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象化:人的本质的全面昭示和完整实现——从对象化与实践的关系谈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象论文,化与论文,本质论文,完整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作为特殊的对象性存在物,总是通过对象化展开其本质活动,但人又必须在实践的、社会的意义上具体实现对象化,以确立自身存在方式,确证自身内在本质。对于对象化的理解直接意味着对人的本质的理解,而对对象化的理解又离不开对实践的考察,特别是对对象化与实践的关系的辨析。
一、对象化与实践
“实践”和“对象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两个紧密相关的哲学概念、范畴。以往人们对于“对象化”的诠释和理解,多以人们对于“实践”的认识和界说为根据。正因如此,人们大都视“对象化”依赖于“实践”而存在,并将这作为一个不证自明、熟知的常识来接受,而对“对象化”含义及其表述从未作为一个课题去研究和探讨。长期以来,哲学界对“对象化”含义的规定和表述很不统一,甚至是很不准确和科学的。目前有关“对象化”较为流行的观点有以下两种:其一,有人根据马克思所言“对象化即工人的生产”,而生产也就是劳动实践,认为“对象化”就是主体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把自己的理想、目的、意识、知识、能力等人的本质力量外化为现实对象的过程,以及实践主体通过对象化活动而把自身的本质力量物化为对象世界,从而使对象世界成为体现主体规定性的属人的存在的那种特性和状态。显然,此观点把对象化内在嵌入实践,并视之为实践的必要环节和内在属性,有将“对象化”隶属于“实践”的倾向。其二,有些人在坚持以实践的范式来界求对象化的同时,对上述“对象化”诠释不满意,认为“对象化”是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在发生对象化关系和对象化活动中的相互规定、相互依赖、相互转化和相互实现的过程。确切地说,“对象化”就是指作为互为对象的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相互渗透、相互创造的过程。在他们看来,“对象化”也就是实践活动的对象化,一方面,主体对象化(外化)为“物态性”的对象性的客体;另方面,客体则对象化(内化)为“人态性”的对象性主体。因此“对象化”就是发生对象化关系的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的双向转化和相互创造的双重化过程,是客体的主体化和主体的客体化的能动而现实的统一。这样,该观点便把对象化的内涵、外延严格限定在实践活动本身,对象化是实践的对象化,实践是对象化的实践,从而有将“对象化”概念、范畴和“实践”概念、范畴等同的嫌疑。总之,以往人们对于“对象化”的认识和理解过多过深地受到已有‘实践观’的影响和束缚,习惯于在“实践”概念、范畴之内孤立地考察对象化,以致未能给“对象化”概念、范畴以本应具有的独立地位,因而,人们对于“对象化”的认识和理解的狭隘性、片面性、不深刻性和非科学性也就在所难免。
我们认为“对象化”是基于人作为对象性存在物而具有的类特性,它根源于人的存在自身。对象性是任何客观事物都具有的普遍属性,它表征着任何一种客观事物总是与周围其他事物处于互为对象的关系之中:一则自身之外必有对象;二则它是另一物的对象。但人作为对象性存在物不限于此。“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1〕因为有意识的人类诞生以后, 人类作为一种特殊的对象性存在物超越了一般的对象性存在,具有了能够对自己的对象进行“化”的能力,使对象在“化”的过程和作用下改变其自身存在形态和性质,带有属人为人的属性和特征,此即所谓的“对象化”。“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或说是,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也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是对象。”〔2 〕对象化是人类及其活动的本质规定,其着眼点和落脚点应是人之特殊对象性存在及其生活全部(整个活动系统)而具有的全部规定或特性,而不能仅仅局限于人类实践。尽管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方式和最根本的类特性。
因此,对象化实质上是指特殊对象性存在物——主体人基于自身需要,为了一定价值目标的实现,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化”于对象,从而改变对象自身存在的形态和性质,使其成为主体的作品或现实的活动和过程。它主要表现为主体对对象的占有和支配。对象化之“化”并非一个抽象概念,它是对主体人的本质力量全面昭示、显现于人类的实践、认识、价值、审美、交往等整个活动系统,并以物质态或精神态形式具体历史地凝结、淀积、印证于主体人的所有活动对象之中的动态表征。这是我们立足于人之对象性存在审思“对象化”概念、范畴而必然得出的科学结论。“对象化”概念、范畴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人之类本质的全面规定性,是对象化的根本特征、属性。对象化不是泛指任何客观事物都具有的普遍属性,其内涵有严格限制。对象化只适用于人类及其活动,它是主体人的本质力量以实践、认识、价值、审美、交往等活动方式而全面、完整地“化”于对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人的本质力量获得确认、实现、完善和发展。对象化使得“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本质”。〔3 〕人的本质只有在对象化及其活动中才能获得科学的全面揭示和完整的实现。
第二,单度多维指向性即由主体人单方指向人类一切活动对象,是对象化的重要特征。对象化是主体人作为特殊存在物,就人类整个活动系统而言,所具有的本质规定。这里“主体人”并非仅指实践主体,而是人之为对象存在物的主体存在即实践主体、认识主体、价值主体、审美主体、交往主体等的统一。对象化所指向的“对象”也并非仅指实践对象,而是指主体人,作为特殊对象性存在,以实践、认识、价值、审美、交往等活动所对象化着的一切客观事物,它应当是人类的实践对象、认识对象、价值对象、审美对象、交往对象等的集合。我们强调对象化的单度多维指向性特征,其意在于澄明对象化的发起者、建构者和最终实现者只能有一个即主体人,对象化表征着主体人的本质力量单一向度(即由主体人单方指向对象)外化于人类一切活动对象之中的关系和过程。这与实践活动中,实践主体、实践客体之间的互相转化、相互依存、彼此制约的关系和过程根本不同。明确对象化的单度多维指向性特征,有助于人们从概念的外延和形式方面把“对象化”与“实践”区分开来。
第三,结果的“本质还原”性是对象化的又一重要特征,也是对象化的根本标志。所谓结果的“本质还原”性是指主体人在对象化活动中根据自身需要通过有目的地对客体对象进行能动作用和改造,使客体对象按人的目的发生符合人的需要的变化,从而实现对对象的占有、支配,达到对自身存在的真实理解和把握。人的本质力量也由此得到确证、实现和拓展。这与实践活动的结果不尽相同。尽管马克思曾指出“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但他也不得不承认在一定条件下,“劳动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4 〕实践是一个对象化和非对象化相统一的完整过程,是对象化和非对象化的统一。主体对对象的占有和支配是对象化的主要表现和根本标志,对象化并不包含实践的非对象化方面的属性和特征。这正是对象化区别于实践的根本所在。其次,实践虽然产生异化,但实践的对象化又会不断克服异化。在实践活动中,对象化的领域是无限的,异化的发生也是无限的,但对象化对异化的克服也是无限的。因此,我们在肯定实践在对象化及其活动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对象化才是实践的本质。“对象化”和“实践”就其概念内涵而言,既有深刻的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
“对象化”,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主概念、范畴,具有其自身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对象化既不是单指实践主体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把人的本质力量外化为客观对象的过程,也不是代指互为对象的实践主体、实践客体相互渗透,彼此创造的过程,而是指主体人的本质力量自主体人单度(即由主体单方指向客观对象)多维(通过实践、认识、价值、审美、交往等活动)指向并凝结、淀积、印证于外界客观对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该过程的发起者、建构者和实现者的主体人,不仅使对象成为自己的作品和现实,而且实现了对对象的占有和支配,从而达到对自身本质的直观。对象化的三个基本特征,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是一个有机的辩证统一体。人之类本质的全面规定性是对象化的根本属性和特性,其他两个特征的规定性都源于此,它们是在遵循对象化的根本规定的基础上,分别侧重于概念的外延、内涵两方面而对“对象化”概念、范畴作出的进一步规定和诠释。可以说,单度多维指向性
人的本质
是从人的本质的实现主体及其活动指向对对象化(主体────→对象)
“化”
这一动态过程作正面探求的科学结论,而结果的“本质还原”性则是从
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的实现客体(对象)及其活动结果对对象化(主体────→
“化”
对象)这一动态过程作反向追究的必然结果。它们是对对象化的人之类本质规定性特征的不同逻辑侧面上的引申和发挥,其实质是一致的。
总之,我们认为“对象化”概念、范畴不等同于“实践”概念、范畴,二者既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又有着根本区别(如下图所示)。就外延来说,对象化要比实践宽泛得多,它包括实践在内的人类一切活动,但实践是对象化的基础,对象化及其所有活动都离不开人类实践,都必须以人类实践为前提和基础。就人的本质实现意义的层面而言,对象化要比实践丰富得多、深刻得多,它是人的本质全面展开、确立、实现,以达到主体人真实理解自身,直观自身本质的过程,其主要表现就是主体人真实占有、支配对象。而这与主体或占有、支配对象,或为对象奴役、支配的实践不同。实践不仅具有对象化的属性、特征,同时也具有非对象化(异化)的属性、特征,但在实践活动中,对象化可以不断克服、扬弃非对象化(异化),对象化是实践的本质。
如果说,对“实践”概念、范畴的科学揭示使人们发现人的实践性的本质,并为人的本质的完整理解打开了方便之门的话,那么对“对象化”概念、范畴的正确诠释和理解则是人们真正洞见人的本质的丰富内涵及其全面实现的关键。
二、对象化与人的本质
人的完整、全面、统一的本质就在于人的对象化。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的本质的丰富内涵的实现过程也就是他的对象化及其活动全面展开、实现的过程。人的对象化就是人的本质存在自身。人的对象化怎样,人的本质也就怎样,对象化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人的本质的丰富性和完善度。我们要全面透视人的本质,只有在人的对象化中才能真正实现。
第一,对象化是人的类本质的现实存在方式。马克思认为,对象化是人类有目的的活动的标志,是人作为类存在物的表征。人的类本质只有在人的对象化活动中,才能得到现实的存在。“有意识的生活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分开来。正是仅仅因为这个缘故,人是类存在物。换言之,正是由于他是类的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本身的生活对他说来才是对象”〔5 〕这表明人作为类的存在物、有意识的存在物与对象性存在物是同一的。对象化是人作为特殊对象性存在物的本质规定,其根本特征在于主体人通过有目的的对象化活动作用于对象,改变对象的自在性,使其具有属人为人的特性,也就是使人的本质力量“化”于对象之中,进而实现主体人对对象的真实占有和支配。恰如马克思指出,“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的存在物,……劳动(对象化)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象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6 〕人的对象化实质上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存在方式,也即人作为特殊对象性存在物存在本身。
第二,对象化是人的本质的现实确立和展开的方式。现实的人不是抽象封闭的实体,人的本质只有通过人的对象化及其活动才能现实地展现出来,并且在对象化中得到现实的确立和肯定。首先,人只有通过对象化这种方式才能现实展开自身本质的全部丰富性:“一方面为了使人的感觉变成人的感觉,而另方面为了创造与人的本质和自然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感觉,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从实践方面来说,人的本质的对象化都是必要的。”〔7 〕对象化的对象只有与那相适应的感觉说来才有意义,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只是就它对那个与之相适应的感觉说来才有意义”。〔8 〕人的本质的现实实现离不开人的对象化。其次,现实对人来说,不仅仅是对象性的纯粹客体,直观的现实,而且是人的对象化着的现实,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一切对象对他说来也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成为他的对象,而这就是说,对象成了他本身。”〔9 〕对象化也就是人的本质在现实中获得确立和肯定的方式。一方面,对象化的结果的“本质还原”性特征从对象化的作用对象及其活动结果反向溯及、印证人的本质为主体人真实占有,昭示人的本质力量在现实中的确立和实现;另一方面,对象化创造了“与人的本质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感觉”,人的本质不仅凝结、淀积、确证于客观对象之中,而且人的本质在不断对象化过程中又以人的感觉形式自觉印证于主体人自身。“每一种本质力量的独特性,恰恰是这种本质力量独特的本质,因而也是他的对象化之独特方式,它的对象性的现实的、活生生的存在方式。因此,人不仅在思维中,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10〕
第三,对象化,实质上也就是社会化,是人的本质真正占有和实现的基本方式。人作为特殊对象化存在物,不仅是自然存在物,也是“属人的自然存在物”即社会性的存在物。马克思强调人的社会性,曾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在社会性意义上进一步规定对象化与人的本质的统一关系,是马克思有关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理论的应有之意。“自然界的属人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对人说来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纽带,才对别人说来是他的存在和对他说来是别人的存在,才是属人的生命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表现为他自己的属人的存在,而自然对人说来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实现了的人本主义。”〔11〕社会是人的全面本质(自然本质、社会本质)对象化着的现实世界,而且社会性人的存在是现实世界的前提和内在尺度并规定着人的本质活动。所以人的自然本质只有通过人的社会本质才能得到真正现实的实现。把社会看作对象的本质,把对象化当作社会化本身,这样,人在对象化中就能达到对自身存在的真实理解,达到“本质还原”。“只有当对象对人说来成为属人的对象,或者说成为对象化了的人,人才不致于在自己的对象里面而丧失自身。而只有对人说来成为社会的对象,人本身对自己说来成为社会的存在物,而社会对人说来成为这个对象的本质,这种情况才是可能的。”〔12〕
第四,对象化,是人的本质完善和发展的根本方式。人和人的本质是一个开放、变动、历史和发展的系统。人作为特殊的对象性存在物,不仅与客观事物存在着普遍的对象性关系,而且通过自己有目的活动将自身本质力量“化”于对象,使其改变自在性而带有属人为人的特性。对象化使得主体人及其本质与客观对象世界之间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和发展之中。人和人的本质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只有在对象化及其活动中才能实现。首先主体人基于自身本质的物质需求必须进行物质性对象化活动(以获取物质态的成果或产品的对象化活动),以便为自己提供满足生理需要、维持生命存在的物品。主体人在自身物质需求得到或基本得到的条件下还必须进行精神性对象化活动(以获取精神态成果或产品的对象化活动,以便满足主体人自身本质的精神需求。主体人在进行物质性的活动和精神性的对象化活动过程中,不仅积累、巩固和增强了新的知识,发展了新的需求和新的能力,而且培养了自己追求新的理想、价值和目标的情感、信念、乐趣、意志等。此外,人的对象化的结果如由人改造后的对象物又为主体人新的对象化活动提供了新的手段、新的条件。正是如此世代延续恒久不息的对象化及其活动,才使得人类在不断改造外部世界,创造出新的外部属人世界的同时,人的知识、人的需要、人的能力等人自身的本质也不断的得到改造、进化,不断地提高到一个又一个新的历史水平,人的本质越来越完善,丰富和全面起来,从而不断地增强人的新质和不断形成新的人。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使得人的本质不断向着自由、全面的方向发展。因此,人的对象化越有深度和广度,人的对象化活动方式越丰富多样,人和人的本质也必然越丰富和全面,人也就越能一面自由地占有自己的本质和调动自己的本质,这就是在人的对象化及其活动基础之上人的本质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规律。
综上所述,对象化是人之特殊对象性存在物的固有规定性,它表征着人的类本质的全面、丰富的内涵及其真实、完整的实现。对象性存在物的人也就是人的对象化及其活动的生成。对象在人的对象化中被人化并为人占有和支配,成为人自身;人又在自己的对象化中展现、确立、肯定、完善和发展着自身。追求和争取合理的、全面的对象化形态,借以扬弃对象化与非对象化并存的实践形态,实现全面、真实、完整的人自身,既是人的类本质活动本身的内在要求,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目的。马克思认为,未来的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自由的王国,在那里主体人和外部对象世界实现了合理而全面的共同发展,人的实践活动也将抛弃它的异化形态,恢复它的本性——人的类本质的对象化。对象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人的本质问题的核心理论,进一步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对象化理论,有助于人们澄明“对象化”概念、范畴与“实践”概念、范畴的区别与联系,对于人们正确认识、理解和把握人的本质及其真实、全面、完整地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注释:
〔1〕〔2〕〔3〕〔4〕〔6〕〔7〕〔8〕〔9〕〔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96、123、91、97、126、126、125、125页。
〔5〕〔11〕〔1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刘丕坤译,第50、75、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