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养:思想政治教师素质的基本要素_心理学论文

心理素养:思想政治教师素质的基本要素_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素养:思想政治教师的素质构成要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论文,素养论文,心理学论文,素质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的素质,而决定教师素质的重要因素是教师的知识结构,一般认为,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通识性知识、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1]。目前,教师对前三者的重要性有了较多的认识并注重了相应的学习与培训,但就条件性知识(即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和教育学知识)而言,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和知识储备相对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育教学效果。而从思想政治学科本身的特点以及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看,思想政治教师更应该具备相应的心理学素养。心理学素养是指教师系统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和知识的能力。因此,心理学素养成为思想政治教师素质构成的重要内容,需要思想政治教师不断提升并在教学过程中切实加以应用。

一、心理学素养是思想政治教师的必要素质

理解和分析教师的知识要素对教学本身的影响,既要从学科本身的要求分析,也应从教育对象的特点和教学过程的组织加以审视,从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设置与要求看,心理学素养成为思想政治教师必要具备的知识构成要素。

(一)新课程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素养

课程的设置是以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发展规律为依据的,涉及教学内容、要求以及组织方式。对学生学习机理的研究以及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追问,使得人们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倾向,即学生的学习到底是自己学会的还是教师教会的,抑或说,这二者在教学过程中哪一项所占的比重大一些,这两种不同的价值选择不仅反映出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选择,也影响到教师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的选择。关注前者,教师会更多地选择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重视了解教育对象特点和教学过程心理因素;关注后者,教师更多地研究学科教学原理和知识点。从理论上讲,学生的学习最终要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

与传统教学相比,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更要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和知识学习过程,在课程目标定位上,突出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中心理方面的发展无疑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生心理成长的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和教师的“讲经布道”就能够实现的,有着特定的原理和方法。教师只有具备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和素养,才能从心理学本身的要义出发,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或引导,以更好地落实课程目标,这种课程设置和课程目标定位的变化,使得心理学素养成为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

(二)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心理学素养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思想政治学科是以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为依据,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新的课程标准的确立使得思想政治学科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生命成长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思想政治教学更多地指向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其中,思想教育可以进行必要的讲解,但重视和培养学生的认同感是形成学生正确思想和价值观的关键。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需要体验与实践,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思想教育和道德培养的效果离不开教师的心理学素养。更为重要的是,思想政治学科包括大量的心理方面的内容,心理素质的培养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识记,而是要遵循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操作,在感悟与分享的基础上,了解基本的心理发生原理,掌握自我调节心理的基本技巧,即以情景、体验、分享与实践为主要实施程序,这种训练和指导的方式不是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所能够实现的。

思想政治课教学本身与心理学有着更多的关联,作为目前学校教育中更多肩负着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载体,教师需要具备这方面的能力。中学生正处在人生发育的关键期,这种关键不仅表现在教育对学生影响的效果,也表现在学生心理发展的急剧变化方面,由此成为人的一生中心理问题最多的时期,很多成人的问题根源往往在这一阶段。教师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要重视和帮助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仅靠简单的说教或者常规的教育方式是难以实现的,心理学的解决方式是专家和教师必要认同的,也是现实证实有效的方式,这本身就需要教师具备这方面的素养。

(三)思想政治教学组织过程离不开教师的心理学素养

教学过程的有效组织涉及对教育对象的了解、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式的实施,教学的对象和中心是人,面对的是有思想、有认识的学生,学生的心理状况以及教学组织的适切性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过程的组织和教学的效果。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除了教师的教学组织因素外,学生的心理状况、知识准备等都是影响学习过程、效果和最终能否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因素。况且,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动机乃至学习过程的心理体验都是直接参与学习活动的,因此,教师需要了解这些影响学习的因素,但是这种了解本身更多地需要借助于心理学知识和方法。而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想维持并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也需要从学生的心理现状出发,采取适合学生需要和能够强化学生成就体验、满足学生愉快学习需求的相应的方式。从这一层面上分析,教师也应具备相应的心理学知识。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关注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发展与培养,但这并不否定对知识本身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体系、训练相应的技能,必然要从学生的学习起点出发设计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教学的组织过程也需要从教学的基本原理出发,包括知识的分类以及知识掌握的基本技巧,这就要求教师从教学本身的规律出发组织教学,这一点在现实和已有的理论成果中都能反映出来。况且,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并不是思想政治教学的唯一目的,指向实践和自我发展需要的实践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需要教师找到知识与这些要求之间的关联点,并且从提高效果的视角探索基本的操作方法,这也要求教师要关注心理学知识并逐步提高自身的心理学素养。

二、思想政治教师心理学素养缺失的表征

思想政治教师心理学素养缺失的表现有很多,不同的标准视野下,其表现也各不相同,从思想政治教学本身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看,教师的心理学素养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师心理学知识储备的不足

在思想政治学科的内容设置包含大量关于学生心理发展以及心理素质培养的教学内容,这本身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储备,但是相对于学科本身要求的心理学知识储备而言,教师的心理学知识储备相对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心理学知识本身的不足。有人曾经参照美国加州教师资格认证所使用的标准,调查了298名中学教师和48名师范大学在校生,考察教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了解、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认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评估这三方面的内容,用百分制来描述,50分以下的人占23.2%,50分至60分的人占38%,60分至70分的人占36.1%,而70分以上的人仅占2.7%。在教龄和地区上基本没有差异;以前是否学过心理学也没有太大的差异。这一研究成果整体上反映出中小学教师对心理学知识的掌握,至少从量上来讲是非常不足的[2]。二是教师的心理学知识面不宽。教师所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大多来源于师范院校中设置的普通心理学课程,即使在职后的培训过程中涉及心理学知识,也仅相对集中于与学生学习过程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层面。与学生健康成长相关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学校教育心理学等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缺少从学生生命发展及学生心理健康的维度考量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由此影响到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目标的落实。

(二)思想政治教师心理学知识理解上有偏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一些相应的培训过程中涉及到心理学知识,教师也开始重视心理学知识的学习,但纵观这些培训和教师的学习效果,不难发现,教师在对心理学知识的掌握上,大多停留在认知的层面,教师在对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常常出现偏差。在一些交流活动中,教师经常性使用心理学术语,或者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教学,但对实质性的内容不了解。例如,有教师曾经对七年级的《思想品德》的纰漏进行了解读,就《缤纷情感·培育高尚的情操》中的“感受理智”两个例子进行了质疑,认为“我冥思苦想”和“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的发现过程”不属于理智行为,是一种劳动的智慧,并且列举了《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加以说明[3]。从教材的标题“高尚的情操”和编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感受理智、体验道德和欣赏美好”也可以看出,教材中所说的理智是属于心理学范畴的理智感,不是习惯所说的与冲动行为相对应的理智,教材中所选的两个例子也是《普通心理学》中经常使用的两个例子。撇开编者描述本身的偏差,该例也能反映出思想政治教师对心理学知识理解上的偏差。

(三)思想政治教师实际运用心理学知识的能力不强

对心理学知识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决定着教师采取何种方式学习和掌握,并且影响到其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理论和研究成果都表明了教师心理学知识与学生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而从现实的评价标准看,教师学习、掌握心理学知识的付出与获得的收益之比,远远低于教师采取简单的大作业量方式获得的收益,因此,教师缺少学习心理学知识的动机。从教学过程来看,对于知识本身和学生学业成绩的过分追求,教师更为关注与学科知识本身的学习与了解,重点将精力放在了知识点的分解以及如何取得更好成绩方面,于是能够提高成绩的便捷方式被大量使用。教师关注的是知识点落实是否到位,很少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心理感受、心理体验。在采取的教育教学方式上,违背学生成长规律的措施被经常性地使用,以至于造成了大量的学生心理问题,目前人们比较关注的师源性心理伤害问题的研究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心理学知识应用的欠缺。

在学科教学受到普遍重视的情况下,很容易使思想政治教师从知识传授的角度关注思想政治教学,并以普通学科教学的方式进行心理能力的训练。实际上,人对心理知识的掌握并不意味着就有很好的心理调整能力。因而,心理调整能力的提高主要是学生通过活动、感悟、分享、内化和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得以实现的。学生不仅仅要掌握基本的心理学概念,也不仅仅是熟记课本上提供的几种调节方式,而是要内化成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三、提升思想政治教师心理学素养的途径

由于个体存在心理体验和感受的差异,不同学生处理同一问题的策略和心理体验各不相同,因此,思想政治课中心理素质培养的教学重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理解相关内容,并通过团队和社会活动,逐步形成个体的应用策略。因此,寻求有效的提高政治教师素养的途径显得尤为重要。

(一)以决策和制度保证思想政治教师的心理学学习

目前,师范院校依然是我国教师来源的重要渠道,这期间的心理学训练是保证教师具备相应心理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但是师范院校的心理学课程开设相对不足,包括教育学在内的课程平均只占总课程量的5%~7%[4]。而发达国家最高达到了30%,美国是25%[2]。教师在职前没有机会学习这些知识,必然导致心理学知识的匮乏。而现行的教师入职制度,虽然也强调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要求,并且作为基本的标准,但是这种考察并不是以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训练为主的,而是以教师对心理学知识的识记为考察形式的,虽然知识与素养有一定的关系,但二者并不能画上等号。宏观层面上的思考就要求以政策或规定的形式对教师的入职要求作出具体的规定,以保证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教师应该具备的相应心理学素养,这也是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心理学素养的重要举措。要从宏观层面上解决这一问题,必然涉及教师的职前教育和教师入职的基本条件两个方面。从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来看,必须加大心理学课程的比重,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师范生对心理学知识的应用,将心理学知识转化为师范生的心理学素养,从而使他们更好地胜任思想政治课教学。在教师入职的资格证获取上,应该将心理能力作为重要的标准,参照国外教师的入职条件,综合考察教师的心理学素养,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师范院校课程设置不足的问题。

(二)教师的职后培训应将心理学内容作为重点

在职前心理学知识学习不到位的情况下,需要依赖于职后的强化训练,由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将心理学知识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也可以采取教师必须持心理学知识上岗证的方式,强化教师对心理学知识的学习,这种操作方式能够解决大量已经入职教师的心理学素养不足问题。同时,学校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场所,也是教师素质发展的重要平台,学校的评价制度以及教研活动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学习和素质提高。从目前教育教学的评价现状来看,由于学生全面发展评价标准的差异性以及现实操作的难度以及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便捷性和可量化性,全面规定的评价标准在面临现实操作的复杂性和不准确性等因素时,使得不少学校将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主要或者唯一的评价教师的标准,这必然会造成教师对学科知识的关注而对心理学知识学习的忽视。在校本培训过程中,学校不仅要将心理学知识作为校本培训的重要内容,也应对教师在理论学习中有关心理学的学习做出硬性的规定,同时在组织校本教研活动过程中,应更多地选择围绕学生心理以及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作为活动主题,通过同伴的交流与分享,实现教师对心理学相关理论的学习与掌握。

(三)教师自身要提高对心理学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并主动学习

任何行政的命令或者规定都需要通过教师自身的努力才能发挥作用,教师的自主学习与发展历来被看做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从自身的教学需要出发,思想政治教师应该对自我的人生做出系统的规划,也就是知道自身的发展应该达到什么目标,采取何种方式才能达到这种目标。这种对自身发展的规划,能够让教师清晰地把握自身发展的路径,充分认识到心理学知识与素养对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教学以及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强发展的自觉性。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要求教师掌握所有的心理学知识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必要的,但从思想政治教学本身的要求看,教师至少应该系统地阅读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学校心理学等相关书籍,全面了解和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和学校教育问题的心理处理方式等,这些理论的系统学习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师的心理学素养。另外,在目前强调教师成为研究者和倡导教师开展研究的氛围下,教师应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过程也体现出应用心理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教师有效将心理学知识转化为心理学素养的现实路径。

标签:;  ;  ;  ;  

心理素养:思想政治教师素质的基本要素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