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论文_马长春 刘畔欣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论文_马长春 刘畔欣

设计者:黑龙江省农垦宝泉岭管理局新华农场学校教师 马长春

点 评:黑龙江省农垦宝泉岭管理局新华农场学校副校长 刘畔欣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食物中的营养》的基础上,引出了人体是如何将食物消化并将其中的营养物质吸收的,是全章的知识核心,也是全章的难点,在学习了生殖系统后进一步向学生巩固系统的概念,并逐步让学生理解系统中的器官是协调一致共同完成某一功能,是学生理解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的基础,为学生下一步学习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打下基础,并且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节课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结合六年级学生的理解和思维能力有限、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并希望得到老师表扬等特点,在教学中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教具实物,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设计理念

《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将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达成教学目标。因此我会张扬学生个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将教材中的资料分析改成了学生分组实验,帮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感受到成功的乐趣。让学生经历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在探究中感知科学的奥秘、体验亲自探究的快乐,掌握探究知识的方法,另外我着重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让每一名学生相互帮助共同提高,让每一名学生都得到成功,使学生乐学。

四、教学目标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以及本课教材的地位、作用并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特制定的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目标:

描述消化系统的组成,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操作能力及通过讨论及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己营养方面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在学生了解自身身体结构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健康的饮食观,热爱生命的价值观。

五、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描述消化系统的组成,并且通过资料分析明确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小肠。

2、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难点

1、让学生认识到消化系统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训练解读曲线图的技能。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发情趣。

教师活动:创设情景,周围的人有的吃的很少却长的很胖,有的人吃的很多,却长的很瘦,这是为什么呢?和消化吸收有关系,直接导入课题。

学生活动:回忆上节课所学知识,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点评:联系生活实际,思考“消化”的概念。”以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适当预设,开始新授。

环节一、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

1、消化系统的组成

教师活动:引出消化系统的概念。那我们就从消化系统开始本节课的学习,教师指出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学生通过看图,找出哪些是消化道,哪些是消化腺。结合生活去记忆并改正生活误区,如有人说阑尾炎疼时的部位男左女右等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学生活动:观察课本P32“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图, 以食物的消化过程为依据,按顺序了解;接着熟悉各部分消化腺的组成及功能。

【点评:简要介绍消化系统的组成器官、各器官的所在位置和主要功能,使学生对于整个消化系统的结构有个概括的了解。】

2、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教师活动:让学生咀嚼馒头,尝尝味道。由馒头变甜这一现象引导学生进行分组探究实验。

(1)引导学生正确提出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完善计划。

(3)据P30提示制定计划。

让学生在取唾液的时候,想想酸梅。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是放在37度的温水中?

明确各种处理所代表的含义:搅拌代表舌的运动,馒头碎屑表示经过牙齿的咀嚼。

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4)教师指导,答疑。

(5)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果

(6)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实验现象,对学生的结论做出合理评价。

学生活动:咀嚼馒头,尝尝味道。

学生分组制定计划

a.取馒头,对馒头进行处理。

b.漱口,取唾液

c.取试管,做编号,做相关处理,加入馒头与清水或唾液。

d.滴加碘液

学生根据自己小组设计的探究方案和课前准备开始进行探究。在等待实验现象的同时可以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到黑板前展示他们对于消化系统的掌握情况。

分组实验,各小组交流,分析原因。

【点评:因为消化酶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对于消化酶及其作用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实验过程既有利于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玩中学习,边玩边学,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可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效果。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环节二、营养物质的吸收

小肠的结构特点

教师活动:食物在消化道内经过消化,大分子物质被分解成被人体吸收的小分子物质。那这些小分子物质在哪被吸收呢?指导学生读书,并分组实验比较小肠、大肠结构的异同点。想想小肠的哪些结构特点更适合营养物质的吸收。指导学生做小肠内表面皱襞模型。加深对小肠功能的理解。小结:小肠不仅是消化食物的重要场所,也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学生活动:阅读P33资料分析,比较小肠、大肠结构的特点,理解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学生尝试分析小肠内表面具有的皱襞和小肠绒毛,可以大大地增加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做小肠的模型并讲解比较吸收面积的变化。

【点评:阅读资料分析,不仅可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还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通过分组实验及动手制作小肠内表面皱襞模型,理解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通过学生自身体验,主动获取有关小肠结构的知识,并推测它们的功能,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学生总结,畅谈收获

学生活动:学生谈谈学完本节课之后的收获。

【点评: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四)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教师活动:用课件展示与本节课相关的练习题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练习题并回答

【点评: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总体点评:

本节课很好的落实了《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多次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积极创造探究实验的条件,将教材中的资料分析改成了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并提高了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严谨的科学素养。本节课的设计使学生在探究中感知科学的奥秘、体验亲自探究的快乐,掌握探究知识的方法,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提高了教学目标达成度。

论文作者:马长春 刘畔欣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6

标签:;  ;  ;  ;  ;  ;  ;  ;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论文_马长春 刘畔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