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误区调整思维,积极适应新形势--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与对策_升学考试论文

走出误区调整思维,积极适应新形势--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与对策_升学考试论文

调整思路走出误区 主动适应新形势——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形势论文,误区论文,对策论文,思路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

城乡中学生的语文能力一直是存在差距,但实行新高考(高考试题挣脱课文束缚)以后,这种差距拉得更大了,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状况的呢?有无办法改变呢?王安琪同志对此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本文仅就一个县区的状况,阐明观点,希望能引起全国语文界同行的重视,广大语文教研员及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应力求尽最大努力缩小城乡中学生之间的差距。

刚恢复高考的那几年,农村中学考生的语文高考均分并不比城市中学考生差。自从85年以后,形势发生了变化,农村中学考生的语文均分和优秀率则大大低于城市中学考生。真令人触目惊心,这是恢复高考以来没有过的差距。这不能不引起广大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和有关方面的加倍关注。

城乡中学生的语文高考均分差距为什么拉得这样大呢?有人认为,这是高考试题变化的结果。从78年至今,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题稳中有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试题每一次变化,都更有利于城市中学考生。就整体而言,城市学生不如农村学生勤奋,但他们见多识广,语文学得活,一句话,语文能力比农村学生强得多。因此,当高考试题逐渐挣脱课本束缚后,也就越来越有利于城市中学的考生了。这说法不无道理,但不全面。推究成绩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看看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也许就明白了。

目前,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存在如下四大现实问题:

一、先天不足的语文环境

与城市相比,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现实条件的限制,目前我国农村的绝大部分地区文化教育事业还相当落后,农村中绝大多数学生缺乏应有的语文能力训练的环境——无论是家庭中,还是社会上。比较贫乏的家庭生活用语,能听懂意思但不够规范的交际语言,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就不可能有较强的语文能力。

面对缺乏良好的语文能力训练环境的现实,我们的农村语文教学(包括小学阶段)没有全面地采取什么补救措施,即使作补救,大概也少力度。

二、大打折扣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当代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构成,是我们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主阵地,每个教师都应该非常珍惜课堂的分分秒秒,想方设法去获取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值。可是农村中学的不少语文课不尽如人意,课堂教学“效率太低”,其主要表现如下:

(一) 不少语文课没有语文课的特点,而且教学模式与方法很陈旧、单调。不少语文教师居然对教学大纲中的规定和要求不甚了然,可以想象,他会怎样备课,如何上课了。教学步骤总是“①生字词教学;②作者介绍;③段落划分、分析、归纳;④中心思想;⑤写作特色。“这五部曲,千课一面。”

(二) 不少语文课高耗低效的现象严重。在按新工时执行新的课程计划时,不少语文教师大喊课时太紧,可是听听他的语文课,少、慢、差、费相当惊人。《观沧海》这短短的十几句诗,竟然用一个课时都未能讲完(课上没有向外延伸一步),真叫人不可思议。

(三) 不抓语文教学的根本,忽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决不是夸大其辞,农村中学的绝大多数语文课是为了应付考试,极少把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出现了一些怪现象:①起始年级悠哉悠哉,高初中毕业班加班加点,实行题海大战;②对那些标准化的题目,只对答案,不讲正确与否的所以然;③重基础知识,轻作文训练。少数学校的初三毕业班居然不做作文。教师的急功近利,顾此失彼,害苦了农村学生。许多高中一年级的语文教师反映,看看一些学生的中考语文成绩蛮高,读读他们的作文,却是严重不通。

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不可能培养出大批语文修养较高的学生的。

三、近乎空白的课外活动

人的任何方面的能力都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提高。能力的形成、提高是实践活动的结果,而实践活动则是能力形成的载体,所以,没有一定的活动形式作为载体,要想获取能力,无异于空中楼阁。学生读写听说能力形成的提高也是这样。可是,我们农村中学生除了在语文课上接受语文能力训练外,几乎没有什么课外活动(除应付上级检查外)。没有活动,哪有语文能力提高的果实呢?

四、似有实无的教研活动

不是危言耸听,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相当一部分学校)几乎无从谈起。教研组则成了行政组代名词。因此,不少语文教师的教学既无传统特色,更无教改气息。不少语文教师上课仅凭“三本”(课本、教学参考书本、备课笔记本),手头连一份有关语文方面的书报杂志也没有(更有甚者,有的学校竟没有一份供语文教师使用的书报杂志),若问他语文教学研究与改革有何动态,则“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当然,也有些教师默默无闻地潜心于教学研究,但终因孤掌难鸣,不能形成相当的氛围,也难对全局以影响、推动作用。

没有研究的教学,其质量是可想而知的。一些基础本来就不扎实的教师,在缺乏研究气氛的教学过程中,只能越教越朽,其教学效果也只能是越教越差。

上述四大问题,在广大农村中学中普遍地严重地存在着。它的存在,只能对农村中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产生负面影响,使我们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明显地不合会考和新高考的要求。

怎样才能改变上述的现状,使我们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学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符合会考和新高考的要求呢?这问题摆在我们每一个农村中学语文教师面前,需要我们迅速地作出正确的答复。我认为:要改变上述的现状,我们广大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必须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必须认真研究会考和新高考对我们语文教学的要求,认清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会考、新高考是不同性质的考试,会考是水平的考试,目的在于检查考生在规定时间内规定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试题内容主要取材于课本;新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目的在于为高校选拔能够继续深造的合格新生,试题内容取材于课本之外,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但会考和新高考的试卷也有共同之处,即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只不过会考主要是让学生用所掌握的基础知识来解决学习过的课文中的问题,而新高考是让学生用所掌握的基础知识解决未曾接触过的问题。因此说,会考和新高考的试卷给我们普通中学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对此,我们应有深刻的领会。

研究考试、分析试卷的特点,就是要将其隐含着的对我们平时教学的要求揭示出来,从而准确地把握语文教学的根本。只要我们平时的教学抓住根本(语文教学就是要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即培养和提高学生终生受用的语文能力)不放松,我们的学生就能从容对付当前的会考和新高考。否则,只能是平时按考题形式讲课文,复习时按考题形式作练习,舍本逐末,到头来学生的语文能力还是不高。对此,我们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更应有清醒的认识。农村中学生条件的限制,语文素质先天不足,后天又失调,而会考和新高考又仿佛正冲着我们的弱点而来。因此,我们广大农村的语文教师必须端正教学思路,要把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作为我们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归宿点。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走出误区,才能主动适应会考和新高考。

二、要使农村中学语文教学适应会考和新高考,我们的教师必须拥有一桶“活水”。

以前,强调要交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须有一桶水,在重视知识传授的教学中,这话是有道理的。但在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今天,则要提倡要交给学生一碗活水,教师须有一桶活水。

为什么有的语文课缺乏语文的味道,水分太多,教法陈旧单调——都是因为我们一些农村中学不重视语文教研活动,我们语文教师的桶里没有活水。缺乏研究的教学只能失之肤浅,不善于吸收教研新成果,只能导致教法陈旧单调。总之,语文教师没有一桶活水,别想圆满地完成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增强学生素质的任务。换言之,教师没有一桶活水,也就无法去适应当前的会考和新高考。

那么,我们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怎样才能拥有一桶活水呢?我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做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一) 要把认真学习国家教委修订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简称《教学大纲》)与深入研究《会考纲要》和关于新高考的《考试说明》对我们语文教学的要求结合起来。

《语文教学大纲》是指导我们语文教学实践的根本大法,它对中学每个年级的教学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而《会考纲要》和《考试说明》是检查我们语文教学效果的考试之法,它对《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内容都有明显的体现。因此,它们在内容和要求上有着广泛的一致性。但它们也有不同:①《教学大纲》相对说来比较抽象,《会考纲要》和《考试说明》比较具体;②《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内容及要求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而《会考纲要》《考试说明》则能及时反映出时代要求语文教学与之相应的特点,因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因此,如果能够善于把学习《教学大纲》与研究《会考纲要》《考试说明》结合起来,就等于找到了“活水”的渠道。

这是需要强调说明的是,上述的这项工作不但高中语文教师要做,初中语文教师也要做,否则,高、初中的语文教学很容易出现脱节现象。

(二) 要把深入钻研相对稳定的教材与不断捕捉语文教研方面的新信息结合起来。

为什么有的教师仅靠“三本”上讲台,对语文教研教改动态一无所知,原因就在于缺乏钻研、没有学习。任何一个人,只要他固步自封,闭关自守,就必然落后。世间各行各业都是如此。

教材,相对说来是稳定的,对它的研究已经达到了较深的程度。如果仅仅记住别人的研究结果,那么,我们所获得的“水”,不过是“死水”一桶。倘若我们不囿于别人的研究,有了自己的发现,那怕是一点点,那么,我们所获得的“水”便会活起来,因此,只要我们有心研究,总有活水来。

其实,要想获得“活水”还有两个很便利的渠道,一是读众多的语文报刊杂志,广泛地获取教研教改信息。二是到教研教改风气活跃、且有成果的学校去观摩,去取经。

总之,只要我们勤于思考,善于读书,虚心学习,就能获得“活水”,就能及时了解随时代发展而变化的语文教学改革的走向,也就能较快地适应会考和新高考。

三、要适应会考和新高考,我们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突出“语文课姓语”这一主旋律,加强语言的训练。

“语文课姓语”这话很精辟,它点明了语文学科内容及其教学的实质。我们不少农村中学的语文课质量不高,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突出“姓语”。那么,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姓语”呢?概括地说,就是要加强语言的训练。语文是工具,教学生学语文,就是教学生学会使用工具,因此,要讲清工具的构造及特点,更要讲清用工具的方法,最终还是要让学生自己去用。可见,我们加强语言训练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终生受用的语文能力。如果我们在平时教学中,时刻注意语言的训练,我们学生的语文能力就一定会提高,就一定能适应会考和新高考。

具体说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是不是可以从这几方面着手抓起。

第一、语文课上要营造良好的语文训练的氛围。语文界名流的课为什么那么富有魅力,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们的语文课堂就是一个优美的语言世界。学生长期处在这种环境中接受薰陶,语文能力能不提高吗?语文课是学生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的主战场,学生在课上接受训练时非常需要规范而优美的语言作为范例。我们语文教师应当满足他们的这一需要。因此,教师的一字一词都准确,经得起推敲,一言一语都典雅、规范,教学的一环一节都浑然一体,等等,这对学生都有正面的薰陶作用。我们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在这一点上要特别引起重视,课堂上要杜绝不规范的用语。

第二、课堂教学要突出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和运用的训练。顾黄初老师曾说过:“教文章,主要不是教文章学知识,教文学也主要不是教文学知识,归根到底,还是要分析研究语言运用的范例,借以提高学生运用语文来理解和表达的能力。”(《语言的训练和教学·序》)这番话再清楚不过地点明了语文教学任务的实质。因此,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着重带领学生一起去分析特定语境下的词语选用,特定情境下的语言表述,指导学生用最恰当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思维,用最合适的语言形成自己的文章。

第三、加大课堂教学的密度,要让学生时刻处于思考状态之中。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外壳,思维不能没有语言而存在。可以这么说,只要大脑一启动,语言就伴随着思维的始终而被使用。有鉴于此,我们在课堂上要想方设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去积极地思考。表面上是思考问题,解答问题,实质上是在进行语言训练。

第四、要留出一块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操练。音乐课、集体教唱后,有一段自己练唱的时间;体育课老师讲过动作要领后,有分组训练的时间;数学课,老师讲过概念、定理和例题,有当堂练习的时间;我们语文课为什么不能留出一块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操练呢?练什么?练对优美语言的分析、理解,练词语的准确使用,语言的恰当表达。

以上只是粗线条的思考。总之一句话,如果我们坚持“语文课姓语”,我们的学生语文能力就会提高,就能从容接受新高考的检测。

四、要想使农村中学生适应会考、新高考,必须想方设法弥补他们的先天不足。其中最有效的对策,便是引导农村中学生扩展语文学习的外延。

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不能仅仅靠语文课堂,大家都知道,语文课外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张志公先生说得好:“学生们生活在语文的海洋里,需要的是各种有关方面——报纸、广播、电视、电影、话剧等等所谓新闻媒体散布的语言,孩子喜爱看一些杂书以及各种文学作品所散布的语言,如果不仅仅是规范化的并且是优美的,熏也把孩子们的语文能力熏高了”(《语文学习》94.1)。课外阅读作用之大,无需赘言。

也许有人会说,农村缺少开展课外活动的条件。其实,只要我们动脑筋,办法总比困难多。比如:

① 定期更换教室的环境布置,尽可能地优化语文学习的环境,拓宽学生学语文的空间;

② 鼓励学生订阅有关报刊杂志,相互传阅,布置学生选看有关的优美的影视片;

③ 持之以恒地向学生选送优美的时文,尽可能地弥补语文学习环境的先天不足。优美的时文散见于各类报刊杂志,如果我们将其汇集起来,送给学生,那么学生就能用较短的时间,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笔者曾在所教班级坚持这样的做法,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④ 尽可能地多开展一些有助于学生提高语文能力的各种活动,诸如读书报告会、知识竞赛、影视评述、辨论会等;

⑤ 鼓励学生大胆参加有关的征文活动,积极向有关报刊杂志投稿,发动学生自编刊物,激发和满足学生的发表欲。

总之,只要学生留心观察、用心读书、欢心活动,便会有自己的想法:想法的形成和想法的表达都要用到语言文字。这样,长期以往,学生的语文能力就自然而然提高了,适应会考和新高考也就不在话下了。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很不适应当前的会考和新高考。问题存在着,逼着我们去正视它,思考它,准备花气力去改变它。但究竟如何具体地解决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大家来探讨。不揣浅陋,写上这些,以期抛砖引玉,求教于大方。

标签:;  

走出误区调整思维,积极适应新形势--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与对策_升学考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