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服务质量(QoS)的研究

网络中服务质量(QoS)的研究

赵又霖[1]2014年在《基于服务等级协议的云服务成本计算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云计算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而云服务则最能体现云计算的商业价值。在云服务过程中,云服务所需要支付的费用从本质上决定了服务提供商的市场竞争能力。因此,云服务提供商要保持其服务的信誉度和市场占有率,从根本上来说,则需要提高服务质量。而云服务质量最主要的衡量标准则是用户的满意度和服务条款的实施力度。服务等级协议(Service Level Agreement, SLA)是服务提供商与用户之间签订的一份合同,合同的内容主要包括服务的内容、服务双方的职责和义务以及服务定价等相关内容。用户与提供商签订SLA,就能获得SLA中规定的服务质量,或在没有获得规定的服务质量时,便能获得提供商给予的赔偿,使服务质量有保障。云服务等级协议(Cloud Computing Service Level Agreement, SLA)是云服务提供商与用户签订的合同,用于说明服务在可用性、性能和其他可测量目标方面期望达到的服务等级,确保在合同期限内,双方约定的服务质量水平能正确执行和实现。因此,在服务质量方面,云服务提供商所提供的服务等级及其服务质量的承诺,是确保客户所使用的云服务的质量是否达到所支付水平的一项衡量标准。目前主要的云服务提供商提供的云服务都需要按照不同的服务等级支付相应的费用,因此不同的用户将按照不同的服务内容和等级支付其相应的费用。提供商一般会综合考虑IT资源、每个部门费用支出、盈利能力和费用分配的情况,建立一个计量服务并对服务进行计费的价格模型,将服务出租给客户使用,并在SLA中明确收费标准,避免相互间就收费而产生误解和纠纷。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现状,研究在以云SLA为引导的前提下,如何更好地规划云用户对虚拟资源的请求规则,同时减少SLA违规事例的发生;如何基于云SLA更好地规划资源分配策略来满足用户动态变化的需求,以实现虚拟资源成本最小化、SLA违规事例最小化为目标的云服务定价策略。本文综合采用了文献调研法、模型转换方法、计算机建模方法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其内容包括六部分,第一部分(即引言)。第二部分(即第一章)简要介绍服务质量理论和SLA管理理论。第叁部分(即第二章)详细研究了云SLA的相关内容。第四部分(即第叁章)根据典型云服务提供商的SLA参数通过算法匹配实验得出了云SLA的关键参数指标。第五部分从云提供商的角度(第四章和第五章)和图书馆云服务的角度(第六章)分别讨论了基于SLA的云服务成本计算模型。第六部分(第七章)是研究总结和展望。各部分具体内容及研究过程如下:第一部分首先分析了课题研究的背景及其研究意义;然后分析总结云计算、SLA以及云服务成本研究现状,通过研究现状发现:目前研究缺乏基于SLA的动态资源分配方案和请求规则来满足用户动态变化需求的成本计算模型等方面的研究;最后根据待研究的问题制定了研究思路和研究的相关内容。第二部分介绍了服务质量QoS的相关理论和SLA的相关内容和其管理内容。第叁部分主要研究了云SLA的相关内容,构建了基于eTOM的云SLA管理模型和业务关系模型。采用这一管理模型为指导,可以为云SLA关键参数的确定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为服务过程中违规情况提供较好的解决方案。第四部分采用本体描述语言和算法匹配的方法确定了云SLA的关键参数指标,为后文中成本计算模型的构建提供参数依据。通过实验得出云SLA的关键参数分别是:响应时间,虚拟器类型,数据传输速度,处理速度,存储能力和服务可用性。第五部分构建了云服务的成本计算模型。首先,按照云提供商在提供云服务过程中角色的不同,本文的研究视角从云资源提供商(IaaS)和云服务提供商(SaaS/PaaS)两个角度加以开展。在IaaS服务中,研究思路是:创新性地以SLA为管理方式,研究如何合理安排用户请求的资源分配方式;研究目的是:以最小化云虚拟资源成本和SLA违规成本为原则,探讨IaaS云服务的资源请求分配规则和成本数学模型。在SaaS和PaaS服务中,基于SLA研究如何更好地规划资源分配策略来满足用户动态变化需求的数学模型和算法模型,最后通过仿真实验证明模型的合理性。其次,在继承IaaS、SaaS/PaaS成本计算模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图书馆云服务的特性,研究了基于SLA的图书馆云服务成本计算模型。本文的研究脉络是以云QoS为出发点,提出SLA可以用来保证其QoS,进而详细研究云SLA的相关内容。然后以云SLA的六个关键参数指标为基准,从虚拟资源请求规则、用户需求动态变化、虚拟资源成本、违规成本等角度,研究了基于SLA的IaaS、SaaS/PaaS和图书馆云服务的成本计算模型。

张育峰[2]2008年在《基于MPLS的QoS机制研究及其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的IP网络是为了进行高效的数据传输而设计的,使用的TCP/IP协议族是一种无连接的、基于数据报的传输模式,提供的是“尽力而为”的服务,本身不具备QoS保障能力。随着实时业务和多媒体业务在网络中的应用不断增加,它们对网络服务质量的要求也日益增高,原有的IP QoS机制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新业务对QoS的需求,因此,对QoS的实现机制展开研究已刻不容缓。本论文基于MPLS网络技术对解决QoS问题的相关技术进行了较深入地研究分析。首先,论文对现有的QoS实现机制进行了分析,包括MPLS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其相关技术,讨论比较了尽力而为、综合服务(IntServ)和区分服务(DiffServ)模型的优缺点,还讨论了IntServ和DiffServ模型相结合的网络模型以及在MPLS网络中实现IntServ和DiffServ模型的具体方案。区分服务感知的流量工程(DS-TE)技术将MPLS流量工程技术和DiffServ模型相结合,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有效的路由策略,是解决骨干网QoS的有效解决方案之一。接着,本论文对DS-TE环境下的抢占机制进行了重点研究。针对V-PREPT算法存在的不足,给出了两种基于V-PREPT的改进算法:最优化带宽算法和ImprvN-V-PREPT算法。最优化带宽算法将避免带宽浪费放在首位,采用层层逼近的方法,提高了对带宽的约束程度,优化了在被抢占带宽方面的性能。ImprvN-V-PREPT算法,采用枚举方式,通过对所有能满足需求的LSP组合的抢占代价进行比较,选取具有最小代价的LSP组合。同时为了保证网络的稳定性,设定了能被抢占的LSP条数的阈值。通过MATLAB仿真比较,结果表明这两种改进算法比V-PREPT具有更好的性能。然后,本论文还基于OPNET Modeler对MPLS TE和MPLS DiffServ技术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MPLS TE和MPLS DiffServ具有较好的QoS保证能力。同时提出了在MPLS VPN基础上实现MPLS DiffServ实验方案,测试结果表明MPLS DiffServ能有效保证高优先级业务的高服务质量要求,提高网络的QoS保证能力。最后,对本文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展望。

崔恒[3]2008年在《计算机网络服务质量(QoS)的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计算机通信技术及多媒体编码技术的发展,使实时的音频、视频等应用进入计算机网络。网络已成为一种主流的通信方式,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没有能够得到良好的解决,关键的问题就是服务质量(QoS)的问题。因此,如何在现有网络基础上能够为各种类型的应用提供期望的服务质量成为网络通信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本文结合国内外对OoS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首先从整体网络模型入手,以IETF定义的两种QoS服务模型为切入点,概括出提供QoS支持的网络通信系统所应具备的特征,并在综述分析了这两种服务模型的基础上,对两者的有机结合作进一步讨论;接下来进入文章着重阐述的部分,以网络中单个节点为出发点,提出其为保证QoS所采取的各种控制机制,其中,单个节点可以为收发端节点,也可以是网络中间转发路由器。对于接收端与发送端,主要介绍其具备的对于网络发送数据的流量控制和基于TCP协议的拥塞控制等相关机制,而对于网络中间转发路由器,对其为保障QoS所采取的接入控制、缓存管理、流量整形、拥塞控制等机制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并参考其他相关文献,对这些领域当今研究的前沿课题进行简要介绍,最后,针对QOS参数对路由器服务性能一些要求,重点研究支持QoS控制的路由器所具备的调度机制。与国内相关领域文献相比,本文的不同之处在于将QoS控制的重心由整体模型研究转为各网络节点单元的控制算法的研究,并对较为关键的算法做适当仿真,验证了控制算法理论结论和仿真结果的基本拟合,此外,本文另一个与其他相关文献的不同之处是部分算法的仿真采用事件调度编程的方法,而不是已有的软件,因此,更有利于理解算法的具体流程。关于QoS研究至今仍然是一个很开放的研究领域,存在有很多活跃的课题,本文在对各个章节的总结中,也会提出这些有待于继续研究的领域与课题。

李德生[4]2012年在《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中即时构建服务供应链关键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服务经济形态的全球扩张,电子商务逐渐向电子商务服务业发展,并表现出泛在性、虚拟性、个性化、社会性等新兴特征。服务经济的强劲增长是现代科技发展和产业进步的重要标志,它是推动电子商务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必将对社会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交易方式带来深刻变革。这些变革使得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边界逐渐模糊,传统供应链管理已经突破了制造业的边界,向下游服务业延伸。2004年,美国Lisa M Ellram教授发表了“理解和管理服务供应链”一文,首次提出了服务供应链的概念,从而拉开了服务供应链的研究序幕。当前的服务供应链研究主要集中在物流、旅游、物业服务等行业应用方面。由于服务供应链还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就其本质和目标而言,服务供应链是以服务为导向,将服务提供商、集成商和顾客等集成一体,通过有效整合和协同供应链各方的服务资源,实现顾客整体效用和个性化满足度的最大化。从结构上看,服务供应链的基本结构是服务提供商——服务集成商——客户的模式,服务集成商集成了众多的服务提供商的服务,然后将服务产品作为一个整体提供给客户。与制造产品不同,服务产品具有顾客影响性、无形性、不可分割性、异质性、易逝性与劳动密集性等特征,因此,从总体上讲,服务供应链具有如下特点:(1)服务供应链更加强调动态、协同和个性化,服务供应链依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即时构建,服务完成服务流程即撤销;(2)组成服务供应链的服务往往具有地域分布性;(3)组成服务供应链的服务具有时间异步性的特点,服务执行过程一般由Online(计算设备执行过程)和Offline(非计算设备执行过程)组成;(4)服务质量评价指标和测度是保证服务供应链质量的重要手段;(5)服务供应链中服务的执行、控制和故障处理等问题对于服务供应链的顺利完成至关重要。上述特点决定了在信息化环境下即时构建面向个性化需求的服务供应链,对于当前的软件理论、技术和方法都提出了新的挑战,涉及服务供应链的模式改变、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方法创新,而其核心是构造用户个性化需求驱动的服务流程以实现服务资源的动态整合与协同。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个性化服务供应链的模式以及服务供应链的构建问题都没有系统的理论研究,没有充分考虑服务供应链中服务的特点以及服务供应链业务本身的流程特性;组成服务供应链的服务分散在Internet上,如何通过协商对它们进行有效地组织并在电子商务服务供应链平台中进行管理,从而为服务供应链构建所使用;如何评价和衡量服务供应链中服务的质量,从而依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设计出符合供应链服务组合特点的多目标全局优化的服务组合模型和优化算法;缺乏服务供应链执行过程的有效监控及故障处理机制等等。然而,由于面向服务的计算理念与服务供应链价值取向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为解决服务供应链的即时构建问题提供了契机。本文以服务供应链的即时构建为目标,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展开研究,主要工作与贡献概括如下:1.提出了一种面向领域的、基于层次服务网络(Hierarchical Service Network, HSN)的服务资源的组织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服务供应链即时构建过程中的服务选择、动态组合的效率,并对流程执行监控和故障处理提供支持。提出了一种对Internet上可组成服务供应链的Web服务资源进行有效组织管理的服务基础设施——层次服务网络模型,通过抽取、标注服务的描述信息建立虚拟服务和虚拟服务组,挖掘组成服务供应链的服务件的关联关系并建立虚拟服务和实际服务间的映射机制。详细定义了层次服务网络模型中虚拟服务层、虚拟服务接口层和服务注册层的功能并进行了形式化描述,层次服务网络模型能够很好地屏蔽网络资源的异构性、分布性,有利于向用户提供统一的访问机制。在深入分析面向领域的服务供应链中服务间语义联系的基础上,使用语义定义符定义了9种层内关系和1种层件关系。结合语义Web和信息分类技术提出了一种依据语义相似度进行服务分类和标注的方法,并提出了节点加入、删除、修改及服务组管理等层次服务网络的构造和维护方法。为了能及时感知Web服务资源的状态,并对层次服务网络进行有效地管理,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定义了一种面向领域应用的、解决服务供应链即时构建问题的层次服务网络体系结构。上述研究成果是后续进行高效地服务发现、动态服务组合及服务供应链流程执行和监控的重要基础,对于提高Web服务资源的发现和访问效率、动态感知Web服务资源状态并进行动态调整具有重要的作用。2.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维QoS约束的动态服务选择方法,并在QoS度量模型的设计上充分考虑了用户偏好及服务质量属性权重因素,能较好的满足服务供应链构建问题中服务选择中的个性化需求要求。依据服务供应链的服务领域特征,使用服务时间(Time)、费用(Cost)、可靠性(Reliability)、可用性(Availability)、信誉度(Reputation)和安全性(Security)等作为QoS度量模型中的属性指标。为了减少计算量,并使Web服务的QoS指标值随着各因素的变化能够动态地自适应更新,使用数学期望和方差对QoS指标进行处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维QoS约束的服务选择模型,给出一套具体的服务质量效用评价函数为服务的选择和动态执行中的服务替换提供多维QoS支持。为了解决服务质量评价标准不一致的情况,定义了服务质量度量模型,给出具体的服务质量效用评价调整函数,并在模型的设计上充分考虑了用户对服务质量属性的偏好及服务质量属性的重要性等权重指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层次服务网络的、改进的基于MMKP (Multi-choice, Multi-dimension0-1Knapsack Problem)背包问题的服务选择算法。仿真实验表明,MMQC_KP算法在时问花费和组合成功率上优于未改进前的算法。3.提出了一种基于层次任务网络(Hierarchical Task Network, HTN)规划的两阶段动态服务组合方法。依据层次服务网络有效地限定搜索域的规模,并使用依据用户偏好约束的剪枝搜索方法,从而较好的提高了规划效率和服务供应链用户的使用满意度。研究了一种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转化为可执行服务供应链流程的机制,提出了基于HTN规划的两阶段动态服务组合方法。在经典的HTN规划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合服务供应链即时构建问题的服务规划模型,对规划域、任务、方法、状态、约束、可满足性等进行了详细的形式化定义和描述,并提出了一种基于该模型的任务分解方法和规划算法,将用户偏好要求转化为约束参数来约束规划过程,在规划算法具体执行时通过剪枝函数将不符合要求的分支去掉,从而较好的提高规划算法的执行效率。针对服务供应链的即时构建问题,对两阶段动态服务组合的基本过程和目标进行定义,并采用基于XSRL的需求描述方法对用户需求信息进行建模。针对功能匹配问题,提出了一种依据Exact、Plugin、Subsume和Intersection关系在层次服务网络中搜索的服务功能匹配算法,以此为基础给出了基于HTN规划的动态服务组合算法HTNDSC。实验结果表明,对于解决服务供应链构建问题,基于层次服务网络的HTNDSC算法相比OWL-S Matcher等算法在服务匹配效率和运行时间上具有较好的性能。4.提出了面向服务供应链流程动态执行过程的流程监控框架,在分析服务供应链服务和流程特性的基础上,将服务执行过程分为Online (计算设备执行过程)和Offline(非计算设备执行过程),以此为基础定义了服务供应链流程的故障处理策略,提出了一种基于服务时间、服务状态和用户约束的服务供应链故障处理方法。针对服务供应链流程执行过程监控问题,提出了一种服务供应链流程动态执行过程监控框架,定义了框架中包含的各功能要素,详细描述了故障处理器的内部结构和工作机理。定义了服务状态的转换过程和服务状态的感知方法。针对服务供应链流程故障处理问题,深入研究了服务供应链流程的故障处理机制,在分析服务供应链流程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将服务执行过程分为Online(计算设备执行过程)和Offline(非计算设备执行过程),并将服务供应链流程执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分为Online(计算设备执行过程)中的故障、Offline(非计算设备执行过程)中的故障和其他不可预测的故障等叁种类型。依据故障处理过程中的服务操作,定义了交换关系(Commutation Relation)、依赖关系(Dependency Relation)和替换关系(Alternative Relation)等叁种支持故障处理的服务关系,并提出了忽略(Ignore)、重试(Retry)、服务替代(Alternative)、后向恢复(Compensate)、人工干预(Manual Intervention)和流程终止(Halt)等基本故障处理策略。根据服务供应链流程的特点,将其基本流程结构分为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和集合结构叁种类型,并从基本流程结构的角度,提出了一种基于服务时间、服务状态和用户约束的服务供应链故障处理方法。上述研究工作较好地解决了服务供应链即时构建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仿真实验表明,所提出的算法具有较好的时间效率。

金旭[5]2008年在《异构网络中基于策略的QoS映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未来的通信网络是一个包含多种不同接入技术的异构网络,不同技术的接入网络具有不同的覆盖能力、容量大小、以及对业务的不同服务质量支持能力等。一个端到端的QoS会话可能要跨越多个不同的网络类型,就需要涉及到的所有网络能够依次协商QoS,以自己理解的方式处理QoS需求,但是,使得不同类型网络上的QoS分类和QoS参数能够互相映射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为了体现不同技术的优势,各技术体制中都有最合适的QoS分类。在异构环境下,这些分类之间如何互相映射,以及是否需要重新定义新的分类方式成为讨论的热点。3GPP,IETF等国际标准组织都把此列为开放性的问题。因此,能够解决QoS映射的问题同时更好地进行QoS管理与控制是人们越来越关注的,也是本文致力于研究的重点。本文研究了各国际标准组织在服务质量(QoS)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进展,首先对IETF、3GPP、ITU-T、IEEE等国际标准化组织定义的QoS分类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两种QoS映射的方法,来解决上述异构网络中端到端的QoS需求协商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映射粒度相对适中的从几种典型应用业务出发的统一的QoS映射规则,并介绍了项目中提出的一种基于策略的QoS体系结构,将映射规则通过此体系结构来实现,提出了这种基于策略的QoS统一映射方法,并仿真证明其有效地提高了系统的资源利用率。本文提出的基于策略的QoS统一映射方法,其基于策略的思想使得管理更灵活、可扩展性更强,改进的QoS映射规则粒度适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异构网络端到端的QoS提供保障,辅助完成接入控制,有效地增强鲁棒性。另外,论文中还介绍了作者参加的下一代移动网络中基于接纳控制和资源预留的业务分类的研究、异构网络中端到端QoS管理的研究、3G系统防干扰方案的研究与设计项目中的工作和成果。

闫磊[6]2008年在《移动IP网络中QoS保证机制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移动计算技术的发展和移动业务多样化需求的增加,持有移动设备的用户不仅希望随时、随地接入Internet,而且迫切希望能享受到同固定用户相同的服务质量(QoS,Quality of Service)。移动IP网络中,移动节点在子网间的频繁切换以及无线链路的不稳定特性使得为其提供QoS保证变得更加困难。因此,移动IP网络中QoS保证机制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移动IPv6技术将会在下一代移动Internet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如何解决在移动IPv6环境下的QoS问题,正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移动IP技术只是提供了移动终端持续通信的功能,而缺乏QoS保证。现在适用于固定网络的QoS保证机制不支持移动性,所以不能直接用于移动网络。为了在移动IP网络中提供QoS保证,本文通过分析移动IP网络中QoS的影响因素和QoS保证的相关研究,提出一种移动IP网络中基于DiffServ的支持QoS保证的方案,并分析了在不同的数据通信方式下资源管理器如何提供QoS保证。目前许多QoS保证机制利用提前预留资源的策略,基本上都能够保证移动节点在移动的过程中获得稳定的QoS保证,但这些QoS保证机制在预留资源时消耗太多的网络资源。针对资源浪费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节点的切换历史统计概率的资源预留机制,该机制通过建立用户的移动模型,在历史切换概率较大的子网中提前预留资源,从而在切换过程中移动节点可以获得稳定的QoS保证并节省宝贵的无线网络资源,降低了资源预留的阻塞率。最后,通过模拟移动IP网络中移动节点的切换,对该机制的QoS性能进行了分析,验证了该机制在资源利用率和QoS保证方面的优越性。论文首先介绍课题的背景情况和相关的技术知识,介绍了目前移动IP网络中的QoS保证机制方面的相关研究,提出了在移动IP网络中支持QoS保证的方案,并描述了在DiffServ移动IP网络中针对不同的数据通信方式如何提供QoS保证。针对目前的资源预留机制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历史切换概率的资源预留机制,并对该进制的性能进行了仿真和分析。然后介绍了CNGI QoS管理系统和移动IP业务管理子系统,描述了如何部署移动IPv6实验床,通过部署实验床对移动IP业务管理子系统进行了功能测试,最后总结了论文的主要工作并阐述了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谢琪[7]2012年在《基于协同过滤与QoS的个性化Web服务推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Web服务推荐与选择已经逐渐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共同关注的重要研究内容。随着Web服务数量的不断增加,为用户推荐和选择最优的Web服务已经成为服务计算领域内最重要的挑战之一。在一组具有多个相同或者相似功能性属性的Web候选服务中,为了帮助用户选择满足他们需求的最优的Web服务需要同时考虑服务质量的功能性和非功能性属性。此外,Web服务的QoS值在运行时刻可能会因为服务器超载,网络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因此以往使用静态的QoS评估方法已不再适用于Web服务的动态环境,这需要一种机制能够感知动态环境下Web服务质量的变化情况。本论文使用基于协同过滤与QoS的个性化Web服务推荐算法以解决上述问题。针对当前Web服务推荐算法不足的现状,提出将服务相异性和情境因素引入到Web服务推荐领域之中以提高推荐的性能;此外还提出了两种新的混合Web服务推荐算法以解决目前不同推荐算法之间的权重确定问题。现将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概括如下:①对Web服务的发展进行综述,分析了Web服务目前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总结归纳了现有Web服务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各自的特点和所面临的挑战。并对Web服务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与归纳,引出本文研究内容的意义所在,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②对协同过滤技术进行简要介绍,简述了协同过滤技术的发展历史,及其重要的学术与商业意义。对现有主流的协同过滤技术进行分类,分析其特点和各自适用范围。为基于协同过滤与QoS的个性化Web服务推荐研究奠定理论基础。③把协同过滤技术引入到Web服务推荐之中,构建基于QoS的个性化Web服务推荐以解决服务领域中的动态性、个性化和情境缺失问题。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对用户-服务QoS属性值矩阵进行个性化分析,使用协同过滤技术预测缺省QoS值的Web服务质量,将获得的预测QoS值以一定的规则进行排序,从而把具有最优预测QoS值的Web服务推荐给用户。首先提出面向服务相异性的单一协同过滤技术的Web服务推荐算法,在使用真实QoS数据集Web服务推荐领域中首次引入Web服务的相异性特征,实验结果表明Web服务之间的相异性比相似性更能反映Web服务之间的关系,基于相异性的预测方法与传统的基于相似性的预测方法相比具有更高的预测准确性。其次,针对目前混合型Web服务推荐算法中各推荐算法权重难以确定的难题,首次提出基于神经网络的两种新的混合型Web服务推荐算法,它们分别采用BP和RBF神经网络对不同的协同过滤算法进行权重训练。该混合型算法结合了不同算法的优势,实验结果表明这两种混合型算法与目前最新水平的着名WSRec算法相比具有更优的预测准确性和时间效率。最后,提出了面向个性化情境的Web服务推荐算法,为解决情境缺失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实验结果表明,用户和Web服务的情境因素对Web服务推荐的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推荐的过程中考虑情境因素不仅能保持推荐的准确性而且能显着提高推荐的时间性能。④使用真实环境下大规模的QoS数据集实施大量的实验以验证推荐方法的性能。该数据集包含150万条Web服务调用记录,这些服务是从网络上获得的21,197个开放Web服务中任意地选出100Web服务提供给来自20多个国家的Web服务用户调用。该数据集是目前已公布的真实环境下Web服务数据集中规模最大的数据集,⑤本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型分布式软件系统的行为监控与可信演化”为背景。从基于协同过滤与QoS的个性化Web服务推荐方法出发,通过对Web服务的QoS值进行预测评估,研究分布式系统下Web服务质量的变化情况,从而驱动分布式系统的演化。构建了服务质量驱动的Web服务演化系统,并提出系统的体系结构、功能模块设计。

薛春刚[8]2008年在《基于QoS的语义Web服务选择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对Web服务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为了实现智能化的Web服务提供,出现了语义Web服务。语义Web服务是Web服务和语义Web结合的产物,它的目标是通过对Web服务进行语义描述,使其成为机器可以理解的内容,从而支持服务查找、选择、协商、组合、执行等操作的自动化。服务选择是Web服务提供过程的重要环节,服务选择的目标就是根据用户需求有效地选择出最有利于用户的服务。但是随着Web服务的广泛应用,Web服务数量与日俱增,网络上常常存在很多提供相同功能的服务,如何从众多功能相同的服务中为用户选择出质量最符合要求的服务成为服务选择的一个研究热点。目前对服务选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于语义的Web服务功能匹配上,考虑服务质量(QoS)的选择方法大都比较简单。本文围绕语义Web服务选择过程中基于QoS的服务选择为核心进行论述,研究了如何对QoS进行语义描述,如何以用户需求为目标对服务单个QoS属性进行评价,如何考虑用户偏好、领域特征计算服务总体QoS的评价值,以及在服务选择过程中如何降低虚假广告对服务总体QoS评价的影响,为用户选择最合适的服务。首先,考虑到对Web服务QoS的语义描述,本文通过分析现有两个典型的QoS本体,构建了具有良好扩展性、支持多种度量表示方式以及语义描述能力的OWL-QoS本体,同时提出了基于OWL-QoS本体的单个QoS属性的评价方法。OWL-QoS本体支持使用精确值、区间值等形式对QoS属性值进行表示,更符合实际情况下对QoS属性的描述需求。在OWL-QoS本体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单个QoS属性的评价方法,对多种表示方式下的单个QoS评价方法进行了讨论。然后,本文提出了多层次QoS计算模型(MLQM)以及基于该模型的服务选择方法(MLQM-S)。多层次QoS计算模型将服务的QoS分为信誉层、通用层和领域层,把信誉层作为服务QoS的基础,强调信誉层属性在服务总体QoS计算中的特殊地位。基于该模型的QoS总体评价方法先利用单个QoS评价方法得出服务各QoS的评价值,然后依据用户、领域的特殊需求对通用QoS和领域QoS以及两层的具体QoS属性区别对待,最后利用信誉层的可信度参数作因子对结果进行调整,计算出服务的总体QoS值,以此为依据进行选择。仿真试验证明该方法能有效地为用户选择合适的服务,并能有效降低虚假服务发布信息对服务总体QoS评价的影响,最后,本文实现了一个模型系统PISOMWare,该系统是对支持多层次QoS计算模型的Web服务框架的实现,从而验证了框架的可行性。

张丽君[9]2007年在《基于QoS的网格任务调度模型与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网格因其潜在的巨大的应用前景而成为当今国际上研究的热点问题。由网格系统的实现技术以及网格自身的定义可知,高性能的网格任务调度算法是网格的核心技术,服务质量(QoS:Quality of Service)是网格任务调度过程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对基于服务质量的网格调度模型和调度算法的研究是网格研究中的主要内容,更是重点内容。文中主要提出了叁个网格任务调度模型,并在这些调度模型上对传统的网格任务调度算法做出了改进:①信任驱动网格任务调度模型。信任也是一种QoS需求,信任度的计算采用线性补偿方法。将传统的几种调度算法改进成为以信任度为唯一调度目标的调度算法,并采用数据仿真方式可得出,随着具有强信任关系的任务数目的增加,改进的TD-Max-min算法会优于TD-Min-min算法。同时,在此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双匹配的任务调度算法(TD-BM),将单目标调度改为双目标调度,即在优化信任值同时,优化任务的完成时间。仿真结果表明,在任务、机器高异构的环境下,改进的双匹配TD-BM算法要优于TD-Min-min任务调度算法。②基于证据推理(ER:Evidential Reasoning)的网格任务调度模型。用ER方法合成的服务质量,较之线性补偿方法可以实现对不确定信息的处理。同时,将服务质量作为调度算法的约束条件,提出一种以基于证据推理和多QoS约束的网格任务调度算法,跟传统的调度算法比较起来可缩短调度的时间跨度。③基于联系数的网格任务调度模型。用联系数研究和处理网格调度中的综合不确定性问题。在简单介绍集对分析概念和应用情况基础上,引入联系数概念、运算规律和全序关系,提出了基于联系数的不确定网格调度算法,仿真结果表明,改进后的调度算法能较好地描述网格任务预期执行时间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同时,用联系数的形式表示服务质量参数,其合成初步采用线性补偿方法,并提出调度的目标函数。以此为调度目标的改进后的调度算法的性能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张香芸[10]2006年在《IPv6下的服务质量(QoS)保证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络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实时业务在网络中传输,这些业务对数据传输的带宽、延时、抖动都有更高的要求。目前的基于IPv4的Internet只提供“尽力而为”(Best effort)服务,因此这种服务机制已经难以满足要求。IPv4网络将向着IPv6网络的方向发展,同时,各种现有网络服务也必将会转移到IPv6上运行。提供可靠的网络服务并保证服务质量是未来IPv6网络发展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IP QoS的研究目标是有效地为用户提供端到端的服务质量控制或保证。由于IPv6和IPv4的相似性,IPv4下的QoS保证技术已经获得比较好的发展,因此在IPv6大规模部署之前,可以先借鉴IPv4 QoS的成果,将集成服务模型、区分服务模型以及MPLS等QoS技术应用到IPv6网络中来。近几年的研究表明网络路由算法对实现网络保证质量的服务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对QoS路由的研究己经成为QoS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由于基于多个约束条件建立的网络模型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实际的QoS路由选择问题,所以本文主要研究IPv6网络环境中的多约束QoS路由算法。本文首先介绍了IPv6的特点和实现IP QoS的关键技术,并对各种技术存在的问题做了总结;然后探讨了流量类别、流标签字段以及逐跳选项扩展报头和路由扩展报头在QoS保证中的应用,提出了利用逐跳选项扩展报头实现集成服务模型的方法;接着针对目前关于QoS的研究主要着眼于调度、拥塞控制和资源预留,而对QoS路由研究得较少的情况,将研究重点放在QoS路由技术上。分析了QoS路由与QoS框架的关系,研究了已有的多约束QoS路由算法,在IPv4扩散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IPv6网络环境中的基于选择性扩散法的多约束QoS路由算法。算法中利用IPv4选择性扩散法的基本思想减少探测包的数量并避免产生路由回路,利用流标签字段唯一标识业务流并加速包分类,利用逐跳选项扩展报头记录QoS请求并完成接入控制,利用路由报头记录探测包的转发路径并提供确认包的返回路径。该算法既保留了IPv4扩散算法的优点,同时克服了IPv4扩散算法的缺点,又能适应IPv6网络环境。最后本文利用NS-2仿真软件对该算法进行了仿真并得出结论,该算法可以大大减少探测包的数量,因此减轻了网络负担。

参考文献:

[1]. 基于服务等级协议的云服务成本计算模型研究[D]. 赵又霖. 武汉大学. 2014

[2]. 基于MPLS的QoS机制研究及其实现[D]. 张育峰. 浙江大学. 2008

[3]. 计算机网络服务质量(QoS)的理论研究[D]. 崔恒. 武汉理工大学. 2008

[4]. 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中即时构建服务供应链关键问题研究[D]. 李德生. 山东大学. 2012

[5]. 异构网络中基于策略的QoS映射研究[D]. 金旭. 北京邮电大学. 2008

[6]. 移动IP网络中QoS保证机制的研究与实现[D]. 闫磊. 北京邮电大学. 2008

[7]. 基于协同过滤与QoS的个性化Web服务推荐研究[D]. 谢琪. 重庆大学. 2012

[8]. 基于QoS的语义Web服务选择技术的研究[D]. 薛春刚. 北京邮电大学. 2008

[9]. 基于QoS的网格任务调度模型与算法研究[D]. 张丽君. 浙江工业大学. 2007

[10]. IPv6下的服务质量(QoS)保证技术研究[D]. 张香芸. 西北师范大学. 2006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网络中服务质量(QoS)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