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经济社会发展探析_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云南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经济社会发展探析_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云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云南论文,经济社会发展论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民族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五大报告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一个重要问题,再次提出并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指导,分析和研究云南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探寻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实现途径,对云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低层次,是云南民族地区的基本实际

如果说我国从总体上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那么集边疆、民族、山区于一体的云南,可以说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低层次。这是由云南的自然、社会和历史背景所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有三:一是生产力不发达;二是生产关系不成熟;三是上层建筑不完善。对于云南来说,这三个特点显得更为突出。1、 云南大部分民族地区均处于前资本主义诸社会形态,社会分层复杂,生产力水平发展参差不齐,绝大多数少数民族生活在高山深谷山区或僻远的边疆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差,有的甚至连基本生活条件都成问题,从而使生产力水平长期低下的状态难以改变。2、 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使云南民族地区的生产关系发展极不成熟。传统的生产方式在民族地区仍占主导地位,现代工业生产基础薄弱,发展现代经济的起点较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与自然的原因,解放前几乎没有工业基础,绝大多数处于自然经济形态,生产关系处于低层次水平。3、 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和低层次的生产关系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发育不成熟,结构不完善。由于自然历史因素,云南少数民族所处的社会发育程度都比较低,除白、回、纳西、傣、藏等少数民族解放前基本进入封建地主和领主制社会以外,其他少数民族大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到解放时仍保留着浓厚的原始社会遗存。解放后,经过民主改革,云南少数民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是,长期形成的思想观念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才能转变。云南民族地区特殊的社会、自然历史背景所形成的较全国其他地区更为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加之不成熟的生产关系和不完善的上层建筑,使云南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些民族地区至今仍处于极端贫穷落后的状态,云南省560多万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民族地区,在全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云南占了73个,且大多聚集在少数民族地区,云南扶贫攻坚的重点、难点仍在少数民族地区。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低层次条件下云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途径

1、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为动力, 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推动云南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步伐

认清现实,加快云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步伐,首先必须更新观念,扫除阻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障碍。我省民族地区大多资源富集,但社会经济还处于比较落后的欠发达状态,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较深的一个省,而贫困人口的大部分又分布在民族贫困地区。二者所形成的这种强烈反差,除了自然的、历史的特定条件以外,思想观念的陈旧、落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民族地区要加快发展步伐,就必须解放思想,冲破不适合民族地区发展的旧思想、旧观念、旧习惯的禁锢和束缚,实事求是地研究和分析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从而制定出符合民族地区实际情况的发展路子,树立发展信心,想方设法将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有效地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

民族地区要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水平,尽快改善人民生活,就要紧紧抓住改革开放所带来的良好机遇,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步伐。具体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一是继续调整和完善民族地区所有制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逐步消除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对民族地区生产力发展的羁绊。对于民族地区来说,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应该灵活运用。对于原私有制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民族,如藏、傣、白、回等民族和地区,可以鼓励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促进市场经济观念的建立和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对于原私有制经济尚不发达,原始社会形态遗存比较多的民族,如拉祜、基诺、傈僳、德昂、佤等民族和地区,应结合其发展实际,参照全国坚持集体统一经营而取得成功的村社,因地、因族、因村制宜地重组合作社,这种合作社既可保留过去比较适用的制度和做法,又应根据新的形势和要求,有所创新,并逐步引导其向市场化、规模化、集约化、企业化及高一级集体化方向发展。此外,还可以建立公有制为主体的股份合作制。除上述两类民族地区以外,其他民族地区适合于发展什么类型的所有制形式,完全应该根据其发展情况来选择。二是要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我省民族地区大多处于边疆地区,改革开放使沿边民族地区遇到了良好机遇。一些民族地区利用这一机遇,以边贸和旅游为龙头,带动了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培植和建立了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民族地区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发展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不仅建立和发展开放型经济,而且建立和发展开放型社会,从而促进民族地区走向现代化。

2、以科技教育为根本,以提高各民族综合素质为目标, 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与全面进步。发展科技,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科技,后天的发展与进步。对于云南民族地区来说,发展教育科技显得尤其重要。其原因,一是民族地区人口素质普遍偏低,在我省,文盲半文盲达到400多万,占了总人口的10%, 农村全、半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了1/3,青壮年文盲率达17 %。 而在25个少数民族中,文盲半文盲更高达45%,有6个县高达60%; 二是民族地区中小学学生由于家庭贫困导致的辍学率较高,全省人均受教育年限为4.6年,全国为5—6年, 而云南少数民族受教育年限还要低于全省人均水平;三是民族地区畜牧业、农业、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匮乏,且流失严重;四是民族地区教育结构不尽合理,实用技术和技能教育不够,专业职业培训更显不足,教育质量也尚待提高;五是科技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使民族地区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步履艰难;六是现行科技和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使民族地区科教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尚未得以充分发挥。

要改变民族地区科技和教育发展的落后状况,使“科教兴滇”战略在民族地区得到落实,发挥科技和教育在发展民族地区社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各级政府对民族地区的科技教育投入应有所倾斜,以保证民族地区有相对足够的财力用于发展科技和教育。其二,应根据我省财力不足、资金有限这一实际,集中民族地区人力、物力和财力,重点突破对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和对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制约作用的科技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以避免“全面开花”、“蜻蜓点水”。其三,应根据民族地区的发展需要,坚持基础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重,一方面突出抓好民族寄宿制、半寄宿制中小学,办好后进民族重点班,并采取特殊措施为民族地区、边远山区培养大中专学生,另一方面应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办好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培养与发展民族经济相适应的初中级人才;其四,改革现行科技和教育体制中不利于发挥科教人员积极性的机制,对于长期坚持在民族地区工作的科教工作者,应有特殊的报酬和待遇条件,使民族地区能够保持一支结构合理而稳定的科教队伍。

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不仅是为了创造先进的物质文明,而且也是为了创造高度的精神文明。科教事业的发展,将有助于民族地区思想观念的转变,更有助于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两点,都是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而科教事业的发展将带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

3、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国策,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 实现云南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云南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较虽然还有不小的差距,但是,与民族地区自身的社会历史相比较,今天的民族地区已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和进步,谋求可持续发展便成为民族地区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对于云南民族地区来说,威胁和阻碍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危机和环境危机,其程度还不是十分严重,这一方面是由于民族地区大多是资源富集地区,云南就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和“有色金属王国”的美称,其水资源占全国的1/5。而这些资源富集的民族地区由于大多地处僻远,交通阻隔,资源开发难度较大,因而资源和环境危机相对还不是十分突出。但由于特殊的自然历史因素,使云南民族地区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人口素质总体上要低于全国大多数地区,发展方式基本上还是以粗放型为主,导致资源的利用率较低,资源浪费比较严重。此外,少数民族人口持续的高速增长,也使有限的自然生态环境负载过重而遭到破坏。我省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占全国的第26位,人口却占第16位,在人口的增长比例中,少数民族人口一直处于较高增长水平,其人口增长高峰从60年代一直延续到80年代中期。少数民族人口的高速增长,超过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使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负担过重,对民族地区的教育、文化、就业、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全面的压力,大量的新增人口不仅使解决贫困问题增加了难度,而且由于人口过快增长而导致的毁林开荒、毁草种粮,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已使一些民族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荒山秃岭增多,实际上已提前支取了后几代人的生存资源,从而成为威胁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又一大根源。急欲加快生产力和经济建设发展步伐的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应及时吸取国内外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得失教训,在尚未失之过晚的情况下,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是坚持和弘扬各民族历史上所形成的人与自然协调一致的优良传统,使民族地区的发展建立在人与自然相协调的基础之上而获得强大的后续力。二是要有意识地适当控制民族地区的人口增长,提高民族地区人口素质,降低民族地区日益超载的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使当代人在创造和追求今世的发展与消费时能为后代人留下发展和创造的平等机会和同等权力。三是要转变生态、发展、消费等方面与时代发展不协调的观念。转变自然资源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传统观念;转变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片面发展观;转变只追求物质享受的毫无节制的消费观念;使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能够协调健康地发展。

上述云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三个方面,是互相联系、互为条件、互相制约又互相促进的,只有全面把握这三个方面又不互相割裂,才能有效地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状况,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发展。

标签:;  ;  ;  ;  ;  ;  

云南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经济社会发展探析_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