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哈佛演讲》到“七#183;一”讲话——学习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重要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哈佛论文,重要思想论文,江泽民同志论文,以德论文,讲话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德治国”是江泽民同志在中国迈入新世纪所提出的一个治国方略。这个思想理论,早在1997年11月1日江泽民同志的《哈佛演讲》中就已跃然纸上,得到充分与完美的体现。今年的“七·一”讲话再次重申了这一重要思想。江泽民同志《哈佛演讲》全篇闪耀着“以德治国”的思想光辉。通过学习和研究江泽民同志的《哈佛演讲》,我们可以认识到:“天人合一”是德之源;“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是德之本;“爱好和平”是德之兴;“独立自主”是德之制;“团结统一”是德之成;虚心学习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思想、科学、技术和文化成果,是德之柄。所有这些,综合起来就是“以德治国”之纲领。通过学习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是先进的传统文化的当下体现,是振国威、扬国魂的精神支柱。我们高兴地看到,“以德治国”如春风杨柳,已经在中国的大地上荡漾。这预示着中华民族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始,预示着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创新、重建的开始。
一、“天人合一”是德之源
《哈佛演讲》充分体现了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的宏纲大略。江泽民同志在《哈佛演讲》中指出:“早在公元2500年前,中国人就开始了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活动,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1]这不能不令人联想到《周易·系辞》中的话:“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所谓“神明之德”,就是“天人合一”之德。这表明,“天人合一”是德之源。令人深思的是,《周易》产生的时代,正是社会转型时期。代表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以及大多数人民群众利益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将德与技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即表明“德”包括发明和创造,包括发展经济与开拓市场,包括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简而言之,德与技是携手同行的,是融为一体的。
天与人合一,德与技同行,有源方有德,有德则有技。列祖列宗,圣圣相传,清芬世守,盛德日新。在这个生生不息的背景上凸现的两个最引人注目的浮雕是老子和孔子。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论语·子罕》曰:“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宪问》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令人深思的是,从尧舜到文武,再到孔子,前后相随,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德与技同行是当时德的最高标准。孔子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都是技艺。老子之书明标“道德”,而多谈天象。故司马迁有良史之才,而自言作《史记》之旨在于“通天人之际,达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李白是诗人之雄,而《上韩荆州书》中,盛赞其“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可见古人深论人间道德而盛谈天上变化,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深邃思想。
西方学者对天人合一、德技同行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极为推崇。例如,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的巨著《中国科技史》的大部分取材于道家。俄罗斯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惊奇于《老子》、《中庸》,称其极为深刻。他主持翻译了《墨子》。《墨子》的主要内容是“上同”于天,“兼爱”于人,其中所存科技资料也最为丰富。其实,《老子》、《中庸》、《墨子》诸书,讲的都是“天人合一”的大学问。故其精诚可以动远人,明德足以照异国,而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佳话。
中国的太极阴阳图是“天人合一”宇宙观的典型表现形式。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其《历史研究》中对全世界各个文明体系作了全方位的探讨,而选择中国的太极图作为其思路的象征。在《文明的起源》这一章中,汤因比历述了斯宾塞、黑格尔、圣西门、恩贝多克利等一系列西方哲人用各个不同的语言所表达的宇宙中两种力量更迭的律动,从而推崇中国的《太极图》来说明全世界26种文明的兴亡盛衰、退隐和复出。他引用了德国歌德的《浮士德》的诗句来说明中国的太极图。“生命的洪流,行动的风浪,我在其中,上下浮沉,左右飘荡。生生化化,一个永恒的海洋。一个穿梭般的来往,一个热烘烘、红通通的生长。我工作在轰鸣的时辰机抒上,为一个最高存在织造生动的衣裳。”爱因斯坦说:“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令人惊奇的倒是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都做出来了”。为什么能做出来呢?奥秘就在于中国人的发明和创造有“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作为思想的主要源泉。丹麦科学家波尔是20世纪的伟大科学家,他率领的哥本哈根学派为原子物理和创立的量子力学作出了重要贡献。1947年丹麦政府决定授予波尔级别很高的勋章,波尔亲自设计的中心图案,就是中国的“太极图”,以象征性的方法表示并协性。以上种种现象表明,现代西方科技精英们都在向中国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倾斜和靠拢。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引了马克思的一段话:“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这说明,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西方世界还没有产生出这一门科学。但是,马克思科学地预见到了在未来世界将产生这一门科学。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重视和研究这一重大课题。在这里有必要提醒的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天”是包括整个自然界在内的。故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人已经为“天人合一”科学思想的出现至少酝酿了4500年。随着包括基因研究在内的世界高新科技的发展,将进一步证明“天人合一”宇宙的科学性。
江泽民同志访问英国时,曾到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题写了陆游的诗句:“明窗数篇在,长与物华新。”意味深远。李约瑟曾经为一个问题所困扰,这就是中国的科技曾经领先于世界,为什么工业革命不在中国发生?这个问题甚为复杂,而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15世纪以来,中国的学风是天人相隔、德技相离,学者们或治学于书斋,发名山之空论;或求名于试院,作华士之文章。总之,他们都谈人而不谈天,讲德而不讲技。即,他们只谈人事,而不谈自然;泛论道德不明科技,从而离开了德之源,技之本。失其源则学术沦为断汊绝港,不能与自然造化相通;失其本则学士成为呆子庸人,不能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其结果是压抑了人才的成长和使用,阻碍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总而言之,违背了“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传统,违背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升时期的生机勃勃的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的传统;也违背了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江泽民同志的《哈佛演讲》首标“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提纲挈领,正本清源,恢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青春。这足以启聋震聩,觉世牖民,顶天立地,继往开来,力挽过去500年来的颓风,创造未来千年的新局。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再次重申,“三个代表”的要求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2]其实,我们探究“德”的本来面目,追溯德的起源,就会豁然开朗,江泽民同志所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正是“天人合一”之“德”的集中表现和最高境界,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创新和发展;也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学习、研究和贯彻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的思想,是一次新的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一次马列主义的学习运动。德有大德小德之分,邓小平提倡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江泽民同志倡导的“三个代表”思想;今天中国政府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制定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方针政策,都是大德之德。其余之德,都是从这个源泉流出。一言以蔽之,德源于“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将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新的思想武器。
二、“自强不息”是德之本
江泽民同志在《哈佛演讲》提出:“我们的先哲通过观察宇宙万物的变动不居,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变革创新、努力奋斗的精神力量,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结果。近百年以来,为了摆脱半殖民半封建的历史境遇,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奋发图强的斗争。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首先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并把中国建设成为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今天,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我国人民坚定不够地实现改革开放,在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这段话表明,“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赖以生存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的德之根本。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须臾离不开“自强不息”的精神。
《周易》乾卦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之首。中国素有研究《易经》的历史传统,各个时代的学者对此卦的注解有千千万万,其中,以文天祥的中状元的对策最具代表性。他在这篇对策中对“自强不息”进行了深刻、全面的阐述。他说:“天地与道同一不息;圣人之心与天地同一不息;上下四万之宇,往古来今之宙,其间百千万变之消息盈虚;百千万事之转移阖辟;何莫非道。所谓道者。一不息而已矣。道之隐于浑沦,藏于未雕、未琢之天。当是时无极太极之体也。自太极分而阴阳,则阴阳不息,道亦不息。自五行又散而五行,则五行不息,道亦不息。自五行又散而为人心之仁义礼智刚柔善恶;则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穹壤间生生化化之不息;而道亦与之相为不息。然则道一不息,天地亦一不息。天地之不息,固道之不息者为之。圣人出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亦不过以一不息之心充之。充之而修身治人,此一不息也。充之而致知以至齐家治国平天下,此一不息也。”
文天祥在文章中还说:“言不息之理者,莫如《大易》,莫如《中庸》,《大易》之道,至于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而圣人之论法天,归之‘自强不息’”。《中庸》第十九章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周子通书》说:“诚者,圣人之本也”。所谓诚者,就是天之道,所谓天之道,就是《周易》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上经典著作对“自强不息”的深刻阐述,充分说明“自强不息”是“德”之本。
生生不息是大自然的客观规律,春华秋实是大自然的生命之歌。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原动力就是“自强不息”的精神。一个人要改变自己的环境和命运,一个民族要不断地发展壮大自己,一个国家要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都是发扬这种精神,不断地拼搏奋斗。
贪图安逸,追求享受,目标短浅,可能丧失“自强不息”的精神;闭关锁国、妄自尊大,自满自足、不思进取,可能丧失“自强不息”的精神;妄自菲薄,自暴自弃、崇洋媚外,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他人的身上,也可能丧失“自强不息”的精神。同样,违背大多数人民的意志,违背社会和历史前进的规律,违背自然和客观发展规律,也会丧失“自强不息”的精神。
“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仅是一种勇往直前的拼搏,一种坚毅顽强的意志,一种永不自满的决心,一种始终如一的奋斗精神;更重要的是:要有新知识、新科学和新思想的接受力,要有了解自己、了解世界,了解历史、了解未来的洞察力和信心力,要有把握全局、把握社会前进方向、把握历史发展趋势的驾御力,要有高尚纯洁、清正廉洁、洁身自爱的自律力,要有科学的、全面的、旺盛的创造力。因此,怀抱“自强不息”精神者才会智勇双全,才会有远大的目标和正确的方向,才会有旺盛的创新活力。
中国现代历史上一切彪炳千秋的丰功伟绩都是“自强不息”精神的经典杰作。艰苦奋斗,谦虚谨慎;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自强不息”精神的永恒血液。江泽民同志在《哈佛演讲》中指出:“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和变革创新精神在当代的集中体现和创造性发展。”[1]这种当代的“自强不息”精神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传统精神是一脉相承的。而且,今天“自强不息”精神的内涵比前人的更丰富、更成熟、更具活力。这是因为,今天中国“自强不息”的目标是十分宏伟的,也是十分明确的,这就是分三步走,在本世纪50年代,把中国建设成为世界上的现代化强国;“自强不息”的手段和方式是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发展的,这包括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文化教育;“自强不息”的理念基础是创新和发展的,也是十分科学的,这就是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三个代表”思想是我们今天“自强不息”的方向所在,力量所在,灵魂所在。中国这个历史巨人凭借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将变得目光深远,思想敏锐,知识丰富,行动快捷,力量无比,前程远大。今日正是东方巨人真正崛起之时。
三、和平、自重、团结、学习是德之用
(一)“爱好和平”是德之兴
《周易·咸》曰:“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论语》曰:“礼之用,和为贵”。
上述思想是中华民族关于爱好和平的最早表示方法。江泽民同志在《哈佛演讲》中指出:“我国先秦思想家就提出了‘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思想,反映了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希望天下太平、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在“七·一”讲话中,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提出:“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时代的潮流。”并庄重承诺:“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愿同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渴望发展、向往进步的国家和人民携起手来,争取实现一个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共同推进历史的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2]“爱好和平”是以德治国的具体应用。人与人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都要讲究和平友好。特别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平友好,尤为重要。家和万事兴。只有和平,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民族才能兴旺发达,国家才能繁荣富强。
(二)“独立自主”是德之制
《周易·系辞》曰:“巽,德之制。”又曰:“巽以行权”。《周易·巽》曰:“象曰,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
江泽民同志在《哈佛演讲》中把独立自主视为立国之本,在“七·一”讲话中又指出,“中国共产党将在独立自主、完全平等、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政党、政治组织广泛交往,加强合作,促进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国家关系的发展。”[2]“独立自主”最关键是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和神圣不可侵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浴血奋战几十载,就是为了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民主共和国。建国后近30年的曲折探索,终于由邓小平同志开启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条独立自主之路。独立自主是我党重要的致胜法宝,亦是中华民族豪迈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所在。
(三)“团结统一”是德之成
《周易·萃卦》“象曰,萃,聚也。顺以悦,刚中而应,故聚也。”聚,就是团结的意思。《周易·系辞下传》曰:“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尚书·咸有一德》曰:“德唯一,动罔不吉;德二三,动罔不凶。”“一”就是统一、团结的意思。
“团结统一”是江泽民同志在《哈佛演讲》中阐述的一个重要思想。以德治国的一个重要任务和目标就是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江泽民同志在“演讲”中对团结统一的内容、结构、历史传统、思想基础、原则一一作了论述,在“七·一”讲话中又对这些思想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这个内容就是56个民族的团结和统一以及国家领土的完整。这个结构就是区域自治,包括港澳台的自治和民族地区的自治。这个传统就是从古至今的团结统一的传统,虽有暂时的分裂,但团结统一始终是主流。这个思想基础就是用中国传统文化来维系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这个原则就是平等、团结、互助。其中最重要的是以中国传统文化来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统一,这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和团结统一实践上的重大突破。
(四)虚心学习世界先进的科学思想和文明成果是德之柄
《周易·系辞》曰:“谦,德之柄也”。《周易·谦》录曰:“谦,享。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
江泽民同志《哈佛演讲》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谦虚谨慎、虚心好学的泱泱大国的风度。在“七·一”讲话中,江泽民同志深刻地指出,“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应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2]虚心学习世界先进的科学思想和文明成果,是今天的“以德治国”之柄。对怎样学习世界先进的科学思想和文明成果,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一个最好的、最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这就是“兼取众长,以为己用”。凡是好的东西,凡是有用的东西,都可以、而且应该为己所用。这种方法,大而言之,顺利地解决了中学和西学的争论;小而言之,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一个便捷的舟楫。这是因为,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密集的时代,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学习和掌握全部的科学文化知识,只能博兼众长,有选择地吸取精华为己所用。
纵观江泽民同志的《哈佛演讲》和“七·一”讲话,全篇洋溢着“忠以尽己,恕以及人”的德范,而忠恕是世界上古今中外一切德行的总纲。中华民族道德高厚,蕴藏深邃,惜知德者鲜,知音者稀;江泽民同志的《哈佛演讲》和“七·一”讲话谈高深之德行,旨远辞达,易知易从,行见风动四方,知德者众,知音者多。道德乃法律之根本,法律乃道德之保障。在“七·一”讲话中,江泽民同志提出“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2]以德治国,以法治国,法德兼治如鸟之双翼,中国必将如鲲鹏振翅大展宏图。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必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