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课学生核心素养及培养途径研究
王培娜
摘 要: 新课程标准实施,教育部对中学政治课学生核心素质培养提出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过程中能够立足学生发展实际需要,从教学目标导向与学生成长需要两方面同步出发,丰富传统单一文化课程教学形式,提升政治课程教学的育人作用。本文在高中政治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简要阐述了中学政治课程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内容,并论述了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相关策略,旨在分享教学经验,促进政治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 中学政治;核心素养;培养途径
近年来,市场经济发展以及世界一体化进程加快,各个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注重专业能力,更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在此背景下,我国加快素质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标准推行,对当前中学政治学科教学提出培养核心素养的要求。政治课程学科素养的培育主要是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文化知识教育和德育教育同步为主线,全面深化落实素质教育的内容,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政治课程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政治课的有效教学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因此,广大政治教师必须加强对政治课程核心素养培养方式方法的研究,从而真正培养中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社会发展提供综合性人才。
一、 中学政治课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相关概述
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应以学生身心发展为基础,培养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良好素质与能力。新课程教育背景下,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应当遵循“既重知识,也重能力,更重价值观培养”这一理念。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含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4个部分内容。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学科最根本的任务。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和理性认同,使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在大是大非面前能有基本的政治判断,例如,能反对“台独”“港独”,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等等。政治认同是其他素养的内在灵魂和共同标识;科学精神,不仅包含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体现的求真务实思想,同时也包括坚持真理、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等精神,使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科学精神是达成其他素养的基本条件;法治意识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等的方式提高学生法治意识,在获得基本法律认识的同时,使学生自觉遵法、学法、守法、用法、护法,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公共参与,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责任担当。公共参与意识的培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具备一个良好公民意识的同时还应当在公共参与活动或场所中表现出良好集体主义精神,乐于为人民服务,积极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是其他素养的行为表现。高中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发展的接班人,养成良好的公共参与意识和素养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 高中政治课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途径研究
(一) 强化教师思想重视,革新教育理念
“思想决定人的行动。”为了更加有效提高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首先,提高广大政治教师要提高对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视,从而转变其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教育工作的引领者,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政治课作为德育课程、五育之统帅,对学生进行本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死、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关键的作用。因此,只有广大的政治教师本身加强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视,才能真正提升核心素养的培养质量和效果。教师加强对这方面的重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才能激发学生对政治教学的兴趣,才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 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在政治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与教学实践的需要,与时俱进地融合素质教育理念,积极创新教学方式,丰富传统课堂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效率与质量。在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中,只有立足于学生学习的需要,不断革新教学方式,才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的同时,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增强学科核心素养。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来增强核心素养的渗透教学。
1. 情境学习法
②设置窄趾板加内趾板结构。由于趾板设置在坚硬、不易受冲蚀的弱风化岩层上,其宽度采用设计水头的1/10~1/20,并且应满足施工灌浆要求。大坝右岸趾板边坡较陡,如按常规趾板宽度设计,开挖边坡最高超过100 m,石方开挖及边坡支护的工程量大,增加了施工难度,且运行期高边坡风险性大。对趾板结构进行了初步优化,采用4~6 m宽的窄趾板加内趾板结构形式,既满足渗径要求,又降低了边坡开挖高度和减少了开挖量。
农田水利的资金投入部门多,必须打破部门界限,将中央财政、中央固定资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农村地区土地整治、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现代农业发展基金及产粮大县的奖励资金、烟草和糖业部门配套资金等,凡是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以县为单元,以规划为依据,以项目为载体进行整合,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同时政府要建立财政投入增长机制,保障基本财政投入逐年增长,并加大涉农银行金融机构对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的信贷力度。
3. 热门影视剧赏析法
如在讲解政府的权力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政府官员以及普通群众的角色扮演,通过主动参与与分享自身感受相结合的形式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课程内容。同时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公共参与意识与法治意识等等。
在满足远景新增110 MW负荷需求及单台机组或柔直单极的备用容量情况下,从投资费用F最低的角度出发,建立考虑1回80 MW容量的柔直和天然气供电方案的整数规划模型如下:
例如设置情境来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以典型法律案例为背景,构建思辨情境,增强法律教学内容的现实感、真实感和生动性。同时,让学生在思辨中碰撞观点,明晰法理知识,提高解析法律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增强政治认同、法治意识。
2. 角色扮演法
4. 时政热点解读法
互联网思维强调形成开放式、扁平化的关系,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平台思维具有内在一致性。当前,教育平台多样,各类在线教育平台提供更多免费的、切实满足学生需求、具有更好教育体验的产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可以从平台思维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在更宽广的视野中寻找思维灵感,结合相关教育主题,打造高校育人新平台,整合实践、文化、服务等育人体系,聚合多边育人载体。依靠平台建立互动体系,实时反馈教育效果,不断迭代更新教育方式和内容,完善教育工作体系,实现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平台模式的变革。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思想、新理念层出不穷,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和民族观,必须将知识教育与时政教育相结合,才能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与法治意识。定期的时政新理论解读会、课前的新闻发布会等形式的时政解析活动,能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做理论的信仰者,感知时代变迁,做时代的奋斗者。
利用热门影视剧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用理性科学的视角剖析社会热点,回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政治认同。如在欣赏电影《我不是药神》精彩片段后,引导学生探讨:如何评价主人公程勇的行为?他应不应该被判刑?学生从法律和道德等角度对案例进行分析,在理性与感性的冲突中,在义与利的交着纠缠中学会理性看待,同时也为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提供了生动鲜活的借鉴。犹如,赏析电影《流浪地球》,让学生感受不同于好莱坞电影的“家国情怀”“乡土意识”,传递呵护家园、保护地球的生态价值观。观《哪吒之魔童降世》,思考人生价值的内涵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以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政治认同与公共参与意识等。
5. 高考题解析法
高考题作为对学科核心思想与方法的考查手段,最能体反映考生学科思维品质和学科素养。而研究、解析高考题及其变式,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通过解析高考题,研究其中的理论逻辑、现实逻辑,揣摩出题者意图,领会其中蕴含的科学思维方式,并运用到观察和描述世界,分析和解决问题上来,帮助学生把学科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我们从表3中可看到,在中国与中南半岛开展文化外交的过程中,中南半岛各国在地缘环境和文化影响力两大因素的作用下可形成五种可能的行为类型:
三、 强化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的融合,深化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了验证真理的正确与否,教师必须走入生活进行调查研究,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首先,就日常教学而言,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试着从多个角度对热点事件、身边事进行深度剖析,在核心素养指导下设置多种问题预案引发学生的追问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如在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章节时,可以组织学生对当前年轻人消费水平及消费观念进行调查。可以选择年轻人较多的地方如创意园区、商场等地方,以问卷调查或是直接访谈的形式进行调查。然后对问卷和访谈记录进行整理、分析得出当前年轻人消费特点以及消费方式中存在的问题。问题总结出来后,教师不要急于解决,而是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探讨:“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避免盲目消费?”小组探讨过程中,教师不要过多的干预,只需要从旁指导,避免学生探讨方面偏离即可。最后将各小组的观点进行总结,从而让学生真正体会正确消费观的优势,从而自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又如,讲授《政治生活》中参与民主管理章节时,可以组织学生进社区、体验“小小社区管理员”角色,感受基层群众自治的点滴,加深对课程的理解与运用。再如,组织学生探访本地的物质文化遗产遗迹、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制作过程并动手制作等活动,可以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文化生活》中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根据不同模块的内容,设计接地气的实践活动,能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的政治认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团队协作的公共参与意识、遵纪守法的法治意识等。
四、 总结
政治课程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是一项长期系统的教学工作,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立足学生学习发展实际情况,以课程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教材教学为媒介,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德育教育的质量,将德育教育与文化教育进行有机的融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周秀娟.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路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7).
[2]兰花.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探讨[J].考试周刊,2018(A5).
[3]陆茜.基于核心素养的时政教育[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7).
[4]洪少帆.公共参与三部曲[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7).
[5]梁海峰,张新颖.观热门影片 育学科素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7).
作者简介: 王培娜,福建省泉州市,福建泉州实验中学。
标签:中学政治论文; 核心素养论文; 培养途径论文; 福建泉州实验中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