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后四十回和前八十回的重复及其意义

《红楼梦》后四十回和前八十回的重复及其意义

李丽霞[1]2013年在《《红楼梦》岁时节令文学功能研究》文中指出从时间角度切入小说文本,是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经典方法。岁时节令作为日常生活的特殊时间节点,往往备受小说家的青睐。明清世情小说,如《金瓶梅》、《红楼梦》等,均对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岁时节令民俗活动进行了着力描写,特别是被誉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的《红楼梦》,对一年之中的四时八节,几乎都有所涉及。作者在《红楼梦》中对岁时节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绘,使之成为小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赋予其重要的文学叙事功能。本论文即致力于《红楼梦》岁时节令文学叙事功能研究。绪论部分,主要是对本课题研究现状的述评、研究对象的界定及研究方法运用的相关说明。通过对《红楼梦》岁时节令描写的相关梳理,结合相关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岁时节令描写的文学叙事功能主要体现在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和深化小说主题三个方面。依照这一思路,论文主体部分展开如下:第一章《红楼梦》岁时节令描写与日常生活叙事,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叙事的框架内,对岁时节令在日常生活叙事中的意义进行探讨,并对《红楼梦》前八十回中的岁时节令描写进行整体观照。第二章《红楼梦》岁时节令描写的主体性选择,本章旨在从写作学的角度对岁时节令描写的主体性进行探讨。本章首先对前八十回岁时节令描写进行文本梳理,总结其表现特征。从“量体裁衣,精心选择”、“笔法多样,巧妙化用”两个方面,探讨作者在《红楼梦》岁时节令描写中所体现出的主体选择性。第三章《红楼梦》岁时节令描写的文学叙事功能,从“辗转相逼”与“总不重犯”——岁时节令描写与情节构筑、“人各有当”与“两相形容”——岁时节令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写实与隐喻的诗性结合——岁时节令描写与主题深化三个方面,对《红楼梦》前八十回岁时节令描写的文学叙事功能进行深入探讨。第四章《红楼梦》后四十回的岁时节令描写,通过对后四十回岁时节令描写的梳理,总结其特点。通过对后四十回岁时节令描写的具体分析及与前八十回岁时节令描写的比较,可以看出无论从岁时节令描写的数量,还是从其承载的文学叙事功能来看,两者均存在较大差异,与前八十回注重岁时节令描写的文学叙事功能不同,后四十回除贾政庆贺升迁之日的花朝节突然插入薛蟠打死人之事具有推动情节发展功能、宝钗前后两次生日对比彰显小说主题之外,其他岁时节令描写的文学叙事功能微乎其微。通过比对分析,笔者认为从岁时节令叙事的角度来看,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出自两人之手。

苗惠卿[2]2000年在《《红楼梦》后四十回和前八十回的重复及其意义》文中研究指明重复和模仿是文艺创作中最忌讳的。因而,《红楼梦》后四十回对前八十回的模仿也就成了某些评论家指责与非难高鹗的原因。本文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的“雷同”,其实并非实质意义上的雷同,而仅仅是情节在表面形式上的雷同,而在内容实质上却是相异的。这种情节上的表面雷同往往最能揭示情节发展的本质规律,体现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事实上,正是这些貌似相同而表现手法迥异的情节,才使作品产生了多姿多彩,纷纭复杂的艺术效果,并使得续书的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成为一个珠联璧合的有机的整体。本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走出评论家导入的误区,正确全面地评价《红楼梦》的后四十回。

赵涛[3]2008年在《由来同一梦 得失寸心知—《红楼梦》后四十回再辨》文中研究说明《红楼梦》百二十回程刻本自面世以来,有关其后四十回作者是谁的问题,诸家评述有很大分歧。1921年,胡适发表《红楼梦考证》,明确提出“后四十回高鹗续书说”的观点,将程、高全璧本《红楼梦》拦腰斩断,人为割裂成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两大对立部分。俞平伯、周汝昌等进一步充实、完善“高鹗续书说”,使“续书说”逐渐成为当今“红学”界近乎公认的一个事实。然而,作者认为,作为一个整体,《红楼梦》后四十回是与前八十回不可分割的,其原作者同为曹雪芹。初稿本的前半部分文稿经过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最终改定成了通行本《红楼梦》的前八十回,而初稿本的后半部分计四十回文稿并未最终定稿,在历次的借阅与传抄中散佚,仅存残稿。此残稿为后世程伟元、高鹗搜集所得,二人以曹氏原本残稿为底本,在保留原作者曹雪芹初稿原貌的前提下,对其后四十回残稿“细加厘剔,截长补短”,在更正了一些错别字和语病之后,进而作了一些“补缀”,“补”成百二十回刊刻本。本论文立足于文本本身,着力于文本探究,将论证重心放在小说的创作意图与内在趋势的有机关系上,来重建并进而还原作者的创作意图。在论证过程中,本论文综合运用文化学、文艺学、哲学、美学等基本理论阐明学术观点,以《红楼梦》的杰出成就为研究旨归,将百二十回《红楼梦》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剖析,紧密围绕文本前后的完整性、关联性、连贯性、契合性、一致性等问题,并通过对胡适、俞平伯“高鹗续书说”的批驳,“立”出程高“补”书说的观点,以此来证明程、高所“补”《红楼梦》之后四十回,非但未违背作者前八十回的创作主旨,而且是根据曹雪芹原稿之佚稿“修补”而成,并非“续”作,更非“伪”作,进而提升后四回在《红楼梦》全书中的地位和作用。

杨芳[4]2013年在《《红楼梦》与《源氏物语》时空叙事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空间和时间表示的都是事物间的位置关系,时间用以描述动作或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空间用以描述物体的位形。《红楼梦》与《源氏物语》同属传统的情节小说,都遵循时间的自然持续和与情节要求相对应的空间转换,按主人公的先后经历,来安排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两部小说缺乏现当代小说时空交错的叙事特点,但都不乏相对同时代小说来说先时的叙事技巧。研究分为以下四个部分。一、线性时间叙事技巧对比研究。“在现实世界里,即使恰好在同一时间里发生了两件事,用语言表现它们时,也就必须采取先说其中一件事,然后再说另一件事的形式;或者部分交替着说两件事。总之都需要变成线性形式。”《红楼梦》与《源氏物语》都继承发扬《春秋》与《史记》两种文学体裁的线性时间叙事特征,将朝代纪年、世代时间与人物年纪三者有机结合,体现出东亚古典小说典型的线性时间叙事特征。《源氏物语》线性时间叙事是直线的单一绵延,不枝不蔓,“骤看之,有如无物,及至细寻,其中便有一条线索,拽之通体俱动”。《红楼梦》时间叙事技巧向现代小说靠拢,但不能因其局部对时间的切割、打碎和穿插,否定其主体叙事时间的连贯性。《红楼梦》叙事时间技巧不及《源氏物语》明确,但所言之事如丝以待,丝于络成之后,方知作茧之精,与《源氏物语》略显板滞的时间叙事技巧比较,《红楼梦》时间叙事技巧更为灵活多变,是清朝小说时间叙事艺术迅猛发展的标识。实际上《红楼梦》中不可回溯的主干时间流对文本进行着整体有效的操控。二、时间情态化叙事技巧比较研究。“日月忽其不掩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中国人传统思维中,时间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理现象,时间流变与心理感受密切相连。季节交替变换推动事态演变,是提供《红楼梦》和《源氏物语》情节展开的必备条件。两部小说将事态变迁与自然季节变化紧密结合,使得景物描写与人物情感的矛盾纠葛描写有机融合。在时间情态化的文本诠释过程中,中日两位作者均擅长“喻情于景,借景抒情”,叙事表现艺术中形象先于逻辑,感性强于思辨。《红楼梦》以情节的跌宕吸引读者,季节的变化辅助情节的发展,向现代小说叙事手法靠近。《源氏物语》注重通过季节变化来抒发个人感情,注重小说叙写的“散文式抒情特色”。《红楼梦》与《源氏物语》两书中“一切景语皆情语”,“抒”与“叙”紧密结合。同时,两书均采用既能抒发“意”,又不被“意”所束缚的灵活多变的譬喻性话语体系。中日古典小说的抒情叙事特质恰好与西方古典小说注重情节的叙事传统形成鲜明对比。三、地志空间叙事技巧比较研究。时间是流动、变化的,暗含新生与幻灭之意,空间是静止、平稳的,在静止的某一时刻凝注文本。两部小说中故事发生的地志空间,即人物的外部环境是相对封闭的,这些“深宫帐纬”的场所一般人不可企及,都是发生在一小块区域内,由一小群身份颇高人的人引领,发生在“院子里”的故事,是一方水土的缩影,都具备地方志的特征。“文笔园林”是两书有别于其他典籍作品的重要叙事特征,“文笔园林”因人/事设景、因景设置植被,以不同的植物烘托人物的性情、渲染气氛。紫式部与曹雪芹旨在作品构筑的虚构世界中逃避现实、逃避纷争,在曲径通幽的还乡之路上品尝人生的甘美,构建了一处诗意的栖居地、理想的乌托邦。两部作品在花园意象的描写上均体现出求真、求善、求美。另一方面,日本古园林是中国古园林建筑的分支,中国人文因素自古以来对园林影响大,讲究园林艺术中的立意,饱含伦理教义。日本园林的趣旨在于通过事物外部,冥思事物内在,重视心与心的人天对话,讲究的是悟性。两书不同地志空间特征,反映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基于中日两国彼邻而居,文化渊源流传,两国文化有若干相似与迥异。反映在文本当中,就是各自既具备独特的民族风情,又能相互得以共识处。四、文本空间结构叙事艺术比较研究。该部分研究,一是对两书的文本叙事结构进行对比研究,二是对两书的文类模型进行对比研究。《红楼梦》的叙事主线争议繁多,切入视角及赏析角度的差异造成各式审美取值及其价值认同。《红楼梦》分为“家运”、“神瑛与绛珠草恋情”、“宝玉运程”三条主轴,第三条叙事主轴(“宝玉运程”)有力地将前两条叙事主轴扭合。《源氏物语》以“冷泉帝构想系统”、“明石姬构想系统”、“女三宫构想系统”、“紫上构想系统”为叙事主轴,前三条主轴为先后承接关系,第四条主轴(“紫上构想系统”)一直与前三条主轴相互缠绕,齐头并进。通过两部小说叙事主轴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两书特质结构惊人相似,一是,两书主体构架简单明了,基本都为平铺直叙型,事态的发展循序渐进。文本叙事主梁由几股主轴构成,其中一条主轴又贯穿于其他几条主轴当中,将其他几条主轴紧密扭合,叙事主梁呈麻绳状。二是,在这些连绵不间断的主体构架当中,又有若干条叙事暗线埋伏其间。两书中这些大大小小的叙事系统互为参照、明暗相间、紧密结合、同步共进,在交错展开的过程中搭建有机的叙事空间。两书都是在时空交错的网状结构中定型,最后都达到了“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叙事效果。该部分还将对古典小说叙事的各种文类模型进行比较研究,例如:预叙式总纲、情史与恋爱模式、神谕与预言、皇权、神话与传奇、梦境。

肖天久, 刘颖[5]2015年在《《红楼梦》词和N元文法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研究《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关系,从而判定《红楼梦》是否为一人所写。【方法】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比较前、中、后四十回的独有词;利用虚词、词及词类的N元文法模型、实词以及词长进行聚类;计算三个部分的相似度。【结果】证明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有差异。前八十回用词连贯性较高,更重视细节描写,长词较少,可读性更强;后四十回更重视动作和场景化描写,长词较多,可读性稍弱。【局限】仅限于词和N元文法,未能进一步考察语义、语篇等方面的特征。【结论】从词、词类、短语串和词类串等方面分析,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很可能并非一人所作。

张曼诚[6]1984年在《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医药描写论续书的不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行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后四十回不是曹雪芹原著,现在已是红学界公认的结论。证据确凿,无可怀疑。对通行后四十回续书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至今仍有争论。对续作持肯定态度者说:“后四十回和前八十回是比较自然地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这个画面不是由两个互不相干的部分硬拼凑起来的,也不是仅仅从表面上把它们扯在一起,因此它在人的印象中,并没有形成两个独立的东西。那么这就很鲜明地看出,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存在于整个故事的发展中,人物性格的发展中,矛盾冲突的发展中。”(李希凡:《<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为什么能存在下来?》)对续作持否定态度者则谓续书“拿来和曹雪芹的原意来对对看,不客气地说,真是一派胡言,满嘴梦呓”(周汝昌:《红楼梦新证》)。二者之间,泾渭分明。

宋丹[7]2015年在《《红楼梦》日译本研究(1892-2015)》文中提出自1892年森槐南的《红楼梦序词》发表,至2015年锦埜文的《红楼梦故事》的出版,日本的《红楼梦》翻译已经走过了123年的历程。在这123年间,共产生了38种日译本,其中含摘译本12种、编译本12种、全译本10种、节译本3种、转译本1种。这38种日译本正是本文的研究对象。笔者利用赴日交换留学的机会,竭尽所能地完成了日译本和相关文献的搜集工作。在此基础上,分为明治、大正、昭和前期、昭和后期、平成五个时段,对38种译本进行了逐一分析与研究,并对由这些译本共同组成的《红楼梦》日译体系的整体特征作了综合考察。本文共七章。第一章是绪论,包含选题目的与选题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二章至第七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第二章“浅尝辄止——明治时代的《红楼梦》翻译”考察了5种摘译本,分别出自森槐南、岛崎藤村、笹川临风、长井金风、宫崎来城之手。本章重点放在揭开百年红楼日译大幕的森槐南和岛崎藤村这两位译者“一汉一和”的两篇摘译上,详细考察了他们各自的翻译背景、考证了他们使用的底本、探讨了他们的翻译目的、分析了他们的译文文体与翻译风格,并探讨了这两篇译文的翻译意义。第三章“方兴未艾——大正时代的《红楼梦》翻译”考察了6种译本,分别是岸春风楼的节译本,盐谷温、井上红梅、宫原民平各自的摘译本,平冈龙城、幸田露伴合译的前八十回全译本(即国译本)及太宰卫门的编译本。本章的主角是国译本,笔者重点论述了两位译者的分工、只全译前八十回的缘故、训读体和口语体并存的双重文体、被中国红学界忽视的幸田露伴对《红楼梦》的创见,以及该译本对后来译本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这几大问题。第四章“战时受阻——昭和前期的《红楼梦》翻译”考察了4种摘译本,分别由野崎骏平、永井荷风、神谷衡平、近藤昌翻译。本章的研究重点是为昭和前期昏暗的《红楼梦》翻译增添一抹亮色的永井荷风的《秋窗风雨夕》译文。笔者重点探讨了荷风的父辈与《红楼梦》的渊源、荷风本人与《红楼梦》的接触、其在小说《濹东绮谭》中引用的《秋窗风雨夕》和翻译该诗时用到的底本、译文采用的和歌七五调文体等问题。第五章“异彩纷呈——昭和后期的《红楼梦》翻译”占据了本文大量的篇幅,因为该章涉及的译本多达17种。其中含出自松枝茂夫(2种)、伊藤漱平(4种)、饭塚朗之手的全译本7种、出自陈德盛、大高岩、石原岩彻、松枝茂夫(2种)、君岛久子、立间祥介、饭塚朗笔下的编译本8种,以及富士正晴、武部利男的节译本和佐藤亮一的转译本各1种。在如此众多的译本中,笔者的研究重心集中在两大方面。首先是松枝茂夫、伊藤漱平、饭塚朗三位译者的百二十回全译本。笔者从以下四个方向着手研究了他们的译本:第一,考察了三位译者的翻译历程、他们对《红楼梦》的研究以及他们各自的人生经历、性格特征与知识背景;第二,他们各不相同的底本选择模式受到的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第三,他们各自迥异的韵文和散文翻译文体及在这种文体下呈现的各有千秋的翻译风格;第四,他们对先译和自身的沿袭与超越。其次是佐藤亮一据林语堂英文编译原稿用日文转译《红楼梦》一事。笔者在日本找到了备受学界关注的林语堂英译原稿,详细介绍与分析了这份原稿的篇章结构、采用底本、编译特色等,揭示了佐藤亮一日文转译本在篇章结构和翻译处理等方面与林译本的不同之处,提出了林语堂原稿出版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第六章“连绵不绝——平成时代的《红楼梦》翻译”的研究对象是6种译本,含伊藤漱平、井波陵一的全译本,堺行夫的节译本和王敏、小林恭二、锦埜文的编译本。本章重点论述了井波陵一的全译本与小林恭二的编译本。探讨了井波陵一对原文的高度重视,诗歌翻译回归训读传统等的翻译策略和其融入到译本注释里的、对《红楼梦》独一无二的解读,以及小林恭二用四行诗的形式翻译原文律诗和绝句的独创性。第七章是总论。在第二章至第六章对各个译本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从译者的《红楼梦》观、译本结构、底本选择、文体演变、译者身份、出版状况、流传状况、译本影响的角度对整个《红楼梦》日译体系作了综合考察和归纳总结。

陈庆浩, 蔡芷瑜[8]2013年在《《红楼梦》后四十回版本研究——以杨藏本为中心》文中认为《杨藏本》和程本孰先孰后是《红楼梦》后四十回版本研究的重点之一。多数学者主张《杨藏本》在先。由于程本极不流通,大部份研究者并不了解其中异植、贴改、挖改及配本的情况;只能用间接数据,且所作的又只是点的研究,因此结论缺乏说服力。本文将目前掌握到的四个影印程本和《杨藏本》影印本,逐行剪下黏贴,逐字比对,得出判断《程甲本》、《程乙本》的标准,并以《程甲》、《程乙》和《杨藏本》比较,藉以了解各本间的关系。以《程乙本》后四十回各叶的起讫文字与《程甲本》相较,发现有高达94%的全同率,显示《程乙本》乃在《程甲本》基础上修订而成,因此确定程本排版的先后次序为先甲后乙,且《程乙本》是在已印出《程甲本》的叶面上修改重排的。《杨藏本》后四十回可分为有大量改文的十九回和极少改文的廿一回两个部分,另有一小部分为杨继振收藏时补抄文字,因系后来添补本文不纳入讨论。有大量改文的十九回可分原抄底文和增删改文两部分:据目前研究的结论,这十九回底文为《程乙本》的删节本,增删改文中的前十四回是据《程乙本》增补,后五回则据《程甲本》增补。少有改动的廿一回,全据《程乙本》抄录,与《程乙本》少量的不同只是抄录时出现的误差。《杨藏本》后四十回,是在《程乙本》出版后才可能产生的,不是如绝大多数研究者所认定的,越过《程乙本》,作为程本的母本。

王婷婷[9]2005年在《曹著《红楼梦》的佛门思想和后四十回》文中认为本文旨在对曹雪芹的前八十回《红楼梦》受到何种佛学思想的影响、在作品中是何种地位、及后四十回是如何改变佛学思想为儒家观念等问题进行探究。其核心则围绕着曹雪芹的佛学思想和后四十回作者改变的意图。全文共分四章。有前言,结语及附录。 前言部分简要说明了论题所涉及的研究范围及进行该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简要评述了此前涉及该论题的有关论著,点明了本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和写作原则。其核心则扣紧佛学思想的比较这一主题。 第一章论述了曹雪芹前八十回《红楼梦》的立意本旨。主要讨论了“万境归空”在作品中的表现、地位、对作品总体思想的影响及曹雪芹对世俗宗教的态度。 第二章从作品主人公贾宝玉“悟”的过程,他的最后归宿,谈立意本旨“万境归空”和作品的关系。 第三章简要介绍了曹雪芹的家世背景和佛门的关系,曹雪芹本人的经历与他佛学思想的关系。 第四章是用前后比较的方法,主要从后四十回的立意本旨、对贾宝玉形象的改变、太虚幻境寓意的变化、甄士隐贾雨村二人的形象寓意及作者的篡改、后四十回作者的鬼神观及对世俗宗教的态度等方面,讨论后四十回作者是如何篡改曹雪芹原意,把深受佛学思想影响的前八十回改变成充满儒家观念的后四十回续书。 结语部分是对本文内容作简要总结。附录则著录相关论著。

涂全太[10]1990年在《《红楼梦》后四十回研究资料综述》文中认为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评价问题,被红学家视为“红学爱好者至为关心的红学公案”(刘梦溪《拥挤的红学世界》《文艺争鸣》1989年第5期)。为此,笔者把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论争意见,分三个题目,粗略地综述如下。

参考文献:

[1]. 《红楼梦》岁时节令文学功能研究[D]. 李丽霞.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3

[2]. 《红楼梦》后四十回和前八十回的重复及其意义[D]. 苗惠卿. 郑州大学. 2000

[3]. 由来同一梦 得失寸心知—《红楼梦》后四十回再辨[D]. 赵涛. 青海师范大学. 2008

[4].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时空叙事比较研究[D]. 杨芳. 湖南师范大学. 2013

[5]. 《红楼梦》词和N元文法分析[J]. 肖天久, 刘颖.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15

[6]. 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医药描写论续书的不足[J]. 张曼诚. 红楼梦学刊. 1984

[7]. 《红楼梦》日译本研究(1892-2015)[D]. 宋丹. 南开大学. 2015

[8]. 《红楼梦》后四十回版本研究——以杨藏本为中心[J]. 陈庆浩, 蔡芷瑜. 中国文化研究. 2013

[9]. 曹著《红楼梦》的佛门思想和后四十回[D]. 王婷婷.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5

[10]. 《红楼梦》后四十回研究资料综述[J]. 涂全太. 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

标签:;  ;  ;  ;  ;  ;  ;  ;  ;  ;  

《红楼梦》后四十回和前八十回的重复及其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