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对话_语文素养论文

关于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对话_语文素养论文

关于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对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标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正式颁布,今年9月就要实施。请问2011年版课标出台的背景是怎样的?中小学教师该怎样认识课程标准的功能?

答:课标实验稿早在2001年研制成稿,随后在全国多个省、市、区实验,多种按照课标编写的实验教材投入使用,也就是课程改革。课改推行至今十年了。从2007年4月开始,教育部组成课标修订组,着手修订课标。修订组先对29个省、市、区的课改情况进行大面积调查,征询对课标实验稿的内容及实验结果的各种意见。然后用了近四年的时间,反复调研、学习、修改,数易其稿,最终形成定稿。2011年版课程标准经过十年课改的实验,集思广益,是全国广大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晶,并非少数专家的产品,也不是一般的论著,而是国家的政策性文件,学习时要调整心态,认真钻研,考虑如何实施。

课程标准就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也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依据。教材编写、教学评估、考试命题都应当以课标为依据,以后相关部门对学校进行教学的检查评估,就要以课标为依据,不能另立标准。中考、高考情况如何,升学率多少,都不应当作为检查评估的标准。中考的考试大纲要以课标为依据。课标是有一定的政策约束力的。对老师来说,有了课标,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培养起码达到什么水平,也就有了依据。应试教育仍在发挥其负面影响力,课标的功能就更加重要,它代表正面的力量,对不良倾向起着抑制、抵挡的作用,引导教学往健康的方向走。

课标实施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统的枢纽。课标提出了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十年课改中,我们已经接触和实践过,现在需要总结。课标实施与课改推进是紧密联系的。学习2011年版课标,也是为了深入课改。

有的老师阅读课标,关注的是有哪些改动与自己的教学有关,有哪些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时间如何安排,等等。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抱着这种期待,可能会觉得课标不太“解渴”。因为课标毕竟和教学大纲或考试大纲不同,它是指导性文件,在教学的安排上不可能作很具体、统一、硬性的规定。大家不要因此觉得课标是“务虚”的,与自己关系不大。其实课标不完全“务虚”,即使是所提出的那些新的理念、方法,以及教学内容框架、评价原则,都很切中教学的时弊。我们要通过课标的学习,掌握国家对课程教学设定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这些标准具体体现到各个学段,我们的任务就是实现这个标准。至于如何去教,课标虽有指导性建议,但不是具体方法。教无定法,学校和学生的情况不同,每个老师都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作创造性的发挥。课标不是一根绳子,不是用来束缚大家的,它是动力,激励我们在教学中大胆创造。

课标是面向全国中小学的,是经过科学论证的国家标准,如果学校条件好,稍微超越一点,无可厚非,但不应搞很大的“提前量”。条件差的学校跳一跳也完全够得着,应当努力达到课标的要求。全国的教育不均衡,学校情况不一样,但在这些基本标准和要求上,应当都能共同遵循,课标应当能面向全体学生。

问:课程标准的实施是与课改推进紧密联系的,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颁布,为老师们更新观念、提升教学水平提供了契机,也为课程改革的继续深入提供了动力。请问在这样的背景下,该如何看待前一段课改以及课标实验稿实施的效果?

答:对2011年版课标的颁布,有些老师可能不是那么期盼,也不见得多有兴趣。大家对课标实验稿也有所接触,但现实状况是,课标的实施好像很难,很多学校的课改也是“水过地皮湿”,见不到突出的效果。大多数人并不否认改革的必要,但要真正推进新课程,从自己做起,又感到非常艰难,从小学到高中,越往上走,难度就越大。课改十年了,一些地区和学校我行我素,仍是老一套。最让人揪心的是学生的学业负担减不下来,甚至比十年前加重了。课改在竭力反对竞技式教育,可是“竞技”在不断加重与提前,提前到小学、学前班,甚至“胎教”,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在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成为集体无意识了。一方面是对现下应试教育强烈不满,另一方面又都不敢轻易放弃应试教育。道理上赞同新课程,实际上却又紧张、担心,结果就形成巨大的社会障碍,大家都很无奈。当然,课改以来也有另一种趋向,就是把课标片面理解为颠覆性的东西,不顾实际条件,一味追求课改的形式与声势。强调语文课的人文性,就不敢再提工具性,两者被生硬地割裂开来,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教育课,掏空了语文;强调学生为主体,就死板规定老师不能多讲,课堂教学追求无边的讨论,一堂课下来没有多少“干货”。“花架子”并不可能提升教学质量,反而把新课程的“名声”给败坏了。

课标实验稿的实施的确存在很多问题,十年课改真的很艰难,可以用四个字说明:举步维艰。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课改与课标本身有问题吗?不是。这十多年来,经济发展,但社会财富分配差距拉大,竞争加剧,社会心理紧张。最近十多年大学扩招,本来可以让更多青年上大学,可是竞争反而加剧,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所以,课改提出的那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在这种非常紧张的社会心理面前,被虚化了,很多人认为课改的理念不错,可是在当下难以实施。我们的确应当正视这种现实,看到课标实施和课改推行所面临的巨大困难。但也要看到,老百姓对现行的教育状况是很不满的,他们希望改革,所以课改还是有巨大的潜在动力,势在必行,但不可能再走回头路,只能从长计议,适当调整步伐,坚持下去。

在“举步维艰”的同时,应当有信心,给自己打打气。课改还是取得了显著成绩的。在课程与教学观念上,已经产生大的冲击和突破,像以人为本、重视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注重学生身心健全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式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基本能力培养,等等,这些观念过去也提过,但课标的实施和课改推行,从理论到实践集中强化提倡,使之得到普遍的社会认同。课改激活了对于某些教育根本问题的认识,社会对教育必须改革有了更多的关注与共识,这就是很了不起的一大收获。这次课标修订,经过大面积的调查,征求各方面意见,特别注意把课改中实施并逐步得到认可的那些新的理念和做法,坚持下来,体现出来。经过四年时间修订的2011年版课标,比实验稿更完整、更科学,也更有可行性。学习2011年版课标,应当总结十年课改的得失,树起更大的信心,更稳妥有力地前行。

问:语文是一门主课,在小学与初中阶段到底应当学什么,怎样教,又怎样学,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意见,围绕语文的争议也特别多。请问这次课标修订有没有吸纳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对于一些热点问题,比如工具性与人文性、语文知识、三维目标等,2011年版课标中是怎么表述的?

答:这次课标修订,当然注意到各种争议,吸纳了那些比较切合实际的意见,但更主要的工作,是针对长期以来语文教育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总结这十多年来课改的经验,同时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的总体要求,面向未来,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标准。

这次修订,在如何让核心价值观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这一问题上,下了很大工夫。比如课程性质,2011年版课标明确说明:“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样,就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了。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问题,曾经引起一些讨论。2011年版课标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理念,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更加丰富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促进学生在语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思想观念等方面和谐地发展。

关于语文知识的问题,也是有些争论的。现在老师们受制于应试教育,很注重做题,注重讲授和操练所谓系统的语法修辞知识,这并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而且容易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厌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摆脱对语法修辞等概念定义的死板记忆,必要的语文知识的学习可以保留,办法是随文学习,不必刻意追求系统性。这次修订将原来的附录内容扩充了,增加了关于汉字、拼音、阅读、写作、文学等方面的知识,不过并没有完全采纳将语文知识“细化、系列化”的建议,因为过分细化和系列化,有可能使课程标准显得烦琐,并对教师造成束缚。

还有,就是“三个维度”问题。过去,语文课程基本目标曾经是“语文知识”,后来则突出“语文能力”,关注点集中于语言文字运用的技术层面。2011年版课标则要求关注学生的全面素质,为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系统建立了“三个维度”的模型,包括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能力,是语文课程目标系统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语文课程需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和内容,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2011年版课标强调教学的“三维目标”,但不是每一堂课都要落实三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是长期、隐性的目标,语文教育要靠熏陶,不可能在每一节课内全部落实三维。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必须相对集中,不可能完成太多。要特别注重引导阅读。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理解、感觉、体验、察悟,包括语感,主要靠在大量阅读中去“涵泳”,逐步习得。如果缺少个人的阅读体验与感觉,没有个性化的阅读,而老师讲得太多、太细、太零碎,不见得好,还可能破坏那种“涵泳”的感觉。

问:该如何理解“语文素养”这个核心概念?

答:“语文素养”是课标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核心概念。所谓“语文素养”,是指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

过去语文课一般只讲“语文能力”,比如听说读写能力,现在提出“语文素养”,涵盖面大一些,既包括听说读写能力,又不仅是技能性的要求,还有整体素质的要求。就是说,语文课程在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然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同时让语文教育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优势。

这一切都要特别考虑不是附加的,不是一加一,更不是穿鞋戴帽,而是有机结合,自然而然展开的。比如小学生识字写字,既是一种能力训练,又是一种文化熏陶,还是一种习惯、修养的生成,特别是培养了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所以“语文素养”这个概念,代表一种新的更阔大的教育视野。

有人对“语文素养”的提法可能不太认同,认为还是“双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比较清晰,认为提“语文素养”忽视了“双基”。其实,“语文素养”包括了“双基”。仅提“双基”还不够,而且“双基”也必须根据时代的要求重构。因此,“语文素养”是在“双基”基础上的丰富与发展,而且包括了对“双基”的重构。

“训练”也是一线教师比较关注的。课标倡导的是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所以不再把“训练”作为唯一的教学实施方式和语文课程的核心概念。但这不等于排斥训练,语文学习肯定还是要有必要的训练的。在课标的表述中,“训练”往往包含在新的“语文素养—养成”的课程模型中,这个词没有频繁出现。

老师们阅读课标,要特别关注一些关键词和新的提法,它们包含新的教育理念,应当作为学习的要点。这里略举几种:一是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三是重视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注重积累、感悟、实践和综合性学习,注重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四是遵循语文教育规律,体现学科目标和内容的循序渐进;五是合理地设计课程目标和内容,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

问:2011年版课标有哪些值得注意的亮点?

答:这次修订光是文字修改就有200多处,很多是吸纳大家的意见,让表述更准确、清晰。大家学习2011年版课标不一定要在比对新旧稿方面花精力,更应当关注的是那些亮点。这里略说几处:

一是适当减负。这个减负不完全是学习负担的减少,更是追求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激发兴趣,教学生学会学习。比如小学生的识字写字教学,过去一二年级就要求会认1600-1800字,会写800-1000字。现在减少识字量,改为认识1600,会写800。提倡“多认少写”,希望扭转多年来形成的每学一字必须达到“四会”要求的做法。还请专家对儿童认字写字作了专门的字频研究,从儿童语文生活角度提出先学先写的300个“构形简单,重现率高,其中的大多数能成为其他字的结构成分”的字。这些字应当作为一二年级教科书中识字写字教学的重要内容。

过去对中小学的各个学段应该识、写多少字和哪些字,没有明确的规定,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在选字的问题上也有很大差异。这次2011年版课标新增了“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两个字表,尝试在这方面给出明确的建议。

二是更加重视写字与书法的学习。针对目前电脑化之后,写字能力普遍下降的问题,这次修订特别加强了写字教学的分量,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都有相关规定,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强调书写的规范和质量。明确写上在小学每天语文课都要安排随堂练习,天天练字。

三是阅读教学也有新的理念,那就是强调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阅读的感受,老师应加强指导,但不应当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当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思考。这些话对当前某些教学倾向是有针对性的。

2011年版课标还特别注重学生读书的问题,提出学习语文必须注重读书,注重积累和语感培养,注重品味、感受和体验,注重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为什么?历来语文教学都习惯于围绕本学科的知识点展开,如默写词语解释,讲解“语修逻文”知识点,分析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反复操练读题答题的技法。按照这样的路子,学生记住了许多“知识点”,做了大量的题,可是书没有读多少,积累不足,语感不强,语文水平终究得不到提高。这些年学生不读书少读书的现象日趋严重,为此,2011年版课标特别写上这样一句:“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对于课外阅读量有具体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

2011年版课标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格外关注的。九年要求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包括古代和现代的中外作品。课标列出部分中国古代的优秀诗文背诵篇目,小学到初中,共136篇,其中小学75篇,初中61篇。有人认为这个量大了一些。其实九年背诵这个量,是适当的,绝大多数学生可以达到。

与读书有关的是学生的“语文生活”,包括课外“闲书”的阅读交流、上网、博客、QQ,等等,其实这些都是他们语文能力成长的重要方面,又关系到语文兴趣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形成。课标提倡尽可能在语文课和学生的“语文生活”之间疏通一条通道,那肯定会加倍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读书的习惯。应当看到现在的应试教育是扼杀兴趣的,学生除了课本和教辅,再没有兴趣读书。这是可悲的。语文课改一定要高度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重视并能多少进入学生的语文生活。阅读教学,甚至整个语文教学,都要高度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课标所要求与建议的阅读教学,包括课外阅读,重在养成阅读的兴趣与习惯,发掘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是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益的。如果能从培养一种完善的生活方式这一角度去理解,阅读教学包括课外阅读教学的改革就可能获得新的高度和力度。

四是写作教学。目前有不少学校搞“提前量”,小学一二年级就布置写作文,是不合适的。课标将一二年级定位为“写话”,三年级开始是“习作”,初中才是“作文”。另外强调作文教学一定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现在作文教学那种完全面向考试,只教套题作文、馅饼作文、宿构作文的做法,不但助长假大空的文风,助长文艺腔,对学生的人格成长也是有很强的负面作用的。所以这次课标修订特别注意引导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写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有人认为,因为中考、高考还是指挥棒,课标这些要求虽好,难于实施。例如让学生扩大阅读面,作文“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就很难做到。我们可以反过来考虑:如果连课标都不敢旗帜鲜明地提倡健康的教学理念,那还有什么希望?课标作为国家的标准树立起来,就是标杆,要尽力往这里靠拢。相信中考、高考也会逐步配套改革,指挥棒也可以往健康的方向指挥。比如中考和高考作文命题和阅卷都想办法抑制“假话、空话、套话”,文风就会慢慢好起来。要有信心。

问:与实验稿比较,2011年版课标有哪些变动值得老师们注意?

答:这次修订,还有一些变动值得注意:有的部分原先设定的目标难度过高,这次适当降低了;有的地方需要补充说明,要强调改变烦琐的教学过程和过于理性、抽象的要求;有的地方要修改对“目标”“建议”的表述,力求使各学段目标的梯度和层次及有关表述更加清晰;在“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中,还有必要进一步强调关于语文学习的关键性要求,补充相应的措施和说明,例如强调读书在语文学习和思想文化修养中的关键作用,要求高度重视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对于推荐阅读书目和诵读篇目也需要作一定的调整和补充。

针对目前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某些新的偏差,课标也有意提示纠偏。如阅读教学中“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及“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等等,就明确要求改正和防止。

这次语文课标修订,希望在语文教育思想、课程目标、内容方面能为小学、初中语文教学提出基本的要求,也提出一些具体的实施建议。总的是要尽量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往素质教育靠拢,同时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特别注意激发兴趣,保护儿童天性,使之学会学习,这样也许可以更好地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为学生打好三个基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的个性生与人格打好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这“三个基础”也是新的提法,对语文课性质与教学总体目标有简练到位的表述。

问:这些年实施“一纲多本”,出版了多种语文教材。2011版课程标准对于教材编写也提出了一些建议,比如提出教材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选文要文质兼美,有典范性,还要给地方、学校、老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等等。该怎样理解这些要求,下一步的教材修订工作该注意些什么?

答:这些提法都是有现实所指的。现在的教材普遍不够重视教学梯度,有些教材很“说教”,都应当改一改。一纲多本的教材有的很不错,但多数都是为了通过审查赶着编的,研究不够,一味求新,比较仓促,也比较粗一些。2011年版课标公布之后,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科书将全国统编。我觉得不一定按照课标“依葫芦画瓢”,课标改动多少,就补充多少,还是要从实际出发,认真调查总结一下使用情况。有两点应当注意:一是选文还是要重视经典性和适合教学。有些当代的文章好读,学生也有兴趣,但经典性显然不够,或者不太适合教学,不一定选。经典性非常重要,那些沉淀下来、得到广泛认可的作品,才有资格进入课文,因为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对文化的尊严感。有些传统的选文,虽然经典,可是不太适合中学生学习,也不一定要选。

还有,教材的结构也要充分考虑到教学,各个单元要重点突出,单元与单元之间衔接也要注意由浅入深,不断积累提升,反复落实基本训练。可以说现在所有新出的教材都往人文素质教育靠拢了,有的靠拢但并没有脱离语文教学规律;有的就可能走得过远,把语文的含量稀释了,甚至把教学秩序打乱了。所以还是要注重教学规律。篇幅要控制一下,内容过多,课时有限,很多老师还习惯固守着教材,不敢有一点儿遗漏,这就使得课时紧张的问题更显突出。好的教材应当留出老师与学生的空间,多一点弹性。在2011年版课标指导下,教材编写还是要守正创新,既要听取各方面意见,吸收中外教材编写成功的经验,又要沉得住气,不搞颠覆性改动,毕竟还要考虑教学的连续性,以及一线老师如何使用。现行的教材大多是实验教材,是为目前正在开展的课程改革而编写的,允许有个实验过程,其长短得失,应当在广泛调查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去总结。那种动不动把现下的教材视为“垃圾”,甚至鼓吹要“对抗语文”的颠覆一切的思路,以及“翻烧饼”的做法,是不可行的,不能解决问题,还可能制造混乱。这几年关于语文教材的争论一轮又一轮,最后沉淀下来的东西好像不多。

问:一些老师接触课标之后,认为很多理念都是好的,但在高考、中考仍然是指挥棒的情况下,“好东西”都很难实施,课标是“可爱而不可行”。您觉得这种担心有必要吗?

答:老师的担心有一定根据。十年课改,的确阻力很大,有的进展不明显,甚至倒退了。很多老师明明知道应试教育那一套不合理,摧残学生,但面对现实,特别是高考、中考这个巨大的现实,又无可奈何,不敢也不能放手去实施课标的理念与方法。合理的不能做,不合理的逼你做,老师们陷于人格分裂的痛苦之中。但我们不应当丧失信念与信心,要看到,虽然教育界乱象丛生,应试教育仍然大有市场,但起码有一点很明确,整个社会都已经对这种状况强烈不满,渴求改革的呼声是空前的。课标的颁布与课改的实行,不是“拍脑袋”,是有巨大的现实基础的,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对课标与课改也许会有这样那样的意见,但极少人会反对其宗旨与大方向。课标是“向善”的,我们应当支持,要有信心。十年课改尽管成效不大,但已经让全社会形成改革的共识,而且把教育界的困扰和矛盾激活。

教育状况的根本改革需要整个社会配合,从体制上改。这种改革成本很大,需要较长时间解决,应试教育一时是很难消除的。对此我们要有思想准备,但也不必把教学中存在的一切问题全都归咎于体制,自己可以着手改革的空间是大的。每个老师都最好问问自己,如果一时间体制未改,大局未动,我们是否就随波逐流或束手待毙,面对当下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我们能做些什么。我曾在一些场合说过,不要抱怨,不能等待,还是承认现实,着眼长远,从我做起,点滴做起,对不合理的教学行为,能改一点是一点。如果是有水平的老师,应当可以做到既让自己的学生考试考得好,又不至于把他们的脑子搞死。这需要一些平衡,平衡也是改革,是前进。没有必要认为课标与课改都是“可爱而不可行”的。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理想的事业,我们还是认真学习课标精神,积极支持课改,把那些“可爱”的东西逐步转化为教学行为吧。

标签:;  ;  ;  ;  

关于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对话_语文素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