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知与行知教学和提高地理素质的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途径论文,地理论文,素质论文,行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面对21世纪的挑战,培养合格的跨世纪人才,提高全民族素质成了我们教育工作者日益紧迫的历史使命。我们只有从现在开始,提高学生素质,才可能实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共同把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为了实施素质教育,笔者在初中地理新教材(即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中,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情知结合、行知结合、全面育人的教学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以下便是笔者的一些实践经验总结。
一、实施地理素质教育,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
应试教育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技巧的训练,它以升学考试为目的,以死记硬背为主要学习方法,专攻考试,争取高分;而素质教育则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知识、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品质等素质为目的,并且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智力,注重开启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显然,它与应试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素质教育不是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而是面向全体,使全体学生的素质得到整体提高。众所周知,地理科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而初中地理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较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同时还能受到较强的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基本国情,认识世界形势,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懂得要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深化对国情、国力和国策的认识,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以及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对社会的责任感”。由此可见,初中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忽视的独特作用和功能。
然而,目前的地理学科教学不为社会所重视,大部分学生、家长,甚至学校领导都认为地理是副科、“小三门”,使地理教学状态处于“低谷”时期,这对于地理教师来说是一种压力,更是一种机遇和挑战。为此,我们应率先从应试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首先,要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理论,把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素质提高型”教学模式,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等。其次,要挖掘教材内容,教育、教学并重,寓思想、意识、心理、理想、情操、审美、技能等教育于教学之中。再者,要变教师的主体作用为主导作用,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意识,同时训练学生自学的能力。最后,要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觉的动脑筋、动手去学,做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教师的“接收器”。
二、实施地理素质教育,必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行情知结合教学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做一名合格的地理教师,首要的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它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在教学中,根据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特点,既重视学生的认知,又重视他们的情感,做到“以情促知,以知促情”。学生只有在兴趣与积极性的促动下,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具体的做法有:
1、用美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课堂气氛活跃与否,教学语言起着很大的决定作用。因为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引导思维、提高认识、培养能力主要是靠教学语言来实施的。语言的创设,要做到逻辑严密、科学性强,还要注意说话语言要亲切、语调和谐、抑扬顿挫,给学生创下美好意境。生动、有趣的语言,往往能使学生听之有趣,思之有理。因此,在教学中多运用诗词、俗语、谚语、顺口溜等来增加语言的趣味性,是十分必要的。如在讲长江三峡时,引用李白的诗句引发学生展开丰富联想,使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讲新疆大陆性气候特点时,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怀抱火炉吃西瓜”,让学生从中很容易地理解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
2、充分利用地理教学图象,以浓郁的“地理味”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自觉深入地探究知识。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初中生具有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的特点。根据这个特点,我们要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地理教学图象的优势来达到教学目的。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它能以无声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课本内容,以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反映地理事物的分布及成因;它具有直观性、一览性和综合性,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重视运用地图。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图象,如课本中的插图、漫画、素描图、地理示意图、地图册及地理教学挂图等,教会学生用图就象语文教师教学生查字典一样,形成一种习惯,做到以图激趣、以图增知、以图启智、以图育德、以图感美,使学生地理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如在讲人口增长过程快带来的问题时,让学生看课本插图《苦难的母亲》,诱导学生对画与标题进行对照思考,使学生能很快看画回答出:第一,地球上人口太多了;第二,由于人口太多,对地球产生了极大伤害——环境恶化。从中既加强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又加深学生对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和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又如在讲利用森林中存在问题时,让学生看插图《小鸟的悲哀》,学生看到图上的树被一砍而尽,原来快乐的小鸟失去了理想的生存环境,无处安身,便能深刻理解我国森林遭到乱砍滥伐十分严重的现状,增强了他们爱护森林和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师还可进一步启发学生结合森林植被遭严重破坏的事实,分析1998年6~9月长江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的成因。
3、知地晓理,引入实例,启发学生探索抽象原理和知识。
中学生对日常生活及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很好奇,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讲重点、难点时,注意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引起他们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扫清他们在学习地理道路上的障碍,提高他们学习地理的情趣。如在讲饱和水汽含量与气温关系时,若直接说明两者成正比关系,学生不易理解。但如果引入日常生活现象启发学生,效果就不同了。如同:夏季一些水缸外面为什么会有小水滴?这就能激起学生兴趣与思考,引其悟出:由于水缸壁的温度比缸周围的温度低,使饱和的水汽与它接触时遇冷降温,水汽便凝结在缸壁上,进而理解了饱和水汽含量与气温的关系。
三、实施情知与行知结合的教学,实现地理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在实施情知教学的同时,还要加强行知结合的教学,即教师在“做上教”,学生在“做上学”,做到“教学做合一”,使情知教学与行知教学相结合,在做中加深情趣,在做中培养动手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其具体做法有:
1、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合理的板图,并让学生也在学“做”,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在讲解抽象的、复杂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时,板图的出现尤如兴奋剂,可调动学生兴趣,使抽象复杂的内容直观化、形象化,符合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如讲长江中下游气候时,学生对梅雨的成因不易理解,教师边讲边画锋面随时间变化的移动板图,学生便能一目了然,对梅雨发生的时间及成因的理解就容易多了。同时,也要求学生动手画较简单的板图,以加深理解和记忆。如在讲中国地形时,教师先展示中国地形平面图,再要求学生动手把它转化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图,这样使学生兴致更高,记得更牢,从画中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2、搜集信息“讲地理”,培养能力又提高素质。
组织学生在有关地理书刊、画报、电视上搜集一些平常自己感兴趣的地理方面的信息,开展“课前一分钟”讲地理活动,或定期举办摘编地理知识小报的评比比赛。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不知不觉的培养了能力,培养了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促进了个性的发展。
3、利用电视录相,开拓学生视野。
组织学生收看如《神州风采》、《祖国各地》、《华厦掠影》、《世界各地》、《天气预报》、《话说长江》等有地理特色的电视节目。这些节目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动”态直观,是常规直观教学所不能比拟的。它对于扩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启发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4、走进大自然,进行乡土野外考察研究,培养学生观察、动手等能力。
乡土地理野外考察是学生(特别是城市学生)很感兴趣的活动之一。走进大自然,不仅给学生美的享受,还能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仓库,培养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爱生活的情操和审美观。如组织学生在春(秋)游南宁市青山塔时,结合乡土地理考察,对邕江河两侧地形与土地利用、地形形成变化、地形与自然植被分布等情况进行实地考察,组织讨论,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觉得越学目的越明确,越学越爱学。
以上教学改革实践证明,要实施地理素质教育,必须从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入手,实行情知结合、行知结合教学。只有当学生学习地理有了兴趣,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变“要我学”到“我要学”,通过教学做合一,发展为“我爱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地理素质的目的。
但是,当前中学地理教学受到应试教育,以及中考高考取消地理科考试的影响,给实施地理素质教育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具体表现在:第一,相当一部分学校领导、教师以及大部分学生把地理课视为副课,不给予重视。如在课程安排方面,很多学校不按国家教委的教学大纲安排课时,随意减少地理课的周课数。学生也受偏科思想影响,很容易使教与学脱节,使教师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觉。第二,在各个学校,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只重视重点班而轻视普通班。在这种教学机制下,教学重点必然会放在升学考试上,对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培养极为不利。
可见,要真正实施地理素质教育,除了要转变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外,教学机制也要改革,取消重点班、重点学校,按大纲要求开足地理课课时,建立一个良好的循环学习机制,这样,地理素质教育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一个空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