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科专业统计学教学的思考

对文科专业统计学教学的思考

一、对文科专业统计学教学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郑云娟[1](2021)在《文科类学术型硕士论文写作困难的归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科类学术型硕士作为研究生中人数比例较多的学术性硕士群体,其教育目标是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具有较高的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理论创新人才,撰写学术论文是文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研究生论文写作技能、专业知识以及创新能力的检验,是硕士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衡量研究生教学质量和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但就目前文科类学术型硕士生学术论文写作情况来看,有不少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论文写作困难,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论文写作困难也是学生、老师、学校、国家及教育工作者致力于共同解决的目标。本研究通过对文科类学术型硕士论文写作困难情况的调查,了解文科类学术型硕士论文写作困难及归因,并针对困难的归因提出优化文科类学术型硕士应对论文写作困难正确归因的对策,希望帮助和改善文科类学术型硕士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了科学问题的提出过程,介绍了研究背景,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和分析;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思路、内容及研究方法;并对本研究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对所用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和凝练。第二部分为文科类学术型硕士论文写作困难及其归因调查,包括调查目的,调查对象,依托韦纳归因理论、借鉴并参考相关已有研究、结合访谈调查数据编制问卷、并对施测问卷进行了检测,最终编制出了适用于本研究的调查问卷《文科类学术型硕士论文写作现状的调查问卷》,归纳总结了文科类学术型硕士论文写作困难现状表征,对文科类学术型硕士论文写作困难归因现状进行了数据统计。第三部分为文科类学术型硕士论文写作困难的归因分析,归纳总结了文科类学术型硕士论文写作困难归因结果分析,分析得出了文科类学术型硕士论文写作困难的归因模式。第四部分为优化文科类学术型硕士应对论文写作困难正确归因的对策,本研究从学生、导师、学校三个层面提出对策,分别是:学生应强化自我管理意识从内部寻求突破;导师应因材施教辅以个性化的指导;学校应开设论文写作课程并优化外部环境。如此才能从整体上帮助文科类学术型硕士应对论文写作困难,从而帮助其论文写作成长,提高其论文写作水平。

王刚,毛杨,罗晓琳[2](2019)在《文科研究生参与科研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科研意愿是文科硕士研究生参与科研实践的前提和基础,对于提升文科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至关重要。本研究以中国海洋大学在校文科硕士研究生为对象,通过研究发现:不同性别文科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意愿强度存在显着差异;制度奖励以及导师状况中的部分变量对文科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意愿均有显着正向影响;科研条件以及科研成果对文科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意愿均有显着正向影响。应通过加强有效的制度激励、创造更好的科研环境、加强导师对学生的针对性引导、着重关注学生的首次科研实践等途径提升文科硕士研究生参与科研的意愿。

彭莹[3](2019)在《文科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制度绩效评价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制度是研究生奖助体系的核心政策,是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自2012年正式设立实施以来,在促进研究生科研投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文科博士生在培养方式上存在特殊性,其科研能力不能完全以学术成果的形式表现出来,而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制度通常以学术成果作为其核心评价标准,忽视了文科博士生“内隐”的科研能力,导致其对文科博士生在提高科研能力、发挥科研潜力方面的激励不足,衍生出学术研究功利化等问题。因此,探讨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制度对文科博士生群体的实施绩效,完善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制度,进而提高国家奖学金制度对文科博士生的激励作用尤为重要。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制度具有两个政策目标,一是奖励学术能力突出的研究生,激励他们今后继续潜心学术研究;二是通过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广大研究生见贤思齐,从而从整体上提高研究生科研水平。通过调查发现,文科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制度奖励目标实现程度一般,获得国家奖学金的文科博士生与未获奖学生之间的科研能力差异不大,且与国家奖学金奖励金额差距不相匹配;文科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制度激励目标实现程度不高,对没有获得过国家奖学金的文科博士生激励作用更低,没有达到激励广大文科博士生努力提高科研学术能力的制度目标;文科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制度满意度整体水平不高,没有获得过国家奖学金的文科博士生对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制度的满意度更低,其中制度设计维度满意度最低。制度的起点是围绕组织的发展目标而制定,目标的落实则需要政策措施加以保障,制度目标的实现受到制度设计和制度执行两方面的影响。为完善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制度,提高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制度对文科博士生的激励效果,可从国家层面和学校层面进行改进。国家层面应加强顶层设计,设置合理的国家奖学金奖励金额梯度,扩大奖励覆盖面;给予高校更大自主权,放宽对高校国家奖学金名额分配的管制;强化激励与约束机制,激发高校工作热情。学校层面应提高制度执行力,健全文科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制度管理体系,以学术引领为核心,制定科学合理的评审指标;改革导师评价制度,调动导师参与积极性;健全后续评估体系,完善国家奖学金评价动态机制。

刘鑫[4](2018)在《文科研究生知识观的异化与复归》文中提出文科研究生知识观是文科研究生认识普遍真理的核心,也是文科研究生塑造理念世界的关键,并对文科研究生自身发展和学术成长产生重要作用。然而,在教育实践中,文科研究生知识观逐渐脱离其应有之义,原本以崇高精神为追求目标的文科研究生逐渐偏离其知识的本源目的和价值,模糊了自身知识观的界限。随之,文科研究生对其知识观本身出现了偏见与误解,或漠视以“理性”为内核的知识观的存在意义,或误解“无用知识”的永恒性价值。人文教育作为指向人的活动,关注人对古老而权威人文知识的理性认识,从而完善人性的生成与人生境界的提升。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越来越强调回归人文教育,人文教育不同于自然科学教育,自然科学的恒定结果引领着研究生追求确定性知识,而人文世界的复杂与变化为文科研究生知识创设了更多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尽管人文领域充满了未知和不确定,但文科研究生面对未知与迷茫时,才更应加深对知识本质的理解。人文社会学科作为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一个集“知”与“慧”为一体的世界,只有兼具“知”与“慧”的世界才能撑起学生的理性与热情。因此,只有在“知”与“慧”的引导下,文科研究生才有可能追寻高深的、永恒的、缄默的知识,从而实现自我发展,这才是文科研究生知识观的应有之义。总之,人文教育的价值取向需要与之相符合的文科研究生本真知识观。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实践中文科研究生知识观异化现象及其危害来考量,还是从高等人文教育的价值立场出发,都引导我们关注文科研究生知识观异化问题,并引领文科研究生知识观复归。按照明确核心概念、分析存在问题、探索导致问题的原因、提出相应措施的研究思路,本研究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文科研究生知识观的应有之义。文科研究生知识观生成应以文科研究生知识为基础,反之,文科研究生知识观对文科研究生学习知识、获得知识、内化知识具有积极意义。本部分首先阐释了人文社会学科的本质,而后区分文理科的学科属性差异、文理科研究生区别及其知识特征差别以说明探究文科研究生知识观的迫切性与必要性。在此前提下,对文科研究生知识本质观、获得观以及价值观三方面进行系统性分析,并结合人文社会学科的恒定属性以及文科研究生知识的特点,最终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解读文科研究生知识观的应有之意:从知识的本质观来看,文科研究生应追求真理;从知识的价值观来看,文科研究生应崇尚永恒主义的知识价值;从知识的获得观来看,文科研究生应注重理性阅读和真实对话。第二部分,对文科研究生知识观异化现象进行现实表征。以文科研究生知识本质观、获得观以及价值观三个维度为基础设计问卷和访谈提纲,从调研中发现文科研究生知识观存在浅薄、低质、工具理性等特征。可从显性向度与隐性向度两个方面归纳文科研究生知识观异化的现实表征。文科研究生知识观异化直接表现在一是文科研究生知识的表层化,即认为显性知识至上而有效;二是文科研究生知识的碎片化,即难以辨别有价值的知识、难以将零碎知识整合。三是文科研究生知识的功利化,即知识符号化显着、创造低劣学术作品。而文科研究生知识观异化间接表现在文科研究生对经典知识的过度诠释以及苛求师生对话达到共识。第三部分,从思维变革、社会环境以及教育评价制度三个方面探索文科研究生知识观异化的原因:首先,文科研究生知识观异化是由于碎片化知识泛滥而催生。碎片化知识铺天盖地席卷而来,文科研究生难辨真知、难成体系,这是其知识观异化的客体制约;其次,文科研究生知识观异化是后现代主义知识观滥觞的结果,后现代主义知识观赋予文科研究生“鲜活”的思维、空洞的观点、虚假的行为,这是其知识观异化的主体制约;最后文科研究生知识观异化是由于功利主义倾向的教育评价制度造成的。评价制度的工具理性诱导文科研究生脱离真知。第四部分,结合对文科研究生知识观异化的现实表征和归因,对其知识观异化提出复归的解决路径:即张扬理性主义知识的价值、营造真实的学习环境以及优化文科研究生考核评价。

钱伟[5](2016)在《文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研究 ——基于A高校硕士研究生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A高校为例,通过对文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指出以A高校为例的文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由以下几个维度所构成:语言表达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语言理解能力以及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个人、导师、高校培养机制、课程与教学因素、科研活动和科研团队以及科研条件和科研环境,并根据相关资料编制出了文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及其影响因素问卷。通过对背景变量的分析,可以发现:科研创新能力在性别上存在着显着差异;而在年级方面,科研创新能力和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在年级上存在显着差异;团队能力在导师指导学生总数上存在着显着性的差异;在导师一周内指导的时间上,科研能力中的语言表达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以及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则存在着显着性差异;而其他方面则不存在差异。在科研能力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上:个人因素与科研创新能力以及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两个维度相关性比较强;导师因素则与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这两个维度相关性较强;培养机制因素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相关性较强;课程与教学因素则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的相关性较强;科研活动和科研团队因素则与科研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的相关性较强;科研条件和科研环境因素对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的相关性较为显着。文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跨专业读研以及读研期间兼职的现象比较普遍;导师对于学生的指导缺乏力度;科研创新能力和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有待提高。为此,我们要正确对待跨专业读研的现象,注重对学生兼职的引导,加强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力度并着重提高其科研创新能力和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

熊会芳[6](2016)在《当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及其培育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的教育内容。提高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更是培养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的重要前提。反思当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在学习兴趣和质疑精神、坚持毅力和仁爱友善、团队精神和谦虚审慎以及坚定信仰和远大理想等方面特别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培养。20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创立的积极心理学,重视从正向的角度研究心理学,认为发现与发挥人的优势与美德是激发个体积极性与提高幸福感的重要手段。这启示我们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必须转换视角,探究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现状,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合理可行的培育路径,从而彰显提高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促进大学生独立健全人格的培养。通过采用孟万金、官群教授编制的《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从全国高校中选取16所不同类型高校,抽取不同专业的500位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获得450份有效样本。运用SPSS20.0对回收样本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由认知、人际、情感、公正、节制、超越六重维度组成,其总体特征一般;(2)学习成绩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认知维度有显着影响;(3)专业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有显着影响;(4)年级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有显着影响,等等。根据当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现状,从积极心理学“六重维度”出发,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路径主要有:变革课程教学,激发大学生浓厚学习兴趣;鼓励创新实践,提升大学生勇于开拓精神;构建交往平台,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智慧;完善评价制度,培养大学生正义诚信品格;鼓励学生积极自我反思,养成大学生谦卑节制美德;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以发展大学生卓越心理品质。

赵利[7](2015)在《美国文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及提升研究》文中提出新知识经济时代下文科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愈加不容乐观,鉴于美国高等教育一直引领世界,独占鳌头,文理学院的发展更是经久不衰。而在当前有关该主题的研究中,国内外各专家学者对就业力、大学生就业力研究较多,但系统研究文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还很鲜见。文章通过对与该研究主题密切相关的期刊论文和报告进行系统分析,得知美国文科大学生凭借就业竞争力即沟通表达和语文能力、分析能力、发现和研究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科技应用能力与科技素养、全球视野和多元文化认知能力,可以成功就业;这得益于美国政府、高校、用人单位以及文科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和协作培养;结合我国文科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取其精华,我国政府可以从政策上提供支持、文科院校可以从课程上进行改革、用人单位可以从技能上提供保障、文科大学生可以从自身进行提升,如此各方共同协作,以真正解决我国文科大学生就业难题。因此,文章以美国文科教育的发展为理论基础,分析美国文科大学生就业传统和前景;参考美国大学联盟AAC&U、美国大学与雇主协会N AC E、美国劳工统计局、哈特研究协会及人力资源与就业管理协会的统计数据,研究美国文科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以及用人单位对文科大学生的雇佣要求;以着名文理学院艾姆斯特学院、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以及哈佛大学人文学院为例,详细研究其文科课程设置,总结美国不同类型的高校文科人才的培养策略。综合分析,得出美国文科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构成、培养策略并提出对我国文科大学生的启示。

陈怡菁[8](2015)在《针对大学文科师范生的高等数学课程改革探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社会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不断发展,在这过程中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与学校课程内容之间的差距已形成尖锐的矛盾,各国的高校都在根据对应用性人才的要求来改革学校课程,因此针对文科师范生提出对文科高等数学课程的改革具有深远并且重大的意义。本研究就针对文科师范生的文科高等数学课程改革提出大学文科师范生为什么要学大学文科高等数学?学习大学文科高等数学对他们有什么用处?大学文科高等数学课程目标应该如何定位?大学文科高等数学课程内容应该如何设置来满足文科师范生的培养需求?为解决这些问题,笔者首先,通过研究文科高等数学课程的发展史,分析学习文科高等数学的必要性以及文科高等数学对文科师范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其次,从培养文科师范生的角度出发,通过比较国内外大学文科高等数学的课程目标以及课程设置,探究文科高等数学的课程目标、内容和设置应该如何定位。再次,对在校文科师范生进行调研,通过对调研数据的统计,以此来分析目前文科高等数学课程开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在充分了解了文科高等数学课程目标、内容和设置中的不足之后,提出对文科高等数学课程的进一步改革措施。主要的改革建议为:第一,该门课程应该作为一门必修课引起重视,课程的目标不再仅仅是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还应该是对数学素养和数学文化的培养和熏陶。第二,根据调研发现课程的开设最主要受到课程、学生、教师这三方面原因的影响,因此应该从这三方面下手解决现有的课程问题。第三,挖掘适合文科师范生未来发展所需的内容,把数学与生活、思维、文化、艺术这几方面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再添加一些与专业课程相关的内容,把数学与专业紧密结合,充分体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

张兄武[9](2015)在《高校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研究》文中指出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转变,我国高校文科本科专业得到快速发展。但是,随着数量与规模的扩张,文科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也逐渐突显。如何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文科本科专业人才,是当前高等文科教育急需解决的现实课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类型、层次和数量决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根据社会对文科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本研究提出文科本科专业在保持培养适量学术型人才的前提下,应坚持应用性改革与发展方向,大力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综合访谈和其它研究结果,本研究认为本科层次文科专业的应用性,既不是广义上的价值性应用,也不是社会生产生活中的操作性使用,而是指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能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具体实际问题。同时,分析总结了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的当代特点、具体表现,以及文科专业应用性的发展历程、主要特征和形成基础。在理论梳理后,本研究利用文献分析、深度访谈、专家咨询、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探索构建了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评价体系。其中深度访谈40人/次,专家咨询5人/次;为获取的依据更为牢固,发放关于如何评价文科专业应用性调查问卷300份,调查对象包括毕业3年以上文科专业毕业生,高校文科专业教师和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以及政府机构、企事业等用人单位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3类群体。本研究认为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可以从就业难易程度、就业结构、就业质量、适应状况、发展前景和转换能力等6个一级纬度,具体包括获得初次就业机会的时间、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薪资福利等20个二级纬度来评价。根据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评价体系,初步编制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状况调查问卷,并对150份样本进行了试测和信效度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800份调查问卷,检测了当前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现状。依据结果评价原则和外部评价原则,本研究选择工作年限为2-6年的文科本科专业毕业生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尽可能包括文科本科专业毕业生可就业的各类型的社会组织。根据调查结果,文科本科专业的应用性程度较理工科专业弱;211大学文科专业的应用性程度相对985大学和一般本科院校要高,而且显着高于一般本科院校文科专业的应用性程度;在文科内部,8个不同学科门类之间也存在差异,历史学、法学和哲学较低。究其原因,本研究认为高校自身在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上存在包括专业体系需要改进、培养过程和教学内容需要优化、师资力量需要提升、评价功能需要强化等诸多问题;同时,在内部管理机制方面也存在没有形成有利于其他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机制、模式和制度。利益相关方在人才培养中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也是造成文科专业应用性不强的重要原因。文科专业应用性的形成受诸种因素的制约,需要一定条件的支撑。本研究提出高校自身应从文科专业体系、人才培养过程、质量评价模式、教师队伍、学科建设、以及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同时,要发挥政府的主导功能,企业等用人单位的主体功能,学生自身的能动性,以及其它社会组织的参与功能。为保证不同利益相关者有效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过程,本研究根据利益共享、责任共担、优势互补等原则,提出了需要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建立健全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制度环境,构建不同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机制。

王艳丽[10](2014)在《文科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国家高层次人才的研究生,其科研创新能力不仅是衡量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指标,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更是抢占未来知识经济制高点的关键。文科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成果虽然不能直接用于生产实践,却间接作用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目前,有关文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研究比较少,已有的研究也主要是对文科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培养途径做出的理论分析或经验总结,实证研究比较少。笔者在收集和分析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视角分析文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通过自编的文科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构成及其影响因素问卷对苏州大学的全日制文科硕士研究生进行调查,探索文科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及现状,比较文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在不同背景变量上的差异,并进一步探讨文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文科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有三个结构维度:创新基础能力、知识创新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2.文科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在不同的人口统计学变量上都有显着差异。3.文科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各维度与各影响因素之间均存在显着的正相关。个人因素和导师因素能够正向预测文科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总分和知识创新能力;个人因素、培养机制和课程与教学因素能够正面预测文科研究生的创新基础能力;个人因素、导师因素和科研环境因素能够正面预测文科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二、对文科专业统计学教学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文科专业统计学教学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文科类学术型硕士论文写作困难的归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背景
        1.制度环境
        2.客观环境
    (三)相关文献综述
        1.论文写作困难研究现状
        2.论文写作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3.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现状研究
        4.研究述评
    (四)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六)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核心概念界定
        2.理论基础
一、文科学硕论文写作困难及其归因调查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问卷
        2.问卷的设计与构成
        3.问卷测试和检验
        4.影响维度的确立
    (四)文科学硕论文写作困难现状表征
        1.文科学硕论文写作现状
        2.文科学硕论文写作呈现的问题
    (五)文科学硕论文写作困难归因现状
        1.个人能力因素
        2.努力程度因素
        3.任务难度因素
        4.外界环境因素
二、文科学硕论文写作困难的归因分析
    (一)文科学硕论文写作困难归因结果分析
        1.个人能力不足导致论文写作困难
        2.努力程度不够导致论文写作困难
        3.论文写作较难导致论文写作困难
        4.外界环境不利导致论文写作困难
    (二)文科学硕论文写作困难的归因模式
        1.文科学硕论文写作困难归因的表现特点
        2.文科学硕论文写作困难归因整体上呈消极归因模式
三、优化文科学硕应对论文写作困难正确归因的对策
    (一)学生要强化自我管理意识从内部寻求突破
        1.学会正确的归因方法
        2.苦练基本功提升研究能力
        3.严格自我管理
    (二)导师应因材施教并辅以个性化的指导
        1.了解学生归因倾向引导其积极归因
        2.因人而异因需而导的个性化指导
    (三)学校应开设论文写作课程并优化外部环境
        1.开设系统的论文写作培训课程
        2.优化外部环境为学生提高论文写作支持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论文类
    (三)其他类
附录
    附录1:问卷调查
    附录2: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文科研究生参与科研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2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2.1 文献回顾
    2.2 研究假设
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1 数据来源
    3.2 研究方法
4 数据分析
    4.1 信度与效度检验
    4.2 文科研究生科研参与数据分析
        4.2.1 文科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意愿及其差异性分析
        4.2.2 制度奖励对文科硕士研究生科研意愿影响的差异性分析
        4.2.3 科研条件对文科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意愿影响的差异性分析
        4.2.4 导师状况对文科硕士研究生科研意愿影响的差异性分析
        4.2.5 科研成果对文科硕士研究生科研意愿影响的差异性分析
5 结语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对策建议

(3)文科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制度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目的
    (五)研究价值
一、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制度绩效评价的研究设计
    (一)理论基础
    (二)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三)研究假设与变量说明
    (四)分析单位与调查对象
    (五)研究方法与工具
二、文科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制度绩效评价实证调查
    (一)样本特征分布
    (二)正式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三)文科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制度奖励目标实现程度统计分析
    (四)文科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制度激励目标实现程度统计分析
    (五)文科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制度满意度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二)讨论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文科研究生知识观的异化与复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五)研究设计
一、文科研究生知识观的应然之义
    (一)人文社会科学内涵及文理科之比较
    (二)文科研究生知识的内涵及特性
    (三)文科研究生知识观的应然之义
二、文科研究生知识观异化的现实表征
    (一)文科研究生知识观异化的显性向度
    (二)文科研究生知识观异化的隐性向度
三、文科研究生知识观异化的归因分析
    (一)碎片化知识的泛滥
    (二)后现代主义知识观的滥觞
    (三)功利主义评价制度的误导
四、文科研究生知识观的复归
    (一)张扬理性主义知识观的价值
    (二)营造真实的学习环境
    (三)优化文科研究生考核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文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研究 ——基于A高校硕士研究生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0.1 研究背景
        0.1.1 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规模逐步扩大
        0.1.2 文科类学术型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以及科研能力日益受到普遍关注
    0.2 研究意义
        0.2.1 理论意义
        0.2.2 实践意义
    0.3 研究综述
        0.3.1 国内研究综述
        0.3.2 国外研究综述
        0.3.3 研究评述
    0.4 研究的主要内容
        0.4.1 研究思路
        0.4.2 研究内容
    0.5 研究方法
    0.6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0.6.1 创新之处
        0.6.2 不足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1 相关概念界定
        1.1.1 科研能力
        1.1.2 文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1.1.3 文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
    1.2 理论基础
        1.2.1 多元智力理论
        1.2.2 人力资本理论
第二章 文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构成要素与影响因素
    2.1 构成要素
    2.2 影响因素
        2.2.1 个人因素
        2.2.2 导师因素
        2.2.3 高校的培养机制
        2.2.4 课程与教学
        2.2.5 科研实践活动和科研团队
        2.2.6 科研条件和科研环境
第三章 问卷的编制与检验
    3.1 调查对象
    3.2 问卷的编制
    3.3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3.3.1 问卷的信度
        3.3.2 问卷的效度
第四章 调查结果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
    4.2 背景变量对文科类学术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响
        4.2.1 性别
        4.2.2 年级
        4.2.3 跨专业
        4.2.4 是否喜欢自己所学专业
        4.2.5 是否兼职
        4.2.6 导师指导的学生总数
        4.2.7 导师一周内指导的时间
        4.2.8 主要经济来源
    4.3 文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与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4.4 文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现状
        4.4.1 文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跨专业现象比较普遍
        4.4.2 文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读研期间兼职的现象比较普遍
        4.4.3 导师对文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指导缺乏力度
        4.4.4 作为科研能力核心的科研创新能力不足,并且学生间差异较大
        4.4.5 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还有待提高
第五章 主要研究结论及建议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对策与建议
        5.2.1 正确对待跨专业读研的现象
        5.2.2 加强对学生兼职的引导和服务
        5.2.3 加强导师对于文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指导
        5.2.4 提高研究生的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
        5.2.5 注重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6)当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及其培育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意义
        1.3.1 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
        1.3.2 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正向乐观的积极品质
        1.3.3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独立完整的健康人格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主要的创新点
        1.5.1 揭示了我国当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现状
        1.5.2 丰富了我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路径
第二章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理论诠释
    2.1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内在规定
        2.1.1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六重维度
        2.1.2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维度的合理性
    2.2 积极心理理论是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立论基础
        2.2.1 关注正向视角
        2.2.2 养成乐观风格
        2.2.3 追求幸福目标
        2.2.4 发展积极品质
第三章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的实证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3.3.1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维度的确定
        3.3.2 采用《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
    3.4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的研究结果
        3.4.1 总体状况和特征
        3.4.2 认知维度特征
        3.4.3 人际维度特征
        3.4.4 情感维度特征
        3.4.5 公正维度特征
        3.4.6 节制维度特征
        3.4.7 超越维度特征
        3.4.8 总体特征
        3.4.9 同一专业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特征
        3.4.10 同一年级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特征
    3.5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研究结果的讨论与总结
        3.5.1 研究结果讨论
        3.5.2 研究结果总结
    3.6 结论
第四章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路径
    4.1 变革课程教学,激发大学生浓厚学习兴趣
        4.1.1 开设跨学科课程
        4.1.2 开展研究性学习
        4.1.3 促进师生课堂互动
    4.2 鼓励创新实践,提升大学生勇于开拓精神
        4.2.1 积极引导课题研究
        4.2.2 大力支持多样化创业
        4.2.3 共同构建创新实践平台
    4.3 构建交往平台,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智慧
        4.3.1 提供优质学习交往平台
        4.3.2 拓宽大学生社会交往渠道
        4.3.3 培养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
    4.4 完善评价制度,培养大学生正直诚信品格
        4.4.1 严格过程评价管理
        4.4.2 树立发展评价理念
    4.5 加强自我反思,养成大学生谦卑节制美德
        4.5.1 提倡反思性学习方法
        4.5.2 促进小组合作学习
    4.6 树立崇高理想,发展大学生卓越心理品质
        4.6.1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性魅力
        4.6.2 激励大学生追求精神卓越
        4.6.3 制定实施个性化成长计划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情况及取得的成果
附录B:《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

(7)美国文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及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社会背景
        1.1.1 国际形势
        1.1.2 国内状况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
        1.3.2 国内研究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与构成
    2.1 文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
    2.2 文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构成
第3章 美国文科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及竞争力分析
    3.1 美国文科大学生的就业状况
    3.2 美国文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优势分析
        3.2.1 根基广延,适应性强
        3.2.2 擅长思辨,自我认同度较高
        3.2.3 长于交际,沟通协作能力强
    3.3 美国文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劣势分析
        3.3.1 缺乏专业技能,导致“结构性失业”
        3.3.2 信息技能不足,培养难度大
第4章 美国文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发展的机会与挑战
    4.1 美国文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发展的机会分析
        4.1.1 选择多样化,社会接纳意愿增强
        4.1.2 新经济时代,“软技能”应运而生
    4.2 美国文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发展的挑战分析
        4.2.1 遭遇就业偏见,处于舆论劣势
        4.2.2 教育成本增加,就业机会不足
第5章 美国提升文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策略与启示
    5.1 美国提升文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策略
        5.1.1 外在保障:政府政策
        5.1.2 质量保障:高校改革
        5.1.3 技能保障:各用人单位
        5.1.4 内在保障:文科大学生自身
    5.2 对我国解决文科生就业问题的启示
        5.2.1 政府的政策支持
        5.2.2 文科院校的课程改革
        5.2.3 用人单位的协作培养
        5.2.4 文科大学生的自我提升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针对大学文科师范生的高等数学课程改革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的背景
    1.2 研究的内容
    1.3 研究的创新点
    1.4 研究的方法
    1.5 研究的意义
        1.5.1 理论意义
        1.5.2 实践意义
    1.6 研究的框架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对大学文科高等数学课程开设的认识
    2.2 大学文科高等数学课程建设现状
    2.3 大学文科高等数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第3章 大学文科高等数学教育在文科师范专业中实施的必要性
    3.1 大学文科高等数学教育的发展史
    3.2 对文科师范专业开设大学文科高等数学的必要性
        3.2.1 大学文科高等数学教育的重要性
        3.2.2 大学文科高等数学教育对文科师范生的重要作用
第4章 国内外大学文科高等数学课程设置
    4.1 国外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目标
        4.1.1 日本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目标
        4.1.2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目标
    4.2 国内大学文科高等数学的课程目标
    4.3 国外大学通识课程的设置
        4.3.1 日本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
        4.3.2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
    4.4 国内大学文科高等数学课程的设置
    4.5 国内外大学文科高等数学的教材编写和使用现状
第5章 大学文科高等数学课程实施的调查研究
    5.1 调研问卷设计和对象选取
        5.1.1 调研问卷的设计
        5.1.2 调研对象的选取
    5.2 问卷调研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5.2.1 信度检验
        5.2.2 效度检验
    5.3 调查结果与统计分析
        5.3.1 文科师范生对文科高等数学课程的评价
        5.3.2 文科师范生的自我认识
    5.4 大学文科高等数学课程现状的原因分析
        5.4.1 课程原因
        5.4.2 学生原因
        5.4.3 教师原因
第6章 针对文科师范生的大学文科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的建议
    6.1 针对文科师范生的大学文科高等数学课程目标改革
        6.1.1 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6.1.2 满足素质教育需求
        6.1.3 满足专业教育需求
        6.1.4 满足数学教育需求
    6.2 针对文科师范生的大学文科高等数学课程内容改革
        6.2.1 课程内容改革的原则
        6.2.2 课程内容改革的措施
        6.2.3 灵活运用大学文科高等数学的网络资源
第7章 研究总结与今后的课题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的局限性
    7.3 今后的课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高校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研究的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对象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二、研究状况的评述
    第三节 研究框架
        一、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二、研究的重点、难点
        三、基本结构
第一章 核心概念和主要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
        一、文科
        二、专业
        三、应用性
    第二节 主要理论基础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
        二、人力资本理论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
        四、诸种理论的相互关系及其在本研究的运用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科专业的改革与发展方向
    第一节 社会需求的人才类型
        一、学术型人才
        二、应用型人才
        三、不同类型人才之间的关系和区分标准
    第二节 本科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
        一、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类型的分化
        二、本科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
    第三节 文科专业应坚持应用性发展方向
        一、理论依据
        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三、文科专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四、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五、国家教育政策规定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的内涵、当代特点与具体体现
    第一节 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的内涵理解
        一、访谈资料的整理
        二、相关研究观点
        三、对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的三种错误理解
        四、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的内涵
    第二节 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的当代特点
        一、针对性
        二、学术性
        三、职业性
        四、技术性
        五、人文性
        六、综合性
    第三节 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的具体表现
        一、专业设置方面
        二、培养目标方面
        三、培养体系与教学内容方面
        四、培养途径方面
        五、师资队伍方面
        六、培养条件方面
        七、质量评价方面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的发展历程、主要特征与形成基础
    第一节 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的发展历程
        一、中世纪的宗教性
        二、文艺复兴至19世纪初期的世俗化
        三、19世纪中期至二战前的初级应用
        四、二战后应用性的多样化
        五、文科专业应用性的丰富
        六、文科专业应用性发展的分析
    第二节 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的主要特征
        一、社会性
        二、制约性
        三、动态性
        四、诸种特征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的形成基础
        一、社会发展基础
        二、学科发展基础
        三、知识、能力和素质基础
        四、多种基础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的现状
    第一节 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评价框架的构建
        一、评价框架构建的理论基础
        二、评价维度的初步选择
        三、评价框架的初步确定
    第二节 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评估问卷的编制
        一、调查问卷的初步编制
        二、调查问卷的质量分析
        三、调查问卷的最终确定
    第三节 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文科本科专业与理工科本科专业的应用性状况比较
        二、文科本科专业与理科、工科本科专业的应用性状况比较
        三、不同类型高校之间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的状况比较
        四、文科内部8个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应用性状况比较
        五、调查结果与讨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的问题与原因
    第一节 大学自身的问题及原因
        一、专业体系需要改进
        二、培养过程、教学内容需要优化
        三、师资力量需要提升
        四、评价功能需要强化
        五、内部管理需要重整
    第二节 利益相关方的困境
        一、学生
        二、政府
        三、企业等用人单位
        四、其它社会组织
        五、多种主体的协调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的改进设想
    第一节 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主要内涵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在高等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
        三、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人才的主要利益相关者
        四、不同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文科本科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意义
    第二节 大学自身的改革
        一、优化文科本科专业体系
        二、改进人才培养过程
        三、改革质量评价模式
        四、加强队伍能力建设
        五、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六、改善管理体制机制
    第三节 发挥其它利益相关方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功能
        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发挥企业的主体功能
        四、发挥其它社会组织的参与功能
    第四节 建立不同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机制
        一、确立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机制的主要原则
        二、建立健全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制度环境
    本章小结
结语
    一、基本结论
    二、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参与的课题和获得的奖项
附录
    附录一 关于高校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的访谈
    附录二 关于高校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如何评价的调查问卷
    附录三 关于高校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程度的调查问卷
    附录四 关于高校文科本科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调查问卷
致谢

(10)文科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政策呼吁
        1.1.2 高等学校不断扩招,研究生教育质量令人堪忧
        1.1.3 文科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迫在眉睫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对象
        1.3.2 样本抽取
        1.3.3 研究工具
        1.3.4 研究思路
        1.3.5 研究假设
        1.3.6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2.1.1 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内涵
        2.1.2 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构成
    2.2 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2.2.1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
        2.2.2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构成
    2.3 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2.3.1 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内涵
        2.3.2 文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构成
    2.4 文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2.5 文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3.1.2 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3.1.3 文科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3.2 文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3.2.1 心理学的视角
        3.2.2 管理学的视角
        3.2.3 社会学的视角
        3.2.4 教育学的视角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问卷编制
    4.1 问卷编制程序
    4.2 问卷项目组成
    4.3 问卷试测和检验
        4.3.1 研究对象
        4.3.2 问卷项目分析
        4.3.3 探索性因子分析
        4.3.4 验证性因子分析
        4.3.5 信度检验
        4.3.6 效度检验
    4.4 问卷的正式施测
        4.4.1 研究对象
        4.4.2 验证性因子分析
        4.4.3 信度分析
        4.4.4 效度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证分析
    5.1 文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现状研究
    5.2 文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差异性研究
        5.2.1 文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在学院上的差异分析
        5.2.2 文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5.2.3 文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在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5.2.4 文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在家乡所在地上的差异分析
        5.2.5 文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在导师是否以教学或科研为工作重心上的的差异分析
        5.2.6 文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在导师指导的三届学生总数上的差异分析
        5.2.7 文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在导师指导频率上的差异分析
        5.2.8 文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在主要经济来源上的差异分析
    5.3 文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5.3.1 文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描述性统计
        5.3.2 文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以及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5.3.3 文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问卷编制阶段的结论
        6.1.2 实证分析阶段的结论
    6.2 建议
        6.2.1 增强创新意识,加强自身素养
        6.2.2 提高导师素质,建设创新型导师队伍
        6.2.3 完善培养模式,保障培养质量
        6.2.4 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式
        6.2.5 改善科研环境,搭建创新平台
    6.3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致谢

四、对文科专业统计学教学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文科类学术型硕士论文写作困难的归因研究[D]. 郑云娟.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2]文科研究生参与科研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J]. 王刚,毛杨,罗晓琳.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03)
  • [3]文科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制度绩效评价研究[D]. 彭莹. 西南大学, 2019(12)
  • [4]文科研究生知识观的异化与复归[D]. 刘鑫. 西南大学, 2018(01)
  • [5]文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研究 ——基于A高校硕士研究生的调查[D]. 钱伟. 青岛大学, 2016(02)
  • [6]当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及其培育路径研究[D]. 熊会芳. 长沙理工大学, 2016(04)
  • [7]美国文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及提升研究[D]. 赵利. 湖南大学, 2015(03)
  • [8]针对大学文科师范生的高等数学课程改革探究[D]. 陈怡菁. 上海师范大学, 2015(11)
  • [9]高校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研究[D]. 张兄武. 苏州大学, 2015(04)
  • [10]文科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王艳丽. 苏州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对文科专业统计学教学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