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富裕”的瓶颈_家族企业论文

三代“富裕”的瓶颈_家族企业论文

“富”过三代的瓶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代论文,瓶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家族企业并非过渡角色

在所有的企业组织形式中,家族企业最为常见,最饱受争议——有人说,家族企业形式原始、效率低下,做不大、干不长;也有人说,家族企业最具活力、最有贡献。那么,事实究竟是什么?家族制企业组织形式果真“做不大、干不长”,为什么又会普遍而长久地存在呢?

“家族企业”并未out(出局)。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家族制仅仅是和企业发展的初期相适应。采用家族制经营和管理的企业,难以有效利用人力资源;在管理上,存在先天不足,难以适应市场竞争和社会发展。从长期来看,家族企业要么被市场淘汰,要么转化为采用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公众企业。按照这种逻辑,家族企业在整个经济中,扮演的角色应当不重要,充其量是一个过渡角色。且慢!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据《财富》杂志统计,全球500家大型企业中,有175家是家族企业。

——美国GDP中,50%是家族企业创造,就业同样有50%家族企业。

——欧洲各国中,前15大家族控制上市公司的比例,均在20%以上。比利时、法国等国家,比例甚至高于30%。

——亚洲国家和地区中,韩国家族企业对GDP的贡献是48.2%,中国台湾是61.6%,马来西亚是67%,菲律宾、印尼等国的比例也都超过了50%。

——中国内地非公有经济中,家族企业至少占到了90%以上。

数据清楚地告诉人们,家族企业在整个经济中,非但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过渡角色,而是一支绝对不容忽视的经济力量。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么多企业放着“更有效率”的职业经理人制度和公众融资不用呢?

家族企业四大有利因素

首先,家族企业能够解决经理人的激励和忠诚问题。在企业经营中,最令企业家闹心的问题是什么?恐怕是自己的经理人不和自己一条心。一方面,企业家担心经理人的激励问题,怕他们工作不努力;另一方面,他们更担心经理人不忠心,背叛自己。在中国当下诚信较为缺乏、职业经理人制度不太健全的环境下,企业家对于忠诚问题的忧虑可能会更多。经理人掌握着巨大的企业内部、外部资源,一旦发生背叛,将会影响巨大;更糟糕的是:在现今环境下,企业家对这种情况,缺乏有效应对方法。

当年“新东方”二当家胡敏出走,创立“新航道”,和老东家俞敏洪竞争的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出走之前,胡敏在新东方基本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离开时,不仅带走了新东方最精干的教学团队,还带走了包括教材版权等在内的一大笔核心资源。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俞敏洪对于胡敏的出走,不能给予任何有效的惩罚,胡敏手中握有大量新东方的股份,他在离开后还能每年从新东方领取大笔分红。

其次,家族企业内源融资的重要渠道。从资金的来源看,融资可以分成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种。一般来说,相对于外源融资,内源融资的成本更低,也更容易获得。在企业发展初期和关键的转型时刻,内源融资是企业发展的最重要渠道,企业家向自己的家族成员募集资金,显然是内源融资的重要形式,家族成员在企业中拥有相应的股份和权利,正是保证这种融资成功的关键。

美国学者哈罗德·詹姆斯在《家族企业》一书中,曾经记述德国哈尼尔家族的企业“好希望”,在19世纪欧洲经济危机中的遭遇。当时,好希望是对外融资的股份化企业,外部资金占了企业资本的绝大部分。在经济危机中,钢铁需求锐减,好希望的业绩表现不佳。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急需通过投资来实现技术升级,以减少成本、挤出利润。在此关键时刻,家族成员纷纷解囊相助,最终保住了好希望。

再次,家族制的组织形式,有助于维护自己的声誉。在有关企业的经济理论中,有一个著名的“声誉”理论:对于企业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拥有财产,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企业的声誉。只要声誉在,企业就能够青春长存。那么,究竟在什么组织形式下,管理者会更加注重维护企业的声誉呢?有趣的是,大多数来自家族企业的丑闻,限于家族成员的恩怨情仇、绯闻八卦,极少数来自损害企业的声誉。

非家族制的企业中,无论经理人、普通员工,很难对企业有这种感情。当他们发现某个损害企业声誉,却能给自身带来好处的机会时,就无法抵挡机会的诱惑。在家族企业中,经营者们做的企业就是自家的,如果做不好,就是败自己的家,他们有什么理由不使出十二分的力气,来维护企业的声誉呢?

最后,家族企业更有利于内部协调,运作成本相对较低。即使企业成员发生矛盾冲突,可以通过内部协商解决,避免引入第三方监督造成成本过高的情况发生。再加上在家族观念的约束下,信任度一开始就能达到一定水平,过程中的监督成本也相对较低。决策者与管理者均为家族中人,信息的传递极为快捷,在遇到问题时,可以及时处理,无须请示汇报,甚至“边吃晚饭边开董事会”。由于是利益共同体,不存在相互猜疑,避免了不必要的内耗。

突破富不过三代之人才瓶颈

社会上,对家族企业“富不过三代”的说法:“一代创业,二代守业,三代衰败。”根据美国布鲁克林家族企业学院研究:家族企业,70%未能传到第二代;88%未能传到第三代,只有3%的家族企业,在第四代及以后还在经营。麦肯锡咨询公司的研究得出类似的结论:所有家族企业,能延续三代的只有15%。从理论上,一大批学者都认为:在家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很难克服人才利用,规模扩张等障碍,壮大和发展很困难,寿命很难持久。

事实上,家族企业“富不过三代”的魔咒,不是不可打破。企业家找到家族企业的“长寿基因”,可能活得更有活力、更为长久。关键在于突破人才瓶颈和规模瓶颈。不少学者认为:家族企业用人唯亲,从而排斥能人治理。尽管这种“用人唯亲”,本身可能是理性的。从长远来看,如果企业不把有才能的人放到重要岗位上,它的发展也会受到很大影响。人才从何而来?一是“请”,二是“造”。

所谓“请”,就是聘请职业经理人来打理企业。从欧美经验来看,这种方式在家族企业的传承中最为普遍。事实证明:职业经理人和家族所有者之间,也能融洽相处。欧美的成功,建立在发达的职业经理人市场,良好的社会信任环境。我国的社会信任环境欠佳、职业经理人市场有待发展,企业家采用职业经理人制度时,可能在培养信任、设计和经理人之间的权责关系上,花更多功夫。

所谓“造”,就是从企业家的家族中,培养出可用之才。相对于职业经理人,家族成员在激励和忠诚方面,更令企业家省心,这是“造”人才相对于“请”人才的优势。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培养一个成功的经营人才,绝非易事。不少家族企业,实行了接班人计划,早早地把未来接班人的培养,提上议事日程。培养一批潜在接班人,建立一套家族内部竞争制度,可能更为可取。

把握“时”“空”突破规模瓶颈

相对于突破人才瓶颈,突破规模瓶颈的思路比较直接,那就是要突破简单的家族内源融资,向社会获取资本帮助企业成长。当然,在走向社会融资的过程中,家族企业将会面临一个难题,即在股权稀释的条件下,怎样才能保证家族对于企业的影响力。要保持家族对于企业的持久影响,可能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合理选择外部融资的时间,二是要合理安排股权比例。

家族企业要做大、要突破规模瓶颈,必须借助公众融资,这不等于说要急于求助于公众融资。事实上,企业家想让自己的家族在股权被稀释后,依旧对企业产生持久影响,就要让非家族的股东认识到:家族的价值。这就要求企业家在家族控股阶段,先做强企业、做出口碑,之后再选择大规模的社会融资。

除了理性选择外部融资之外,合理安排股权比例也很重要。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对企业的控制权,很大程度上和股权相关。一定量的股权比例,是保证家族对企业控制的重要条件,至少在家族企业走向公众化的初期,家族应当保证对于企业的控股。在随后的阶段中,通过分步推进的方法,扩大外部资本的比例。在渐进的过程中,家族可以获得较多的时间,培养外部股东对家族的信任,建立家族对于企业的持久影响。

在中国目前的国情下,家族企业将会长期普遍存在。国际上大量的事实也告诉我们,只要企业家设计一整套合理的方案,突破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人才、规模等瓶颈,家族企业就可以实现长期经营。我们应该对家族企业报以更多的宽容,而不是更多的挑剔。

标签:;  

三代“富裕”的瓶颈_家族企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