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甘孜州人民医院 四川 甘孜州 626000)
【摘要】 中国儿科正面临巨大危机,其危害不可小觑,解决紧缺问题迫在眉睫。
【关键词】 紧缺;危害;对策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4-0009-03
Swallow the pediatric board is imperative
Xia Tang.
province people's hospital ganzi prefectures in sichuan 626000
【Abstract】China is facing a huge crisis in pediatrics, the harm to be reckoned with, solve the shortage problem is imminent.
【Key words】 In short supply;Harm;Countermeasures
儿童的健康关乎社会的发展,儿科医生本应受到高度重视,机构完备,队伍壮大,但不知从何时开始,珍稀但非保护,拯救儿科医生迫在眉睫。
1.中国儿科的现状
中国儿科医师短缺的情况不仅一直存在,还在持续。2012年,平均每千个儿童只有0.43位儿科医师。而在美国,平均每千名儿童则拥有1.46位儿科医师。与此相比,其短缺数至少达到了20万。
但医院却招不到新的儿科医生。近三五年,大部分妇儿中心都完不成儿科医生的招聘计划,而且情况逐年严重,有时甚至只完成原计划的50%~60%。甚至出现招聘会上,面对二十多个儿科医师的空缺职位,居然没有一个人提交招聘申请。
许多医院被迫解散儿科部门。在中国,儿童占了全部人口的20%,却只有68所儿童专科医院,共计25.8万个床位,只占全国所有床位的6.4%。
患儿多,医师少,儿科医师们在早已习惯高强度工作,人们也早已习惯儿科诊所大排长龙的景象。对于大部分患儿来说,想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是非常困难的,很多患儿都经历过延误诊断和延误治疗的情况。
这一现象实在令人堪忧,亟待解决,刻不容缓!
2.产生原因
2.1?医院以盈利考核为主,儿科科室不盈利,指标减少。
医院各科室都有经济指标。目前医院都根据收支的情况来决定各个科室的发展投入和员工奖金。长期以来儿科的收支一直呈现负数,从收支盈利角度权衡,就可能将其“砍”掉。加之,医改不到位存留的“以药养医”模式,也致使医院不愿为“小儿科”投入更多,导致其日益沦落为“边缘科室”。
经济基础决定存在的价值。儿科在公立医院的医疗市场环境中,是成本中心,而不是利润中心。所谓的儿科医生荒,并不是缺少儿科医生,而是在当前的医疗定价、补偿机制下,根本无法养活更多的儿科医生。
2.2 儿科医生待遇低,收入与付出不相匹配。
目前,中国医疗服务的成本大部分来自药物、一次性用品消耗以及昂贵的诊断测试,而非来自实际由医师提供的诊断和治疗。
因为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其用药剂量少,10~15个孩子的用药量,才相当于1个成人的用药量。相比有“大处方大检查”的科室,儿科辅助检查少,收益自然就更少了。以至出现:“金眼科,银外科,马马虎虎妇产科,千万别干小儿科”。
有时,平均一天约接待4000名儿科门诊病人,儿科门诊只有40~50名医师,每位医师一天需接待80~100名儿童,甚至高达150名。假设平均每名病人的接待时间为6分钟,那么医师们在一天内几乎都没有时间吃饭和上厕所。
据统计,我国儿科门急诊量年诊疗人次4.71亿,占全国门急诊总量的9.84%。医疗机构每个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日均承担的门诊人次数约为17人次,是医疗机构其他执业(助理)医师工作量的2.4倍。
从早忙到晚,一年到头就没几个完整的周末,还有晚间儿科急诊值班……
呼吸、消化系统疾病高发期,患儿扎堆,儿科缺人,急诊科更缺人,有时只能抽调住院部的医生来支援。尴尬“救援”的背后,是儿医超负荷工作的无奈。
与沉重的工作压力相比,其收入无疑显得更不匹配。于是,越来越多的儿科医师选择辞职。
据统计,平均每年每家医院都有2名儿科医师离职。而在医院的公开招聘中,至少有300个儿科医师的空缺岗位由于应聘者太少而被取消。
2.3 心理压力大,儿科医生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儿童身心变化的复杂性,患儿病情瞬息万变,医护人员要花更多的精力来观察、监护,是“劳动密集型”科室,儿科医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中;还有家属“不懂得”尊重医生,压力就更大。
儿科实际上是“哑科”。一些孩子,只会哭和闹。看病还要学会哄孩子,一天面对三四十个这样的病人,再淡定的医生,心理和生理都难以招架。
除了要尽心医治宝宝,还要承受被家人转嫁的焦虑。辛苦自不必言说。“面对患儿时,我们也有点害怕,做好了还行,只要有一点点的不顺利,家长的情绪上来了,作为医生来说压力会翻倍增加”。
长期高压、高强度、超负荷急诊工作,使儿科医生身心也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加上“二孩”政策的完全放开,儿科更是“压力山大”。门诊量不断增加,儿科医生的工作量几乎是其他科室的2倍。
2.4 儿科医生的培养周期长
目前临床所有的专业课程在儿科都有,培养一个儿科医生的周期是11年至13年。毕业进入医院还要接受5年左右的培训,才能够独自出门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完成上述过程的医生才有机会进一步考取中级职称,而科研课题、学术论文等,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成为一名儿科主任医师需要15年至20年的时间。
2.5 儿科职业风险高
最让儿科医生纠结的是担心医疗风险大、纠纷多、患者家属不理解。
目前,儿科发生医疗纠纷的几率比其他科室高出许多,甚至遭受生命威胁。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儿科医疗暴力事件发生的几率每年都以接近20%的速度在增长。
2006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共报告了全国831起严重的医疗暴力行为,319名医护人员受到了攻击,甚至有几位儿科医师因患儿家属的殴打致残疾或死亡。
有儿科医生自我调侃说,“儿科医生珍稀,但并不受保护”。
2.6 社会对儿科的重视程度和认知不足,医疗规划缺乏前瞻性
1998年教育部招生目录取消了儿科专业设置,目前,本科阶段并没有专门的儿科专业,到研究生阶段才细分儿科专业,而报名者寥寥无几。培养机制长期缺失,近15年里,全国儿科医生仅增加了5000人。2015年7月,国家卫计委在医学资格考试中采取加分的办法,来缓解儿科医生紧缺问题。
中国社会对儿科的重视程度和认知逐步下降,而近年来儿科降分录取等因素,使得儿科专业被认为“低人一等”。
儿科专业被取消后,新的儿科医生的培养机制未建立,也没有一个培养儿科医生的规划,没有相关政策进行引导,其培养渠道被堵。
2.7 职业缺乏吸引力,医学毕业生不愿入儿科领域
儿科医生紧缺,还在于其缺乏吸引力,医学毕业生不愿意入此领域。
由于缺乏安全感、没有成就感,别的科室招收高校毕业生,报考门槛都是硕士以上,儿科设定在本科都招不到人。
有经验的儿科医师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医科学生也拒绝选择成为儿科医师,大多数学生甚至宁愿退出医疗行业也不愿成为一名儿科医师。
哪怕医院在招聘、进人指标和奖金绩效等层面给予倾斜,儿科医生的入职人数仍然无法赶上流失人数。
3.儿科医生缺乏的危害
我国儿科医疗资源短缺严重,不但儿科医生后继乏人,现有的也是参差不齐。据统计,儿科执业(助理)医师中有23%为助理医师,本科以上学历仅占33%,远低于临床执业(助理)医师中本科以上学历比例(49.1%)。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出台后,其短缺矛盾可能进一步加剧。
其危害显而易见,由于医疗资源的匮乏,患儿动辄六七个小时排队就诊,不仅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还造成儿科医生濒临崩溃的超负荷工作,结果自然是看病质量上不去,家长心情急躁,医患愈发加剧,进一步导致儿科医生留不住,招不进来等,必将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更甚者影响社会稳定。
4.解决儿科医生紧缺的对策
4.1 从医疗体制上进行顶层设计,增强儿科吸引力,加快儿科医师队伍建设。
一是整体提高医生待遇。放开医疗服务价格管制,考虑提高服务性收费。调整分配机制,以医生付出的实际劳动为薪酬发放的主要依据。调整儿科医疗技术劳务价格,建立符合儿科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
二是培养和留住人才。增加儿科医生培养基金,对医生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的培养。加强针对性继续医学教育和转岗培训。在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实施过程中,向儿科专业重点倾斜。鼓励“定向儿科医学生”毕业后从事儿科诊疗工作。在现有执业医师中遴选、培养一批具有良好执业道德、扎实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儿科医师,并形成执业医师转岗、补充儿科医师的常态机制。建立与其工作量匹配的绩效考核体系,在财政资金上给予更多的倾斜与支持。
4.2 提高儿科医生的职业尊严,严惩医闹,提高儿科医生行业认同度
提高儿科医生的职业尊严,提高儿科医生行业认同度。是目前能快速缓解儿科医生紧缺的有效手段之一。
舆论环境很重要,要宽容,导向要正确,不要把一些社会问题推到医生或医院身上。医生不是万能的,总是有治不好的疾病,舆论不能把个例当作普遍现象。与此同时,严惩医闹,保障儿科医生的人身安全。
4.3 制定儿科医疗服务规划
国家层面应制定儿科医疗服务规划,进行儿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投入专项建设资金,增加儿童医院数量,建立综合医院必设儿科制度,让儿科的病床数量与儿童的人口数量相匹配。
建立儿科医生规范培养的长效机制,增加设置儿科系或儿科专业的医学院校数量,建立儿童医院的儿科医生培养基地,以保障儿科医生的数量和质量。
4.4 政策给力,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儿科建设
通过教育部、卫生部及政府主管部门的协调,促使有儿科学教学传统和能力的医学院校,首先恢复儿科学专业在本科阶段的招生,同时大力扶植条件成熟的院校增设儿科学专业。并在就业分配、人员培训等管理体制上有所突破,增加儿童医院和儿科医生的财政投入。稳定发展专业招生规模,增加医院儿科医师的编制规模。
公共财政在编制预算时,要坚持通过购买服务保障儿童基本医疗供给的公益性思维,按照实际需要,让其在儿科医疗领域中保持应有的适当比例,并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儿科医院建设,让多点执业的医生收入得到补偿。
4.5 要致力于儿保产业发展,提升儿童健康水平,降低看病率
致力于儿童意识形态健康、医疗与教育,研制和推广适合中国儿童体质的系列儿童保健品;开发国家级儿童保健适宜测查技术;通过培训、义诊、专家讲堂、召开学术会议等普及科学育儿及早教理念与技术等,改善中国儿童早期发展与健康发育现状,提高儿童健康水平,降低看病率和就医需求。
4.6 加强基层儿科医院建设,完善三级转诊体系
完善三级转诊体系,基层医生看完后向上级医院转诊,专科儿童医院承接门诊预约,缓解儿童只能“扎堆”到大城市大医院看病的现状。
健全问诊制度,完善网络医疗系统,在“互联网+医疗”平台基础上,进行签约医生的多点执业,开展健康科普、诊断咨询、专家讲座,普及科学育儿理念和知识等。既节约医疗资源,还能服务更多的儿童患者。
论文作者:唐霞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2月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20
标签:儿科论文; 儿科医生论文; 医师论文; 儿童论文; 医疗论文; 医院论文; 医生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2月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