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协调好社会各群体之间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问题论文,群体论文,关键论文,关系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笔者认为,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全面而复杂的工程,核心问题是要协调好社会的各阶层、各个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要着重处理好四个方面的问题。
收入分配和贫富分化问题
贫富差距问题非常复杂,不能简单地做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要从造成中国贫富差距大的原因、贫富差距与公平效率的关系、当前应采取什么对策、长期采取什么对策等多方面进行探讨。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贫富差距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改革以前,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年收入的基尼系数是0.33,改革以后不断攀升。根据最近做的一些研究,比较了2004~2005年的一些调研,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可能达到了0.5的水平。
从发展趋势上看,我国在改革以后的20多年的时间里,贫富差距从0.33上升到0.5的水平,确实是上升速度太快了。如果任由这种趋势发展下去,确实是严重的问题,到了应作出政策调整的时候了。
笔者以为,处理贫富差距问题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复杂,不能简单地做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探讨。
第一,造成中国贫富差距大的原因。中国的贫富差距大与中国的区域差异大和城乡差异密切相关。
第二,贫富差距与公平效率的关系。一个社会的收入差距、贫富差距确实与该社会的效率有关。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效率看,以及从各国之间的竞争角度看,贫富差距也不是越小越好。关键是把握好一个“度”,既保证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又不使得贫富分化太严重。
第三,当前应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如何在继续坚持效率优先的政策的同时,在再分配中重视公平,通过再分配向低收入者转移支付的政策。
第四,长远看,采取什么样的对策。首先是城乡关系问题,中国最为主要的贫富差距还是出现在城市与农村之间,解决中国“三农”问题是根本出路。其次,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解决失业下岗问题。再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再次,通过累进的个人所得税等多种调节手段。最后是推进基础教育。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首批获得资助的库区困难残疾儿童中,酉阳小男孩宋璨成为第一个康复出院的幸运儿。10月29日,即将出院的宋璨向医生护士道别。 供图/CFP
各种社会利益群体的关系问题
当前中国社会的群体差异或矛盾问题,绝大多数是以利益群体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所谓不和谐,也主要是因经济利益的差异、分化、对立造成的不和谐。
中国当前社会的不和谐问题比较突出地表现为各个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什么是利益群体呢?笔者以为,所谓利益群体就是“在物质利益上地位相近的人或有一致的利益要求的人所构成的群体”,这里所说的物质利益核心是经济利益。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当前中国社会的群体差异或矛盾问题,绝大多数是以利益群体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20多年来,我们的改革是以经济为主导的改革,所以,表现在社会关系方面就是经济利益的分化比较明显。矛盾和冲突大多与经济利益有关。所谓不和谐,也主要是因经济利益的差异、分化、对立造成的不和谐。
比如,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就是有利益差别的群体。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外来人口或流动人口的总数超过了一个亿,其主体是城市农民工。2003年以来,中央对于城市外来人口和城市农民工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废止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强调要保障城市外来人员的合法权益,要求解决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多渠道安排农民工子女就学等。
然而,在调整城市外来人口的政策后,新的矛盾又暴露出来。过去,采取的是控制政策,矛盾处于潜伏状态。现在采取的是宽松的政策,矛盾反而暴露出来了。
笔者近来的调研发现,流动人口统计处于失控状态,城市流动人口的犯罪率明显上升,街头抢劫、盗窃等案件频仍发生。笔者近来对于市民的访谈发现,部分市民对此有较大的不满和怨言。
可见,发展确实与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是交织在一起的。由于人们的利益是多元的,所以,利益群体也具有多元性,人们在某一个方面利益一致,在另一个方面利益并不一致。
化解新生社会矛盾
近来,比较突出的激化的社会矛盾、突出的社会问题,导致社会关系紧张的方面表现为三种突出的矛盾。一是城市发展向农村征地引发的社会矛盾;二是工程项目移民引发的社会矛盾;三是城市建设拆迁引的发矛盾。
近来,比较突出的激化的社会矛盾、突出的社会问题,导致社会关系紧张的方面表现为三种突出的矛盾。一是城市发展向农村征地引发的社会矛盾;二是工程项目移民引发的社会矛盾;三是城市建设拆迁引发的矛盾。三种矛盾有共性。试以城市发展向农村征地引发的社会矛盾为例,作一个分析。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的城市化步伐大大加快,随着城市向郊区的迅速扩张,随着全国各地经济开发区扩张的热潮,农民的土地被大量征用。而在征地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对农民的补偿标准偏低、社会保障措施不配套等多方面问题。这些问题成了基层农村社会矛盾尖锐化的导火索。
少数利益受到损害的农民甚至不得不采取上访、诉讼等过激行为来保护自己。“失地农民”的问题难以解决与经济体制的转型也有很大关系。
在我国城市化的早期,失地农民的问题并不严重,因为当时国家的安置方式包括了就业安置,这在计划经济年代非常有效,农民能够很快在国营企业内转为工人身份。农民甚至盼望国家开发,希望国家安置,转变身份,因为一旦国家安置就成为“铁饭碗”,终生有了保障。随着时间的推进,市场经济建设带来了企业用工方式的变化,政府再也无法采取就业安置的办法把农民“塞”进企业,于是失地农民的出路问题突出起来,并逐渐演变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
这里就要研究,为什么当年农民盼望开发,核心是有国家的“保障”。现在国家对失地农民再想采用计划经济时代的“铁饭碗”保障是没有可能了,但是,并不意味着不能够采取其他的保障形式。比如,为失地农民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基金,实践证明还是很成功的。所以,不是说开发征地就一定会引发社会矛盾,关键还在于我们能否研究新的情况,提出符合新的实际情况的对策。
社会结构调整的长期任务
“倒丁字形”的社会结构,反映出中国城乡分野的现实,是造成社会不和谐问题的根源。如果要想从紧张型社会进入宽松型社会,最根本的还是要完成社会结构的转型。
传统上我们说,中国社会还是“金字塔”结构,指经济地位比较低的农民占人口的多数。笔者最近的研究证明,问题比金字塔结构还要复杂。
笔者使用我国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作为人口中多数的农民形成一个“横杠”,城市就业者大体上形成一个“立柱”,呈现出一种“倒丁字形”的社会结构,反映出中国城乡分野的现实。
笔者认为,丁字型社会结构是造成社会不和谐问题的根源。丁字型社会结构其下层群体过大。中国社会运行的巨大难题在于,丁字型社会结构造成的社会群体之间的需求差异太大,社会交换难以进行,中间阶层体面生活所需要的基本设施,在丁字型社会结构的下层群体看来都是奢侈的和可以利用来谋生的途径。
笔者认为,如果要想从紧张型社会进入宽松型社会,最根本的还是要完成社会结构的转型。那么,如何实现社会结构的转型呢?笔者曾经提出过两步走的战略。第一步,真正实现第一产业就业群体向第二产业就业群体的转变,即实现目前已经进入工业领域的乡镇企业工人、城市农民工的正规化就业的任务。目前,任务的焦点还在于第一步,所以,社会政策的配合主要还是在于为第一步的转变服务。比如,第一步对于教育的要求还在于国民普遍受到9年以至12年的教育,强调操作型专业技术的培训,所以,教育的投入,应主要导向中、小学领域。第二步,实现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变,完成扩大中收入阶层的任务。从历史上看,从1982年人口普查到2000年人口普查,在跨度约20年的时间里,中收入阶层里的两个典型群体,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变化很小,所以,也很难指望这两个群体会在短时期里有较大增长。而中收入阶层的增长主要依靠商业、服务业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的增长。所以,要培育适于这些阶层发展的社会环境,比如,提高商业服务业人员的技术与文化水平。此外,还要研究如何培育农村社会的中收入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