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社会经济水平显著提升的背景下,海绵城市建设作为城市雨洪管理、低冲击开发的新模式,将广泛应用于城市建设。本文以海绵城市为研究对象,阐述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分析海绵城市在现行城市规划体系中的主要内容,结合海绵城市规划中面临的问题并简单探讨系统性的海绵城市规划编制方法。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规划;策略
引言
在城镇化进程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城市也面临着生态负荷过重的问题,这些问题渐渐成为制约城市发展、降低人们生活质量的主导因素。基于此,一些专家提出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在此理论下城市规划的方法也进一步被优化。文章将对在海绵城市理念指导下的城市规划方法进行简明地探析。
1海绵城市理念的内涵
简单来说,海绵城市理念是可以在城市开发过程中减少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将其应用到城市规划中可以有效改善城市中水资源匮乏以及水污染的状况。海绵城市理念对城市地下水中的含水量进行控制,来有效改善城市旱涝情况,同时,将降低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力作为背景,将渗透、储存等技术进行应用,使城市中的水资源充分被调动,使其在洪水期具有储存、排洪的功能,在干旱期可以使用之前所储存的水资源对其进行缓解,以达到缓解旱灾的效果。通过对海绵城市理念的内涵分析后,我们也认识到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生态环境中的位置,也正如海绵城市理念的字面意思,如海绵一样可以储存水资源,同时,海绵城市也被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2海绵城市理论的现状
海绵城市理论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水资源配置问题,主要是在城市规划方案中对城市水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包括及时吸收城市内部降水储存的水量、最新水源清洁手段降低城市污水吕、严格规定水源排放标准等。海绵理论的实施需要结合多种科学技术手段、利用最新自然环境处理的绿色方案。以保护、清洁城市水资源为前提,提高城市水资源配置效率。我国城市规划发展起步较晚,城市规划意识薄弱,海绵城市理论的引入、推广、使用都较晚,许多城市规划人员对海绵城市理论理解不够、缺乏海绵城市理论运用于实际的经验、对海绵理论的适用性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导致即使部分城市规划已经引入海绵城市理论,但仍然无法实现城市水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海绵城市理论的实践,一方面需要决策人员提高自然资源保护意识,另一方面要求配备专业城市规划人员,结合城市实际自然环境的条件,制定城市水资源良性循环方案,使海绵城市理论有效实施。
3海绵城市在现行城市规划体系中的主要规划内容
3.1总体规划层面
第一,划定蓝线,即规划范围内较大规模的水域及岸线一定保护范围内的控制线,江河、湖泊、水库水塘等;第二,划定不准建设区,即区域绿地、城市潜在的内涝风险地区等;第三,倡导土地利用集约开发,保障城市生态空间,合理确定城市空间增长边界,防止城市无序化蔓延;第四,明确海绵城市重点建设区域,根据城市片区的用地性质、功能布局、水文地质条件及近远期发展目标,综合提出海绵城市重点建设区域。
2.2详细规划层面
详细规划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两个层次,是规划实施和项目落地的抓手。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对地块范围、地块性质、开发强度、建筑限高、建筑密度、绿地率等指标控制,作为用地建设的出让条件,实现定位、定性和定量的协同,衔接上位规划的要求和具体地块的建设。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蓝线、绿线,提出适宜的落地策略。修建性详细规划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指导,通过对场地基础条件(地形地势、水文条件等)的分析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标要求的落实,在场地空间布局、交通组织、竖向设计、绿化空间、水体空间、设施配建等方面实现水体的自然积存、渗透、净化和可持续水循环,维持改善城市生态功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海绵城市规划方法与技术
4.1建设完善的水系统
在海绵城市理论中,城市规划过程应充分考虑具体城市位置、地理环境,在多次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深入全面了解城市自然水系,包括城市内部湖泊河流、溪水池塘等,利用自然水系在自然环境中的自我净化、水资源良性循环等。城市规划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城市自然水系的优点,建立完善的城市水系统。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扩展范围增大,工业水污染严重,超过水系统自我净化的能力范围。海绵城市理论指出,城市规划应当建立专门的是污染控制、治理、监督部门,对工业运作过程水质保护进行监督、对民用废水排放进行引导。最大程度地降低人类生活与生产对城市自然水系统造成的影响,保持城市内部水循环。
4.2保护并修护天然的“海绵体系”
众所周知,海绵城市理念的出现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的生态情况,在城市中还有很多天然的“海绵体系”,对于这样天然的“海绵体系”更是对城市规划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人工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对天然“海绵体系”进行保护和修护。例如城市周边的一些湿地、湖泊等,对于这样的生态资源要加以保护,对自然资源保护也是给建设海绵城市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在保护和修护天然“海绵体系”的过程中,城市规划可以从三方面开展工作,首先要根据城市的具体发展,将城市划分为“限建区”和“禁建区”,也就是说在该地区限建建筑设施等或者该地区禁止建设施工等,并与政府等进行合作,通过法律约束对其进行强制划分,从而来保护城市中的天然海绵系统,使城市规划工作更有效的开展;其次,要对城市天然海绵体系进行修复工作,该修复工作就是对城市中的一些绿地等进行复原,可以在城市湖泊附近种植栽培植物等,保证城市中自然海绵体系更好的发展,从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另外,建设生态走廊,生态走廊可以是城市与生态之间联系更加密切,作为城市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桥梁,对天然资源的收集和利用更加全面。
4.3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很多海绵城市在建设过程由于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引导,因此存在一定的不规范行为,导致建设步伐较为缓慢。为了贯彻发展海绵城市的政策,必须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水资源法律,从法律角度对水资源起到保护的作用。制度的内容必须要涵盖多个方面,首先必须要对业主和开发商制定出强硬的管制政策,规范他们的行为;其次是针对规划师和工程师的设计和施工必须要用标准要求,使他们制定出来的产品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再者对于管理者和使用者来说,要对他们给予适当的经济鼓励与补偿。所谓制约与鼓励并存的政策最能赢得人心,尤其是针对规模较大的市政工程,应该利用财政补贴或专项资金的方式使工程技术能够有一个比较宽松的发展空间,从而能够在取得优秀成果的同时维护政府的信誉。对于征地的居民必须要对他们予以补偿,使他们能够积极配合海绵城市的建设。
5海绵城市的发展需因地制宜,结合城市的区域性特点与原生态和谐发展
5.1我国幅员辽阔,各城市所处地理位置均有其特殊性。每个城市所处于的区域不同,具有不同的城市属性,规划设计应对该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土地特征经行精心细致的设计。对于不同的地区应有不同的海绵城市发展理念,避免盲目遵从,得不偿失,浪费资源。
5.2在不同土质特性区域建设海绵城市应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比如黏性土地区、沙性土地区、冻胀土地区、湿陷性黄土地区建设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阶段均应考虑地表水、地下水渗透导致土体的抗剪强度降低,影响地基的承载力。在该区域建设海绵城市,需防止土体受水渗透破坏的技术处理。处理方法选择应经技术经济比较,因地制宜确定。
结语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对于解决城市内涝,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是经由实践证明可行性较强的建设方案。但是海绵城市的建设周期较长,并且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因此这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为打造出高水平的海绵城市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我们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无法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必须要经过数百次的尝试与修正才能获得成功,因此要求我们必须抱有100%的耐心和责任心完成这项能够真正保护生态环境的民生工程。
参考文献:
[1]赵鹏,郑兰香.基于海绵城市理念引导的城市规划方法探讨[J].建设科技,2016(02):64~65.
[2]吴迪.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策略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6(41):94-95.
[3]于新龙,于新永.海绵城市的规划方法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6(15):225.
论文作者:周超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7
标签:城市论文; 海绵论文; 城市规划论文; 水资源论文; 理论论文; 理念论文; 水系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