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镁离子对脑外伤患者脑的保护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徐润楠[1](2021)在《侧脑室给与硫酸镁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IMAGES和FAST-MAG两项大型的临床试验显示补镁治疗不能改善患者预后,脑缺血超急性期通过循环系统补镁后,血脑屏障的通透能力被认为可能是影响临床试验效果的原因之一。我们通过侧脑室给与硫酸镁,探讨局灶性脑缺血后超急性期补镁对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侧脑室置放给药通道,7天后参照Longa线栓法制作MCAO模型,梗死90min后拔栓再灌注。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腹腔给药组、侧脑室给药组(设置梯度浓度)。1.评价置放通道对于大鼠的影响:转棒实验检测大鼠置管前后运动能力。2.行为学评价:Longa法评分评价各组大鼠神经功能改变。3.组织学评价:取脑制备H-E切片及TTC染色组织,检测脑梗死量的变化。4.缺血后补镁的脑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NMDA受体亚基p-NR1阳性细胞的表达和小胶质细胞标记蛋白Iba-1的表达。结果:1.侧脑室置放给药通道前后运动能力无明显差异。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再灌注24h后,相较于模型组(2.20±0.45分),侧脑室中、高浓度组Longa法的评分均下降了45.0%(P<0.05)。3.组织学评价:H-E染色,与模型组(38.26±0.68%)相比,侧脑室中浓度组(26.01±1.75%)和高浓度组(25.22±1.26%)的脑梗死面积显着减少(P<0.01);追加TTC染色,与模型组(39.02±3.63%)比较,侧脑室中浓度组(22.79±6.64%)的脑梗死体积显着减少(P<0.01)。4.施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NMDA受体亚基p-NR1阳性细胞的表达和小胶质细胞标记蛋白Iba-1的表达。侧脑室中、高浓度组的p-NR1阳性细胞数于再灌注24h后相比模型组,在纹状体区分别升高了71.4%、40.2%(P<0.01),在皮质区分别升高了66.3%、83.2%(P<0.01);活化的Iba-1+小胶质细胞数:与模型组(10.58±0.52个/mm2)比较,侧脑室低、中、高浓度组皮质活化的Iba-1+小胶质细胞数分别降低了33.1%、66.9%、48.9%(P<0.01)。结论:(1)侧脑室注射硫酸镁能够改善脑缺血梗死体积,并改善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2)相比与腹腔给药,侧脑室注射硫酸镁能够干预缺血后NMDA受体亚基NR1的去磷酸化,从而改善缺血损伤。(3)侧脑室硫酸镁组也能够抑制小胶质活化,改善缺血后炎症损伤。
赵波[2](2020)在《血清镁离子水平与高血压脑出血后血肿变化趋势及预后的相关性》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保守治疗的患者发病入院时的血清镁离子与脑血肿增长体积,以及患者出院3个月后预后之间的相关性,从而进行经验总结,找出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给未来的治疗方案提供更多的依据,从而使患者获取到更多的益处。方法此项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鄂尔多斯中心医院神经外科2018年9月到2019年11月期间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病例共计113例。统计收集病例患者的特点(包括年龄、性别、既往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用药史,饮酒史、吸烟史等基本信息),入院时血清镁离子,入院时的初始血肿体积,发病后6h、24h、3d,7d,14d的终末血肿体积,计算血肿体积增长量,随访患者出院后3个月的改良Rankin(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以及对镁离子、血肿体积增长量及患者预后之间关系的预测分析。结果:总计113例患者,其中11人失访。(1)所有受访患者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既往病史、服药史、吸烟史、饮酒史无明显差异(P>0.05);(2)单因素分析预后良组与预后差组的Mg2+和血肿增长水平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预后差组均低于预后良组。(3)多因素回归分析血肿增长是发生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血肿增长预测预后的AUC为0.771,预测结果良好,敏感性为92.85%,特异性为53.13%,截断值为4.53;(4)Mg2+和血肿增长呈负相关关系,r=-0.616,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Mg2+和血肿增长呈负相关关系,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血肿增长是发生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血肿增长与预后呈负相关关系,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Mg2+和预后呈负相关关系,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于欣[3](2018)在《镁离子通过抑制TNF-α介导的炎症反应延缓APP/PS1转基因小鼠病理进程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记忆力减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神经病理特征是细胞外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rotein,Aβ)沉积形成老年斑(Senile Plaques,SPs)、细胞内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s)和神经胶质细胞激活参与的神经炎症反应。研究表明,神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通路的激活伴随着AD的病理生理过程,尤其是围绕在老年斑周围的小胶质细胞被过度激活后,可产生并释放大量的炎症因子和细胞毒素,从而导致Aβ老年斑附近的乙酰胆碱能神经元的变性乃至死亡,以及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的发生。因此,神经胶质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在AD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抑制脑内炎症反应的发生已经成为预防和治疗AD的重要策略之一。镁离子(Magnesium ion,Mg2+)是体内重要的微量元素之一,参与机体的多种细胞生物学功能。研究表明,在AD患者脑组织和脑脊液中,Mg2+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同龄人,提示脑内低Mg2+可能参与AD的病理生理过程,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令人感兴趣的是,Mg2+可抑制AD转基因小鼠脑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IL-1β)的表达水平,提示Mg2+可能具有抑制AD神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的作用。基于此,本论文重点研究了 Mg2+是否通过抑制脑内炎症反应从而延缓AD的病理进程及其分子机制。同时,由于AD的关键致病蛋白Aβ是由跨膜蛋白β-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β-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经β-分泌酶和γ-分泌酶依次剪切产生,因此,本论文对Mg2+是否通过影响APP剪切酶的活性抑制Aβ的产生与沉积进行了系统研究。本论文采用人源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和鼠源神经母细胞瘤细胞N2a、以及人源神经胶质瘤细胞A172、鼠源小胶质细胞BV2和鼠源星形胶质细胞D1A为体外细胞模型,以APPswe/PS1DE9(APP/PS1)转基因小鼠为动物模型,通过给予Mg2+复合物-L-苏糖酸镁(Magnesium-L-threonate,MgT)处理,采用分子生物学、形态学和动物行为学等相关实验手段,探讨了 Mg2+改善APP/PS1转基因小鼠神经病理特征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具体分子机制。研究结果显示:①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在AD患者和APP/PS1转基因小鼠脑内表达增加,并且通过促进小鼠神经胶质细胞活化加重脑内免疫炎症反应;Aβ寡聚体能够促进神经胶质细胞激活,释放TNF-α导致AD脑内发生炎症反应;Mg2+通过抑制PI3 K-AKT/NF-κB信号通路,导致TNF-α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下调,进而抑制Aβ老年斑周围聚集的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最终抑制AD小鼠脑内免疫炎症反应。②TNF-α通过促进γ-分泌酶亚基APH-1、PEN2和NCT的表达,加重AD的发病进程;Aβ寡聚体能够上调γ-分泌酶亚基蛋白表达,从而促进AD病理学改变;Mg2+分别通过抑制ERK1/2/PPARy 和 PI3K-AKT/NF-κB 信号通路,导致 APH-1 和 PEN2/NCT 的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下调,进而减少小鼠脑内Aβ老年斑的沉积数量。③动物行为学研究结果表明,Mg2+处理可显着改善APP/PS1转基因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和认知功能障碍。综上所述,本论文的研究结果表明,Mg2+通过下调炎症因子TNF-α和γ-分泌酶亚基的表达水平,抑制脑内炎症反应,减少Aβ沉积及老年斑形成,最终改善APP/PS1转基因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为“将调节脑镁代谢稳态和抗炎作为A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防治的新策略”提供充分的理论基础。
张军[4](2014)在《硫酸镁对大鼠颅脑损伤及脑源性肺损伤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建立大鼠颅脑损伤模型,探讨不同剂量的硫酸镁对大鼠颅脑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脑水肿、血浆皮质醇、血浆TNF-α及脑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的影响。2、探讨不同剂量的硫酸镁(MgS04)对大鼠脑源性肺损伤后呼吸频率、神经源性肺水肿、血常规白细胞计数、血浆炎性因子TNF-α及肺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的影响。方法选用广西医科大实验动物中心健康清洁级的SD雄性大鼠30只,体重大约在在250-300g之间,通过随机数字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硫酸镁干预组,硫酸镁干预组按给药剂量不同又分为50mg/kg组、100mg/kg组和200mg/kg组,每组6只。采用改良的Feeney法建立急性颅脑损伤模型,大鼠造模成功后,硫酸镁干预组即刻按50mg/kg腹腔注射25%MgS04,根据硫酸镁干预组的剂量不同,硫酸镁50mg/kg组注射1次、硫酸镁100mg/kg组注射2次、硫酸镁200mg/kg组注射4次,每8小时注射一次。假手术组以及模型组仅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作对照,硫酸镁50mg/kg组注射完1次MgS04及硫酸镁100mg/kg组注射完2次MgS04后也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做对照,方法同硫酸镁200mg/kg组。48小时后应用改良的神经功能评分法对所有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进行呼吸频率的测定,评分及呼吸频率测定结束后,经心脏采血,采用ACCESS免疫分析系统定量测定大鼠血浆皮质醇浓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试剂盒测TNF-α,并对大鼠血液进行血常规检测。取脑、肺,测定大鼠脑挫伤区边缘脑皮质含水量,取右肺测定大鼠肺组织含水量。取剩余挫伤区的脑组织以及左肺用甲醛固定,切片,行常规HE染色,做好切片并染色成功后,通过光镜下观察SD雄性大鼠挫伤区脑组织及左肺的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1、大鼠颅脑损伤后挫伤区脑组织的含水量、血浆皮质醇浓度及血浆TNF-α浓度都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都低于假手术组(P<0.05)。2、硫酸镁200mg/kg干预组脑含水量、血浆皮质醇浓度及血浆TNF-α浓度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3、大鼠挫伤区脑组织通过HE染色光镜下可见,硫酸镁干预组挫伤区脑水肿程度较模型组挫伤区脑组织有明显改善,其中以硫酸镁200mg/kg组改善最明显。4、模型组及硫酸镁各干预组呼吸频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模型组呼吸频率高于硫酸镁200mg/kg组(P<0.05)。颅脑损伤后肺组织含水量均高于假手术组,以硫酸镁50mg/kg组最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模型组以及硫酸镁各干预组白细胞计数、TNF-α浓度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硫酸镁200mg/kg组白细胞计数、TNF-α浓度低于模型组(P<0.05)。6、模型组以及硫酸镁各干预组与假手术组比较,终末支气管腔内可见炎症细胞,肺泡与肺泡之间也可见炎细胞侵润,肺泡增大,并可见肺泡相互融合,肺泡壁增厚,肺血管扩张及充血。结论1、颅脑损伤早期给予硫酸镁可以减轻脑水肿,降低血浆皮质醇及TNF-α浓度,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以硫酸镁200mg/kg组效果最好。2、脑外伤可导致脑源性肺损伤综合征,引起呼吸频率加快、并出现肺水肿,硫酸镁可降低大鼠呼吸频率,减轻炎症反应,以200mg/kg组效果最好,硫酸镁对肺水肿无明显影响。
王红鑫[5](2013)在《盐酸纳美芬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脑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急性颅脑外伤患者应用盐酸纳美芬后血清p-内啡肽(p-EP)、强啡肽(DynA1-13)、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变化,评价盐酸纳美芬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脑保护作用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急性颅脑损伤患者40例,并随机分为盐酸纳美芬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在降颅压、抗感染、预防癫痫、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盐酸纳美芬0.2mg/次,每天2次静脉滴入,连续应用10天;对照组按照常规治疗与治疗组相同,不加用盐酸纳美芬治疗。所有患者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第1、2、3、5、7、10天测定血清β-EP、DynA1-3、NSE的含量,同时记录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的血清p-EP、DynA1-13、NSE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其总体变化趋势是下降,到治疗第10天时以上指标的下降幅度分别为32.44%、36.91%、46%。对照组的β-EP、DynA1-13的总体变化趋势是升高,到治疗第10天时p-EP、DynA1-13的升高幅度分别为11.73%、12.21%,对照组的NSE总体变化趋势是下降,到治疗第10天时下降幅度为25.45%。以上三个指标在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均有显着差异。治疗组的呼吸异常率及心率异常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着。两组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例数未发现有显着差异。结论:盐酸纳美芬可降低急性颅脑损伤后患者血清β-EP、DyIA1-13、NSE的含量,能减轻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继发性病理损伤,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并可改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心率异常率和呼吸异常率。应用盐酸纳美芬后未加重和出现新的不良反应。图6幅;表13个;参考文献58篇。
蒋令修[6](2012)在《硫酸镁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细胞凋亡及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是一种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急性脑血管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近年来ICH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但目前仍缺乏特别有效的治疗手段。ICH后由血肿本身引起的原发性损伤和由出血后致脑缺血引起的继发性损伤是出血后的主要病理改变。研究表明,脑出血后损伤与炎症和凋亡有关。Caspase-3是细胞凋亡的关键酶和最后效应子,在脑组织损伤缺血区,脑细胞延迟死亡跟Caspase-3依赖的信号传导途径有关,Caspase-3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激活,导致级联反应放大效应,最终完成DNA的断裂,致使细胞凋亡,故又被称“杀手蛋白酶”。硫酸镁作为一种神经保护剂已在临床应用,国内外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均已证实,硫酸镁对脑组织损伤缺血区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镁离子是钙离子的拮抗剂,能抑制胞浆内Ca2+超载,具有拮抗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作用,调整脑血流量,使缺血区血液供应得以恢复,减少自由基生成的作用。本研究用硫酸镁对大鼠脑出血模型进行干预,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Caspase-3及凋亡细胞的表达,探讨其在脑出血治疗方面的可能作用机制,为脑出血的各期治疗开辟新思路,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成年雄性Sprague Dawley (SD)大鼠108只,按数字表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硫酸镁干预组每组各36只,后两组应用立体定向技术,将自体不凝血注入大鼠尾状核区制备脑出血模型,造模成功后,硫酸镁干预组用25%硫酸镁400mg/kg腹腔注射,假手术组、模型组每只大鼠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均为1次/d,术后每组随机分为1d、3d、7d、14d、21d、28d6个时间点,各时间点分别取6只大鼠,直至相应时间点。以Zea-longa评分对模型大鼠行神经功能评分。凋亡细胞TUNEL法和Caspase-3采用SP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应用Biosens Digital Imaging System v1.6分析系统在每张切片测定4个视野(×200)的光密度值,取平均值作为测量值。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所有数据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均数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α=0.05为检验水准。结果1TUNEL染色模型组、干预组在脑出血后第1d血肿区及血肿周边可见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出现,7d时增高明显,达到高峰,14d后各时间点TUNEL染色阳性细胞表达逐渐减少,且干预组较模型组各时间点相比明显减少,至28d时干预组、模型组各时间点仅见少量TUNEL染色阳性的细胞。在使用MgSO4注射液治疗后,各个时间点出血区及周边组织TUNEL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与模型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2Caspase-3免疫组化染色在相应的各时间点,假手术组仅有少量Caspase-3表达。模型组Caspase-3在血肿区及血肿周边脑组织阳性细胞表达在第1天开始升高,7d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至28d逐渐恢复正常水平。用硫酸镁干预后各个时间点Caspase-3在血肿区及血肿周边脑组织阳性细胞表达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结论1、脑出血后Caspase-3、凋亡细胞高表达。2、凋亡细胞的产生可能和Caspase-3的表达增加有关。3、硫酸镁通过抑制Caspase-3的表达降低凋亡细胞的产生,提示硫酸镁在临床应用中对脑出血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
王耿焕[7](2011)在《硫酸镁联合高渗盐水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研究硫酸镁联合高渗盐水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选择12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例随机分成对照组,硫酸镁组,高渗盐水组,硫酸镁联合高渗盐水组(实验组),每组各30例,分析比较四组患者2周后GCS评分,血清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浓度,脑梗塞发生率,癫痫发生率,以及3个月后GOS评分、死亡率。结果硫酸镁联合高渗盐水组(实验组)在GCS评分,NSE, GOS评分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并能降低脑梗塞发生率,癫痫发生率,但无统计学差异。而硫酸镁组,高渗盐水组只能降低NSE浓度,其他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性统计学差异。结论硫酸镁联合高渗盐水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能改善预后,而且这种治疗方法费用低廉,无明显副作用,有可能成为一种较理想的脑保护剂,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
李腾[8](2010)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镁离子含量变化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镁离子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络合指示剂法测定35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伤后第1、3、5、7天血清及脑脊液中镁离子的含量,并于同期在本院普外住院拟行腰麻手术的非创伤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镁离子的含量进行比较。结果:1.两组颅脑损伤病人在第1、3、5、7天脑脊液中镁离子水平均下降,轻中型组中第1天脑脊液中镁离子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下降有统计学差别意义(P<0.05),而第3、5、7天下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下降无统计学差别意义(P>0.05);重型组中脑脊液中镁离子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下降有统计学差别意义(P<0.05),而第7天无统计学差别意义(P>0.05)。且重型脑外伤组相比轻中型脑外伤组镁离子降低显着(同时间轻中型、重型比较P<0.05)。2.各型颅脑损伤病人在第1、3、5、7天血清镁离子水平均降低,(轻中型组中第1、3、5、7天血清中镁离子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下降均无统计学差别意义(P>0.05);重型组中第1、3、5、7天血清中镁离子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下降均有统计学差别意义(P<0.05)。重型脑外伤组血清镁离子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降低尤为明显(P<0.05),与轻中型组比较下降明显(同时间轻中型、重型比较P<0.05)。结论:急性颅脑损伤后血清及脑脊液中镁离子含量均降低,其对愈后判断和治疗有指导价值。
葛信波[9](2009)在《硫酸镁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白介素-6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前言随着经济和交通手段的日益发展,颅脑损伤的发生率和因伤致残率、致死率均逐年增加。通过药物治疗对颅脑损伤后可能存在的细胞因子变化进行研究,有助于进一步阐明颅脑损伤的机理,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提高颅脑损伤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白介素-6属于是一种具有多向调节功能的细胞因子,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在机体多种生理或病理条件下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颅脑外伤后继发性脑损伤及脑保护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大量研究显示了镁剂在治疗创伤性脑损伤中具有较为肯定的保护作用,但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课题通过Feeney法自由落体动物模型致伤,并给予硫酸镁治疗,观察大鼠脑创伤后脑组织白介素-6浓度及脑水肿的变化,探讨白介素-6的双重作用机制及硫酸镁对颅脑损伤后白介素-6表达的影响。材料与方法雄性SD大鼠73只,体重270~300g,随机分为Ⅰ致伤对照组(38只)、Ⅱ硫酸镁组(30只)、Ⅲ正常对照组(5只)。Ⅰ组和Ⅱ组再分伤后1h、4h、8h、12h、24h及4d共6个时间点,各时间点Ⅰ、Ⅱ组处死动物5只,Ⅲ组共处死5只。实验大鼠腹腔注射10%水合氯醛(3ml·kg-1)麻醉,于中线右侧旁开约2mm,冠状缝后约2mm处钻一直径约5mm骨窗。使用Feeney自由落体损伤装置致伤。致伤成功后Ⅰ治疗组致伤后立即缝合,不予给药,Ⅱ治疗组致伤后给予腹腔注射12.5%的硫酸镁300 mg·kg-1,缝合,Ⅲ正常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三组分别于伤后1h、4h、8h、12h、24h、4d处死大鼠并完整取脑,部分脑组织立即放入10℃甲醛中,固定后制成腊块标本;部分脑组织于-70℃冰箱冰冻保存。按Elliotl公式计算致伤对照组及各治疗组大鼠挫伤灶边缘脑皮质含水量、采用酶联免疫方法(ELISA)测定白介素-6的含量,同时取标本做病理学检查。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土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多重比较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光镜下发现脑损伤后存在明显炎症反应,细胞水肿及炎症细胞浸润。Ⅰ组和Ⅱ组大鼠脑致伤后1h、4h、8h、12h、24h、4d脑组织含水量比较,明显呈增高再下降趋势(各组六时间点间两两比较,均P<0.05),以致伤后24h脑组织含水量最高,4d明显下降,但仍高于Ⅲ正常对照组。Ⅱ硫酸镁治疗组与Ⅰ致伤对照组比较,脑组织含水量有所降低(P<0.05)。提示:大鼠颅脑致伤后24小时内,脑水肿呈加重趋势,且Ⅱ治疗组减轻脑水肿作用明显。损伤组白介素-6水平在损伤后1h、4h、8h、12h、24h、4d六时间点呈双峰趋势(P<0.05)。Ⅱ硫酸镁治疗组早期能抑制白介素-6的上升,晚期则起到了促进其表达的作用。Ⅱ硫酸镁治疗组大鼠致伤后1h、4h、8h、12h、24h、4d脑组织中自介素-6的表达与Ⅰ致伤对照组白介素-6表达的水平比较有差异(P<0.05),Ⅲ正常对照组脑组织中白介素-6为正常情况下的表达,且与其他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硫酸镁对脑损伤后早中晚期白介素-6的表达均能起到影响,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结论大鼠脑损伤后急性期(24h内)白介素-6的浓度呈增高趋势,随着白介素-6含量的增高,脑水肿也随之明显加重;早期行硫酸镁治疗能降低脑组织白介素-6的浓度和减轻脑水肿程度,中期(24h-4d)白介素-6的浓度较前明显下降,晚期(4-5d)白介素-6的浓度再次升高。晚期行硫酸镁治疗能升高脑组织白介素-6的浓度,促进脑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项晓伟[10](2008)在《安宫牛黄丸治疗创伤性脑水肿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创伤性脑水肿是颅脑创伤后最重要的继发性病理生理反应,其产生的机械压迫引起和加重颅内压升高,甚至引起脑移位和脑疝,是导致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因而对创伤性脑水肿的防治一直是神经外科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目前在治疗创伤性脑水肿方面,中医药以其毒副作用小,价格合理,使用较方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逐渐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新的研究热点。安宫牛黄丸是我国传统药物中最负盛名的急症用药,它来源于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上焦篇,该方疗效独特、确切,其开窍醒脑作用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有着确切的保护作用,将其运用到创伤性脑水肿的防治方面并对它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具有一定的临床和社会意义。研究目的:将安宫牛黄丸运用到创伤性脑水肿的治疗过程中,系统评价安宫牛黄丸对创伤性脑水肿的治疗作用,为创伤性脑水肿的治疗提供另一种可能。研究方法:制定严格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自2007年2月至2008年2月共收集符合要求病例64例,采用简单随机的方法进行分组,分为单纯西医综合治疗组(对照组)、西医综合治疗加安宫牛黄丸治疗组(治疗组)。以格拉斯哥昏迷计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外周血清镁离子浓度、患者的头颅CT、《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之“头部内伤”疗效标准及格拉斯哥预后计分(Glasgow outcomescale,GOS)为评定指标,以相关统计学计算方法及SPSSl4.0软件处理所得数据。研究结果:治疗前两组在性别、年龄、GCS、头颅CT、外周血清镁离子浓度等方面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比较,两组间差异在上述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两组的各项观察指标都得到了改善,但两组在改善的程度方面存在差异。两组患者在GCS、头颅CT、外周血清镁离子浓度方面,分别于疗程第3天,7天及14天进行比较,组间存在明显差异,治疗组各项观察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方法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之“头部内伤”疗效标准分别于治疗后14天及治疗后1月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的痊愈率要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方法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OS评估,分别于治疗后1月及3月进行,结果显示治疗组的远期生存质量要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方法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创伤性脑水肿患者于受伤早期使用安宫牛黄丸能提高患者的GCS,改善相关的临床症状体征,降低患者的致残率致死率,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质量。
二、镁离子对脑外伤患者脑的保护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镁离子对脑外伤患者脑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侧脑室给与硫酸镁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实验试剂 |
1.3 主要设备及仪器 |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1.5 侧脑室埋管给药 |
1.6 动物分组及模型的制备 |
1.7 行为学测试 |
1.7.1 转棒实验 |
1.7.2 神经缺损评分 |
1.8 组织学评价 |
1.8.1 石蜡切片的制备 |
1.8.2 H-E染色 |
1.8.3 TTC染色 |
1.8.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1.9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侧脑室置放给药通道对大鼠运动能力无影响 |
2.2 侧脑室给与硫酸镁后大鼠神经功能的变化 |
2.3 侧脑室给与硫酸镁后大鼠脑梗死量的改变 |
2.3.1 H-E染色下脑梗死面积 |
2.3.2 TTC染色下脑梗死体积 |
2.3.3 H-E染色下缺血后组织损伤的变化 |
2.4 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
2.4.1 p-NR1 蛋白表达 |
2.4.2 小胶质细胞标记蛋白Iba-1 的表达 |
3 讨论 |
3.1 侧脑室给药 |
3.2 给与硫酸镁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
3.3 不同途径补镁后p-NR1蛋白的表达 |
3.4 补镁后Iba-1~+小胶质细胞活化 |
3.5 不同给药途径与脑保护作用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补镁疗法对于脑缺血疾病的神经保护作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2)血清镁离子水平与高血压脑出血后血肿变化趋势及预后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语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血清镁离子水平与高血压脑出血后血肿变化趋势及预后的相关性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3)镁离子通过抑制TNF-α介导的炎症反应延缓APP/PS1转基因小鼠病理进程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1章 绪论 |
1.1 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特征与发病机制 |
1.1.1 β-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的剪切与Aβ形成 |
1.1.2 Aβ神经毒性引起的神经元变性死亡 |
1.2 神经胶质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与阿尔茨海默病 |
1.2.1 神经胶质细胞与脑内免疫炎症反应 |
1.2.2 小胶质细胞激活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与发展 |
1.2.3 星形胶质细胞激活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与发展 |
1.3 炎症因子TNF-α与阿尔茨海默病 |
1.3.1 TNF-α的生物学功能 |
1.3.2 TNF-α是引发阿尔茨海默病脑内炎症反应的重要因子 |
1.4 镁离子与阿尔茨海默病 |
1.4.1 镁离子的正常生理功能 |
1.4.2 镁离子抑制体内免疫炎症反应 |
1.4.3 镁离子抑制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与发展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本论文使用的人脑材料、小鼠和细胞 |
2.2 小鼠脑室注射 |
2.3 脑组织切片培养 |
2.4 苏糖酸镁小鼠给药处理 |
2.5 苏糖酸镁及抑制剂的细胞给药处理 |
2.5.1 Transwell小室实验 |
2.5.2 细胞转染 |
2.5.3 细胞免疫荧光 |
2.6 脑组织取材及检测方法 |
2.6.1 小鼠脑组织镁离子含量检测 |
2.6.2 小鼠脑组织切片制备 |
2.6.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2.6.4 免疫荧光染色 |
2.6.5 小鼠脑组织和细胞的RNA提取 |
2.6.6 小鼠脑组织和细胞RNA的定量检测 |
2.6.7 小鼠脑组织和细胞的蛋白质提取 |
2.6.8 小鼠脑组织和细胞的Western blot检测 |
2.6.9 Morris水迷宫 |
2.6.10 小鼠筑巢实验 |
2.7 数据分析 |
第3章 Mg~(2+)抑制APP/PS1小鼠脑内炎症反应 |
3.1 TNF-α在AD患者和APP/PS1转基因小鼠脑内表达升高 |
3.1.1 TNF-α在AD患者和APP/PS1转基因小鼠脑内表达升高 |
3.1.2 TNF-α在AD患者和APP/PS1转基因小鼠脑内的分布与表达 |
3.2 TNF-α促进小鼠脑内神经胶质细胞活化 |
3.3 MgT给药后可提高APP/PS1转基因小鼠脑内Mg~(2+)含量 |
3.4 Mg~(2+)抑制APP/PS1转基因小鼠脑内Aβ周围神经胶质细胞活化 |
3.5 Mg~(2+)抑制APP/PS1转基因小鼠脑内TNF-α表达 |
3.6 Mg~(2+)通过PI3K-AKT/NF-κB信号通路抑制TNF-α表达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Mg~(2+)通过抑制γ-分泌酶活性减少Aβ沉积 |
4.1 TNF-α促进野生型小鼠脑内γ-分泌酶亚基的表达 |
4.2 γ-分泌酶在AD患者和APP/PS1转基因小鼠脑内表达增加 |
4.2.1 APH、PEN2和NCT在AD患者和APP/PS1小鼠脑内的表达 |
4.2.2 APH-1在AD患者和APP/PS1转基因小鼠脑内的分布 |
4.3 Mg~(2+)减少APP/PS1转基因小鼠脑内Aβ沉积数量 |
4.4 Mg~(2+)抑制Aβ引起的小鼠脑内γ-分泌酶亚基高表达 |
4.4.1 Mg~(2+)抑制APP/PS1转基因小鼠脑内γ-分泌酶亚基的表达 |
4.4.2 Mg~(2+)抑制由Aβ寡聚体引起的小鼠脑内γ-分泌酶亚基表达的上调 |
4.5 MgT抑制细胞内γ-分泌酶亚基表达的信号通路分析 |
4.5.1 MgT抑制SH-SY5Y和N2a细胞内γ-分泌酶亚基的表达 |
4.5.2 MgT通过ERK1/2/PPARγ信号通路抑制细胞内APH-1α/β表达 |
4.5.3 MgT通过PI3K-AKT/NF-κB信号通路抑制细胞内PEN2和NCT表达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Mg~(2+)改善APP/PS1转基因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
第6章 讨论 |
第7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
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和学习经历的简历 |
(4)硫酸镁对大鼠颅脑损伤及脑源性肺损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硫酸镁对大鼠颅脑损伤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下一步的研究设想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硫酸镁对脑源性肺损伤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硫酸镁脑保护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盐酸纳美芬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脑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基本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病例入选标准 |
1.3 病例分组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2.1 研究方法 |
2.2 研究指标 |
2.3 测定方法 |
2.4 主要实验材料、检验原理及操作步骤 |
2.4.1 主要实验材料 |
2.4.2 检验原理 |
2.4.3 操作步骤 |
2.5 统计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的对比 |
3.1.1 治疗组与对照组年龄的对比 |
3.1.2 治疗组与对照组性别的对比 |
3.1.3 治疗组与对照组入院时GCS评分的对比 |
3.1.4 治疗组与对照组手术与未手术情况的对比 |
3.2 β-EP、DynA_(1-13)及NSE含量的对比 |
3.2.1 治疗组与对照组不同时间点的血清β-EP含量对比 |
3.2.2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血清β-EP含量变化曲线 |
3.2.3 治疗组与对照组不同时间点的血清DynA_(1-13)含量对比 |
3.2.4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血清DynA_(1-13)含量变化曲线 |
3.2.5 治疗组与对照组不同时间点的血清NSE含量对比 |
3.2.6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血清NSE含量变化曲线 |
3.3 呼吸频率及心率情况的对比 |
3.3.1 治疗组与对照组呼吸情况的对比 |
3.3.2 治疗组与对照组心率情况的对比 |
3.4 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的对比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硫酸镁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细胞凋亡及Caspase-3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Caspase-3阳性细胞的表达 |
2.3 TUNEL染色阳性细胞的表达 |
3 讨论 |
3.1 脑出血模型的制作 |
3.2 脑出血模型制作体会 |
3.3 脑出血的继发性损伤 |
3.4 Caspase-3及凋亡细胞在脑出血后的表达 |
3.5 硫酸镁的作用机制 |
3.6 硫酸镁对Caspase-3和凋亡细胞表达的影响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镁在脑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索引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硫酸镁联合高渗盐水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s |
目次 |
1 引言 |
1.1 立项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2 研究目的及内容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内容 |
3 资料与方法 |
3.1 病例选择标准 |
3.2 临床资料 |
3.3 分组 |
3.4 治疗方法 |
3.5 观察指标 |
3.6 统计学方法 |
3.7 仪器 |
3.8 Glasgow coma scale(GCS) |
3.9 Glasgow结果评分(GOS) |
4 结果 |
5 讨论 |
6 结论 |
7 今后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主持课题和发表论文 |
(8)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镁离子含量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正文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图 |
综述 |
个人简介 |
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9)硫酸镁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白介素-6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摘要 |
中文论着摘要 |
英文论着摘要 |
二、英文缩略语 |
三、论文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四、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
五、参考文献 |
六、附录 |
综述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安宫牛黄丸治疗创伤性脑水肿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一、祖国传统医学对创伤性脑水肿的认识 |
二、现代医学对创伤性脑水肿的基本认识 |
(一)创伤性脑水肿的发生机制 |
(二)创伤性脑水肿的西医治疗措施 |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性脑水肿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一)临床病例选择 |
(二)分组及治疗方案 |
(三)评价指标 |
(四)不良事件与处理 |
(五)中止研究标准 |
(六)剔除与脱落标准 |
(七)质量控制 |
(八)数据处理 |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治疗前后GCS评价 |
(二)治疗前后外周血清镁离子浓度变化 |
(三)治疗前后头颅CT观察指标变化 |
(四)《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之"头部内伤"疗效标准评价 |
(五)GOS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四部分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格拉斯哥昏迷计分(GCS)表 |
附录二:外周血清镁离子浓度测量表 |
附录三:头颅CT~*观察内容表 |
附录四:《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之"头部内伤"疗效标准 |
附录五: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 |
致谢 |
四、镁离子对脑外伤患者脑的保护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侧脑室给与硫酸镁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D]. 徐润楠. 桂林医学院, 2021(01)
- [2]血清镁离子水平与高血压脑出血后血肿变化趋势及预后的相关性[D]. 赵波.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4)
- [3]镁离子通过抑制TNF-α介导的炎症反应延缓APP/PS1转基因小鼠病理进程的机制研究[D]. 于欣. 东北大学, 2018
- [4]硫酸镁对大鼠颅脑损伤及脑源性肺损伤的实验研究[D]. 张军. 广西医科大学, 2014(10)
- [5]盐酸纳美芬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脑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D]. 王红鑫. 中南大学, 2013(05)
- [6]硫酸镁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细胞凋亡及Caspase-3表达的影响[D]. 蒋令修. 郑州大学, 2012(09)
- [7]硫酸镁联合高渗盐水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D]. 王耿焕. 浙江大学, 2011(01)
- [8]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镁离子含量变化的研究[D]. 李腾. 山西医科大学, 2010(11)
- [9]硫酸镁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白介素-6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D]. 葛信波. 中国医科大学, 2009(11)
- [10]安宫牛黄丸治疗创伤性脑水肿的临床疗效观察[D]. 项晓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