萃取史学英华,探求教育真谛——新课程下“主题式”课堂教学探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华论文,史学论文,课堂教学论文,新课程论文,真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学者曾提出“北斗星”理论:“教育的终极取向是要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做好自己’,亦即‘服务人生’。教育艺术必须有一个终极取向或‘北斗星’——人心、人性、人格的真善美作为指引。坚持趋向这个‘北斗星’,教育越艺术、越有效,就越有益于人生。”高中历史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制中有着独特的地位与价值。但新课改以来,面对让很多同仁不适的“专题式”教材,如果我们不去思索历史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而一味着眼于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落实,势必难以发挥历史学科应有的育人价值。如何将新课改的精神内化到高中历史课堂,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本文以《英国的制度创新》个案为例,试图对新课程下的“主题式”课堂教学做初步探索。
一、提炼主题,“意在言先”
晚唐文学家杜牧曾说,文以意为先,意高则文胜。写文章如此,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更是如此。诚如著名教育学家叶澜教授所说:“为实现拓展现有学科的育人价值,新基础教育要求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认真地分析本学科对于学生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而不是首先把握这节课的知识重点与难点。”教学立意的有无和高低,直接影响着高中历史课堂的育人效果。
首先,教学立意要依托于正确的课程观。新课程改革下的课程体系应该充满民主、开放,富有活力,不再是“文本课程”(教材、教学大纲等文字资料),更主要的是“体验课程”(教师与学生体验与感悟)。“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因此,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我们手中的历史教材只是“教师开展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资源和工具”之一,我们必须实现将历史学科内在的逻辑与学生的认知逻辑的有效统一。唯有依托于正确的课程观,我们才能抛弃过去“以本为本”的老套路,真正将“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进而融合有利于课程目标实现的所有因素,为学生打开一扇观察历史的窗户。
其次,教学立意的合理性还取决于教师的专业视线。中学历史教材承担着一定历史时期内特定的德育功能,也集中体现了一定时期内历史学术研究的成熟成果。特级教师郭富斌老师说,“教师阅读到达的地方就是教学到达的地方,阅读的边界就是教学的边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埋头教书,更要“抬头看路”,时刻关注史学动态,不断读书,读好书,提升自己的学养,使自己具备多角度、多方面认知学术的能力。唯有如此,我们在确定教学主题时,方能游刃有余,不落俗套。
岳麓版《英国的制度创新》一课只有“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两个子目,介绍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历史渊源和建立、完善的过程。从课程理念上讲,高中历史必修一主要是通过中西政治制度的对比,培养学生开放性的世界意识,进而理解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主流。确定本课立意过程中,指导教师孟伟老师向我提起了著名特级教师李惠军先生的建议——“要研读大学最新教材,要带着问题去研读有关学术专著,否则,萝卜烧萝卜,永远是萝卜。”随后我阅读了蒋孟引先生的《英国史》、钱乘旦与许洁明两位先生合著的《英国通史》、阎照祥先生的《英国政治制度史》,并拜读了一些最新的学术论文,渐渐找到了本课的灵感,最终决定利用文明史观的视角,立足于英国人的政治智慧,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重组。本课教学内容依托于新课程观,依据历史学科的内在逻辑与学生的认知特点,将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建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进行了大胆整合,确立了“争取民主”“建立民主”“完善民主”“感悟民主”四个环节。本课的主旨则是使学生认识到:英国政治家们在争取民主、建立民主、完善民主的道路上既有革命的勇气,也有妥协的睿智;有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更有和平中的稳步渐进。站在文明的角度上看英国,革命的勇气源自英国人对自由的向往,避免流血的妥协彰显了人性的尊严,而基于传统的渐进创新及温和改革则凸显了对每个社会阶层的人文关怀。
二、紧扣主题,“求真求实”
赵亚夫教授在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上提出,我们要提倡理性的历史教育,即要回归历史的本义和教育的本义,抑或真切地运用历史研究方法,推行学生自我探寻历史事实并解读历史意义的真实教育。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的教育要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公民,历史学科理应在培养学生批判精神、质疑意识、缜密的思维能力和行动力方面体现出独特的优势。
首先,课堂教学要符合历史学科的本质特征。历史学科如同一个“万花筒”,内涵博大,包容一切声音,但“求真求实是历史学科教学的底线”。胡厚宣教授说:“只有史料,没有正确的史观,那只是一些琐碎的竹头木屑,不能成为历史。只有史观,没有正确的史料,那只是没有根据的一种空想,也不能成其为历史科学。”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务求使学生感受多样、多元、真实的史学素材,更能够理解掌握科学的治史方法。
其次,课堂教学要立足于历史学的社会功能与学生实际。“理性的历史教育在夯实公民社会的基础”,这就需要我们的高中课堂要站在公民培养的高度,契合高中学生所具备的史学功底与能力,使他们在自主探究中如琢如磨、如切如磋,去尽情体悟治史之精髓,激发学生独立的判断能力和价值取向及对个人、家庭、国家、天下的责任感,养其宽阔胸怀,升华其人生境界,理解人之为人的终极意义。在对《英国的制度创新》一课“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定中,我把学情摆在了首位。
根据历史学科本身的逻辑,我按照英国政体的发展脉络将其整合为三大部分——“争取民主”“建立民主”“完善民主”。
“争取民主”部分分为“13世纪的斗争”和“17世纪的革命”两个板块,采用了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学法。“13世纪的斗争”在教材中以课文补充内容出现,我采取以简练的语言讲解,提出问题由学生归纳总结的方式梳理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历史渊源;“17世纪的革命”则主要是学生通过回忆“国王命运”揭示了王权与议会主权的消长,在教师的引导下感知英国人争取民主的政治智慧。
“建立民主”部分只含“《权利法案》的颁布”一目。针对学生的特点,我向学生提供了《大宪章》《权利请愿书》《大抗议书》的史料节选并设计了一个探究问题——假如我们是当时的议会议员,结合以往与国王斗争的经历,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约束国王呢?再通过《权利法案》史料再现肯定学生结论,使其在成功的愉悦感中深化对英国人政治智慧的理解。本目旨在让学生“神入历史”,培养其“论从史出”的意识与能力,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对知识迁移应用,进而归纳概括英国人建立民主的政治智慧。
“完善民主”包含“议会选举权的扩大”“政党制度的演变”“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三部分。针对英国议会我采用了直观的视频剪辑《世界历史·英国议会改革》,由学生总结英国议会的形成、权力、地位,进而整合教材形成“选民选举资格的演变表”,学生轻松得出“议会选举权不断扩大”的结论。结合上台不久的卡梅伦内阁简单讲解“政党制度的演变”,并引入“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责任内阁制的形成”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特别是对其运作原则的解读;这里我利用了从阎照祥教授《英国政治制度史》中提炼出的三个历史小故事,使学生在真实的历史镜头转换中体验感悟,顺利地得出结论。
在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中,我都注意采取问题导学的方式,通过一个个稍具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学会质疑,积极思辨,缜密思考。
三、升华主题,“余音绕梁”
明朝谢榛在谈及文章时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一节成功的“主题式”的课堂教学不仅需要有高远的立意、求真求实的教法,还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努力使课堂充满张力。一个充满艺术性、思想性的课堂小结往往成为整个课堂的点睛之笔,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言尽在不言中”的效果。
《英国的制度创新》一课的小结我选择了在对基础知识梳理的基础上,回望英国政治家们传承给我们的政治智慧,最后通过感悟制度创新带来的人性解放抛出三个问题:推进民主,需要怎样的智慧?推进民主,遵循怎样的原则?推进民主,依托怎样的力量?试图使学生在大视野、多角度联系性叙述拓展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人性、人格的角度反思英国的制度创新,展望人类社会的进步。
简言之,“主题式”的历史课堂就是有思想生命力的课堂,是时刻关注人性进步的课堂,是理性至上回味悠长的课堂。当然,成功的课堂教学还离不开艺术的表达方式、科学的教学策略等诸多因素。历史知识的领悟有一个过程,教育意义的体现更是需要一个过程。但如果学生能长期浸淫在人文的课堂、有思想力的课堂、能不断锤炼自己的思考力和验证自己的行动力的课堂,我想作为历史教师也一定不难发现指引自己职业幸福的“北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