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创新网络与后发企业逆向创新的协同演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源论文,网络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逆向创新(Reverse Innovation)”这一概念是由GE总裁Jeffery Immelt、美国塔克商学院的V.Govindarajan和Trimble.C提出的。三人以GE为中国市场开发的便携式成像仪为例,阐述了逆向创新过程。传统上,发达国家作为创新输出方,在发达国家完成创新后,对创新进行适当改进,然后“顺向”推广至发展中国家。而便携式成像仪则是率先在新兴市场完成和推广的,之后进一步扩散到其他新兴市场并“回溯”到发达市场,因此谓为“逆向创新”。基于此种逻辑,有研究提出了后发企业的逆向创新,起源于新兴市场的创新,并且在新兴市场成功实现商业化之后,进入由“领先者”跨国企业主导的国际市场[1]。相关研究也指出,相对领先企业而言,对于既不具备技术优势,又缺乏国际市场运营经验的后发企业完成的逆向创新更值得深入剖析[2]。Corsi[3]更是明确提出,由后发企业发起并主导的创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逆向创新。 从实践方面看,一方面,在资源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企业通过参与国际创新网络获取创新所需的互补资源并快速建立自主的创新能力,进而开展本土创新活动和积极寻找原本已经饱和的国际成熟市场中的新需求,实现了逆向创新。另一方面,基于自身资源能力及外部网络环境的变化,新兴市场企业将逆向创新的目标从不被跨国企业关注的缝隙市场转向其主导的主流市场[4],进行创新升级。显然,对后发企业而言,逆向创新是一种主动性的创新追赶行为[5],同时,它反映出全球化进程中创新资源分布与成果跨国界流动的新趋势,是在全球化的复杂环境下产生的一种新的创新模式[6]。一定程度上,对后发企业逆向创新的研究丰富了其自主创新路径的外延,也反映了传统创新追赶研究所得出的内在资源不足与快速追赶实践之间的矛盾,从而为后发企业创新理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研究土壤。 本文试图结合资源基础理论、创新网络研究,重点探讨后发企业逆向创新的路径及其演进过程。本研究认为,如果有机整合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网络的主要观点,可以打开逆向创新实现机理及能够持续升级的“黑箱”,并在企业内部资源、外部创新网络与逆向创新之间搭建起相互沟通的桥梁。由于这是一种探索性研究,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试图回答起源于本土的制造企业在复杂的创新环境与有限的资源能力环境下如何实现逆向创新并能够持续升级的问题。 一、文献回顾 1、企业资源对创新的影响 传统的资源观是将资源依附在企业上,资源是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能够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资源都应该在企业边界内[7]。Barney[8]基于资源基础视角研究了能够获得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资源特征,指出这些资源通常由企业内部积累而形成,并且具有稀缺性、不可模仿性以及无法替代性等特点。传统创新理论也指出,新技术的产生得益于企业长期积累的技术知识存量,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所积累的技术创新知识与未来技术创新知识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9]。有学者把创新看作不断发展的、持续的一种现象。在此基础上,有研究指出,知识资源存量影响未来创新活动,组织在过去累积了技术和能力之后才可能实施创新活动,即企业自身累积的资源是未来创新的基础[10]。 企业资源与创新网络。企业整合各种知识资源进行创新已成为创新的主要动力来源,采取的具体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方面在于基于自身拥有的资源独立地进行创新活动,另一方面则在于通过组织间的合作来实施创新。因为许多企业通常是各自具有特定的知识资源的,在实施技术创新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于通过建立联盟等组织间关系来整合其它企业的技术知识以弥补自身技术能力的不足[11],进而在相关技术方面开展创新。需要注意的是,基于企业间关系的知识资源获取效果受到企业自身资源的影响[12]。虽然企业建立企业之间网络的动因在于获取和利用关键资源,但是企业的声誉[13]、联盟管理经验[14]、社会地位以及潜在合作伙伴间的信任水平[15]、合作企业的声望都被认为是影响企业网络构建的重要因素。有关企业网络资源的实证研究表明,鉴于不同企业的组织特点不同(如经验、资源和战略等方面),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不同的联盟构建模式[16]。同时,有学者将企业特定的网络联结视为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关键资源,并认为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得、保持和发展优势,就必须与外部组织建立广泛的联结[17]。而网络关系联结强度作为表现企业网络特征的重要指标,制约与影响着企业对网络资源的获取和利用,进而影响企业的创新行为[18]。进一步的实证研究也证明,企业网络关系的战略作用因企业资源水平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企业利用网络关系来提高其创新知识获取效果,同样需要基于自身已有的资源条件[19]。 基于上述研究可知,企业创新不仅同自身所拥有或控制的内部资源有关,还与存在于企业创新网络中的外部网络资源密切相关。并且企业可以基于自身资源直接驱动创新,也可以通过创新网络间接作用于创新活动。 2、创新网络与后发企业逆向创新 逆向创新是新兴市场企业创新模式演进历程的必然趋势[2],后发企业传统的创新模式以技术检测、技术学习为主要目的,随着其国际经营能力和研发能力的提高,企业进行资源全球化配置,国内外研发机构形成一体化创新网络组织,进行全球性能力创造,能够针对发达市场客户需求进行产品改进。显然,外部创新网络对于后发企业逆向创新有重要的影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后发企业无法独立地开展自主创新,它需要同外部创新伙伴的合作来获取有价值的创意与资源,进而获得竞争优势[20]。Laursen和Salter[21]也指出,创新过程的复杂性需要企业广泛、深入地开发和利用外部资源。陈劲[5]等基于我国高铁技术逆向创新的研究指出,开放式创新策略是其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开放式创新的本质就在于通过构建强大的创新网络,整合外部创新资源、获得溢出效应、突破技术壁垒以及减少创新风险[22]。Ray[23]等通过对印度通讯行业企业逆向创新的研究发现,利用本土知识资源建立的创新集群是影响后发企业逆向创新的关键之一。Tiwari和Herstatt[24]指出,新兴市场企业融入国际创新网络中,不仅可以获得知识,而且能通过与伙伴互动来提升产品的质量和形象,从而更容易在国际市场取得成功。陈岩等[25]通过研究也发现企业的外部资源有助于产品研发和市场扩展。Wooldridge[26]基于比亚迪电动汽车的研究,阐述了多元化的技术合作网络及营销关系对逆向创新的重要性,利于获取互补性知识,同时也是产品升级和扩散的重要支撑。 需要注意的是,有效的创新网络应该是动态演进的,由于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就必须根据需要适时地创新和优化所构建的创新网络[27]。动态能力的研究也指出,在动荡、变化的市场环境中,能够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知识也应该是动态的。企业成长过程中,需要适时地审视现有创新网络的局限性,根据自身创新与成长的需要来演进其创新网络,搭建新的网络联结,以整合创新资源。Lechner和Dowling[28]研究表明,随着自身的发展,企业需要重构新的稳定网络。黄玮强等[29]指出,企业知识水平和创新网络是协同演化的,企业应积极地与不同企业建立创新合作关系并增强局部企业间合作的紧密性。 基于上述研究可知,外部创新网络对后发企业的逆向创新有重要作用,且在创新网络化背景下研究企业的逆向创新时,有必要考虑网络动态性的影响。 上述文献虽然能够为本研究提供一定借鉴,但仍有以下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一方面,企业的内部资源与其外部创新网络对企业创新均具有重要的作用,且两者是可以相互补充的。但是现有研究缺乏从内部资源与外部网络资源获取的复合视角对后发企业逆向创新进行深入分析。另一方面,在创新追赶的不同阶段,后发企业的创新具有不同的特点,现有研究缺少基于创新追赶不同阶段的后发企业逆向创新的动态演化分析。鉴于此,本研究拟将企业内部资源与其外部创新网络相结合,同时考虑创新网络的动态性以及企业不同阶段资源能力的差异性,希望回答两个问题:一是基于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创新网络的后发企业逆向创新的实现路径;二是后发企业如何借助建立的外部创新网络,通过适时的战略调整来不断提高在创新网络中的地位,从而实现逆向创新升级的。 二、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与案例选择 本文采用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进行理论模型构建和相关命题提出,该方法有利于更好地了解案例背景,并尽可能保证案例研究深度。单案例研究适用于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的研究,基于单一案例研究获得的结论利于加深关于同类事件的理解。同时,单案例研究对于探索和追踪管理实践所涌现的新现象与新问题有很大帮助,如果基于理想时间间隔对案例进行深入解析,将有利于反映所研究案例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变化状况,从而更好地检视在研究框架中提出的问题。 根据案例典型性和数据可得性的原则,在确定研究对象时,依循下列选择标准:一是研究背景是全球化创新网络,所选择案例企业是成功的后发企业,其在逆向创新方面的经验对于本土其他企业具参考性与借鉴性,且案例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同海外企业在技术以及商业方面有比较长的合作经历;二是案例企业已经在国际范围内运营和合作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都实现逆向创新,且已经实施了数个产品的逆向创新,企业有较为完善的工作流程和丰富的创新管理经验,能够提供比较完整的信息;三是数据具有可得性,企业公开资料比较丰富,且研究组成员有机会近距离的直接观察案例企业或可以通过关系人员及时获得企业相关的信息。 海尔集团就是这样一家符合上述要求的典型企业。创新全球化背景下,海尔持续通过跨国技术合作、海外建厂、合资并购、战略联盟等形式嵌入全球创新网络,基于技术和品牌的不断强化和提升,根据本土市场需求特点进行产品技术创新,创新产品先在本土市场上、继而在国际市场特别是在发达市场表现出无可置疑的竞争力,从一个亏损的中小企业快速成长为世界一流的大型家电企业。另外,企业是上市公司,且研究组成员与企业有着“地理接近和关系接近”优势,相关资料容易获得且更能保证真实性。 2、相关概念界定 企业资源界定。资源基础理论的整体发展过程中,学者们出于各自的研究目的,对于企业资源分类各有不同。Barney[30]认为企业资源是其所拥有的且能够增强其战略效果的所有资产与能力,依据此种认识将企业资源划分为三种类型,即物质资源、人力资本资源、组织资源。基于企业资源与竞争优势间关系的视角,有学者将企业资源划分为一般资源和战略资源两种。一般资源即为普通资源,既可以是有形的、无形的,也可以是企业的能力。这些资源容易模仿,不能给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只具有一般的价值;战略资源是能够给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其衡量标准主要体现在是否难于模仿、是否会很快贬值、是否会被其他资源胜出等方面[31]。在此基础上,借鉴Valentin[32]的研究,结合后发企业特征,本文将其资源划分为具有一般价值特征的低成本类资源和具有战略价值特征的品牌类资源。前者又细分为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后者包括智力资源、组织资源和声誉资源等。 创新网络联结。创新网络化背景下,网络联结是企业获得信息和知识等资源的重要手段。Vincent[33]依照企业基于外部网络所获取资源的类型,将网络联结视为技术网络联结和市场网络联结两类。在这个基础上,本文从后发企业基于国际价值网络来寻求与获取资源的视角,将创新网络联结划分成面向技术资源和面向商业资源的创新网络联结。前者是以寻求与获取技术资源为目的,后者以寻求与获取市场、品牌、供应商等商业资源为目的。鉴于网络联结强度是企业网络特征的重要指标,本研究将两种类型的创新网络联结进一步划分为强联结和弱联结。 3、数据收集 为保证案例研究的信度与效度,其数据获取应该有不同的来源。本研究基于二手资料收集、现场了解与观察、半结构化访谈等多种的数据收集方法,以期通过构建多重证据链进行三角验证,进而提升本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二手资料收集方面。本研究中二手资料主要在于公开文献及档案记录。公开文献的获取主要涉及以下方面:第一,基于海尔官方网站来了解其发展历程;第二,在知网学术文献总库检索与海尔相关的学术文献;第三,通过可信度较高的搜索引擎(如百度)检索与海尔创新相关的信息。档案记录获取主要在于:一是查阅海尔逆向创新产品开发过程介绍和企业内高层讲话资料;二是查阅与海尔创新相关的主流媒体报道;三是查阅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的调查、访谈和记录而整理下来的海尔自主创新实践的内部资料。 现场观察。作者参观海尔创新生活馆。创新生活馆中展出了海尔历年典型创新产品,通过创新产品展示海尔创新理念的变革。特别是展出了海尔极具里程碑意义的自主创新产品,如第一次回溯至发达市场的冰箱、弥补世界空白的微型洗衣机、具有突破创新特点的世界第四类洗衣机等等。通过现场观察为本研究梳理企业逆向创新实践提供了较为翔实的文字与图片资料。 半结构化访谈。研究小组采用半结构化访谈开展深入访谈。首先,采访了3位来自不同职能部门的中高层管理者,包括国际运营中心用户需求经理、中央研究院的技术研发中心主任及全球研发资源整合部经理。其次,采访了参与逆向创新的工程师和参与销售的营销人员各3名。另外,整个访谈中,研究小组对所收集的材料及时确认,并就公开资料中难以确认以及研究小组较为关心的问题进行询问,每次访谈时间为1-2小时。研究小组对访谈全过程录音,尽可能详细记录访谈的笔记。 4、数据处理 围绕本研究的主题,作者对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定性分析。首先将案例企业的所有文档按照时间顺序统一组织到一个文档中,形成案例企业的质性资料,然后对案例企业在起步阶段、成长阶段和相对成熟阶段的资源、创新网络和逆向创新进行资料编码和分析。 本文中企业资源包括低成本类和品牌类两个维度,其中,低成本类资源主要涉及物质、人力、信息及关系等,品牌类资源主要涵盖智力、声誉及组织等。参照表1对访谈和相关档案中得到的定性证据进行编码分析,得到低成本类资源和品牌类资源中各类型资源的关键条目。例如,物质资源关键条目主要是工厂、设施、设备、原材料等。创新网络从所获得的资源类别角度分为面向技术资源和面向商业资源的网络联结两个维度,且每种联结都有强联结和弱联结两种类型,同样参照表1对访谈和档案中所获得的定性数据编码分析,得到各类型网络联结的关键条目。例如,面向技术资源的强联结关键条目主要是联合研发、联合设计、合作开发、合作研究标准等。对访谈和相关档案中得到企业不同阶段逆向创新进行分析,总结为面向成熟市场、立足利基市场和面向新主流市场三种类型。其中面向成熟市场关键条目主要是模仿、复制学习、工艺、改进、性能等,立足利基市场关键条目主要是重新设计、细分需求、技术适应性、功能创新等,面向新主流市场关键条目主要是前瞻性、知识/技术集成、主导设计、研发等。 对于访谈和录音资料,同一个人相同表达记录为1次;针对文档资料,相同或表达方式相似的记录为1次。研究成员编码一致的才可以进入到条目库,意见不一致则需小组成员共同讨论(表2为相关证据条目数)。同时,研究小组对比不同阶段各维度证据链,反复的分析思考。为了获得更为信服的研究结论,研究小组尽量多的将多种数据来源相互的印证。 三、案例分析 纵向案例研究中,阶段划分是要优先进行的。本研究小组依据关键事件的时间顺序,结合研究目的和已有文献研究将案例企业的创新追赶过程大致分为起步、成长、相对成熟三个阶段,并分阶段对企业逆向创新进行分析。 1、起步阶段:面向成熟市场的创新 起步阶段海尔资源主要集中在生产制造方面,企业整体技术水平落后。同时,跨国家电企业为利用本土的资源禀赋优势扩大市场规模而积极进行成熟技术转移,倾向于同本土企业建立生产性合作关系。为此,海尔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改进技术管理体系,内部建立承接技术转移的平台。鉴于国内市场由跨国企业主导,海尔首先选择模仿国外成熟产品并基于广泛的外部采购来迅速组织生产,快速市场化,而后结合本土消费偏好对产品进行“微创新”(设计和功能微小改变)。 (1)面向技术资源的创新网络联结。跨国家电企业全球范围的成熟技术转移,为新兴市场本土企业提供了引进先进技术的机会。基于此,海尔得以同德国利勃海尔公司签订技术转让协议,获得对方先进的四星级双门双温冰箱的生产技术及关键设备,以“琴岛—利勃海尔”品牌推出产品。此时,海尔设立技术科,并多次派遣技术人员到德国利勃海尔进行技术培训,学习和模仿四星级冰箱产品的开发。加强质量管理,引进德国DIN标准及ISO国际标准,并且通过对引进材料的深入研究,建立了3724项企业标准。学习泰勒科学管理及日本TQC管理,坚持实施精细化、零缺陷的高质量标准,将研究开发的重点集中于生产工艺创新及零部件国产化方面,以降低生产成本。1985年,海尔“琴岛—利渤海尔”冰箱以高质量、高技术赢得市场。1987年,48家大型商场推举海尔为最受欢迎产品冰箱类第一名。1988年推出亚洲第一台四星级电冰箱,获得中国冰箱业的第一块金牌“国家优质金奖”。 (2)基于内部资源与本地化创新网络的逆向创新。起步阶段的海尔以低成本制造资源为基础,参与跨国企业的生产网络。虽然此时建立的创新网络结构相对单一且联系较弱,却促进了企业知识积累及自主产品平台的建立。基于同领先者的合作,海尔一方面学习如何进行产品开发(“用中学、干中学”掌握成熟技术),迅速积累产品设计和制造的基本技术,建立对现有产品快速的复制模仿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科学管理方式的学习对质量进行强化管理,建立起严格的质量控制能力。加之对本土消费偏好的准确认知带来的对现有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这使得海尔拥有了低成本集成创新能力。该种能力支持下,海尔以四星级冰箱生产技术为基础,借鉴德国双门双温冰箱设计,针对中国居民习惯将其重新设计(冷藏室上置、冷冻室下置),开发出拥有高性价比优势的双开门冰箱。由于基于四星级生产技术的冰箱在国内外市场都有需求,海尔“双开门”通过德国VDE和美国UL认证后,由德国经销商输出到德国。 命题1:起步阶段逆向创新表现为,“跟随”市场策略下,选择在国际上有上升空间的成熟产品,通过局部改进提高其价值,快速实现市场推广(如图1)。其中,逆向扩散本质上是本土创新产品的海外复制性利用,即将创新产品转移到海外市场实现市场增长。且这一阶段,低成本集成能力是企业逆向创新的重要支撑。 企业资源 本地化创新网络(生产功能为主) 面向成熟产品市场的逆向创新 低成本制造资源 面向技术资源的弱联结(单一网络联结为主) “选择跟随”市场策略低成本集成能力支撑 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 技术与专利许可协议培训协议;特许经营 成熟技术学习;现有产品性能改进;本土创新产品海外复制性利用 图1 起步阶段后发企业的逆向创新路径 2、成长阶段:立足“利基市场”的创新 经过起步阶段发展,海尔成为国内白色家电的领先者。海尔集团成立后,海尔树立了自主品牌。进入成长阶段,海尔拓展资源渠道,积极参与投资本土的跨国家电企业创新网络的同时,开始主动性地构建具有研发功能的国际创新网络。同时,海尔选择跨国企业不够关注的细分市场作为立足点,开发具有新功能的产品,基于差异化摆脱产品高度同质化带来的竞争压力,且通过持续的产品创新来增强技术能力。 (1)构建自主的研发体系。海尔通过完善内部的研发体系,提升了自主创新能力,拥有了与领先企业进行更高层次技术合作的基础。此阶段,海尔开始海外发达市场设立设计分部,使设计的产品更贴近市场并获得更多的技术来源。同时,设立由三级技术开发体系构成的技术中心:由集团负责产品核心技术开发与基础性研究,并为事业部提供产品开发信息;事业部研究所则基于细分市场需求及时开发相应产品;工厂(成本中心)主要任务在于节省原材料和降低生产成本。在技术中心建立后,海尔配置国际领先的设计手段和快速评价系统,从硬件上提高产品开发能力。首先,为提高新产品的开发速度,从日本和德国引进国际最先进的模具及加工设备,并配备当时国际领先的大型激光高速成型系统;其次,配置国际领先水平的计量检测仪器,具备了新产品快速评价能力。 (2)建立自主的营销体系。海尔完善本土市场布局,以快速响应市场。市场服务方面,海尔在全国各省设立服务网点,提供24小时服务,并设立顾客反映诉求的服务平台“每日信息网”。1996年,海尔获得美国优质服务科学协会颁发的“五星钻石奖”。同期建立海尔网站,宣传企业形象,接纳用户信息。营销布局方面,海尔构建起强势营销服务网络,采用集权式直供分销模式、辅之特许经营等形式(一级城市设立工贸公司,二级城市设立营销中心,三级城市设立专卖店)。基于强大的营销服务网络和高效的直营体系,能够与消费者及零售商直接接触,及时获取市场情报,进而掌握消费者行为和竞争对手的动态。同时,海尔依托独特的文化和先进的管理模式进行资本运作,通过并购市场资源丰富的企业来完善自身的营销体系。典型的,海尔并购名列全国三大洗衣机厂的红星电器,与广东爱德合资组建顺德海尔电器,从而获得对方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并由此大幅度降低洗衣机产品的配套成本。 (3)面向技术资源的创新网络联结。海尔加强与投资本土的跨国企业合作,通过合作设厂、技术合作、研发联盟等方式完善研发体系,并在合作中学习对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通过与意大利梅罗尼合作生产全自动滚筒洗衣机,快速掌握了全自动洗衣技术,并针对本土市场特点合作开发出海尔玛格丽特滚筒洗衣机。与国际知名设计公司日本GK合资成立青岛海高工业设计有限公司(简称为海高设计)。海高设计成立后,海尔派遣其设计人员到GK公司,与设计人员共同开展新产品设计工作,逐渐形成了自主的设计能力,改变了以往海尔产品设计的“仿欧洲模式”,且有机会学习对方的先进技术。海高设计的成立使海尔产品设计技术水平得到快速的提升。 (4)面向市场资源的创新网络联结。此阶段,海尔基于跨国合作进行海外市场的布局,一方面同跨国企业、海外的代理商、零售商及经销商合作来获取海外渠道资源;另一方面参加国际知名展览会,提升技术和形象平台,并在海外主要城市建立信息中心,广泛搜集各种有关产品安全、能耗、环境等方面的先进标准和技术规范。另外,海尔还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的生产性投资,打破跨国企业的垄断,建立国际声誉。例如,与菲律宾企业合资成立海尔LKG电器公司,合资成立马来西亚海尔工业公司,与南斯拉夫工业联盟成立合资公司,打破了此类市场被日本和美国产品垄断的局面,在当地树立了品牌形象。已有研究也表明,市场资源可以使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建立品牌形象[34]。 (5)基于内部资源与国际化创新网络的逆向创新。经过起步期的资源积累,海尔已经拥有了包括企业声誉和创新精神,积累了包括研发、声誉在内的品牌类资源。进入成长阶段,海尔一方面建立自主的研发体系和进行本土市场布局,另一方面依托已有的有形无形资源建立包括面向市场、技术资源在内的创新网络。基于技术网络,海尔利用同领先者研发合作的机会来学习更为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开发管理理念,且通过将国外技术与本土独特需求相结合完成产品创新,由此构建起交互式的学习能力和适应性改进的能力。基于市场网络,海尔能够获得海外潜在市场信息和利用海外营销渠道,加之本土建立的强势的营销网络,形成了对客户需求的感知能力。为此,海尔拥有了对特定市场的适应能力。在此基础上,鉴于本土需求多样性的特点,海尔将创新重点部分转向跨国企业关注不够的市场,由此发现微型洗衣机的潜在需求,而后由海高设计及集团组建的研发团队对大容量产品重新设计,仅四个月就推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小神童”。此后,海外信息反馈表明发达市场同样对此类产品存在需求但功能要求更高,为此,海尔融合新技术将产品升级,打开了日本、欧美等市场。 命题2:成长阶段逆向创新表现为,“补缺”市场策略下,将现有技术与利基市场特殊用户的需求匹配起来,通过重新架构产品概念开发新功能产品,并快速实现在多样化细分市场的推广(如图2)。其中,逆向扩散本质上是本土创新产品的海外差异化利用,即在本土创新产品的基础上,适应海外需求特征进行改进。且这一阶段,对细分市场适应能力是企业逆向创新的重要支撑。 图2 成长阶段后发企业的逆向创新路径 3、相对成熟阶段:面向新主流市场的创新 进入相对成熟阶段,海尔一方面基于现有技术知识进行整合创新,另一方面通过在发达市场建立信息分中心和研发设计网络,及时获取国际最新资讯,力求紧密跟踪世界前沿技术。技术创新策略上,更为注重利用全球范围的科技资源,形成包含研发战略联盟、产学研合作等在内的技术创新外部体系,并初步实现技术创新的全球化。为此,海尔开始向主流市场渗透。 (1)完善自主的研发与营销体系。一方面完善自主的研发体系。此时,海尔将技术中心由三级开发结构分为技术开发研究所和新产品开发研究所,以积累具有国际水平的技术知识。为进一步提高技术能力,联合国内外28家具备一流技术水平的企业成立中央研究院,研究超前10年的技术,增加技术储备,支持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同期正式加入世界设计组织,其工业设计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海尔在技术先进国家设立研发设计中心,在国内外搜集应用技术、产品开发及设计等方面的信息,并以此为技术窗口,通过当地融智吸取先进的技术。还构建起国际化的信息技术网络,有“紧跟国际先进技术产品分析、评审”的内部创新机制,由发达市场设立的市场信息中心组成的外部网络构成,通过获取和利用最新的信息开展技术创新,及时响应国内外不断变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完善海外营销布局,在海外重点市场设立营销中心和发展专营商构建自主的营销能力。仅1998年,海尔已在海外发展了31家专营商,之后成立欧洲分部,在意大利米兰设立营销中心。 (2)面向技术、品牌资源的创新网络联结。为开展主流市场的创新,以中央研究院建立为标志,海尔开始大规模技术能力构建。加强与国际技术源的合作,形成“以我为主”的创新能力,掌握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开发的主动权,并基于跨国合作提升国际品牌形象。与国际技术源的合作主要表现为同国际大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或技术联盟。典型的,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美国C-MOLD合资,联合开发CAD/CAM/CAE等用于家电产品设计、制造的软件;与日本松下在变频技术方面建立技术联盟;与日本化学公司DOW结成技术联盟用于新材料的开发和研究;与爱立信合作开发蓝牙技术;除了积极进行德国、美国、日本、韩国等的产品认证外,海尔与德国莱茵、美国保险商实验室和英国依梯埃—塞密柯技术公司成立国际认证合作室,由此,将国际认证、前端的信息和技术直接引用到内部的开发和设计中,从而更深入、直接地了解发达市场的技术要求和贸易壁垒。正是基于同跨国企业的多元化技术合作,海尔拥有高端产品的技术能力和品质保证能力,国际品牌形象极大提升。 (3)面向市场资源的创新网络联结。海尔通过跨国合作来获取海外的市场资源:一是与跨国企业合作建立销售与服务网络。典型的,同美国家电公司合资成立“海尔美国贸易公司”,作为美国的营销中心。之后与日本三洋建立竞合关系,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用三洋的销售网络成功进入日本市场。同期与台湾最大家电集团声宝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现采购成本与制造规模的优势互补。二是与海外大型零售商、经销商合作,获得国外品牌的销售渠道和服务网络。典型的,与西尔斯、沃尔玛、百思买等美国零售商建立渠道合作关系,与德国INTEC、意大利COPEA、法国CONFROMA等欧洲大型连锁店签订销售协议,进入日本BIC CAMERA、BEST、KEIZU等知名连锁店全面销售,并与日本第一超市AEON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三是建立品牌宣传联盟,与NBA结成联盟,牵手美国文化的象征性赛事,加快成为美国主流品牌的步伐。仅2002年,与欧洲15家大连锁店中的12家、美国10家大连锁店中的8家建立合作关系。通过这些国际合作,海尔基本形成了在发达市场的营销网络。 (4)面向关键供应商资源的创新网络联结。海尔与海外关键供应商建立战略联盟关系,依靠与国外关键部件企业建立网络联结获取供应商资源,支持企业创新产品向国际化、高品质、高技术转型。一方面建立工业园区吸引国际供应商投资建厂,获得稳定的供应体系。典型的,与日本三洋电机长期合作,保证关键部件压缩机的稳定供应;与艾默生、巴斯夫等合作,及时获得质优价廉的零部件。另一方面,与供应商共同进行产品的前端设计和研发。典型的,与全球最大的制冷压缩机生产商之一的EMBRACO结成技术联盟;与全球规模最大的电机企业艾默生签订合作协议,要求其参与产品设计过程;与压缩机供应商东芝长期开展产品联合设计;与日本新日铁、韩国浦项及德国克鲁勃合作,不仅获得质优价廉的钢板,且基于设计方面的共同研究及时获得更新的材料。通过与技术领先供应商的合作,海尔不仅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成本,且其产品在技术含量、品质和性能等方面上了新的层次。 (5)基于内部资源与国际化创新网络优化升级的逆向创新。经过成长期的资源能力累积,海尔拥有了知识产权、自主创新能力、企业声誉,积累了包括研发、声誉和文化在内的品牌类资源,自主品牌形象进一步提升。此阶段,海尔一方面完善自主的研发和营销体系,另一方面依托已有的资源建立更为广泛的包括基于市场、供应商关系、技术和品牌等资源在内的网络联结,形成多样化的网络结构。包含大量强联结和弱联结的多样化网络结构增加了创新网络的开放性,在此基础上,海尔一方面利用创新网络吸收潜在市场知识和前沿技术知识,逐步建立对市场和技术的预测分析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将内部研发能力与外界知识相融合,通过知识整合重构培育新技术。由此,海尔拥有了集成式创新能力,开始新技术、新思想创造的全球化。例如,基于高端市场需求的探索,海尔确立“无线网络家电”创意,通过技术情报信息筛选,确定爱立信“蓝牙技术”作为支持,进而快速开发出整套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蓝牙网络家电”,确立其在网络家电领域的领导地位。同样基于高端市场客户需求,海尔产生出集三类洗衣机优势于一体的设想,提出“双动力”概念,并同韩国合作伙伴开展“一个动力输入,两个动力输出”的关键技术攻关,同时整合国际研发网络完成关键技术开发,仅两年就推出“世界第四类洗衣机”双动力,且基于全球配套资源支持,产品本土市场化后广泛进入发达市场。而后海尔改变传统洗衣观念,将环保理念融于产品设计,基于普通双动力这一产品技术平台,整合全球研发资源,研发出“环保双动力”洗衣机。接着又整合环保双动力技术模块和变频技术研发出“变频环保双动力”,不断创造新的需求和新的高端市场。 命题3:相对成熟阶段逆向创新表现为,“领先”市场策略下,后发企业提出自主的产品概念并重新定义主导设计[35],以期从战略上摆脱对国外产品设计与技术方案的盲从,并基于先进技术(知识)集成与新技术研发开发技术性能领先的产品,进行国际范围内高端市场开拓。其中,逆向扩散本质上是一种瞄准前瞻性需求,基于全球知识的探索与利用的国际扩张活动。且这一阶段,对集成式创新能力是企业逆向创新的重要支撑。 四、结论与启示 1、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对本土企业的案例研究发现创新网络化背景下企业资源、创新网络与逆向创新存的协同演化关系。结果表明,企业自身资源能力状况是影响其与领先企业建立创新网络联结的重要因素,而作为网络资源的网络联结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进行更高层次逆向创新的潜力。起步阶段,企业以其低成本制造资源,与跨国企业建立生产功能为主的本地化创新网络,通过单一网络联结获取技术资源,在“跟随”市场策略下开展针对成熟市场的创新,并开始积累品牌类资源(如图1);进入成长阶段,企业运用低成本类资源和品牌类资源同跨国企业建立以研发功能为主的国际化创新网络,基于二元网络联结获取技术、市场和品牌资源,在“补缺”市场策略下开展针对利基市场的创新,并积累更为丰富的品牌类资源(如图2);相对成熟阶段,企业主要运用品牌类资源构建自身主导的国际创新网络,基于所建立的多元网络联结机制更为广泛的获取创新资源,在“领先”市场策略下开展针对主流市场的创新(如图3)。从纵向案例分析来看,后发企业逆向创新实现且不断升级的关键在于,不同阶段构建了适宜的创新网络,选择了恰当的网络联结,且在资源、创新网络与逆向创新之间形成协同效应。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图3 相对成熟阶段后发企业逆向创新路径 第一,后发企业因不同阶段拥有的资源能力以及由此构建的创新网络不同,其逆向创新实现路径呈现多元性。起步阶段,选择低成本导向的创新路径较为适宜。此阶段,企业基于低成本经营资源参与跨国企业主导的创新网络,进行习得性学习(模仿并吸收成熟技术),以此降低创新的技术壁垒,同时以此间接获取海外的市场信息和营销渠道,以绕开和降低市场壁垒。由此,在低成本集成能力支持下,企业可以基于本土消费偏好进行现有产品的功能创新,创造新价值,以性价比优势突破跨国企业开拓的成熟市场。成长阶段,选择利基市场导向创新路径比较适宜。此阶段,相比跨国企业,后发企业的资源能力仍然薄弱。为此,企业以跨国企业关注不够的细分市场为目标,绕开市场壁垒。同时,基于累积的品牌类资源,与跨国企业建立研发导向的创新网络,通过学习和掌握跨国企业的核心技术来化解技术壁垒,并在引进的产品技术平台上改造和开发新平台。由此,在细分市场适应能力支持下,企业可以针对细分市场特殊需求在产品系统层面开展创新,以差异化获得竞争优势。相对成熟阶段,选择领先性导向的创新路径。基于丰富的品牌类资源,企业建立自主的国际创新网络,并利用获得的创新资源构建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和全球同步的技术创新平台,以及通过自主协调实现对技术商业化的价值活动。此时,企业能够基于创新网络强攻和化解创新壁垒,继而在建立的集成式自主创新能力的支持下开发引领主流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图4 后发企业逆向创新路径分析 第二,本土市场独特优势以及基于创新网络的技术学习与能力发展上努力是影响后发企业逆向创新的关键因素。有研究表明,本地化、差异化的市场需求可以成为后发企业创新的重要拉动力量[36]。逆向创新的机遇发现和商品化、产业化首先发生在新兴市场,显然,后发企业逆向创新中需要注重对本土市场需求的把握。结合案例分析,起步期企业逆向创新的起点在于对本土需求偏好的认知,采取“选择跟随”市场策略,根据有上升空间的成熟市场需求优化产品设计和改进生产技术,从而以高性价比建立对跨国企业的竞争优势。成长期企业逆向创新的起点在于对本土多层次市场需求的探索,采取“补缺”市场策略,即基于市场特性对产品重新设计,通过对差异化市场需求满足建立对跨国企业的局部竞争优势;在相对成熟阶段,后发企业以国内外主流市场前瞻性需求为导向,基于“领先”市场策略,开发新的高端产品。同时,面对创新网络化的环境,对后发企业而言,如何有效利用外部资源对其创新至关重要。有研究也指出,企业有机会通过网络来获取、建构有益于创新的资源组合,而这些资源需要融合到企业自身的运营中,才能最终创造价值[37]。基于案例分析,创新网络可以弥补企业创新的资源差距,但其突破逆向创新壁垒的关键在于通过自身努力将外部创新资源内部化形成内生性优势,并建立自主创新能力。这也符合内部能力的观点,即后发企业需要具备吸收、转化和利用外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的纵向分析表明,基于创新网络,后发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市场等的学习,逐步建立起低成本集成能力、细分市场适应能力以及集成式创新能力,从而持续有效地把对市场的理解转化为产品的性能优势并将产品迅速市场化。 第三,企业资源与创新网络嵌入间的协同互动是创新网络化背景下后发企业逆向创新持续升级的关键。后发企业建立创新网络的过程本质上是与外部创新源建立网络联结的过程,基于纵向案例分析,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创新网络嵌入在相互作用中彼此影响产生动力,进而促进逆向创新的升级。相比领先企业,后发企业资源能力薄弱,基于外部网络,与跨国企业建立某种形式的网络联结并获得外部资源就成为其逆向创新的捷径。类似研究指出,创新网络为技术基础和创新资源薄弱的企业提供了创新的平台,允许这些企业在没有完成全部技术追赶的时候也可以利用创新网络来与领先者竞争[38]。在这种情形下,选择与企业资源状况相适应的网络嵌入策略就显得至关重要。后发企业在分析自身所拥有的资源能力基础上,权衡考虑适宜的网络嵌入方式,而创新网络嵌入行为反过来更帮助企业获得外部资源和创新机会,与此同时,企业将所获取的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整合转化为逆向创新所需要的能力进而实现创新升级。另外,能够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资源是影响后发企业逆向创新升级的重要资源因素,而后发企业缺乏此类高端资源。单一的网络联结则在促进知识转移的同时,将企业限定在狭窄的联系范围内,束缚了企业更广泛、更高层次的知识的开发和获取。为此,为实现逆向创新升级,后发企业需要在国际范围内寻找创新源,主动与更多的国际领先企业建立多样性的网络联结,获取高端创新资源和多样化信息。 2、研究启示 从理论层面看,第一,本研究发现了为什么后发企业在资源能力相对不足的发展阶段,仍然能够通过自主的创新在国内外市场上获得一定的竞争优势的一个主要原因,即自身资源能力的有效利用及适宜创新网络的构建,深化了对资源及创新网络影响后发企业逆向创新机会识别和开发及其创新能力构建机制的了解。第二,基于全球创新网络背景下后发企业资源能力积累、创新网络的形成与演变分析,建立它们对逆向创新的动态影响机制,剖析了后发企业逆向创新演进规律,基于动态视角深化了资源理论、网络理论和创新追赶的关系研究。另外,对逆向创新所做的一系列理论分析,对于后续相关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从实践层面看,本研究结论有助于指导中国企业的逆向创新实践。①后发企业逆向创新实现路径呈现多元性,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需要根据内外部的资源能力状况选择恰当的创新路径。②后发企业应该注重基于外部创新网络的产品技术学习,通过本土市场适应与开发逐步积累产品优势和能力,构建自主的创新能力。③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创新网络嵌入的并行协同对后发企业逆向创新升级有关键的推动作用,后发企业需要基于现有资源能力状况理性与外部创新源建立网络联系。 本研究尚有不足之处。一是本研究从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创新网络嵌入结合的视角分析后发企业逆向创新,较全面地涵盖了影响企业逆向创新的资源因素,但是政府政策对企业逆向创新也会产生影响,忽视它可能会导致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二是采用单案例研究,研究的外部信度有待进一步验证,未来可以基于不同行业案例对本研究结论进行分析,特别是大样本统计分析对于研究结论的概化十分有益。资源协同演进、创新网络与后发企业逆向创新_海尔论文
资源协同演进、创新网络与后发企业逆向创新_海尔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