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开展“五双”活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层党组织论文,建设中论文,在农村论文,五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农村经济发展,秦皇岛市以“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在农村基层党组织推行以“双向建制、双重管理、双向培养、双型培育、双带互动”为主要内容的“五双”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主要内容
双向建制,即改变过去单一以行政村、组为单位的区域型设置党组织的格局,实行横向、纵向建制,逐步向区域型与产业型、专业型、联合型等类型党组织相结合转变。
双重管理,即依托双向建制的党组织设置格局,对党员实行产业党组织和户籍所在村党组织双重管理制度。
双向培养,即把农村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党员。力争三年内实现入党积极分子中的致富能手和新发展党员中的致富能手的比例均达到80%以上,把60%以上的农村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
双型培育,即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为科技型、外向型的农村带头人。科技型是指熟悉某一产业、掌握1至2门农业生产技能的致富带头人;外向型是指熟悉某一产业市场、掌握本地产业情况、具有市场开拓相关能力的行业经营者。
双带互动,即党组织带领群众致富、党员带头、带动致富,两者互相促进。要求干部中的致富能手每人至少要帮带3户群众,普通党员致富能手每人至少要帮带2户群众。
主要做法
因地制宜、灵活设置。依托现有产业发展情况,合理设置党组织,不搞“一刀切”,实现了党组织设置与产业发展相匹配,村党组织与产业党组织、新建党组织与原党组织相协调、互促进。目前,全市农村基层新调整党组织451个,调整覆盖面达93.5%。一是横向上联合调整。打破区域、行政、地域界限,按照“以强带弱、以大带小、以先带后、以快带慢”原则,在地域相邻、产业相近的村与村之间建立党总支205个,原各村党支部建制不变,在党总支领导下对现有资源实行统一规划、联村开发、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共同致富。二是纵向上延伸调整。以产业为基础,依托农业内部分工和农业加工业规模,在产业和产业链的龙头上、新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上,建立产业型、专业型等各种类型的基层党组织175个。三是以行业为纽带,调整重建专业、科技、外销等类型党小组5647个。
创新机制、务实管理。一是建立党组织分工负责制。村党组织负责党籍管理、党员在村期间教育管理、发展党员、组织选举、议政决策等工作,并向产业党组织反馈党员作用表现情况;产业党组织负责党员在经济活动中的教育管理、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组织专业技术培训,并向村党组织反馈党员表现、推荐优秀人才等情况,协同做好发展党员工作。二是更新组织活动内容和方式。学习内容上加大了致富技能知识学习的比重,组织活动方式上注意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目标举措上由消极保稳定向抓发展促增收转变。三是探索党员管理机制。建立了村党组织和产业党组织监督机制、议事制度、考评制度,以及农村党员干部后备力量培养制度等。建立了流动党员管理制度,让党员持流动党员证参加两地的组织活动。实施了设岗定责、分类管理、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户、流动党员问访服务制等有效措施和办法,确保了党员管理无死角、无盲区、全覆盖。
以人为本、培育人才。重点采取了四项举措:一是结对帮扶。明确年收入8万元以上的党员致富能手至少帮扶2名中低收入党员,产业党组织和村党组织每名成员与1名确定为党员培养对象的致富能手结成对子;县乡党员领导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至少帮扶1个党支部和1名党员或致富能手。二是技术培训。依托龙头企业和党校、农广校以及驻地大中专院校等,开辟了基地培训、委托培训、参观学习、专家巡访辅导、致富论坛、网络教学等六条渠道,发放了上百种科普读物和教材,并逐村建立了科普宣传站。三是资金扶持。市县乡党委、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在项目确定、资金投放上重点向被确定为致富能手培养对象的党员倾斜。据不完全统计,三级共启动资金近亿元用于扶持创办致富项目1400余个,总投资达12亿元。四是信息服务。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网络,积极与南方城市建立农业信息联系点和乡土人才库,大力发展农村社会服务中介组织,为广大农村党员和群众提供信息和技术指导等方面的服务。
壮大产业、带动致富。建制调整后,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掀起了带领群众创家业、扶持能者创企业、鼓励干部创实业、率先奋斗创基业的热潮。坚持每月组织一次面向农民群众的实用技术培训;帮助群众解决好启动资金、土地流转、水电路等问题,并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和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实施“百千万致富工程”,重点培育百家科技示范户、千家种养殖大户和万家党员致富户,帮助他们扩大经营规模、提升产业层次,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农村党员带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带头领办、创办致富项目2268个,帮带群众17664户。
主要成效
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得到巩固。创新调整党组织的设置方式和管理体制,使党的领导和工作更加有效地覆盖农村的各个方面,巩固和扩大了党在农村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对党员实行双重管理,加大了教育管理工作的力度,党员发展工作呈现新局面。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育成“双型”实用人才,有利于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素质。坚持党的工作重点与党员的兴奋点、农民的关注点相结合,党员带头、带动致富,党组织带领致富,增强了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基层党组织发展意识明显增强。针对农村资源和产业发展情况,农村基层党组织竞相创业、致力发展,无所事事的少了,跑市场抓项目的多了;班子闹矛盾的少了,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多了;对群众漠不关心的少了,为民致富出主意想办法的多了。
基层社会关系逐步和谐。农村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通过技术援助、资金扶持、市场拓展等举措,为群众搭台子、铺路子、出点子、定方子,拆除了“隔心墙”,架起了“连心桥”,让老百姓切身感受到了党员干部的作风在变、形象在变,党群干群关系逐步融洽。农村内部形成了聚力创业、合力发展、奋力致富的良好氛围。
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各级党组织把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开展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发挥组织领导、政策引导、群众工作等优势,与产业组织的技术、信息、资金优势相结合,积极创造条件,使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项目带动向农村转移、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使老百姓看到了希望、得到了好处、尝到了甜头,因而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普遍拥护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