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研究设计院资产重组研究

鞍山研究设计院资产重组研究

刘洪民[1]2002年在《鞍山研究设计院资产重组研究》文中提出鞍山研究设计院是国内煤化工、耐火材料行业内规模最大的专业研究设计企业,世界综合实力排名第二。基于国家对科研、设计行业体制改革文件的要求和企业内部经营机制转换规划的需要,目前面临着进行资产重组的重大课题。 本文采用了实地调查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通过对企业内部、外部环境的全面分析,目的在于设计出一套符合鞍山研究设计院实际情况的资产重组方案,并且突出了方案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障碍和解决措施,对资产重组的成本效益进行了预测,得出了鞍山研究设计院通过资产重组,合理划分主业和非主业两个板块,尽快创建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国际工程公司明确结论。 文章最后附录了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进行资产重组、发起设立——“大唐电信”,并成功上市的案例,对相关问题做了概要分析。

陈晓刚[2]2012年在《鞍钢技术创新的历史演进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鞍钢是一个有近百年历史的中国特大型国有钢铁联合企业,是我国近现代钢铁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鞍钢素有“共和国钢铁长子”、“共和国的钢铁脊梁”的美誉,是我国大型国有企业的典型代表。考察鞍钢技术创新的历史演进及其机制,不仅有助于丰富我国的技术创新理论,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钢铁工业现代化的实践,特别是对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具有重大意义。国内一些学者对鞍钢技术创新已开始关注,但总的来说,尚没有系统的、全面的和专门的研究。尤其是,现有的研究进路中,科学技术哲学长期处于一种缺位状态。这是我国科学技术哲学领域的一个缺憾,本论文的主要目的就是进行这方面的尝试。本论文运用技术哲学、技术社会学、技术创新理论,采取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内史与外史相结合、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等方法,对鞍钢技术创新的历史演进及其机制开展专题研究。本论文包括七个部分:第一章“导论”,是本文论题的提出和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评价,阐明本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此基础上,明确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第二章“技术创新的基本理论”,从由来与本质、分类与特点、过程与机制等方面,梳理了国内外技术创新的基本理论。第叁章“鞍钢技术创新产生:建国前的技术移植”,主要从技术帝国主义与日本殖民地科学的视角,分析了建国前鞍钢的技术移植及其性质。第四章“鞍钢技术创新发展:建国后的技术‘双革’”,主要从苏联工业技术援助的视角,分析了建国后鞍钢对苏联钢铁技术的引进与消化,重点探讨了五六十年代鞍钢群众性的技术革新与技术革命运动。第五章“鞍钢技术创新深化:改革开放后的技术创新”,主要从改革开放后鞍钢改革改造发展的视角,分析了鞍钢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的历程、特点和意义,重点讨探讨了鞍钢特色的国有老企业自主创新之路。第六章“鞍钢技术创新的主要机制”,分析了鞍钢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运行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探讨了鞍钢技术创新的内在机理。第七章“鞍钢持续技术创新的现实选择”,立足于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鞍钢持续技术创新的环境背景,分析了鞍钢持续技术创新的现实基础,指出了鞍钢持续技术创新的方向、原则和路径。

夏灵安[3]2009年在《老工业基地城市的空间结构演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全球化,新经济正在改变中国城市发展的国际背景,同时,中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给一座新兴的重工业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给城市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城市不仅要拓展发展空间,提高承载人口增长、经济的增长的能力,同时也要适应新经济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城市产业空间、居住空间的变化,进而导致城市整体空间的调整;开放的、可控的城市空间结构会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样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和和谐社会发展有利于控制和引导城市空间发展。本文在综合国内外大城市空间演变和城市结构影响因素的研究,结合鞍山重工业城市的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采用层次分析法,在对上一层次规划及周边城市发展情况宏观背景的基础上,依据市域和市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城市的人口、用地、经济、空间发展方向等进行综合分析和整体研究,力求做到宏观分析与微观研究相结合。鞍山作为全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辽中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支撑了我国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城市发展处在社会、经济、环境和空间的转型期,面对产业结构、制度、空间结构转型等多重挑战。鞍山的发展不仅是城市内部问题,要着眼更广泛的区域、更宽的领域、更长远的未来,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空间与产业基础,在追求自身稳定快速发展的同时,还要带动一定区域的发展。城市业已形成以市商业区为中心,形成生活居住、工业生产和矿山开采、外围乡村叁个圈层的空间发展格局。如何把握建设中国第四增长极和振兴东北的有利时机,拓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为了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空间支撑。提出城市与区域的产业对接、空间对接、基础设施一体化、资源共享的规划方案,把城市发展真正融入区域发展之中,带动区域整体发展。

刁星[4]2016年在《东北振兴背景下沈阳城市空间绩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于2003年,时至今日“东北现象”是否在现实层面有所改观?在全球化浪潮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中东北地区该何去何从?在产业转型、体制创新、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东北地区、尤其是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绩效评估既是对战略实施的成效考量,也是该地区未来发展方向和前景预判的重要依据。论文以此为题,将东北振兴背景下各大中心城市的空间发展质量考评作为根本任务,而沈阳是区域内最大的中心城市,其空间发展方向、演进路径、角色定位、战略导向及结构模式关系到区域整体的共兴与繁荣。研究借助“空间绩效”为基本视角,结合空间经济学及地理学的主流视野,从空间本体论的哲学思辨演绎到一般的研究范式,在空间多维建构及内涵辨析的理论基础上,构建了由“尺度层次—体系层次—逻辑层级”组成的空间叁向量层次结构基本框架,提出了层次结构作为空间绩效测度的主要依据及行文线索。基于尺度层次的分析框架,从“宏观配置效率—城市外部区域空间网络绩效、中观配置效率—内部城市空间绩效、微观配置效率—空间构成要素演化绩效”叁大层面,从理论及实证角度展开全面解析,探析沈阳城市空间在内外部环境综合作用下:宏观的区域关联网络联系强度及主要特征;中观的内部城市空间结构、土地利用及交通网络绩效;微观的城市空间构成要素的演化特征、运行规律及互适作用,进而识别空间演进、组织、发展、运营过程中导致空间低绩效的主要因素与深层动因。基于体系层次的分析框架,从“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形态结构—制度结构—资源环境结构”五大系统构建了空间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对我国35个主要城市展开横向比较分析,并进一步讨论制约沈阳城市空间绩效的内在作用肌理与外在驱动因素,基于实证研究结果尝试寻求优化空间资源配置的有效方法途径。研究结果表明:尺度层次与体系层次反映空间资源配置的纵向与横向两大层面,而逻辑层次解释了空间绩效的作用机制,是前两个层次发挥影响作用的主要依据;空间绩效的对偶互补效应来自于整体尺度的资源优化配置,是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关键,而沈阳在区域网络中仍处于单向聚集的生长状态,城市群内部结构的不稳定、城市功能体系的错位失调、中心城市的竞大于合是导致区域网络低绩效的根本原因;在城市内部空间优化过程中强调构建均衡的多中心空间结构、提升土地利用与空间红利要素的对位开发行为、强化动态与静态结构的耦合效应以及加强互适作用机制下的要素流动与配置引导措施,合理降低空间负外部性及空间垄断现象形成的可能,同时部分要素应从总量关注转向存量调整,是破解沈阳城市内部空间低绩效的关键;在沈阳空间演进过程中,城市化与经济增长推动、土地供应与扩张机制影响、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以及宏观政策和制度环境四个方面是影响城市空间绩效的主要机制,空间形态结构系统是导致空间绩效整体水平下降的主要症结。

迟妍妍[5]2015年在《中冶北方国际化战略案例研究》文中认为钢铁工业对国民经济的作用举足轻重,可以带动大量的固定资产投入从而提高地方GDP及税收,创造大量的就业以减轻就业压力,带动采矿、船舶、房地产、汽车制造等一系列上下游企业的发展,但同时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并且是目前国内产能过剩最严重、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研究中冶北方对我国钢铁企业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案例介绍了作为国内钢铁行业高技术服务业的中冶北方,在国内发展迅速,实力雄厚,成立于1949年,在我国钢铁行业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对整个钢铁行业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但在经济新常态阶段,原有的主营产业优势,已无法支撑其持续盈利,中冶北方必须调整企业战略,从新的视角新的渠道开发新的业务,才能实现养活自己。2011年开始中冶北方就迈开了国际化的步伐,把我国的钢铁行业设计优势发展到国际市场。一方面解决国内钢铁行业不景气导致业务大幅下降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提升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立足全球化经济新背景下的布局。本文以中冶北方为案例研究对象,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从中冶北方的历史、现状,国内、国际钢铁行业的状况,提炼出中冶北方现在国际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战略问题。通过企业战略、波特五力模型、VRIO框架和企业国际化战略的理论指导分析出存在问题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一是钢铁行业进入寒冬,二是缺乏持续竞争优势,叁是企业发展战略重心偏移。最后提出中冶北方国际化战略的选择,重构中冶北方的发展战略即选择国际化发展战略,并提出保障实施的切实措施。以国际战略联盟作为国际化进入模式,从企业文化、组织结构、市场选择方面实施国际化战略。从预防国际化风险、实施精细化管理、开发项目后期服务等方面对国际化战略实施进行控制。

张晓东[6]2004年在《鞍山市新市区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文中提出一个以鞍钢着称的依生产与生活关系建设起来的工业城市,曾经在新中国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鞍山正承受着传统工业的衰退,面临着城市功能的转型,城市形象的重塑。一个资源丰富的大城市,如何超越自我,提升城市竞争力是我们每个鞍山建设者所面临重要问题。论文首先分析了鞍山市所处的区域环境,阐明开发新市区是构建大鞍山、是实现区域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接下来系统地分析了国内外资源型城市的建设发展与产业转型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对鞍山市的产业结构的比较与分析,找出未来城市功能的发展方向,通过对新市区的开发建设,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空间与产业基础,为鞍山市的二次创业作些理论上的探讨。

刘铭[7]2010年在《钢铁企业并购后的资源整合及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结合钢铁企业独特的资源特性分析其资源,可以分为战略性资源和具体管理职能性资源。本文结合钢铁企业并购的目的和资源特性,对资源整合和优化过程的侧重点进行详述,提出了具体的思路和解决方式.本文介绍了并购和资源整合优化的相关理论,分析了我国钢铁企业并购的现状和资源整合的目的性,提出了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资源整合优化模式;从企业战略性资源和具体管理职能性资源角度详细论述了不同资源在整合优化过程中企业应该采取的措施或者解决思路;详细分析了钢铁企业在整合和优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和协调管理的思路;并以武钢并购重组为案例,分析了武钢在资源整合优化中面对问题采取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在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影响国内钢铁企业资源整合优化过程中存在的关键因素及其解决思路,得出结论:钢铁企业的资源庞大,但是整合和优化应抓住主线,即企业关键资源包括供应链资源、生产制造类资源、人力资源、技术研发和创新资源、非主营业务剥离、财务资源等。解决主要资源在整合优化中存在的矛盾、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将是我国钢铁企业发展的主要方法和思路。

裴红峰[8]2008年在《鞍钢鲅鱼圈项目计划与控制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我国钢铁工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以鞍钢为代表的国有大型骨干企业为了持续提高竞争力,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纷纷通过在沿海地区投资新建钢厂和兼并重组两种方式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总量。规划和建设好这些沿海钢铁基地,对相关企业和国民经济发展都具有战略意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项目管理已经被公认为是一种有生命力并能实现复杂的企业目标的良好方法。本文按照项目管理理论,对鞍钢在鲅鱼圈钢铁基地工程建设项目的决策及时间进度安排、质量、成本、科技创新等范畴的计划与控制管理实践进行研究,学习和领会项目管理科学理论对工程实践的巨大指导意义,对比国际先进的项目管理理论及实践,找出差距及原因,以使项目管理的理念深入人心,使中国钢铁骨干企业的项目管理水平早日实现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接轨。同时,也冀望从具有鞍钢特色的工程管理实践中提取精华和经验,在理论上对项目管理学科进行完善和发展。本文在最后提出了一些提高国有大型钢铁企业建设项目管理水平的建议,如进一步完善项目管理的组织体系,组建工程公司;进一步提高项目管理软件的应用水平,建立强大的基础数据库为工程项目实施和管理作支撑;提高项目风险防范意识;完善项目责任成本预控机制;引入更多的国际竞争以提高中国企业项目管理国际化程度等,比较浅薄,仅供参考。

龙海峰[9]2005年在《湖南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重组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是湖南的基础产业之一,湖南在推行“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把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列入湖南省优势产业发展规划,但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市场竞争激烈,资源分散,缺乏整体竞争优势,产业带动效应不明显,机制不顺等诸多问题,如何实施湖南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的重组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外部环境对产业竞争既形成挑战,也存在对产业重组重大的利好因素。铁路市场的开放,城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高度市场化运作体系的建立,以及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的深化,使湖南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不同产权归属的企业之间存在重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不一致则是湖南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进行产业重组的最大障碍。通过湖南省自身的利益让度,能够协调好不同利益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打破目前利益博弈的均衡格局,扫除产业重组的障碍,并最终使利益相关者都能够从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获得利益回报,实现共赢。 针对产业重组中不同的博弈行为,作者分别从战略和操作两个层面提出了以“航母"模式和以“旗舰”模式为目标,股权上缴、股权下放、战略合作和资产运作四种资产重组方式为手段的五套重组方案,并对每种方案的优点、缺点及其操作性做了逐一分析,并得出股权下放方案为最优方案的结论。希望通过深层次的变革来构建湖南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新的产权模式、新的战略定位和新的组织运行机制,从而激发湖南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的内在活力,构筑建立在资源共享平台上的核心竞争力,使湖南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屹立于世界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高端。

参考文献:

[1]. 鞍山研究设计院资产重组研究[D]. 刘洪民. 大连理工大学. 2002

[2]. 鞍钢技术创新的历史演进及其机制研究[D]. 陈晓刚. 东北大学. 2012

[3]. 老工业基地城市的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 夏灵安. 天津大学. 2009

[4]. 东北振兴背景下沈阳城市空间绩效研究[D]. 刁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

[5]. 中冶北方国际化战略案例研究[D]. 迟妍妍. 大连理工大学. 2015

[6]. 鞍山市新市区发展战略规划研究[D]. 张晓东. 天津大学. 2004

[7]. 钢铁企业并购后的资源整合及优化研究[D]. 刘铭. 武汉科技大学. 2010

[8]. 鞍钢鲅鱼圈项目计划与控制管理研究[D]. 裴红峰. 东北大学. 2008

[9]. 湖南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重组方案研究[D]. 龙海峰. 中南大学. 2005

标签:;  ;  ;  ;  ;  ;  ;  ;  ;  

鞍山研究设计院资产重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