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就的理论主题_科学发展观论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就的理论主题_科学发展观论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理论主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成果论文,理论论文,主题论文,最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同时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一最新成果的理论主题是什么?科学地回答这个问题无论对于统一思想还是推进实践,都很重要。

一、不能撇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寻找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主题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的主题是什么?目前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个:一些人认为是“科学发展观”;另一些人认为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现在有一些人认为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三种观点都不合适,而且会导致理论逻辑混乱和实践上的误区。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发展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由关于发展的理论基础、发展的价值取向、发展的内容、发展的实质、发展的要求、发展途径、发展的动力、发展的根本保证、发展的外部条件等方面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基本观点构成一个思想体系。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为此,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这表明,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理论。发展无疑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前进中的一切问题的根本办法,已经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但是,发展不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的全部内容。科学发展观只是指导我国发展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而且提出问题的针对性和解决问题的着力点非常明确。如果把科学发展观扩展为一个可以涵盖十六大以来的所有理论创新成果的理论体系,就有“以小包大”的困难,就把“观念”与观念指导下的“做法”混淆了,就会掩藏和冲淡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针对性,最终导致人们重“理论体系”而轻视解决发展过程中的诸多不协调问题,这就与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初衷相去甚远了。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广义与狭义、“大和谐”与“小和谐”之分。广义上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就是指社会主义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从社会系统的整体性和层次性出发,统筹兼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十六大以来理论创新成果的主题。狭义上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中的“社会建设”。社会建设是通过社会阶层结构、社会利益关系、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价值观、社会发展、社会保障、社会服务、公共安全、社会秩序等方面问题的不断解决,使社会安全健康地运行,促进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建设的重点是解决民生问题,实现社会关系和谐。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和谐观是“大和谐”与“小和谐”相统一的发展观。随着近几年认识上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把着力点放到“小和谐”上了,突出强调本世纪头20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社会关系和谐问题。从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社会现状看,我们也应当突出地强调狭义的和谐社会。如果把和谐社会扩展为一个可以涵盖十六大以来的所有理论创新成果的理论体系,也有“以小包大”的困难,也会掩藏和冲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针对性,最终导致人们重“理论体系”而轻视解决导致社会不和谐的矛盾和问题。

把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起来作为主题就没有偏颇吗?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确是十六大以来理论创新的最重要成果。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它们在出发点和落脚点上是一致的,都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它们强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落实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兼顾,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而构建和谐社会强调维护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关系和谐。如果把二者叠加在一起,覆盖面是比较宽了,但是,题目长了、复杂了,语义上也有重复。

问题的关键还不是上述三种主张是否合适,而在于在时代条件、实践基础、发展主题等基本不变的历史背景下,我们为什么要撇开已经确定了的理论主题而频频更换理论主题呢?如果不去深入研究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本身,而是把着眼点和着力点放在构筑理论体系上,实际上转移了人们的注意力,甚至把人们的认识导入歧途,不仅无益反而有害。有鉴于此,我们同意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主题。①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各个发展阶段的理论主题

我们党的理论主题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确定了,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半个多世纪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经历了四代领导集体即四个阶段的发展。

第一个阶段是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领导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毛泽东时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及其观念在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中占了主导地位。因此,毛泽东时期还不可能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是,提出了不少很有价值的思想观点。新中国创建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经济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等,也都是富有中国特色的创造。这些都是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萌芽和源泉。即使是探索中的错误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借鉴。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正是在吸取和消化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第二个阶段是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历史性开拓时期。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致轮廓。邓小平1982年9月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宣告:“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此后,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逐步形成了一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党的十五大以前,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了很多系统化的工作。如1992年的十四大报告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九个方面的内容,1995年经中央批准印发的《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进一步将其展开为十六个方面;1997年的十五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规范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政策和要求。十五大报告还把“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改称为“邓小平理论”,实际内容仍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党的十六大报告和有关文件开始正式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至此,邓小平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及其大致轮廓逐步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及其具有内在逻辑的理论体系。

第三个阶段是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的13年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时期。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不断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003年7月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指出: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2006年8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指出:“我们学习《江泽民文选》,必须牢牢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进一步深刻认识和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更好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可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主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我们现在正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第四个阶段上。这个阶段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十六大以来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时期。党中央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继往开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逐步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根据前面三个阶段理论主题的逻辑,这个阶段的理论主题必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展望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要经历许多个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始阶段。这个初始阶段大约100年,至今才过去一半的时间,已经经历了四个阶段。走出初始阶段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进入一系列更高的社会发展阶段。在未来的各个发展阶段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一定会取得一系列新成果。每个阶段上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成果都可以用“……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的理论创新成果”来表示。而众多发展阶段上的新成果都应当用一个理论主题、一个理论名称贯穿,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用这个理论主题及其内在逻辑整合每个阶段的新成果。党的十三大以来的历次代表大会报告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主题,围绕着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开。由此推论,党的十七大报告也面临着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主题整合和展开党的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重大任务。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是党的思想路线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论,主线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对这三个基本问题的回答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主要内容。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以往三个阶段发展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一步回答了这些基本问题,形成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扩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关于党的思想路线,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倡导“求真务实”作风,对于端正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具有重大意义。

关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就是要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坐标系中找到我国社会发展历史阶段和发展程度。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强调要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并且在坚持了前一个时期党中央对世情、国情和党情基本判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要正确认识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作出了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的科学判断,指出我国社会的阶段性特征是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利益格局深刻变动、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就大大深化了以往的认识,对于我们全面变革各项体制、促进社会发展和实现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

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可以从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制度等方面展开。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前一阶段提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基础上,提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原则;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等等。强化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并且提出以人为本的最高价值取向,把富裕、公平、正义、自由、平等、诚信、友爱、和谐等重要价值与社会主义越来越紧密地联系起来,这就极大地深化和拓展了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

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可以从总体目标、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外部条件等方面展开。毛泽东时期探索过这些问题,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邓小平时期初步全面地回答了这些问题,江泽民时期推进了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等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进一步回答了这个问题。

科学发展观不仅进一步回答了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且明确回答了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的本质和核心、发展的实质、发展的根本要求、等问题的认识和实践,深化和拓展了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的认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的深化和拓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社会和谐确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四大目标之一,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对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认识;二是提出了“社会建设”的问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大大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思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始阶段,我国的基本任务是实现现代化。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转型的过程。化“三农”是现代化的实质,农村、农业、农民的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基本标志。我国“三农”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而“三农”问题又十分严峻。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前一个时期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建设新农村的目标、任务、着力点、政策措施等重要问题,初步解答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

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在“三个代表”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的问题,把我们对执政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新高度,从而强化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保障。

党的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其他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基本问题的深化和拓展,就不一一列举了。所有这些新成果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下的具体内容,都从不同角度在不同层次上丰富和拓展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前才刚刚走出初始阶段的前半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几代、十几代、几十代人的努力。已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丰富而鲜活,但是,理论体系还没有定型,至少要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实现了现代化,走出特指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初具雏形。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任重而道远,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同样任重道远。十六大报告说得好:“实践没有止境,解放思想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要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基本规律。”我们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主题下,不断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继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当代化的新境界。

注释:

①参见李忠杰:《紧紧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人民日报》2007年1月9日,第11版。

标签:;  ;  ;  ;  ;  ;  ;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就的理论主题_科学发展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