向西与机场高速接口的连接,设置团肥路平行路直通规划区内部,向东延续团肥路、北部边界路与新G206、合淮阜高速的衔接。此外,在王长路、兴业大道作为南北通道的基础上,加强规划区向南与现有产业区的联系,并预留向北与拓展产业组团的交通接口。

区域功能联动——功能互动、相辅相宜,结合西南部的机场高速门户区,布置展示商贸功能,共同与相对的农商展示与服务片区打造机场门户意向;延团肥路安排会展商贸研发功能,打造新城中心创新服务轴;考虑到西侧的新桥机场和物流园区、西南侧的现有产业项目因素,围绕焦湖水库规划科技研发和总部办公等功能,打造空港新城智能大脑;依托东部水源保护区优异的生态资源,结合东南侧现状安置社区,围绕东部的宝教水库打造国际生态社区;考虑到北部的产业拓展组团,结合规划区北部现状河流,设置生态绿地,以形成生活区与产业区的生态隔

2、生态低冲击发展

绿色边界

减低周边环境消极影响,突出核心区生态优势,增强产业与人才集聚吸引力。降低潜在不良干扰:在核心区商务与居住集聚地带西部北部以宽阔的生态绿地降低毗邻产业用地在生态与体验上的消极影响;南部以道路防护绿化与低敏度的办公建筑隔绝过境交通与毗邻地块影响。导向优势生态资源:东部毗邻生态优质区域,以借鉴传统生态聚落模式,以在生态村间绵延的绿地无缝连接水源故里与空港核心区的生态系统。

生态架构

通过三级绿楔引绿入镇,形成镇绿交融的特色生态发展模式:

两核、三横四纵,五心两带、多楔。两核:环宝教寺水库与环焦湖水库两个大型生态公园。三横四纵:一级生态要素,宽120-200米,是联通区域重要生态区域的骨干生态廊道,调节区域气候的主要通风廊道,划分各大开发单元的大型带状生态绿地,构成了核心区基本的生态基底。五心两带:二级生态要素,由五个板块的生态中心与宽50米以上的两条都市型生态绿带组成,主要作用是增强各板块生态系统横向联系。多楔:三级生态要素,由多条宽30米以上平行绿楔构成,主要功能是将一级绿指的生态影响导入到小镇各板块内部,形成生态渗透,增强日常体验。

强化体验

针对传统的“绿-路-地“模式绿地可达性与体验性差问题,借鉴德国发展经验,优化路网结构,增加直接贴近绿地的用地,更好的增强居民体验与开发价值。利用交通单元模式,减低主要绿化结构被道路切分打断频率,增强绿化空间的整体性与生态体验效果。

水系整治

梳理整治现状水系,形成自然水系与生态绿指融合发展的低冲击开发模式;结合海绵城市建设需求,小镇开发区域内结合现状水面,形成都市形态的水体结构;所有径流汇集于宝教寺与焦湖水库,形成两心多射的水网结构。

3、新型特色单元交通

明晰的道路分工:

主干道路、次干道路、支路、开放街区道路。主干道路低干扰空间设计:街道尺度:40m。交通特征:机动车路权最高,一般管理车速为50-70km/h次干道路的活跃空间设计:街道尺度:28m。

交通特征:机非人路权并重,塑造小镇风貌的重要载体,机动车中速行驶,管理车速为40-50km/h,非机动车通行权较高。支路活跃空间设计:街道尺度:18m。交通特征:人非路权优先,将机动车车速显著为30km/h以内。开放社区道路稳静化空间设计:街道尺度:12m。交通特征:人非路权优先,机动车交通不再是主要职能,街道除了服务沿线地块的机动车到发、落客、临时停靠以及慢行交通外,商业、休闲、交往交流等各类沿街活动成为社区道路的主要职能。

4、多元活力功能复合

产城融合多元板块

七大板块内,每个板块围绕各自的主导功能核心,由内而外有组织地混合布置居住、办公、商业、休闲、文化教育、康体娱乐配套等多元功能,塑造7x24的活力城区;

同时,针对不同区域板块的功能特点对公共、半公共和私密等类型的用地功能混合布置。

双重复合建筑业态

规划区建筑层面的业态混合分别在水平与垂直两个维度进行:水平方向以”外动内静”为原则,在与街道、公园广场相邻的建筑底层布置文化娱乐、商业服务等业态,在朝向内院的街坊内侧则布置宁静优美的办公与居住物业。垂直方向以”下动上静”为原则,尽量在低区和裙房安排与公共生活相联系的功能,在中高楼层区布置公寓、办公、酒店等相对私密氛围的业态。

5、海绵城市永续发展:

国际领先的生态低冲击开发模,顺应地势的扇面生态组团布局。引入德国LID海绵城市系统,先进生态架构解决70%雨洪管理需求,低投入高效果。

6、国际合作创新引擎

以德国的尖端产业资源为徽皖产业发展所用

国际协同创新策略:国际产业生态的有机导入;社会化产业服务作为核心;产学研一体发展作为基础;国际产业创新资源为触媒。

另外还通过国际社区创新配套、国际活动区域魅力等多方面完成对城市设计策略的研究。

五、城市设计成果:

1、空间基底设计

合理的地块规模:

针对不同地块的功能需求,采用了不同的地块规模,商办区设计为小街区密路网,居住区街坊道路可根据需求弹性开发:

商办区街坊适宜规模为1-2公顷,不大于3公顷。

开放式街区为导向的居住区街坊适宜规模为1-2公顷,不大于4公顷,可根据土地出让情况弹性合并或单独开发。适于步行的街区:减少建筑退线、控制舒适的建筑高度,适于步行的诱人街道空间与界面,使其成为公共邻域的主要通道。舒适的公园绿地:根据片区规模设计多个层面的公园体系。两大城市公园,与多个板块与社区中心:板块中心适宜规模为3-4公顷,社区绿地适宜规模为0.5-0.6。

另外还通过城市四线控制、建筑高度控制、天际轮廓线完成对城市设计空间基底的设计。

2、中心体系规划

根据核心区发展的需求,建立层级分明,功能合理,空间特色明晰的中心体系。一级中心:围绕着中央广场展开的CBD核心区将是整个核心区的功能、形象与空间核心;二级中心:对于核心区发展重要的功能性与形象性发展中心;三级中心:板块公共空间与服务功能中心。

3、重要界面控制

重要公共空间界面规划

原则:依据规划区整体公共空间与功能。分布情况以及风貌需求,选取重要城市界面进行分类管控。具体分为以下四类:

都市型界面;生态型界面;综合型界面;交通型界面。

都市型界面

规划区域包含步行街商业界面和核心区商务办公界面。规划目标:重点突出、整体均衡,注重定位差异化,服务整个空港新城;结合公共通道增加商业界面,塑造宜人的步行街空间;塑造鲜明的区域形象,打造高品质的公共空间。

生态型界面

规划区域主要区域包含滨绿地界面与滨水界面。规划目标:结合资源禀赋塑造特色;结合生态绿廊建立景观界面;提供运动休闲活动场所;沿街绿化景观与滨水景观建筑形象;建立美观的绿化景观以及舒适的滨绿地休闲设施与活动类型的多样性。

综合型界面

规划区域主要区域包含滨绿地界面与滨水界面。规划目标塑造景观走廊,兼顾交通与周边需求;高品质沿街建筑设计,高品质沿街绿化;良好的机动车可达性与公交可达性。

交通型界面

规划区域主要区域包含团肥路与兴业大道两侧建筑界面。规划目标:塑造空港核心区城市形象,塑造高品质的沿街建筑形象;建造高品质的沿街景观设施及界面绿化形象;保障交通快速通行,疏散核心区交通流量。

六、思考总结

如何打造中德合作的产业示范区是本次城市设计区别于传统规划的新挑战,本文仅以本次城市设计总体部分的设计构思和成果为例,希望能为国内同行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论文作者:程达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第0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1

标签:;  ;  ;  ;  ;  ;  ;  ;  

国际智造协同创新小镇——合肥空港示范区核心区城市设计论文_程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