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现代化:概念、目标、困难与途径&壮族现代化研讨会综述_壮族论文

壮族现代化:概念、目标、困难与途径&壮族现代化研讨会综述_壮族论文

壮族现代化:概念、目标、难点和途径——壮族现代化问题学术座谈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壮族论文,难点论文,座谈会论文,途径论文,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广西壮学系列丛书编委会主办的“壮族现代化问题学术座谈会”于2002年7月4日在广西社会科学院召开。出席这次座谈会的有广西壮学界、经济学界和文化学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共23人。

壮族现代化问题学术座谈会的主题是:研讨壮族现代化问题。与会专家学者在座谈会上重点讨论壮族现代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壮族现代化的概念、壮族现代化的历史和现状、壮族现代化的特点和难点、壮族现代化的途径和目标、壮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等6个问题。

一、关于壮族现代化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座谈会上,原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广西壮学系列丛书总主编、研究员张声震就壮族现代化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了深刻阐述。他说,江泽民同志早就说过,民族的现代化与国家的现代化是密不可分,互相促进的。从目前情况来看,广西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向小康社会发展,但还有返贫现象,扶贫成果并未完全巩固。在21世纪的一百年里,壮族地区的前进方向应该是与全国人民一道步入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去年又加入WTO,这是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良机。壮族如何实现现代化,是壮族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壮学研究的迫切需要。以往我们侧重于壮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研究,这是壮学研究的必然,但是我们不能仅仅把壮学研究停留在历史文化研究方面,而应该随着形势的发展把壮族研究推向现代化研究这一领域上来。当前这样说并不是将壮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研究划上了句号。但我们要清醒的看到,壮族现代化的问题如果现在还不提到壮学研究的日程上,那么壮学研究就要落后于壮族的现实生活,这是大势所趋。他认为,从申报的壮学研究课题中看,有一部分属于壮族现代化的问题,有的已经撰写成书。在编委审稿过程中,就遇到我们对壮族地区实现现代化的路子还不是那么明确,感到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脱离实际的理论是空谈”。因此,在把现代化研究纳入壮学系列丛书的同时,应该通过多次的理论研讨来探索壮族在实践中遇到的现代化理论问题。

广西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黄铮认为,壮族现代化的研究非常重要,这主要是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壮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较之于汉族地区,特别是东部地区要滞后,主要是因为我们壮族地区属于不发达地区,而且有些还处在比较贫困地区,现代化进程艰难,但这又是一个一定要实现的目标。怎样实现壮族的现代化,很多现实的问题需要研究。从全国来讲,没有包括壮族在内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我们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就会变得空泛,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整个国家的现代化;第二,壮族现代化问题的研究较之于壮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研究显得滞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是我们的壮学研究会成立以来,壮学研究取得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主要是侧重于壮族的历史和传统文化领域,这方面的成果和相关的研讨会比较多,而对壮族现代化问题的研讨明显滞后,所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是当前我们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些专家认为,今天的座谈会是壮学系列丛书创立以来首次召开的专题学术研讨会。召开这次学术座谈会,是现实生活需要我们来研讨这个问题。希望以今天的研讨会为开端,今后加强对壮族现代化问题的研究,为广西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

二、关于壮族现代化的概念

对于壮族现代化的概念,大家各抒已见。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是,壮族现代化是从工业革命以来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不少专家学者认为,现代化的时间上限是工业革命后,而壮族则是在鸦片战争以后,下限没有时间。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研究员周中坚认为,现代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现代化是用当代世界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现代化的过程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的时候,到文艺复兴时。现代化又是一场革命,是通过一些改革来进行的革命。现代化是人类向最高发展水平的追求。现代化涵盖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壮族现代化的当务之急是要发展经济。广西民族学院周光大教授认为,壮族现代化有两层含义。一是壮族从传统民族向现代民族转化;二是从壮族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壮族的现代化应该是社会的现代化,而不仅仅是“四化”和经济化。广西社会科学院壮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赵明龙等认为,壮族现代化就是鸦片战争以来壮族地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变迁的历程。广西大学商学院教授郭晓合认为,壮族现代化包含两个问题:一是壮族现代化应该是从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现代化的过程就是要把旧式农民转变为农业工人。二是如果壮族不实现现代化,就很容易被历史淘汰。

另一种观点认为,现代化就是指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广西区计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韦坚祥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谈壮族现代化的概念。他认为,壮族地区现代化的定义是什么?现在很难有一个统一的说法。现在普遍的一种观点认为:现代化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多层面、多方位的转变过程,包括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和价值观念的理性化,以及相互间的互动过程,现代化的基础和核心是工业化,工业化的重要特征是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变。更通俗地说,现代化就是指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比如说,当全世界都处在农业经济时代,发达的农业国就是现代化的国家,当我们进入工业经济时代,工业发达的国家就是现代化的国家,当进入服务业经济时代,服务业占主导的国家是现代化的国家。

对于壮族现代化的内涵,大家比较一致地认为,壮族现代化是多元的,全面的,而不是单一的。广西社会科学院壮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李甫春认为,壮族现代化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壮族物质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它与其他民族的现代化基本是一样的;第二,壮族物质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包括吃、住、穿等生活方式,这里面民族的东西应该比较多;第三,壮族居住区域的现代化,包括生态环境优化、人口自由流动、壮族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民族关系的现代化;第四,壮族人共同体的现代化,通过各族通婚等达到人种的优化、行为规范的现代化、文化生活的现代化、政治生活的现代化等。我们需要借鉴国内外各民族的现代化实践来提炼壮族现代化的理论。我们要从民族的趋同化和多元化来把握民族共同体的现代化。广西社会科学院壮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壮学系列丛书办公室主任岑贤安认为,我们主要强调经济现代化,忽视了政治现代化,这也不是完全的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的核心是政治民主化,这是人类的共同追求。韦坚祥副研究员也认为,壮族现代化的范畴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管理、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是全面的现代化。

三、关于壮族现代化的指标(标准)和目标

关于现代化的指标(或标准),部分专家认为壮族现代化标准是综合的、动态的、统一的。韦坚样副研究员认为,现代化的标准是综合的。如果只有发达的经济,没有成熟的文化不能称之为现代化,光有物质文明,没有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也不是现代化;二是现代化标准是动态的。本世纪中叶实现的现代化绝不能是二十世纪70年代现代化的标准;三是现代化的标准在世界范围内是统一的。应该是经得起国际和历史的考验的,我们的壮族现代化也是要得到国际公认的,所以壮族不应该脱离世界,搞一套自己的现代化标准。郭晓合教授也认为,现代化只有一个标准,如果每个民族都搞自己的标准,那就没有共同的标准。

也有专家认为,壮族现代化的指标要从我国的国情和广西的区情来制定。广西民族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覃乃昌认为,传统的工业阶段提出的现代化指标就是工业化的程度、城市化的水平两大指标。到了20世纪70年代,各国学者提出了如经济增长率、人均寿命等一些具体的指标,这主要是一些静态的指标。我国学者在2001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提出一个新的标准,包括三大指标,即工业化指数和人均财富、人均财富的差异率、生态环境质量水平。这是一个动态的衡量指标。相比之下,如果从国外学者提出的静态指标来衡量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就会发现我国已经处于很高的现代化水平,这是不大可能的。因此,壮族现代化的指标要从国情区情出发。

关于壮族现代化的目标或标志,主要有三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壮族现代化的目标或称标志应该是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民主化。持这一观点的专家有李甫春、周光大、周中坚、郭晓合、赵明龙、韦坚祥等。他们认为,壮族现代化就是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知识时代转变,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信息经济、知识经济转变,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知识社会转变,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知识文明转变的过程。因此,工业化是壮族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壮族现代化不一定全都以工业化作为标志,非走工业化道路不可,而应因地制宜。研究员覃乃昌则是这一观点的代表。他认为,传统的观点是把工业化作为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工业经济文化类型是迄今为止层次最高的一个经济文化类型,这是一种导向。所以,就产生一种观点,把工业经济文化类型作为世界各民族实现经济现代化的核心目标,我国也不例外。这就存在一个问题,我们究竟是以工业化为导向来认定现代化的目标,还是以经济文化类型的多样化作为我们思考问题的导向?我们对工业经济类型必须一分为二,在承认它对人类贡献的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到它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必须充分考虑到工业化对不同民族的影响。其实,每个民族都可以选择自己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来实现本民族现代化的目标,发挥各自的优势,没有必要非得走工业化来实现现代化的路子。实际上,各民族都以工业化作为实现现代化的路子,这是不现实的。例如,游牧民族也要通过工业化实现现代化,这就不大可能。反过来,没有工业化,游牧民族就不要实现现代化了吗?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壮族现代化的标志就是文化现代化。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覃德清教授认为,现代与后现代的发展有不同的目标。壮族虽然没有工业、没有科技,但是我们有这么多的人和文化。按照人类学来讲,文化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因此,文化现代化应该是壮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文化现代化通过提高对人的教化作用,引导人们发挥能动性,来加快现代化的进程。所以,文化现代化应该被当作是壮族现代化一个重要的方面。从这点上,我们可升华出现代化的理论和指标,没有必要完全依靠西方的那些指标。

四、关于壮族现代化的进程、特点和难点

关于壮族现代化进程,有专家认为,目前壮族地区现代化实现程度还未及格。赵明龙认为,据《中国现代化报告2002》称,2000年广西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为64%,居全国第28名(倒数第四名);1999年第二次现代化实现程度为22%,也居全国第28名。壮族聚居的南宁、柳州、河池地区和百色市(原百色地区)4个地市,估计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为54%,比全国平均75%低20个百分点,比全区平均64%低9个百分点;第二次现代化实现程度为13%,比全国平均30%低17分,比全区22%低9分。(注:作者根据广西区统计局有关资料测算,仅供研究参考。)而云南省壮族聚居的文山州,其第一次和第二次现代化实现程度与广西上述4个地市可能还低一些。因此,从总体上看,壮族地区的第一次和第二次现代化实现程度大体与滇黔相当,而与东部中部其他省区相差较大。韦坚祥列举了广西有关现代化指标,说明前一段时间壮族现代化水平低于全国水平。他指出,2000年,广西的人均GDP是521.6美元,整个国家是856美元;农业占GDP比重,全国是15.9%,广西是26.28%;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全国是33.2%,广西是37.2%;非农占总劳力的比重,全国是50%,广西是38.775;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全国是26.2%,广西是28.16%;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全国是6280元,广西是5834元;农民人均收入,全国是5230元,广西是1865元;人口自然增长率,全国是千分之8.77,广西是千分之7.9;师资人口比重,全国是93.28%,广西是96.21%;地区寿命,全国是71岁,广西是69岁;医护人员服务人数,全国是595人,广西是795人;恩格尔系数,全国城镇是39.2%,广西是39.9%,全国农村是49.1%,广西是55.4%。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广西的现代化水平总体上是低于全国水平的,壮族地区现代化的核心是经济问题,这也是我们发展现代化的难点和重点,因此实现壮族现代化难度还很大。

关于壮族现代化进程的特点,赵明龙认为,壮族现代化进程主要有几个特点:一是现代化发展起步晚,速度慢,水平较低,总体水平不高。二是发展极不平衡。城乡现代化实现程度差异很大。南宁、柳州、金城江和百色4个壮区中心城市,现代化水平相对较高;而壮区的广大乡村现代化水平较低。平原丘陵地区和贫困山区、内地与边境地区的现代化程度差异也很大。三是传统经济痕迹较突出。壮区大部分的乡镇基本上没有工业,有些还是零工业。大部分的县市只有几家工业企业,且濒临倒闭;传统农业仍是壮区大部分县市的主要产业。工业腿短、农业腿长的传统经济未得到根本转变。四是城镇化程度不高,没有大的中心城市,中小城市不多,吸纳农村劳动力不强。五是现代化水平越提高,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消失得越快,环境污染越严重,因此,保护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和生态环境迫在眉睫。

关于壮族现代化的难点,岑贤安认为,壮族现代化的难点主要表现有三:一是没有确立起有特色的能占领国内外市场的产业。农业产业还不够有影响力。现代化没有产业支撑,就很难搞下去。壮族的支柱产业还是不多。二是人的文化素质不高。我们的后劲就体现在一个文化水准和技术水准、劳动技能等方面比较后进。三是在现代化过程当中,如何保持和发扬自己民族的传统。这三个难点解决不好,我们的现代化就很难搞好。韦坚祥认为,壮族地区发展现代化还存在一些比较难以克服和逾越的限制条件。具体来说,一是壮族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相对来说比较恶劣,大部分是大石山区,石漠化程度比较严重,土地贫瘠;二是壮族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的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实现现代化的难度相当大;三是壮族地区的人口素质相对较低。还有一些专家认为,壮族现代化的难点主要是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工业化是现代化的主要途径,而在传统农业向工业化转变的过程中往往牺牲生态来换取现代化,这是各国走过的可悲的现代化道路。这是壮族现代化建设中比较难解决的问题。

五、关于壮族现代化的道路和途径

专家们对壮族现代化的道路和途径讨论比较热烈,主要观点有四:

第一种观点认为,壮族现代化发展道路应走自然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路子。覃乃昌研究员认为,壮族现代化发展道路应该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发展与农业互补的工业,发展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的工业,走以不牺牲生态环境为前提的工业化的路子。还要强调两点:第一,要抛弃一种传统的认识,即人类经济文化发展的固定模式,狩猎—畜牧—农耕—工业化,只有这样才是进步的,这是一种单线的进化论。要使各种经济文化类型并存发展,相互制约,这是我们的第一个思考。我们能不能树立这样一个观念,必须从各民族的实际出发,各民族对本民族的经济文化类型的改造要充分考虑它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经济与文化的内在关联,要清醒的认识到以破坏生态环境来达到的现代化不是真正的现代化,要慎重对待和处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关系,我们要高扬可持续发展的旗帜。第二,要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类型的多样化对中国及至整个世界发展的意义和价值。世界自然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经济文化类型的多样性,不能单纯的追求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一种模式。

第二种观点认为,壮族地区现代化建设途径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和县域经济。周光大教授认为,壮族现代化建设必须注意三点:第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加速现代化进程。特色经济模式有:“平果型”,即以丰富的矿产资源与现代工业来带动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隆林型”,即以水能资源和现代水电业来带动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崇左型”,以甘蔗作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传统农业和现代制糖业来带动农村现代化。第二,用城市现代化来推动农村现代化。以南宁、武鸣、柳州、桂林等带动乡村发展,加速现代化。第三,加强县域经济的研究,加速壮族地区现代化的发展。壮族是农业民族,主要分布在农村,改革开放以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加强县域经济的研究,逐步实现信息化、工业化,促进壮族地区全面实现现代化十分重要。周中坚研究员认为,壮族现代化必须从壮民族特点出发。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的一些民族特性会消失,但从整个民族来看,是不会消失的。第二,壮族现代化离不开全国现代化的共同轨道,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交通建设为突破口。第四,珍惜资源,选择合理节能的工业化、城市化道路,以原料为基础,以市场为依托,搞深加工、高附加值,建立有市场的特色产业。

第三种观点以韦坚祥副研究员为代表,他认为,壮族现代化道路选择要考虑几个因素:第一,民族地区要加快实现现代化的核心问题还是工业化和城市化。从经济发展的规律来讲,工业化是不可逾越的阶段,或许在某个局部并不一定是这样,但是从整体、长远来看,这是不可违背的规律。没有工业化和城市化就没有现代化。壮族地区如何实现城市化、工业化还有待研究。第二,要解决壮族地区现代化的阶段和途径问题。根据壮族地区的实际,我们应该提出科学划分壮族地区现代化发展的阶段,并明确每个阶段的目标、任务和措施。第三,要重视一些难点问题。一是壮族地区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世界工业发展的模式往往是先破坏后治理,但是壮族地区资源太贫乏,可能连利用这种模式的条件都没有,现在是先治理才能创造发展条件。许多地方寸草不生,没有水,石漠化严重,不先治理,怎么来发展?二是壮族地区的现代化和人口素质提高。三是壮族地区现代与反贫困的问题。四是壮族地区现代化与传统文化保护的问题。

第四种观点以赵明龙副研究员为代表,他认为,壮族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不外乎有三种:其一,继续走第一次现代化的道路。其二,立即向第二次现代化转移。其三,走工业化和知识化协调发展的道路,如果选择第一方案,那么,发展的重点是加强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资源开发和工业化的步伐。如果选择第二方案,那么,发展的重点是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知识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的步伐。如果选择第三方案,那么,发展的重点是兼顾第一和第二方案的要求。即用第二次现代化的思想指导第一次现代化的发展,逐渐实现向第二次现代化的转移。他认为,壮族现代化应选择第三个方案。理由是:壮区总体上处在第一次现代化的“发展阶段”,有了一定现代化“量”的积累;壮区个别地区或局部地区已工业化,处在第一次现代化的“过渡阶段”和第一次现代化的“起步阶段”,有条件在建设第一次现代化的同时,向第二次现代化迈进;壮族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不能按常规走现代化道路,而有理由向国家请求采取超常规发展的方式建设现代化。

六、关于壮族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对壮族现代化与传统文化,座谈会上大家提出两种观点:

一种认为,在壮族现代化过程中,对壮族传统文化要进行科学地扬弃。张声震研究员认为,岭南的壮族保留了自己民族的文化,但是也吸收了汉文化。壮族现代化和民族文化的关系要好好处理。现代化当然有一部分的物质生产的成份要西化,但并不是完全西方的模式,精神文化绝不应该是完全的西化,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我们应该以辩证的态度来进行扬弃。李甫春研究员认为,现代化进程在民族地区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族习迷失”了,也就是“族习迷失论”。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是共性的问题。但是在现代化进程中,日本人、韩国人、朝鲜人,他们的民族意识仍很强烈,民族特色非常鲜明。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的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怎样为中国的政府做出正确的导向?如果按照现在的导向,中国的少数民族在未来几十年里就要消失了。中国的汉族占到92%,少数民族只占8%,现代化往往和汉族混淆在一起,搞不清楚。我们的民族现代化应该怎么搞?应该从几个方面来研究:第一,把中国少数民族的现代化和世界的现代化吸纳到它的民族本身,让它主体和个体成员结合起来,和它民族文化的现代化结合起来,而不是简单的汉化、“迷失族习”。要把握构成民族的基本要素中,哪些是进步的,文明的,哪些是失误的,不符合人类的共同需求的,要进行科学的扬弃。人类的趋同性是不可避免的,人类的多样化需要长时间的发展,多样化是人类共同的追求,多民族的文化构成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化,那才是文明的真正的现代化。如果让一个民族的文化来代替世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那是世界的悲哀。覃彩銮研究员认为,壮族传统文化有三种类型:一种是进步的,优秀的,因而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保持、继承和发扬。一种是中性的,没有多少先进性,即对社会进步不起多大的推动作用,但也不是落后腐朽,对社会也不造成什么危害,这种传统文化就让其在现代化过程中自生自灭。另一种是落后的腐朽的,对社会进步起到阻碍作用的。这种传统文化必须在现代化过程中铲除。

在壮族现代化建设中,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广西社会科学院壮学研究中心潘其旭研究员指出,一个民族如果拒绝接受外来文化,这个民族文化就会僵化、停滞。但是如果用外来文化完全代替本民族文化,就会危及民族文化的生存。所以,文化交流应该以我为主来进行交流发展。民歌节是一个很好的形式,但是民歌搞成了摇滚乐,广西的歌手没有很好的推出。民族文化的传承关键在于引导和提倡民族文化的价值观。现代化必须要体现民族的精神。

另一种观点认为,民族的现代化就是使民族走上同化与融合。郭晓合教授认为,壮族现代化建设要结合民族性,对民族传统进行扬弃。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创造一种新的文化。现代化的过程是承袭,更是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有些民族特性会被抹杀掉,但是会产生一些新的特性。现代化的过程就是民族溶合、同化的过程,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七、壮族现代化与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是壮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壮族现代化与中心城市的关系如何?专家在研讨中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对壮族有无中心城市,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壮族已经有了自己的中心城市。张声震研究员认为,壮族已经有了自己的中心城市,如南宁、柳州、桂林等,这是壮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虽然从人口上来说,这些中心城市和次中心城市的壮族人口是少的,但是从政策和法律上来讲,他们都是自治区的中心城市和次中心城市。从客观上来讲,城市是历史发展形成的,不是我们主观意志造出来的。因此,建设中心城市要遵循客观规律。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壮族还没有中心城市。覃德清教授认为,壮族现代化的现实起点是无中心都市,壮族目前还没有一个真正的壮族城市,南宁、柳州、桂林等都还不是壮族都市。

对壮族现代化的建设,是以建设中心城市为主,还是建设民族集镇为主,大家讨论中也有不同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壮族现代化必须以建设中心城市为主。郭晓合教授认为,壮族现代化必须建设中心城市,而不是建立星罗棋布的小城镇。实现壮族现代化的途径还是城市化。城市化就是要建立大都市,大力发展中心城市,通过中心城市的发展来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增长极”理论,说的就是用一个极点,不断向外扩张,带动附近地区的发展,遍地开花是一种不经济的行为。大城市和小城市在占地、需求等各方面的发展要求是大致相同的,发展太多小城市,既占地,又消耗能源,而且还破坏资源。另外,小城镇的城市功能也不明确。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和李京文教授都主张要建立中心城市,广西缺的也是中心城市,应该集中有限的资源来发展大城市。建立大城市应该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城市功能的实际来发展,而不能靠行政手段,人为造成许多小城镇,出现了大城镇、小市场的冷清场面,这无益于我们的经济发展,往往造成资源浪费。赵明龙副研究员认为,壮族现代化标志之一是城市化,因此要建设一批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和小城镇。通过大的中心城市来带动次中心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最终实现壮区的城市化。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壮族现代化主要以发展集镇为主。覃德清教授认为,城市化不是一朝一夕、一步而就的,壮族现代化的依托首先应该是民族集镇。广西也有建成许多民族集镇的条件。建立一个多元共生的民族集镇,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汉族与壮族、经济与文化等各方面都应该找到一个结合点的区域建设集镇,应是壮族现代化必不少的。民族集镇应立足于这样一个“后现代生态文明多元共生理论”具有壮族特色的现代化模式上进行建设,当然这还需要作具体的论证。

标签:;  ;  ;  ;  ;  ;  ;  

壮族现代化:概念、目标、困难与途径&壮族现代化研讨会综述_壮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