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烟台城市建设面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旧城更新的双重压力,随着城市空间的扩张,原有城市肌理被逐步破坏,特有的城市风貌正在逐渐丧失。
本次设计的目的在于探索如何维护、延续和彰显烟台滨海城市特有风貌、传承城市文脉、留住城市记忆,同时激发老城活力,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和空间品质。设计重点围绕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展开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和具体方案:一是如何充分体现烟台滨海城市特点,塑造特色滨海城市空间,激发和营造街区活力;二是如何实现对片区内的近代文化遗产、历史街区的保护和传承;三是如何通过存量空间开发实现城市有机、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太平湾码头、滨海公园、古城、区域改造
0引言:
本方案针对烟台太平湾码头地区业态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展开讨论,对其优劣进行分析, 最终以“山,海,岛,城”为核心,确定该地区下一步的业态分布和发展。
1总体概况:
1-1区域位置:太平湾码头在烟台市芝罘区胜利路北面,它南依海岸阜民街,东靠烟台山角, 西有停泊码头,北横防波长堤,是一个屏障四立的港口。再加上港口外面有芝罘岛、崆峒岛、扁担岛等天然屏障,所以港内风平浪静, 面阔水深,是一个优良的港湾。本次城市设计研究的陆地范围东起朝阳街,西至西南河路北沿,南起北马路,北至历新路及沿海岸线,总用地面积约 25.55 公顷。
1-2整体风貌
1-2-1空间结构:(图 1)基地北侧紧邻大海,沿海内部是城市,东北侧耸立着烟台山,烟台山上是该地区的城市地标烟台塔,南侧远远可以看到塔山顶端的三合塔,作为城市的制高点,是烟台“山、海、岛、城”特色的集中体现区。
1-2-2历史文脉:场地东侧以及场地东侧外的朝阳街历史街区内历史文化遗存非常丰富, 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43 处,整体省级文
物保护单位 1 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8 处。
1-3场地周边道路以及重点建筑:
场地南侧紧邻着一个双向八车道 20 米左右的马路 -- 北马路。该马路将南侧的现代化高层建筑和北侧的暂时相对混乱的烟渔红利市场以及废弃的物流仓储厂房割裂开来形成了从渔市看向高楼的严重城市分隔。同时基地西侧有着大型交通枢纽 ---- 烟台站,以及一个烟台港国际客运站。两站之间夹着五层的商业综合体,大悦城。这意味着西侧将是基地内主要人流来向。基地东侧外是如今已经开发的旅游线路海岸路,海岸路以东成了从渔市看向高楼的严重城市分隔。
2太平湾码头片区内部分析
2-1 道路分析(图 2)
由于设计基地呈现东西长南北窄的形态格局,故场地内天然拥有五条南北向街道。东西向街道除了南侧的北马路以外,红利市场内部一条步行的历新路。
关于道路质量,居民区和红利市场内部的狭窄的车行道两侧堆满垃圾,占用了人行道的部分,且匮乏的停车空间让此地区的车辆遍地停车。道路的尺度和高宽比并不宜人。
2-2 区域分析(图 3)
场地内部现有的功能业态自西向东主要为废旧工业遗产区域,烟渔红利市场区,在建施工场地,居民区,近代文化遗产历史建筑区。与此同时出去国家级省级保护建筑之外,我们仍保留了其他部分近代建筑。
3设计思路
此次设计的设计方向是在基地内创造一个充满市民生活气息的滨海市集,保留传统的建筑特色和港口风貌,发掘滨海景观价值和建筑遗产文化价值,为外来的游客和当地的居民提供良好的街道景观和生活环境。创造“山、海、岛、城”之间的的视觉联系,引入现代化综合体激发当地活力。
空间分区上 : 对场地进行更合理的分区,增强各分区之间的联系,同时增强场地与场地外片区的联系;公共空间上:解决停车问题的同时避免对当地景观的破坏,增加公共广场和绿地,充分发挥现有公共空间的优势。对特色的市集加以保留更新,恢复沿海休闲景观;建筑的保护和设计方面:对传统建筑加以修复、保留。拆除或改造破坏街道风貌的建筑,设计建筑的同时考虑传统的形态和色彩。
3-1 整体构架 -- 场地的优势
①码头广场位置优越:
在码头广场向南可以看到塔山,向北能看到烟台山和广阔海面,向西能看到海上城市日落,向东则有大量的传统建筑遗产,是联系各个重要节点的纽带,自身也能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景点。
②渔市的活力:
渔市的市井生活已然是当地一个独具特色的印记,也塑造了很多烟台人的记忆,极具人文价值。
③丰富的建筑遗址:
太平湾坐落着很多传统的老建筑,中式西式都各具特色,还有一片港口工业遗产,加以保护和更新,能充分保留该地的地方特色和历史传统。
3-2 整体构架 -- 场地的问题(图 4)
①公共空间匮乏:
当地分布着大量住宅,但是公众日常休闲的场所很少,唯一的码头广场景观被遮挡,设施单调。
②渔市的不良影响:
渔市环境杂乱,道路拥挤,卫生条件较差,且北侧的渔市完全遮挡了沿海景观。
③居民区的影响:
位于太平湾码头入口前的大片居民区,缺乏地方特色,服务于居民,但对游客没有吸引力。
3-3 设计前期重点设计区域的确立
4. 项目解析
4-1 塑造滨海岸线,打开视觉通廊 ----- 滨海公园,四条绿轴。
对滨海步行区域进行深度改造,将人车交通分流,把滨海地带打造成一个漫游步行系统,打开原先封闭的沿海景观,植入四条绿色轴线,使海景逐步渗透入城市内部,将海与城拉近距离。滨海公园中的草坡为人们提供公共休闲活动场所,提高人们视线高度,以便将远处的烟台塔和近处的海岸线尽收眼底 。同时滨海公园植入亲水平台,让人们充分感受到大海的潮汐变化。
4-2延续城市记忆,统一城市肌理 ---- 滨海鱼市
该方案延续鱼市带给该地区居民的城市意向,采用古老的所城里建筑平面分布肌理, 以线性的方式,合院的组合沿海展开。东西向的渔市同时也连接了场地外西侧海岸线和东侧海岸线,形成了海岸线连续的旅游步行街。为了延续鱼市的活力,在原先单一的蔬果鱼肉的售卖功能中,我们添加了饮食功能, 将鱼市场设计成 2-3 层的低层地域性现代建筑。一层为鱼肉售卖,2-3 层利用良好的屋顶平台和海景,设置餐饮店面。地下一层则为商业购物区域,与南侧的国展中心和酒店公寓地下一层相互联通。
4-3近代文化遗产、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开发 ----- 古镇
设计对古镇进行价值评估,保留所有国家级及省级文保建筑,且对其他有历史意义的建筑进行改造,将古镇打造成一片文化与商业结合的旅游区域,激发当地旅游活力,带动该地区经济发展。古镇由数个公共空间节点外加仿古商业街,文化轴,酒吧街组成。
4-4文化,商业,居住的布局安排 --- 国展中心、酒店、公寓
为保证该地区的经济活力,设计将公寓酒店等短暂性居住建筑植入其中以保证该地区在旅游发展的同时具有充足的人气和活力, 避免夜间空城的出现。同时当地的渔港文化是该地区的特色记忆,为了延续文化脉络, 我们同样在该地区植入国际展览中心(其中国际展览中心保留了部分原先的厂房),民俗博物馆,融绣文化博物馆。从经济文化居住三个方面对当地进行重新考虑,以激活太平湾码头具有历史价值的片区文化。
4-4-1 国展中心,存量空间的开发和重新利用
国展中心保留了部分原先仓储物流厂房,同时增加了现代化的展览空间。南立面上为加强立面延续,在下沉广场上架空中连廊。
4-4-2酒店南向沿街面和北侧沿街面
由于酒店部分为高层建筑,而位于酒店北侧的渔市场则为两至三层的底层建筑。两地块之间道路界面左右高差极为突兀。为了缓解这种不适的尺度,酒店底层商业,采用挑檐,柱廊相结合的形式,形成可供步行的一至两层灰空间。酒店南侧则是连续的商业街, 最终与公寓底商形成连续的商业界面。
4-4-3公寓的考量
公寓地块用地原先为居住用地,以居民楼为主。由于该地区最终目标是打造成具有旅游性质的城市中心商业区,且采访当地居民得知,冬季北侧海风凌冽,他们并不愿住在沿海地带。因此我们计划将长期居住于该地区的居民迁出到内陆,让短期租住的游人有机会看到他们向往的海景。这样当即可以让当地居民避免生活在旅游商业中心的高消费, 又可以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
5城市设计的理念与策略
5-1 街道南北向断面分析(图 5)
街道南北向的断面形成了从北到南逐步升高的总体趋势,最大程度从视线上引入北侧海景。地面层借助底层商业灰空间来缓解道路左右界面大高差的不适,地下层则将渔市街区,国际展览中心街区,北马路以南的街区,相互打通连接。
5-2 场地肌理的设计前后对比(图6)
6.结语
烟台太平湾码头片区作为烟台最具滨海城市风貌,近代遗产文脉,城市市民生活气息的区域,是烟台“山、海、岛、城”特色的集中体现。 城市设计在充分利用现状资源的基础上,从空间感受、特色塑造、文化传承、视觉联系等方面做了系统规划,达到“山、海、岛、城”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太平湾码头 ---- 仙辑
【2】山、江、湖、城共构的滨水区特色塑造 -- 漳州市西湖生态园片区城市设计案例特点分析 _ 郑荣泉
作者简介:南文娟(1997,06-),女,汉族,湖北省黄石市人,本科,单位:北方工业大学,研究方向:建筑学
论文作者:南文娟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1
标签:滨海论文; 烟台论文; 城市论文; 太平论文; 场地论文; 建筑论文; 码头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