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读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费尔巴哈论文,马克思论文,提纲论文,思维方式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今天,重读马克思150 多年前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倍感亲切。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伟大变革,最根本的是实践思维方式对一切旧哲学思维方式的否定;实践思维方式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永不枯竭的生命力,因而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
一
马克思在《提纲》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这一经典性的概括表明:马克思在完成了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两个转变之后,又实现了意义更加伟大的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一切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因而只能在旧的思维方式中去理解把握问题。“当作实践去理解”也就是实践思维方式的确立。实践思维方式的确立是人类哲学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高本质,基此才形成了“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列宁、毛泽东、邓小平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由此不难理解,恩格斯称《提纲》为“包含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根本要义。
哲学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思维方式的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思维方式的确立,是对人类哲学本体论思维方式的根本否定。纵观本体论思维方式的历史沿革,大体又经历了从朴素辩证思维方式——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思辩思维方式——人本思维方式的发展过程。朴素辩证的思维方式和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同属于古代哲学的两种思维方式。古代传统哲学的最大特点是从超经验的本体存在去理解和把握本原的存在,满足于在形式脱离内容的关于思维和存在的抽象同一的对立中思维。以赫拉克利特为代表的朴素辩证法思维方式,一反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这种性质,从直观经验现象来理解和把握本原的存在,提出了“一切皆流,无物常住”的著名论断,并认为存在与非存在是同一的。亚里士多德坚决反对赫拉克利特的这种反传统的哲学思维方式,认为存在和非存在的同一是无法理解的,如果一切都是变化的,那么本原也是变动的,这样一来,传统哲学所探寻的那个超经验的本原的存在就失去了它的根基。因而亚里士多德总结了前人的哲学思维方式,创立了形式逻辑,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否定了朴素辩证的思维方式。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影响深远。自亚里士多德之后,包括古罗马、中世纪及至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尽管在具体思维方式上有变化,但根本的哲学思维方式仍是形而上学的。近代培根的经验归纳推理法和笛卡尔的理性演绎推理法也基本上属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康德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是第一个给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打开缺口的。他确定的先验思维方式,既涉及了思维的形式,又涉及到思维的内容,但又造成了现象与本质、经验材料与自在之物、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的对立。所以从根本上否定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康德只是提出了问题,并做了解决问题的积极探索和努力,但没有最终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完成这一历史性任务的是辩证法的集大成者黑格尔。黑格尔既不满意朴素辩证法思维方式的直观经验性,也不满意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非此即彼性和抽象同一性,同样也不满意康德的先验思维方式。在他看来,思维和存在应当是辩证统一的,应从对立面的统一中把握其对立面,或者说,在否定的东西中把握肯定的东西。所以他认为,作为否定东西的概念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比黑格尔先前的概念更高级,更具体,更丰富,因此它是包含先前概念这一对立物的新的统一体。这就是辩证的思辩思维方式。思辩思维方式的确立给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以毁灭性的打击,但由于受本体论思维方式根深蒂固的历史束缚,他仍然去追寻传统哲学固有的探索世界本体的观念、最终陷入用消解存在于思维的旧唯心主义,使存在统一于他的绝对观念。因此他虽正确地揭示出哲学的任务在于消除思维和存在的对立,达到二者的辩证统一,但最终未能真正找到造成二者对立,实现二者统一的总根源和唯一途径。所以黑格尔哲学的历史性贡献在于宣布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终结,预示着新的哲学思维方式曙光的到来。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批判了黑格尔的思辩思维方式,确立了人本思维方式。他试图用人是灵魂和肉体、精神和身体、思维和存在的直接结合来解除思维和存在的对立,克服先前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这个问题上各执一端的片面性。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不了解人的社会实践的本质,所以他讲的思维和存在的统一只能是抽象的、丧失了能动性的僵死的同一,而未能真正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对立统一问题,只能成为由黑格尔的思辩思维方式向马克思的新思维方式过渡的“中间环节”。
在马克思看来,造成思维和存在的对立、实现思维和存在真正统一的总根源和唯一途径,既不是唯心主义消解存在于思维的关于意识能动性的片面抽象,也不是旧唯物主义消解思维于存在的关于自然、物质的根源性的片面抽象,同样也不是费尔巴哈关于人是思维和存在统一体的感性直观抽象,而应当是一种不同于一切旧哲学的科学抽象。这就是实践。实践是造成思维和存在对立,同时又实现二者统一的总根源和唯一途径。所以,马克思在《提纲》中以实践思维方式去理解和把握思维和存在的对立统一时,重点阐明了以下几点:第一,对事物、现实、感性,不能“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应当“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第二,人不仅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同时人又积极地改造环境、改革教育,“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第三,“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四,“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五,一切旧哲学,“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第六“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所有这些,构成了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的具体内容。
二
如上所述,马克思在《提纲》中实现了人类哲学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确立了实践思维方式。自此之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就着手在各个极为不同的方面详细制定这些新观点了”,(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92页。)即开始了全面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造活动。这种理论创造的成果,集中体现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以及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上。
由于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的确立,深刻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和人的本质,从而创立了唯物史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74、42、465页。 )由此不难看出,是实践思维方式使马克思恩格斯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本来面目,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也是与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就已经提出了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和决定的。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对劳动实践作了进一步的具体分析,把劳动价值区分为劳动力价值和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揭示了剩余价值是由活劳动创造的,而不是机器创造的。剩余价值学说就是用人的劳动实践来解释商品价值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正是由于在实践思维方式基础上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才使空想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主义不仅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实践活动。所以恩格斯把社会主义看作行动当中的马克思主义。
总之,马克思和恩格斯依据实践思维方式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
三
实践思维方式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要真正把握实践思维方式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基础和核心地位,还要弄清楚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其后继者对实践思维方式的丰富和发展。
列宁把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特征相结合,创造性地全面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他以实践思维方式审视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取得胜利的论断,并把它变为现实。在列宁的理论创造活动中,最主要的是在认识论和辩证法方面,列宁的认识论和辩证法一以贯之的是实践思维方式,因而他的许多光辉论断可以看作是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化。例如,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列宁指出:“马克思在1845年,恩格斯在1888年和1892年都把实践标准作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二条里说:离开实践提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对象的〈客观的〉真理性’的问题,乃是经院哲学。恩格斯重复说:对康德和休谟的不可知论以及其他哲学怪论的最有力的驳斥就是实践。”(注:《马列著作选读哲学》第230页。 )这是列宁对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的肯定和继承。列宁还指出了实践标准的辩证法:“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注:《马列著作选读哲学》第236页。 )对实践标准的辩证理解,无疑是对实践思维方式的丰富和发展。十月革命胜利后,在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社会实践的新时期,列宁强调指出:“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注:《列宁选集》第3卷第398页。)“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注:《列宁全集》第27卷第480页。)这就告诉我们, 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必须用实践思维方式去探索社会主义,不断总结群众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并上升为理论,这种理论还要不断地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
毛泽东同志一贯主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注:《毛泽东著作选读》第315、48、135、178、179页。)他从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实际状况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条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并最终取得了胜利。之后又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探索。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创立的毛泽东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而毛泽东独具特色的实践思维方式则成为毛泽东思想的基础和核心,是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的丰富和具体。例如,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毛泽东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注:《毛泽东著作选读》第315、48、135、 178、179页。 )在《实践论》和《矛盾论》中毛泽东更是站在实践思维方式这个制高点上,论述了认识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为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增添了光辉的一页。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注:《毛泽东著作选读》第315、48、135、178、179页。)这说明,实践思维方式的形成离不开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矛盾论》也是以社会实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扫除教条主义思想为主要的目标,”(注:《毛泽东著作选读》第315、48、135、178、179页。)毛泽东阐发的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特殊性尤其是共性和个性相互联结的矛盾问题精髓的思想,为实践思维方式增添了浓重的一笔。实践思维方式也是辩证的思维方式,离开辩证思维,实践思维方式也会变成僵死的教条。毛泽东认为,只要真正懂得了这些“思维的根本法则,”(注:《毛泽东著作选读》第315、48、135、178、179页。)“我们就能够击破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的不利于我们的革命事业的那些教条主义的思想;也能够使有经验的同志们整理自己的经验,使之带上原则性,而避免重复经验主义的错误。”(注:《毛泽东著作选读》第315、48、135、178、179页。)
标签: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论文; 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形而上学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