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审美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论文,课程标准论文,普通高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制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已经公布,令语文教育界欣喜万分。它与以前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相比,更加突出了语文审美教育的功能。《普通高中浯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在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又说:“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这就明确了语文课程肩负审美教育的使命,肯定了语文审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一部分的重要地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它具体指出在高中语文课程中的审美能力培养的核心所在。
新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从理念到设计,从日标到实施,紧扣“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语文审美教育的目标始终贯穿于语文课程体系之中,成为语文素养的整体形成和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培养审美意识的自觉性
审美意识与一般意识有很大差别,它是人类在审美活动中形成的思想观念,即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的能动反映。就个体来说,审美意识是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个体的人生志趣和社会理想在审美方面的体现。审美意识的培养是语文审美教育的一个基本而重要的内容,忽视或取消了这一内容的语文审美教育是不完整的,甚至会使语文审美教育偏离正确的方向和理想的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在他建立的需要层次理论中认为,审美需要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精神需要,因此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无不体现了人类审美意识的自觉性。语文课程标准关注到学生审美需要的满足,并且注重学生审美意识的自觉性的培养。在必修课程的教学目标中提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语文课程巾特别是文学课程教学中总是通过美的语言,创造美的意境,塑造美的形象来让学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改善学生的性情涵养,也有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二、培养审美情趣的高尚性
审美情趣是人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定势,它可以具体地表现为个体的审美偏爱或选择。因此,对于学生审美情趣评价,应本着“百花齐放”和充分尊重个性选择的原则,但也要认识到低级庸俗、因循守旧的审美情趣是不健康的,不利于个体的全面发展,应当在语文审美教育中强调培养审美情趣的高尚性。
梁启超曾指出:“人生在幼年青年期,趣味最浓的,成天价乱碰乱进,若不引他到高等趣味的路上,他们便非流入下等趣味不可。”(注:梁启超《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转引自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下册第420-421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可以看出,健康的青少年都有爱的自然倾向,但这种审美情趣需要保护和加强,并有待提高和充实。在新课标中选修课程设计的五个系列之中,“诗歌与散文”和“小说与戏剧”尤其注重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诗歌与散文”的首要教学目标是“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而“小说与戏剧”的教学目标是“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戏剧作品(包括影视作品)的兴趣,从优秀的小说、戏剧作品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审美情趣是一种“净化”的趣味,它超越了狭隘的个人功利性,是审美主体在精神上求得的满足。新课标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就是要使学生在对于美的直观感觉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升华,在不同的美学范畴中丰富学生的审美世界。
三、培养审美感知力的敏锐性
审美感知能力是“以对事物的感性特征本身感兴趣为基本特点,并由此而成为审美能力的基础”(注:杜卫《美育论》第183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正如帕克所说,“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注:帕克《美学原理》第50页,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因此,审美活动是以审美的感知为基础,并且,审美感知贯穿于审美活动的始终。可以说,没有审美感知力就没有审美。马克思也说过:“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在语文教学中,就要善于训练学生的审美感官,培养他们对色彩、音韵、节奏、结构等形式因素的敏锐感知力,使学生拥有“绘画的眼睛”和“音乐的耳朵”。
在语文新课标中,注重在审美欣赏中培养审美感知力,也兼顾多方面心理能力的培养。在实施建议部分中提出:“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的建构文本意义。”它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注意对审美对象的形式、结构、样式的直观感受和领悟,不同于一般的智力认识,而是启发学生凭直观去领悟形式中的深蕴,不断完善个体的审美心理结构。
四、培养审美鉴赏力的个性与共性
审美鉴赏力是对所感知、联想和想象的美的事物进行鉴别和评价的能力。它主要“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美丑的识别,还包括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性质的深刻理解,还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类型、形态的领悟与鉴别的程度,并能给予审美评价”(注:杨恩寰《审美教育学》第85页,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由于审美鉴赏不仅需要一定的美学知识、审美素养,还要有一定的审美观念、趣味、理想作为鉴赏的标准,因此和审美感知力相比较,它的理性因素相对突出,是高一层次的审美能力。语文审美教育对受教育者审美鉴赏力的培养,实质上就是有关美的评价概念的输入,将审美活动提升到理性的审美教育中。
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作品是进行语文审美教育的较好媒介,它比其他的对象和美育途径更能有效地影响受教育者的审美心理活动,从而将他们的审美意识由感性上升至理性,得到新的高度发展。语文新课标也充分发挥文学作品的优势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在选修课程的课程目标中明确:“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理解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恰当的评价。”由于审美标准的多样性,导致了审美鉴赏的复杂性,那么语文审美教育在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鉴赏力时,必须结合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联系生活经验、各类知识的教育,以使他们有一个健康向上的审美观,但又要尊重审美个性。审美鉴赏力的高度发展,应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在审美的个性差异中显示审美共性。
五、培养审美能力的创造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把教育的根本任务定位为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并指出这些任务具体包括“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而不放弃把他放在真实生活中的需要;传递文化而不用现代的模式去压抑他;鼓励他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表达方式,而不助长他的个人主义;密切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而不忽视创造也是一种集体活动”(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第204-205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这是对创新教育的较好总结和归纳,对于提高美育活动中审美创造性的培养也有极大的启示。
在新课标中关于选修课程的设计与教学中提出这样的实施建议:“应重视作品的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同时在评价建议中也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重点,注意评价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注重评价学生对作品的独到感受和创造性理解以及批判质疑的能力。在“阅读·鉴赏”的教学板块中富含极强的创造性,真正的文学作品总是常读常新的,给阅读者带来发现的喜悦。如果语文课程中真正将学生作为阅读活动的主体,使他们披文入情,因情悟文,把作品的不确定性和空白处按照自己的个性解读组织起来,以独创性和丰富性来改变“阅读·鉴赏”中简单化现象,那么学生的审美能力将得到创造性发挥,语文审美教育必将充满创新的智慧和创造的乐趣。
综上所述,在语文素质教育中,语文审美教育是课程目标之一,也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必备要素。“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构成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支架,也应当贯穿于语文审美教育的各个部分,语文审美教育要善于运用美育的原理和原则去指导语文教学活动,用美的力量陶冶学生的情操,开发学生的智慧,启迪学生的心志,从而履行语文审美教育的神圣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