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俄罗斯和东欧青年的价值观_文化价值观论文

网络时代俄罗斯和东欧青年的价值观_文化价值观论文

网络时代俄罗斯、东欧青年的价值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欧论文,俄罗斯论文,网络时代论文,价值观论文,青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世界正经历着从原子制造进入到比特传输的网络时代。俄罗斯和东欧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尚在力图仿照西方现代化的模式进行工业社会改造的时候,不经意间却被拉入了数字化生存的时代,网络改变了这些国家青年的价值取向。互联网的全球性增强了他们作为“地球村”村民的意识,有利于他们在日益“一体化”的世界中生存。但另一方面,与这种“一体化”意识相伴的是青年人种族、民族意识的弱化,民族认同感的减弱,民族身份逐步消解。网络时代俄罗斯和东欧青年的价值冲突与思想观念变迁,已成为这些国家的一个突出问题。

网络时代价值冲突的特点

网络化的信息处理与传播方式,在形式上具有交互性、平行性、开放性、全球性、多元性、自由性、共享性、平等性和非权威主义等等基本特征,可以将许多“风马牛不相及”的信息综合在一起,这些构成了一种全新的“网络民主”。“网络民主”打破了自上而下的权力控制下的信息处理和传播方式的平衡,同时又不可避免地与工业文明时代形成的国家集权主义和世界霸权主义构成鲜明的对比,进而与后者发生尖锐的对立、矛盾和冲突。网络时代价值冲突具有如下的特点:

首先,多元民族与国家的价值观念在网上展现与碰撞。网络具有信息海量、传播双向、空前开放、相对平等、传播手段多样化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体系在网上碰撞与对话。信息全球化的推力越来越迅猛,随之而来的是价值观念的持续震荡和冲突,这种文化的“较量”与“碰撞”带来的是一个多维的价值体系,极大地刺激和丰富了世界文化。

其次,各民族的价值观念具有实践性的特征。当前以“文化入侵”为主战役,其攻击力远胜于过去飞机、大炮所形成的威力,可以说是“于无声处听惊雷”。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文化借互联网的便利,对其他地区和民族输出其文化价值观念,以达到实现美国的价值标准的意图。很明显,价值观念的实践性在当今世界已表现得十分突出。

再次,网络为不同价值观念的传播提供了适宜的空间与环境。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两种倾向已成为各国维持其民族传统文化所必须面对的两大难题。在当今以市场占主导地位的贸易体系中,经济与文化必然会联系在一起,网络环境下的文化领域已成为国家之间为维护本国主权的一个新的较量场所。美国以“全球政治文化潮流的创造者”自居,借助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推行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

最后,虚拟性与现实性的价值冲突。网络文化范式的最基本特征,便是克服主客观的分离,让现实文化与虚拟文化相兼容。由于互联网能够把人类过去、现在与将来的生活方式,以及人们想象中的生活方式,都汇合在一个共同的时空——虚拟的时空中。人们甚至可以变成希腊神话中的两面神雅努斯,“眼球”既可以朝前看,也可以朝后看,还可仰视俯瞰。这样,一元世界、一元选择被网络否定,人们的文化生活方式变得多样化起来。

网络时代俄罗斯、东欧青年价值观的变化

正是网络时代价值冲突的以上特点,使俄罗斯东欧青年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巨大变化。转型以前的东欧青年处在一个相对封闭、高度集中统一的社会结构中,苏东剧变,使这些青年处在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失控与混乱中,他们不再接受单一的思想教育,对于权威提出质疑,认识开始逐步走向多元化。许多青年在网上公开、坦白、毫无顾忌地发表观点、意见,手握鼠标就能实现“天堑变通途”的理想。许多青年不再轻易接受思想政治工作的简单灌输,而是要求对话,青年们在深切感觉网络奇特功效的同时,对网络“一网情深”,其认知、情感、意志等正发生深刻的变化。这对青年工作者的权威性提出挑战,使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说服力失效。网络传播以其数字化、多样化、超形象化、超综合性等特征使青年放弃思考,诱导青年用“接受”的思维方式来认知世界,而排斥“思考”的方式。

上网的时尚性也改变了青年的生存方式。青年网民很容易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他们希望通过互联网表达自我,寻求生活的真正意义。但他们在网络生活中也容易沉湎于个人的倾向与偏好,对现实世界的失望导致他们不关心现实世界,有些青年甚至染上了“网络并发症”。网络上信息泛滥,各种信息垃圾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青年的道德意识。对网上各种时髦展品,他们在好奇心、求知欲驱使下流连忘返,从不审视、怀疑它的构造成份和运转功效,整个大脑限于囫囵吞枣,成了一个受动而麻木的机器。据有关专家调查,因特网上的非学术性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在俄罗斯和东欧青年的观念中,“性”也越来越成为一个开放的领域。例如:现在俄罗斯人的贞操观与中国人的贞操观不同,许多俄罗斯青年不把姑娘的洁身自好看成是美德,而认为那样的姑娘性格太内向,难于长期相处。当今的东欧青年的爱情观里有了更多世俗的成分。他们一方面渴望电影及文学作品中那种纯粹的爱情,一方面又非常现实地选择自己的对象。如:许多女青年渴望异国婚姻,嫁给有钱的西方男士是他们的首选。今天的俄罗斯和东欧青年更关注自我,个体本位优先于社会本位。从前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逐渐淡化。

信仰迷失和信仰多元化

共产主义曾经是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的集体信仰,随着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共产主义信仰也逐渐在东欧失去了主导地位,青年们转而注重现实世界和短期目标,信奉哈耶克和市场经济,更愿把目光投向美国与西欧。随着转型的加速,迷失了信仰的东欧青年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的复杂形态。比如,在政治上,当前大多数青年对政治淡漠,不过问政治,对党派和政治思潮不感兴趣,也不研究历史与人文。少数极端青年自我组织的对社会报有敌意的非正式团体有增多趋势,已引起当局高度的重视。在生活态度方面,大多数青年对市场经济有很高的期望,希望能迅速致富并改善生活。利己主义与功利主义随之成为这一时期青年的主要生存状态和表达方式。与此同时,俄罗斯和东欧青年劳动观念淡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有所降低,在择业中表现为实用主义价值观。高收入对30岁左右年龄段的青年意味着有很高的成就感。据资料显示:青年心目中最有威望的职业依次为:律师,医生,经济学家,企业家,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20世纪90年代初期是东欧青年迷惘向往期,当共产主义作为官方意识形态被清除,这一代青年的精神、思想出现了空虚和茫然,对祖国和民族的强烈责任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削弱,对西方生活的强烈崇拜是这一时期的特点。到了90年代中后期,青年们更加陷入了迷茫与失落、消极与冷漠、牢骚与不满、抵触与不合作,由于对社会的期望转为失望和抱怨,进而表现出逃避现实的生活价值倾向。经历了90年代中后期的失落与抱怨后,东欧青年的价值取向明显表现为追逐实利的“实用理性”。例如:择业无论对在哪个年龄段的青年而言,高收入首先是要考虑的第一因素。

在转型时期,随着变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深层次问题日渐突出。如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亏损问题、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等。人们如果长期处于贫困或焦虑之中,就可能对现实生活产生绝望。而贫困和绝望中的人,是最容易向“彼岸世界”寻求自己的精神寄托的。很多青年需要一种新的共产主义之外的信仰来支撑自己的灵魂与行动,这就给东欧的宗教复兴创造了机会。

宗教的复兴

东欧地区宗教发展的历史渊源可以上溯到千年以前,各种教会势力通过传播教义、争夺信徒,极力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数世纪以来形成的强烈的宗教意识一直是东欧社会的一大文化特征。正如波兰人所说,“政府掌握了军队,教会却掌握了灵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苏联的影响下,东欧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但共产主义思想与宗教传统之间的“信仰之争”一直不断。党和宗教同时存在于国家的各级社会组织之中。当时在高压的宗教政策下,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宗教社会活动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是宗教对人们的意识形态的影响、甚至精神控制并不会自行瓦解。因此,当国家陷入剧变信仰真空时,受“压制”的宗教迅速反弹,重新成为人们的精神依托,宗教势力迅速复活。另一方面,在二战后40多年的冷战时期,罗马教廷一直支持美国和西方盟国在政治军事上遏制苏联的欧洲战略和全球战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各国也十分重视利用宗教对东欧各国进行思想和政治渗透。东欧各国宗教势力在这种国际气候的刺激下,积极进行活动,并通过网络,使宗教在各个阶层,特别是青年人中广为渗透。

在苏东剧变后,东正教重新成为俄罗斯人生活中的一种重要支撑力量。显然,在俄罗斯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宗教遗产太根深蒂固了,不可能在70年的社会主义制度下被摧毁。

据统计,现在有的俄罗斯人说他们相信上帝,这个比例高于德国、荷兰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其中2/5的人说他们原来不信上帝,但是现在信。58%的人说他们信仰东正教,而其中只有1/10的人是从小接受东正教的教育。大多数俄罗斯人希望在教堂里做洗礼、举行婚礼和葬礼,认为宗教为生活提供了道德基础,并支持着家族关系。差不多有一半俄罗斯人每年至少去一次教堂,1/5的俄罗斯人每周至少做一次祈祷。

如今,宗教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精神依托。而在任何一个社会中,青年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在社会转型期间,其价值取向经常成为社会变迁的晴雨表。东欧青年们作为与网络接触最多的群体,他们的价值观的转变也将对俄罗斯和东欧的未来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标签:;  ;  

网络时代俄罗斯和东欧青年的价值观_文化价值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