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_韦祖升

韦祖升

(文山市人民医院超声影像科;云南文山663099)

摘 要 目的:对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随着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20例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超声诊断仪的引导下全部进行经皮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术,对临床治疗效果及胆红素水平变化进行观察。结果:20例患者全部置管成功,一次穿刺成功18例,占比90.0%;术后发生感染1例、胆汁性腹膜炎1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0.0%。患者治疗1周、2周后,胆红素水平明显下降,对比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临床疗效良好,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胆红素的水平,促进黄疸消退,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 超声;经皮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术;恶性阻塞性黄疸;效果

恶性肿瘤患者中,瘤体侵犯或压迫胆管造成阻塞性黄疸的出现,阻塞性黄疸是肿瘤晚期的主要表现之一,重度黄疸患者死亡率非常高,现阶段外科手术是临床治疗阻塞性黄疸的主要手段[1]。但随着微创技术的快速发展,经皮肝胆管穿刺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技术具有病痛较小、疗效较高以及并发症少等优点,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选取20例阻塞性黄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将结果做如下报道。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20例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4例,占70.0%,女6例,占30.0%;患者介于年龄35.0~75.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0岁。原发疾病主要包括肝门胆管癌9例、胰头癌6例、壶腹癌4例、其它1例;临床症状表现为:皮肤黄染18例、皮肤瘙痒15例、大便颜色改变14例。纳入标准:1)经超声检查、CT检查、穿刺活检后确诊,肝内外胆管出现不同程度扩张;2)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分析,能够积极主动配合医师治疗。排除标准:排除精神疾病、心肝肾功能病变以及妊娠哺乳期女性患者。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仪器

选取日立HI VISION、飞利浦EPIQ 7C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在3~5MHz;穿刺针选用PTC 18G套管针,深静脉穿刺包内含有软导管、导丝等;引流管选用7F~8F猪尾导管。术前做好仪器设备充分的准备。

1.3.2 临床治疗

在进行手术前,医护人员需协助患者进行相关检查,检测血小板计数以及凝血时间,应用超声对患者上腹部进行常规检查,明确患者病变胆管,同时对胆管周围的血管走向进行观察;选择合适的穿刺点并进行标记,术前指导患者进行吸气、屏气练习。手术过程中,取患者侧卧位或者仰卧位,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上涂抹耦合剂,进行消毒后包裹透明保鲜袋再次涂抹耦合剂。对患者穿刺点周围的皮肤进行消毒、铺巾,选用利多卡因(浓度为1%)局部麻醉,直至肝包膜。患者手术切口长度5mm,穿刺针与探头需一起插入患者皮下组织,同时叮嘱患者屏气,将穿刺针插进患者肝组织达到靶胆管;针芯退出,用注射器进行抽吸,一旦胆汁出现则说明穿刺成功。插入导丝,通过超声明确导丝的位置,通常需超出针尖3cm左右,拔出穿刺针、扩张管沿着导丝进行扩张,把引流管置入患者胆管内,同时需要保证管道深入胆管的内部。最后拔出插入的导丝,引流管与引流袋相连接,并做适当的固定。手术后期,患者需要24h卧床,同时做好心电监护,定时对患者血压、心率以及呼吸等指标进行监测,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发热、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加强对患者引流管的护理,对患者引流液颜色、性状,数量进行观察,引流袋需及时进行更换,避免管道受压、扭曲;对患者并发症进行积极防治,预防性使用抗生素1~3 d。

1.4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手术治疗疗效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如感染、胆汁漏、出血、胆汁性腹膜炎等。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本文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检验。P<0.05,存在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手术疗效分析

20例患者中,肝内胆管穿刺15例、胆囊穿刺5例,全部置管成功。其中18例一次穿刺成功,占比为90.0%。患者每日胆汁引流量在110~600mL之间,平均引流量为(336.5±26.4)mL,治疗1周后患者黄疸明显消退。出现1例感染、1例胆汁性腹膜炎,并发症发生率为10.0%,给予对症治疗后好转。

2.2 治疗1周、2周后患者胆红素水平变化对比

统计分析得出,患者在治疗1周、2周后,胆红素水平显著下降。对比治疗前,存在显著差异,具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详见表1。

3 讨 论

人体肝胆胰脏器产生恶性肿瘤之后,瘤体易导致胆道阻塞,从而引起梗阻性黄疸,梗阻性黄疸患者的手术治疗是现阶段研究的重要课题,已然引起临床治疗的极大重视。黄疸加重会导致患者出现肝肾功能衰竭,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传统的常规外科手术,风险极大,患者解剖关系较为复杂,加之患者年龄偏大,会存在营养不良以及低蛋白血症等现象[2]。而随着现代医学及微创技术的快速发展,经皮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能够有效控制患者黄疸的发展、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状况,具有安全、高效的特点。

在进行穿刺置管引流术的过程中,医师需选择合适的靶胆管。有研究显示优先选择左支以及分支胆管能够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因为距离体表近、容易穿刺而不会进入胸腔。但左支若发生扩张,张力显著增大,经穿刺后易产生胆汁渗出的现象而引发胆汁性腹膜炎;此外,胆管、肝表面平行走向,导丝进入浅、易打折,置管之后管道滑出的概率较大。因此,学者研究得出选择患者右肝内胆管疗效会更好,其胆管分支及主干交角较大,穿刺后会靠近主干方向,安全性增加。选择合适的穿刺方法尤为重要。固定探头定位准确,但其活动局限性较大,深部病变容易被忽视。普通凸阵探头灵活、方便、受仪器影响较小。所以围术期要求患者应用维生素K1,能够有效起到防控效果。大量出血的患者,应考虑大血管损伤的原因,及时采用肝动脉栓塞治疗。胆汁漏发生率高达30%以上,此类患者主要由胆管穿破引起,一部分患者会产生胆汁性腹膜炎症状[3]。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对患者体征变化进行密切观察,做到及时对症治疗。

本次研究、分析结果表明,20例患者手术均取得成功,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0.0%,引流1周后患者黄疸显著消退。出现感染1例、胆汁性腹膜炎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0%。患者治疗1周、2周后,胆红素水平显著下降,且中下段梗阻降低程度要优于上段,与治疗前对比,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临床疗效良好,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胆红素的水平,促进黄疸消退,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娜.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治疗阻塞性黄疸的价值[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2,09(07):494-496.

[2]谢浩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经皮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术[J].护理与康复,2011,10(04):303-305.

[3]魏炜.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管置管引流术治疗梗阻性黄疸[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2,09(11):782-785.

论文作者:韦祖升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3月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

标签:;  ;  ;  ;  ;  ;  ;  ;  

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_韦祖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