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少数民族地区论文,体育事业论文,论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事业有着特殊的重要性
首先,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体育是缩小东西部差距,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共有9100多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9.8%,民族自治地方面积为612万km[2], 占全国总面积的64%。我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事业同沿海地区相比,有较大的差距,近些年来,这种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种情况,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如果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就不可能取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胜利。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设》中指出:“从‘九五’开始,要更加重视支持内地的发展,实施有利于缓解差距扩大的政策,并逐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朝着缩小差距的方向努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蕴藏着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物产资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从长远的眼光看,国家经济发展的后劲和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说,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国家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讲的“没有西部地区的繁荣昌盛,就不可能实施我们整个国家的繁荣富强;没有西部地区的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就不可能保证我们国家的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没有西部的全面振兴,就不能达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振兴;没有西部地区的基本现代化,就没有我们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终成功”。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事业,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发展迅速,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深化的全面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原国家体委曾专门下发了文件,准备采取有力措施,支援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工作,党和政府关于加快中西部发展的一系列举措,给这些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良好的外部条件。
第2,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事业,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它既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又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体育事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还有着很强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我们发展体育事业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全民族的体质。同时还要抓好竞技体育,在世界大赛中为国争光,展示我国的综合实力。伍绍组同志指出:“竞技体育巨大的社会功能和宝贵的精神是不可忽视的,它是展示改革开放成果、振奋民族精神、勇攀世界体育高峰、为国争光等多元价值的集中体现”。我国体育代表团在第26届奥运会上取得的优异成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迈向21世纪的豪迈气概,它是我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缩影,是我国人民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其意义已远远超过体育本身。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实践中,体育事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3,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事业, 是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需要。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是欠发达地区,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从根本上讲,一是生产力水平低,二是劳动者素质差,这两个因素相互制约和影响,延滞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全面进步。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的,也是首要的因素。这个因素能否发挥作用,是由人的最基础的素质决定的,即国民的综合素质,它包括人的体力素质、智力素质、文化素质、科技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等多方面的素质构成,其中体力和智力素质又是科技文化素质的前提条件,科技文化素质则是国民综合素质的基础素质。提高国民综合素质,除了抓好“科教兴国”战略,抓好对科技、教育的投入外,重要的一点是抓好人口质量的提高。少数民族地区要实现经济发展,缩小差距,最主要是提高劳动者素质,除了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外,要求劳动者要有强健的体魄。因此,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普遍增强人民的体质,为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是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事业的根本任务。要站在这样的战略高度看待体育事业的发展。
第4,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事业,是维护民族团结、 巩固边疆的需要。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是地域广大,人口稀少,多处于祖国边疆的要冲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源远流长,内容十分丰富。它与本民族的社会生活、生产活动密切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包括体育活动在内的各种文化活动进行民间的各种交往与交流。使民族体育有了更广泛的社会功能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它作为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已成为增进民族团结、开阔视野、促进民族交往、加强各民族之间交流的纽带。我国已召开了5 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它对于丰富少数民族的生活,挖掘、整理、提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充分认识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事业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由于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还存在着不少难点,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充分估计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事业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第1,经济发展水平低,实力不强,制约着体育事业的发展。 经济是发展体育的基础,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决定着体育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如表1所示。广西、内蒙古、新疆、西藏、宁夏和青海、贵州、 云南(通常所指的少数民族地区)按1993年国内生产总值排列,均不在全国前15位之列;以7运会金牌数排列的名次为例,以上8省区亦无一个在全国前15位。虽然内蒙古、新疆、贵州等省区在全运会上所获的名次与国内总产值名次相比,略有超前,但从总体上看,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格局中,少数民族地区是处在落后地位。这说明,一个地方经济实力如何,对体育事业的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以1992年为例,上述8 省区中,新疆、宁夏、青海、西藏的年财政收入中央补助超过50%,而地方财政收入的总量很小。因而,拿不出更多的钱来发展体育事业。
第2,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文化发展滞后,国民的综合素质较低。 这种差异对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以青海为例,“八五”末全省适龄儿童入学率87.4%,而全省牧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45.8%,其中牧民学龄儿童入学率仅30%。少数民族地区人口中文盲、半文盲的比例大,人口的质量不高。这种教育文化落后的状况,对生活发展的制约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对体育同样有着较大的影响。
第3,体育产业发展慢、起点低,自我发展的能力弱。如前所述,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各省区经济基础薄弱,对体育的投入是有限的。以表2可以看出:1992年全国各省区体育事业费,云南、广西、 甘肃进入全国前20名,其余5省区均列20位以外。此外,由于体育产业化程度低, 效益差,体育事业经费来源单一,使事业发展长期受到经费的困扰。有资料表明:上海市1991年体育系统产业的年收入5900万元,占当年总经费支出的45.64%。而在一些边远省区, 体育产业仅处在探索起步阶段,体育事业经费对国家财政依赖很强。由于经费紧张,在改善训练条件、场地设施建设、外出训练比赛、举办竞赛等方面举步维艰。
第4,体育科技水平低,人才缺乏。在少数民族地区, 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体育科技工作和人才队伍上差距甚大。体育科技的意识不强,在一部分人当中对依靠科技振兴体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仍寄希望于靠增加投入扩大规模的方式发展体育,体育科研的总体水平低,设备落后。在科研、竞赛、管理科学化上差距很大,在有的地区体育科技工作才刚刚起步。此外,缺乏高水平的教练员、科研人员、体育管理人员、运动后备人才及其它专门人才。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体育事业,加速体育科技进步和培养一支包括各类人才在内的体育人才队伍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是能否实现体育事业稳步发展的关键。
分析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事业的困难,充分认识其长期性和艰巨性,是为了寻求符合实际,加快发展的路子,不能因为其艰巨性和长期性而丧失信心。要认识到,体育作为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事业,通过长期努力,应当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些,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表1 各省市自治区国内生产总值与7运会名次对照表
单位1993年生产 产值 7运会总会
总值(亿元) 名次名次
广东 3225.30 1
2
江苏 2998.16 2
7
山东 2779.49 3 11
四川 2096.48 4
8
辽宁 2010.82 5
1
浙江 1909.49 6 12
河北 1690.84 7 18
河南 1662.76 8
6
上海 1561.61 9
3
湖北 1424.3810
5
湖南 1278.2811
9
黑龙江 1203.9212 22
福建 1133.4913 13
安徽 1069.8414 14
广西
893.5815 19
北京
863.5416
4
云南
779.2117 26
江西
723.0618 25
吉林
717.9519 16
山西
704.7020 17
陕西
671.3721 27
天津
536.1022 21
内蒙古 532.7123 15
新疆
505.6324 20
贵州
416.0725 24
甘肃
372.2426 23
海南
258.0827 31
青海
109.6228 28
宁夏
103.8229 34
西藏45.8430 33
3 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事业的对策
3.1 党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 把它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体育战线的同志要深入贯彻《体育法》,实施“两个计划”,充分发挥体育的多元功能和作用,使更多的人关心和支持体育,使体育事业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做贡献。
3.2 解放思想,深入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事业与先进地区的差距,有各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思想不解放,观念陈旧,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较重。因此,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加快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启动点。要努力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掌握市场经济规律,要树立强烈的后来居上意识和赶超先进的坚定信念,全面落实体育改革的各项任务,以改革促发展。要大胆引进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破除闭关自守、无所作为的思想。
3.3 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打好基础,形成特色。 在发展体育事业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地区所具备的优势是不容忽视的。一是党和国家把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将采取倾斜政策促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二是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事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已有一定基础。根据少数民族群众吃苦耐劳、体质健壮的特点,适合发展一些传统优势项目。如内蒙古的摔跤、柔道、马术,广西的举重、体操,云南的中长跑、竞走、青海的射箭、竞走等,这些项目在当地有群众基础,涌现过一批优秀运动员。例如广西自治区的选手在第26届奥运会上仅举重项目就获得1金1银1铜,1个第4名, 并在体操、羽毛球上争得了奖牌。这是广西多年来坚持符合实际的发展道路,形成了自己的优势项目的结果。内蒙古自治区靠自己的优势项目,在7运会上获得了10枚金牌,名列36个代表团的第15位。这说明少数民族地区只要确定符合实际的体育发展战略,扬长避短,突出重点,完全能够发展得更快一些。三是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地理优势。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地处边疆,在开展对外交流与使用上有区位优势。多年来,国家投资在这些地区建成了一批训练基地,这些基地大多独具特点,如青海、云南的高原训练基地,近年来为配合完成国家任务起到了重要作用。要进一步加强现有基地的建设承担更多的国家任务,并以此带动本地竞技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形成拳头项目。开展有特色的体育科学研究。四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对体育事业的发展十分有利,一方面,它将大大促进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丰富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活,增强体质。另一方面,也会给竞技体育培养更多的后备人才。
3.4 要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体育科技事业, 培养一支优秀的体育人才队伍。在“九五”乃至今后相当时期里,要把加速体育科技进步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大胆吸收和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依靠科技,缩短赶上先进地区的过程。此外,要加速培养各类体育人才,这是发展体育事业最根本的保证。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短缺、结构失调、分布不合理、队伍不稳定等矛盾突出,严重影响了体育事业的发展。因此,要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体育的各类专门人才,真正把体育事业的发展转移到依靠科学进步和提高体育队伍整体素质的轨道上来。
3.5 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增添活力和后劲。 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将在体育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要主动适应这一历史性的转变,积极培育和发展体育市场。逐步实现体育事业由福利型、事业型向公益型、经营型转变,增强体育事业自我发展的活力。民族地区在发展体育产业也有其独特的优势,如西藏、新疆、青海等地的登山旅游,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成为当地体育产业中的主力军。其它体育市场的开发也大有潜力。努力发展体育产业,将为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注入活力和后劲。
3.6 要制定政策,加大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体育事业的力度。 建国40多年来,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一直得到原国家体委和先进省区的支持和帮助。原国家体委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支援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工作意见的通知》,对这项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寻求如何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途径和办法,立足点要放在提高这些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上,制定一定的优惠政策。过去曾有过成功的经验,如结成对子,请对口项目教练员执教,帮助培训教练员、运动员、科技人员,运动后备人才交流、开展互利互惠合作等。建议国家体育总局通盘考虑,在人才培养、训练基地建设、竞赛安排、专项经费使用等方面采取倾斜政策。可考虑设立“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事业发展基金”,规定严格的比例,对这些地区体育事业发展给予一定的扶持。
表2 1992年各省区市体育事业费决算数
名次单位金额(万元)
1 广东 14682
2 辽宁
9482
3 云南
8551
4 山东
8504
5 上海
7883
6 黑龙江 7114
7 江苏
6006
8 河北
5781
9 四川
5359
10 湖北
5014
11 河南
5003
12 福建
4992
13 广西
4689
14 浙江
4575
15 吉林
4340
16 山西
4238
17 陕西
4168
18 甘肃
3179
19 贵州
2971
20 安徽
2911
21 新疆
2746
22内蒙古 2703
23 江西
2645
24 湖南
2125
25 北京
1729
26 天津
1638
27 海南
1028
28 西藏858
29 青海817
30 宁夏788
1999-03-06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