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新技术产业论文,开发区论文,对策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世纪来,伴随着世界性高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浪潮,建设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技区”),已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国际趋势。然而,发达国家的高技区已有几十年历史,我国的高技区尚处在初创阶段,对于高技区这一新事物,创办不易,形成气候则更艰巨。因此,怎样把高技区建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和向传统产生扩散高新技术的辐射源,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对我国深入发展高技区过程中所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一、创建高技区的深层含义
近几年来,我国已创办了27个国家级和近百个地方性高技区,尽管他们经过艰苦创业,已取得较大的进展,但是与世界各国高技区发展情况相比,他们仍处于滞后局面,主要表现为高技术开发及相应的生产并未成为一些高技区的主线,一些高技区有可能变成“高技术产品贸易区”,只是人为地把某些企业集中地围在一起,实行“圈内优惠”,形式主义严重。为此,首先必须弄清创办高技区的目的和意义。
所谓高技区是一种以智力密集为依托,以开发高技术和开拓新产业为目标,促进科研、教育与生产相结合,推动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基地。
我国创办高技区的目的,主要是依靠我国自己的科技力量,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并加快和传统产业的渗透和扩散,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从而完善和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推动国民经济骨干产业的科技进步,使我国在21世纪能跻身于世界经济大国的行列。具体讲,建立和发展高技区对我国经济产生如下几方面的动能和作用:
1、推动高新技术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在智力密集区内或其边缘地带建立高技术区,是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成功之路。我国有些高技术区,基本上也是依托智力密集区建立的,尽管从整体上看我们和国外差距还大,但我们智力密集区可以形成“拳头”,可以集中力量尽快把一些科技成果转向产业化,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例如,北京高技区从1988年至1991年,4年中完成科研课题与新产品开发1287项,其中669项成果已投入生产,120项形成了拳头产品。在坚持自己研究开发为主的同时,还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外来技术,进行二次开发,研究设计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的高新技术产品。北京高技区的120项拳头产品,近50%就是二次开发研制出来的。
2、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的技术层次比较落后,急待加强高技术的带动作用。据上海1600多名专家的预测,近年已经成熟的高技术对30多个重点行业的覆盖率约为:微电子100%,新材料80%,光纤通讯46%,激光38%,生物工程33%。这些预测数字说明,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不仅需要高技术,而且高技术产品市场的前景十分广阔。同时,我国产业结构中的区域经济活力相当不足,需要进行产业振兴。兴办高技区,可以有效地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产业振兴,因此,许多高技区都注意把发展具有一方特色的支柱产业作为重点,一方面为传统产业注入高新技术,另一方面也使开发区逐步形成自己的优势。例如,成都开发区根据地方经济的特点和科技优势,侧重开发生物工程制品。沈阳高技区积极参与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大力开发新型材料和机电一体化产品。同时,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企业还与老企业发展横向联合、联营等,使老企业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完全可以预见,随着高技区的进一步发展,将为我国经济建设培育出新的增长点和支撑点,国民经济发展将会出现质的飞跃。
3、它是实现国际竞争战略选择的有效途径之一。
从当前世界经济技术竞争态势的分析来看,我国处在一种不利的国际环境中,急需强化和提高工业技术水平,提高出口产品中的附加价值。目前我国对外贸易初级产品的含量仍然很高,从进出口的比例看,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工业技术水平存在着继续扩大的差距。毫无疑问,通过高技术来寻找国际经济市场上的突破口,并借助高技术来带动传统产业的发展,提高我国的工业技术水平,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一种重要战略选择,而建立高技区,则是实现这种选择的一条有效途径。
4、它有利于解决科技和经济相脱节的矛盾。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尽管我们在技术进步方面作了较大的努力,但由于没有很好地解决科技和经济相脱节的问题,成效总是不尽人意。建立和发展高技区,是克服这个弊端的重要尝试。首先,它可以带动科技和生产的结合,实现研究、开发、生产、服务、销售一体化。其次,高技区的建设为科技人员提供了有利的活动环境,可以充分显示知识的价值,更好地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
5、为深化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经验。
高技区是改革的产物,又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高技区特殊的结构,特殊的发展要求,特殊的发展政策和措施,使得高技区很多方面的改革,要在全国先行一步。例如,为探索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计划与市场的结合以及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才能,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各地高技区进行产权制度、分配制度、人事制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并带动融资体系、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的改革与发展,在企业建立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营机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同时,国有大中型企业在高技区设点办厂,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实行“一院两制”、“一校两制”,在高技区兴办企业,也对搞活大中型企业,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起到促进作用。
由此可见,我国的高技区建设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只要引导对头、政策得当,完全有可能成为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基地和改造传统产业的技术源头,成为深化改革的试验区、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密切结合的示范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二、关于高技区的生长环境问题
高技区不同于传统产业建设区,也不同于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它只有在适合于其产业化的技术、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和国际环境中,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发展。因此,对国外一些主要国家高技区的生长环境进行比较研究。对我国高技区的创办与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美日两国高技区生长环境分析
1985年2月,在欧共体关于科学园区的西柏林会议上,美国的名胜地管理公司”经理拉塞尔考克斯指出,英、美、科学园区在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效果在于,英国的科学园区缺乏下列一些重要因素,而这些因素已被美国证明是科学园区发展成功的重要因素。他主要列举了这样四个因素;良好的生活环境;附近有好的大学;一定水平的研究、开发设施;充足而又熟练的劳动力资源等。
《硅谷热》的作者曾归纳出“硅谷”得以迅速发展的四个因素,即与研究开发性大学为邻,基础设施结构(涉及市场、金融家以及其它基础)良好、气候与生活质量优越以及高技术企业家的创业素质高和创业能力强。不仅如此,该书的作者还具体地通过对如下5个因素的对比分析研究了包括“硅谷”在内的美国十二家高技术开发区或科技园区,即1)自发发展机制还是计划发展机制;2)附近是否有研究大学存在着;3)是否有风险资本支撑;4)是否显示了新创高技术公司(包括分离出的)为特征的创业精神;5)是否具有了适宜的气候与生活质量等。最后他们得出结论,未来的“硅谷”将成为美国以及世界研究与发展的重要基地,“硅谷”将使自己成为一个自我繁殖的“生命体”。
日本建立了两种类型的科技园区或高技术开发区。一种科学城,另一种是技术城。从实际产生的效果分析,对日本高技术产业化具有举足轻重作用是后者,即技术城。在日本,它又被称之为“高技术工业密集区”。它们分布在日本国各地、且大多以原来的地方工业中心都市为发展基础。因为这类城市已初步具有了较好的投资环境因素和较强的吸收、消化高技术能力的前提条件。如九州地区的技术城等。这样,通过技术城的建立,直接并有效地推动了地方传统产业结构迅速向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过渡与转化,最终达到了振兴地方经济的根本宗旨,而日本所以能在高技术开发区建设方面颇有成效,正是借鉴了一些国外兴建高技术开发区的经验和教训,从而走出一条富有日本特色的高技术开发区和科学园区建设与发展模式。日本在制定技术城计划时曾充分研究了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建立的三角科学园区的规划,并派出大量官员及技术人员赴美参观学习,甚至派出了长驻代表,即时反馈有关信息,正是通过对影响高技术开发区或科学园区发展的因素的较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才使日本能最终形成了成效卓著的高技术开发区发展模式——技术城发展模式。
日本高技术工业集团地区开发促进法,即“技术城法”纲要第三条规定了“技术城”的选址条件,并由此来妥善解决技术城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它规定了如下7个选址条件:(1)在原政令(这里指《1962年新产业城市建设促进法》,笔者注)规定的工业高度集中地区及周围区域附近的地区;(2)从自然、经济、社会等条件看,谋求立足于发展高技术工业开发区已达到相当程度的地区;(3)在该地区存在着一定数量的、能够有效地进行高技术研究、开发以及把高技术应用于产品开发和生产上的企业;(4)能够确保工业用地、工业用水及住宅地的地域;(5)在该地区或附近存在着具备法令规定的必要条件的城市;(6)在该地区或附近存在着进行高技术研究、开发的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如大学及科研院所;(7)能确保与高速公路、机场及其它高速运输工具有关的设施的充分利用。
美、日两国建设高技术开发区的一些成功经验是值得我国借鉴的。
(二)建立健全我国高技区的综合性支撑结构
综上所述,任何高技区能否取得成功,与其生长环境即综合性支撑结构有很大的相关性,尽管不同国家不同类型的高技区生长环境有所差别,但都十分重视通过建立健全高技区的综合支撑结构,来支持和推动高技区的快速成长。高技区的综合支撑结构又包括硬、软两个支撑结构。
1、因地制宜,完善我国高技区的硬支撑结构
硬支撑结构主要是指高技区中企业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它对高技区生长的作用容易为人们所理解,多数高技区都是由此起步的。这里的主要问题是要因地制宜。
按选址分类,我国高技区大致可分为三类,对每类而言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设施,但实现的途径却不相同。
第一类是以原有的智密区为基础加以适当改造。这类的特点是智力、仪器设备、情报信息、科技成果等的密集度较高,但一般现有设施状况较差,人口稠密,发展空间不大,且利用旧城建新区难度较大。实践中通常是利用原有设施干起来再逐步改建。但是,当这类高技区发展起来之后,仍需考虑工业基地的问题,或是利用原有基础或是新建。
第二类是在智密区附近另划一块地方新建高技区。这类的特点是统一规划,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发展余地较大,但前期投资较大,需要当地政府给予较多的支持。
第三类是充分利用经济特区的有利条件兴办高技区。这类的特点是政策灵活、信息灵通,基础设施较好并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不足是科技力量较为薄弱,劳动力素质受到一定限制。
生活环境也是硬支撑结构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居住环境及自然环境,更是指生活质量。在上述三类技区中,第一类没有条件建设生活设施,但由于多以大都市为依托,本身已有一定的吸收力,后两类则应在兴建工业基础设施的同时,注意兴建必要的生活设施。
2、突出重点,建立健全我国高技区的软支撑结构
软支撑结构包括高技区生长所需要的各种管理与支持服务,包括政府作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技术支持结构等等,它们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了高技区生产的必要支持条件。近年来,人们对政府作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做过多种探讨,各高技区也在探索着不同的模式,但对于技术支撑结构还重视不够。
在技术支撑结构中最重要的是技术供应网、信息支持网和商业服务网,一项高技术产品商业化开发、一个高技术企业的创办与成长,往往只依靠某一点技术上的突破,这点技术要变成产品,必须组合进许多其它技术,它们常体现为部件、元件、配套设备和工艺等。这些都不是某一单位能单独提供的,专业化程度越高,越需要网络的支持。一个企业或一个企业者通过信息网络可以了解所需的各种情况,使决策准确性和应变能力有了较可靠保证。商业经营服务网包括财会、法律及股票经纪等。
显然,这样一个由多种网络构成的技术支持结构是商业化、社会化、国际化的,它的基本功能是服务而不是控制。在具有长期计划经济历史的我国发展这种横向为主的网络,对于改革和改革的重要性与艰巨性均不言而喻,它的发展需要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的改革同步,需要与政府机构管理职能的调整协同进行。
当然,上述这些环境和条件的形成不是个别高技区能完成的,也不是科技界能胜任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对于各地政府和高技区而言,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影响和改造环境;另一方面,又切忌不顾环境与条件,一哄而起。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加快建设,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定会有更大发展的。
三、关于高技区的发展模式
1、高技区的发展模式应是多元的
硅谷的成功是举世公认的,但绝不能把这一模式不加修改地生拉硬套到任何一个地区,因为国情不同、文化背景、经济基础和所处的环境都不同,我们认为高技区的成功会有多种模式,但不论哪种模式都要具备保证其成功的基本要素,至于要素组合方式的不同就会导致模式的不同。我们知道高技区这一系统是受许多因素影响并相互作用而成的,尽管这些相互作用的因素从更高的抽象层次可能源出于一,但它们毕竟已经发展成相对独立的力量,各有自己的发展轨迹,只是在某些交叉口才碰撞。硅谷的成功就是创业者素质、创业精神、高技术辐射强度和风险资本这几组相对独立的要素交叉碰撞的结果,至于政府的作用并不是主要的,但近几年来由于日本在半导体存储器方面的进展,迫使美国的微电子公司不得不向政府救援了,这样,日本的威胁促成了硅谷的政治化。由此我们可知,影响高技区形成“凝聚经济效应”并保持其处于良性经济循环的各因素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各有自己的发展轨迹。在不同的时期会发生不同的交叉碰撞,如日本高技产业的发展模式与美国有不同之处,日本享有长达几十年的政治和经济的稳定,政府和私人企业密切合作,形成一种被美国人称为“日本公司”的官商一体合作模式。在日本,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是一种同盟式的,他们通过正式的团体以及非正式的关系,以一种有组织的方式相互影响。日本建立半导体工业的模式与美国明显不同,硅谷在60年代和70年代是不断分裂出新的半导体公司,而日本是六、七个主要的半导体公司是一家更大公司的一部分,后者又是某个财团的成员,这种垂直结合的一个特殊优势在于,一个半导体分部同它的市场有密切的联系。再从创业活动来看,创业精神是美国微电子业的支柱,它主要是通过不断分裂出新公司这种竞争方式表现出来,而日本则是依靠一个大公司内部的发展和创新,这些公司的巨大规模的产业结构使创业者比他们的硅谷对手优越。美国和日本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模式不同,然而都取得了成功,这对如何选择我国高技区发展模式留下了深深的思考。
3、可供选择的五种模式
各地高技区选择什么发展模式才合理呢?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发展极不平衡,各地区高技区的发展模式不应都相同,具体可根据本地区的特点来选择。大致有以下五种模式可供选择。
(1)智力密集形成模式
这种模式是依靠智力密集区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开发研究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在此过程中,培养一大批骨干人才,成果,人才向区外,市外不断扩散。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属这种模式。
该试验区是在“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其管理和发展建设都没有可以借鉴的模式。试验区成立后,发挥智密优势,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促进科研成果尽快转为生产力,不仅推动了试验区的建设,而且为我国整个高技区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中关村地区的50所大学,138家研究院所,8万多名科技人员,每年推出的科研成果数以千计。试验区建立后,18条优惠政策对大院、大所、大学的改革起到了直接催化作用。3年来,已有140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从传统的科研、教学体制中,分出了一支充满活力的生力军,进入试验区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其中仅中科院已在试验区成立了200多家新技术企业。这一转变,促进和深化了中关村地区科研与教育体制的改革,许多科研单位改变了传统的依靠国家拨款维持“生计”的局面。这不仅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而且也推动了大院大所和大学的科研工作,还为国家新增了税源。
(2)雄厚工业技术基础形成的模式
这种模式是利用城市工业技术基础雄厚,依托附近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形成科研、中试、生产协调发展的基地。应充分注意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改造,乃至产业结构的调整。
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依托中心城,一是基础设施齐全、交通便利、信息灵敏,此外还有一个有利条件是工业支撑能力强。这里有众多的高技术企业,有坚实的工业基础。近几年来,又建立了许多科研设计单位,工业配套协作条件较好。二是该区周围有着丰富的智力资源,有20所大学和120余所研究所,高级职称数千人,中级职称达1万多人,具有较强的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的能力和高技术开发能力。1990年面临市场疲软,经济滑坡之际,该区却发挥了新兴的技术的优势,使该区企业全年工业总产值达19.8亿元,出口创汇6382万元,销售利润1.7亿元,上交税金2.9亿元。充分显示了的潜力。沈阳、成都、重庆也属此列。
(3)依靠特区、开放城市的优势形成的模式
这种模式是利用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的综合优势,经转化内地科研单位和高校的研究成果为主要目的,经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开发应用高新技术产品为重点,同时适当发展适用技术产品的科研、生产、经营相结合的高新技术开发区。
深圳科技工业园是由深圳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于1985年7月共同创建,1987年7月广东信托投资公司参股合办,是我国第一个建立的以企业形式进行开发和经营管理的高技术开发区。经过5年的建设,科技园已建成一个拥有40多家工业企业的高技术开发区。其中中科院10多个院所,有关部委10多个,海外24家公司同科技园建立了合资合作关系,园区引进和合作开发的先进技术共有70多项,已投产的6个企业中,人均产值10万元左右,人均利税达3万元。
(4)统一规划,分片建设形成的模式
这种模式是从实际出发,考虑自然环境、工业布局和经济地理等方面的因素,依据节省投资、发挥优势、注重实效的原则,采取统一规划,分片建设。
大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属这种模式。大连市是对外开放的港口工业城市,它拥有我国最大的外贸进出口港和最先进的现代化油港;以机械、冶金、石油化工、建材、轻纺和电子为主的工业体系成为我国东北重要的工业基地;大连市有239所各类科研机构,42所高等院校,2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1万科技人员,科研和技术开发力量雄厚。从事高新技术开发、生产经营的企业机构300家左右,从业人员2.2万人,1990年产值约11亿元。
根据大连的实际情况,似应采取“一区二片”的方案为宜。市内主要的大院大所所在地成为高技术研究开发基地,而中外高新技术企业的生产基地设在已具规模的经济技术开发区。
(5)、“中、中、外”合办形成的模式
所谓“中、中、外”合办模式,是指由中方的技术,中方的政策环境,外方的资金和市场渠道联合所形成的高技区模式。这种模式既能充分利用我国一些地方特殊的地理环境,政策环境,又可顺利地解决项目开发过程中碰到资金缺乏问题。如中山开发区利用香港作为窗口,在香港建立合资公司把内地的高新技术和香港的企业需求及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结合起来,还可利用香港的材料,进行加工装配,这样使高新技术产品便于在香港销售,有利于高新技术成果走上国际化路子。
而海南国际科技工业园是由国家科委、海南省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和香港港澳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四方投资合办的一种新模式,还处在探索阶段。
四、关于高技区的管理体制
(一)当前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问题
纵观全国各地建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现行管理体制,大都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缺乏统揽全局、高层次、纳入市政府直接管理的权威性的管理体制,建立实体型的管理机构迫在眉睫。
2、区域性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小管理”的矛盾。例如,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成立初始,市政府三个政策法规及后来对昌平、丰台园区的规定都明确:“市科委是市人民政府管理试验区工作和主管机关;经国务院(国发[1991]12号)批准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第三条规定:“各级科委是管理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的主机关,负责监督办法的实施”。目前,“中关村试验区”、丰台园区、昌平园其管理机构均为所在区县政府的派出机构,基本上属于行政型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对于高技区初建很有必要。但是,对开发区的管理必须与所在地方政府行政化管理区别开来,不能用地方政府管理当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式,来管理高技区的科技产业活动。因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一个政策区域、科技产业区域,有着自己的规律与特性,不同于行政区的功能,不能也不应该把高技区变成“第二政府”。目前试验区办公室下设10多个职能部门,管理机构“小而全”、“大而全”。目前的试验区尚缺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人文环境。
3、缺乏献身科技产业的管理人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需要一批精通科技产业,熟悉市场要素,献身事业的管理人才。例如,全国各地高技区刚成立时,一批有志于服务献身科技产业的人才竞相应聘。其中许多人成为高技区高新技术业的“二传手”,随着高技区的高速发展,人材匮乏的矛盾十分尖锐。
4、有些部门出现“以权带商”的苗头。例如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成立之初,中央领导同志曾告诫不要“以权带商”,不要“仗权行商”。当前在试验区有的部门,挂出“中心”“公司”牌子,它既占用了国家给试验区的优惠政策,又从新技术企业中获利,这种部门“发财”,国家没受益,新技术企业也减少受益,弱化了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优惠,应当引起各地有关制订高技区政策的政府部门的重视和警觉。
5、管理机构缺乏科技企业家参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是以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企业家为主体细胞的群体,应按着科技规律、产业规律、市场规律组织运行。目前管理领导层多为行政官员,没有科技企业家参与,是个遣憾。
所以,必须进一步完善和构造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管理体制。
(二)进一步完整管理体制的思路
1、正确处理高技区与政府、企业的关系
(1)确立间接管理高新技术企业的宏观管理体制,政府的功能主要在于扶持、引导、协调、监督。政府宏观调节市场、市场导向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政府行为主要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健全发育作好领率工作。如在高技区建设中,基建“笼子”,风险投资,进出口渠道,人才制度,社会保障体系等都需要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
(2)处理好政府管理部门与高技区的关系。政府管理部门通过政策法规导向,支持高技区科技园区建设。市政府管理机构采取宏观调控微观放活,不干预高技区科技园区和高新技术企业的经营活动,高新技术企业应真正成为自主经营决策的实体。认真抓好有关高技区、科技园区一系列政策法规的落实。
(3)高技区、科技园区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关系是鱼水关系,不能“竭泽而鱼”,要“放水养鱼”,小机关大服务是基本方向。高技区建立了新机制、新制度,因此必须摈弃过去的管理模式,目前一些高技区办公机构林立,人员过多,只有政企分开,还企业以应有的权力,才能使办公室的职能正确、有效的发挥。
2、建立健全高技区的管理机构。
高技区的管理机构,应在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素,扶持高新技术产业上下功夫。具体措施如下:
(1)根据国务院、国家科委和各地省(市)政府的决定,各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均应成立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代表高技区所在城市市政府统一管理、协调、监督高技术建立与管理工作。管委会成员,一般应以主管市长为主体,科委主任为常务副主任,委员吸收有关委、局、开发区负责人参加。
(2)管委会常设办公室可与各市科委新技术办公室合署办公,负责高技区工作运行情况,管委会的机构设置一定要在精简、高新、适用的原则下进行,即人员要少、管理效率要高,并且要适合高技区的特点。
(3)建立高新技术产业专家组成顾问咨信机制,成立专家顾问组。高新技术产业的预测及其发展政策、规划制定及科学管理等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科技、社会、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等诸多领域,建立专家顾问组是适时的。这样管理科学化,更符合建立区域性科技产业的内在需求。
(4)建立试验区科技园及新技术企业考核指标体系。要采取分层次分类管理的办法,择优扶持,优惠政策倾斜于那些能形成支柱产业的高技术企业。对于那些趋功近利短期企业行为、专门套取政府优惠或不具备发展能力的企业,也应当进行大浪淘沙。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不但要重视数量,更要重质量,建议完善监督机制,对于那些享受优惠政策后未达标的企业实行“黄牌警告”和“红牌取消”制度。
3、要进一步完善高技区的市场体系。应当有意识地进一步培养区内消费资料市场,生产资料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以及技术和信息市场等。创造一个适应高新技术区发展的市场经济的宽松环境。
4、以法治业,以法治区。高技区的发展应当从依靠政策枢动转向依靠法制发展的轨道。使区内各种经济活动主体,有章可循、照章行事,从而使高技区走上以法治业,以法治区的路子,促进高技区的顺利发展。
五、关于高技区的优惠政策问题
世界各国经验表明,优惠政策是高技区成长的重要因素。近几年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已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涉及到资金、税收、人才等方面,有力地推动了各地高技区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为了进一步发挥优惠政策的作用。有必要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各优惠政策进行比较分析,然后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对策。
(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各项政策的比较分析
1、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政策与国外的比较。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政策较其它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政策更加明确,是一项直接的、并通过多种渠道实施的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扶植的政策。而国外关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大多数国家主要是采取引导性政策,间接的扶植,很少有直接规定的优惠条例。例如美国主要是提供有关经营和市场信息的咨询,没有具体的优惠或限制条件。日本几乎不干预产业部门的发展,主要是为其指出方向,用诱导的方式来实现政府的目的。此外,一些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优惠政策的幅度和范围也相对较小。例如日本“科技城”法中规定,只许在财政状况允许的条件下、在法令的范围内,适当减轻固定资产税;企业的年度研究开发费要超过以往最高年度,才把超过部分的20%从企业所得税中扣除。而西欧一些国家,几乎都是用低息或无息贷款的方式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关于各国的各项具体政策措施,不在此处一一赘述。
2、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政策与相关政策的比较。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政策从范围上、幅度上讲都没有超过以往制定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创办企业的优惠政策。从税收政策看,高校企业明显优于高技区企业;从进出口政策看,高技区企业要优于高校企业;从个人奖金税看,对高校的规定要比高技区企业宽松一些。和新产品及中试产品的优惠政策比较,国家规定只对新产品减免产品税和增值税,对中试产品免征所得税1-3年,而高技区企业符合新产品减免条件的,还必须是“火炉计划”项目才能减免产品税和增值税,说明条件更加严格。由于高技区集体或民办企业居多,而中试产品税政策中规定享受其优惠的单位为全民所有制独立科研单位,因此高技区一般企业不能享受此待遇。和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优惠政策比较,经济特区税收政策优惠的幅度要比高技区大得多,经济特区关于外商投资企业的税收政策也明显优于高技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只是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口企业的要比经济特区稍宽松一些。
(二)进一步完善高技区优惠政策的对策
通过上述比较分析,我们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优惠政策的完善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其一,国家政策和地方、部门政策需要协调。目前,国家和地方、部门的政策在某些方面尚有出入。例如,国家规定高技区企业投产之日起头二年免征所得税,一律实行税后还贷。而某些地方政府关于高技区的规定为企业前三年免税,后三年减半,一律实行税前还贷。又如国家教委关于高校企业的有关政策规定与国务院12号文件也有差别,就给高技区的具体执行带来困难。看来,主管部门的及时协调很有必要。
其二,高技区的政策要体现高新技区产业的“特殊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发展高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是向传统产业扩散高新技术的辐射源,是对外开放的窗口,是深化改革的试验区,这些特殊性应在其政策中得到充分体现。可现行政策许多内容却与我国外商投资政策接近。例如关于企业经营销售人员简化出国手续、产品出口权限等的规定二者几乎相同,未体现出对高技区企业高效益、高投入、高风险等特征的具体优惠。因此政策的扶持、引导特点也不明显。
其三,高技区政策应当有助于促进高技区功能的发挥。高技区主要有“孵化”、集聚、扩散和示范功能。从现行政策的执行来看,大部分高技区都已创办了旨在“孵化”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服务中心,这有利于吸引人、财、物力资源和信息资源,有利于“孵化”、集聚功能的发挥。但与此同时,高技区的扩散和示范功能还发挥的不够理想,对区外未享有优惠政策的企业的生长与发展影响并不大,这是一个有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也是一个关系高技区进一步发展的问题。
其四,优惠政策不宜过多、过分。目前,除国家颁布的有关优惠政策外,地方政府也制定了许多政策,为了能更好地吸收人才、资金、技术到高技区创业,有竞相给予优惠的倾向。实际上,高技区内过多过分的优惠政策既不利于高技术及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也不利于高技术企业与其它企业的平等竞争。况且,“区内优惠”和政策倾斜过度,还会使高技区产生一种超经济的吸引力,影响高技术产业在区域空间中扩散,加大内外的产业技术势差,不利于技术转移。
最后,应注意开发区优惠政策的“非园区化”。我国原有的各种科技方面的国家计划已先后投入大量资金;从国外也引进了不少技术先进、装备精良的生产线,在一些技术密集领域初步形成一定生产能力。在此基础上只要增加一些必要的引导资金和其它投资,许多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就有可能达到规模经济水平,过分强调圈内优惠的园区政策,意味着不仅扩大基建投资规模,还要进行新的设备投资或搬迁,其结果可能延长某些高技术的开发和转移过程。所以,不能以简单的园区政策代替产业政策,对区外的高新技术企业,经过认定确实符合条件的,也应享受同样的优惠政策。
六、关于高技区的资金渠道问题
高技区企业的创办与高技术产品的开发需要大量资金。国外成功的经验是帮助高技区的新企业和小企业解决发展资金问题,其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政策性补贴、银行低息或无息贷款、风险资本引进外资等。而国内的高技区的多是寄希望于落脚于区内的企业自带资金,继而依靠高技区的优惠政策使资金以滚雪球的方式逐步增长。这种方式不利于高技术企业的迅速发展,故高技区必须广辟资金渠道。
从目前看,政府仍然是发展高技术产业投资主体。其投资分两类。一是直接投资,对于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高技术项目或产品,经相应论证后由政府直接拨款予以支持,或是通过银行发入贷款,政府承担风险;二是间接投资,通过税收及补助金等手段推动企业开发高技术产品。根据我国实际,除政府的资金支持外,还可以开辟以下途径。
第一、引导高技术企业与现有大中型企业合作,作为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改造服务,开发经费由大中型企业提供。当前比较可行的办法是改变国家技术改造资金的管理方式。国家每年用于技术改造的资金一般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四分之一以上,而在使用中往往成为维修费用,或是通过扩建、新建来增加现在生产能力,使企业技术结构原型繁殖。因此有必要重造符合我国技改规律的投资机制,将部分技改资金用于激励原有企业通过利用本国高技术实现技术改造与技术升级,以需求刺激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
第二,发展风险资本。风险资本是一种将科学技术与金融相结合的投资机制,以其灵活的投资方式促进高新技术及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个人存款及企事业单位的自有资金均以数千亿元计,若以股票和债券的形式将这部分闲散资金集中起来作为风险资本是可行的。但由于我国资金市场不发达,规范化的股份制度及证券市场尚在形成过程,且缺乏具有多种专业知识背景和丰富经验的金融人才,所以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建立证券市场;鼓励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结合,倡导国家和地方的金融机构在高技区参股投资;鼓励少数有志于风险投资事业的金融、财务人员与科技人员联合创办风险投资公司或专门的投资机构,并在政策和法津上保证其合法地位和业务的顺利开展。这样经过若干年的努力,逐步建立风险投资的网络和机制。
第三、利用外资。目前,一方面国际市场游资过剩,另一方面我国有一定的科技实力,且比较成本最低的劳动力正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科技人员,因此,只要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并结合先进项目,就有可能吸引国际资本投入高技区的建设。在吸引外资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国外投资者向中国投资的主要动机之一是看上了潜在巨大市场,若我们在国内市场上收得过紧则很难达成合作;二是有些企业产权关系不清,使外国投资者望而却步。因此,应根据国家计划和产业政策区别不同产业和产品,适当让出部份国内市场,使外商有利可图;同时逐步理清产权关系,规范企业行为。
第四、其它一些途径。如:①和当地有关单位和国内外有关单位联合投资;②采取发行股票、债券等办法,进行社会集资;③通过出租土地使用权等办法,引入项目和资金;④其它一些特殊筹资办法等。
标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日本工业论文; 技术与管理论文; 美国硅谷论文; 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