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产业协同成熟度分析与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熟度论文,县域经济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839(2006)02—0099—07
县域经济产业协同成熟度是某个县域产业协同发展水平高低的风向标。县域产业协同成熟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本文仅从产业结构中的就业结构、资产结构和产值结构之间的协同来分析研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运用产业协同成熟度这个工具,可以比较县域不同产业发展的状况,为决策者对不同县域实行适宜产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一、县域经济及其结构特征
县域是区域的一种特定形式,是县行政区划范围的区域,县行政区域的多种经济活动交织而成的经济有机体。县域经济结构是完整产业结构意义上目前我国同胚区域系统的最小单位。
1.县域经济系统的空间拓扑结构特征
运用图论、拓扑学和群论中的相关理论我们就下列结论进行分析:
结论1:任何区域经济结构都是同态的。
结论2:完全同构的区域经济结构是不存在的。
结论3 :县域经济结构是完整产业结构意义上目前我国同胚区域系统的最小单位。
从结论1我们可以得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展范式;从结论2我们可以得出任何区域经济发展都有区别,需要分别加以研究;从结论3我们可以得出研究县域发展,尤其是县域产业结构在发展中的作用,对其他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2.县域经济系统的分形结构特征
1984年,美国数学家芒德彼特(B.Mandebrot)提出分形理论,来描述貌似不规则、琐屑的空间几何结构,指表面无规则,混乱且复杂多变,但局部与整体具有相似性的体系和系统。
县域一方面是上一级区域的生成元,另一方面是它下一级区域的整体分形系统。相似性有层次上和级别上的差别,级别越接近,相似程度越好,反之,则愈远愈差,当超出一定范围时,则相似性不存在。在区域系统中,县域与上级区域系统的相似性很好,但至乡、镇时上一级区域系统的相似性已经较差,村一级基本可认为与县域及以上的区域系统无相似性,这也使县域经济发展在研究和实践上有很大的意义。
分形是系统的内在属性。正是由于分形的存在,区域系统从微观到宏观,局部到整体,有序到无序,低级到高级,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层次、结构、功能和信息上的自相似性,这样,我们可通过研究较简单的系统来了解复杂的系统。县域系统与上级区域的自相似性良好,但元素和结构却简单得多,因而是研究区域发展的基本单元。
二、产业结构相关概念界定
产业结构,主要是指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① 县域产业结构是指县域内各产业的组成状态和发展水平以及产业间的生产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各产业之间在生产规模上的比例关系,直接涉及的是结构均衡问题;二是指各产业之间的联系或关联方式,直接涉及的是结构高度与效益问题。本论文重点考察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之间在生产规模上的比例关系。
县域产业部门的产值结构、资产结构(资本在部门的配置)和就业结构,是县域产业结构表现的不同侧面。
产值结构是指各产业产值之间的比例关系,产业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产值结构变化。一个县域产业的兴旺与衰退,往往伴随着该产业产值在整个区域总产值比重的增加与减少。
资产结构是指资本在产业部门中的配置比例关系,重点强调固定资产结构。我们知道,一产业结构的生产能力主要由该系统的固定资产结构决定。如果要在更深的层次上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就必须从生产能力的储备转移到对生产能力结构的调整。
就业结构是指社会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各领域的分布、构成和联系。② 本文中的就业结构是研究劳动力在县域各产业部门的分布、构成和联系。
产业结构决定了就业结构和产值结构,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就有什么样的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但就业结构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在一定程度上它又反作用于产业结构的其他方面。生产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说需要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产业结构的变化不仅仅要求生产资料形态的变化,而且要求就业结构与之相适应。产业结构的不断高级化必然要求就业结构的不断高级化。
许多学者在对区域产业结构优化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往往把关注点更多地放在了产值结构和资本结构中,即重点研究资本结构对于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作用,把产值结构中工业所占份额比重作为衡量经济发达与否的标志,而忽视了就业结构的相对独立性。
从协同学的角度看问题,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相比较属于快变量,其对整个结构的转换比就业结构这个慢变量的作用小得多。日本学者阿久津孝志断言,根据一个国家的就业结构可以判断该国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甚至于该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但产值结构的变动与就业结构的变动也并非是一一相对应的,从总的变动趋势来说,产业结构的变动在先,就业结构的变动有滞后的特点,但就业结构的变动有时也快于产业结构。
三、县域经济产业协同成熟度模型
为了分析就业结构、资产结构和产值结构之间的协同成熟度以便评价县域经济产业协同成熟度,拟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灰色关联分析是一种重要的系统分析方法,以灰色关联度作为系统主行为因子与相关行为因子关系密切程度的相对标志,灰色关联度是事物之间、因素之间关联性的“量度”,它通过从随机性的时间序列中找到关联性,从而为因素分析、预测的精度分析提供依据,为决策提供基础,为主要因素的判断提出方法途径。目前,它已在社会、经济、科技、农业、工业、生态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县域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中,就业结构、资产结构与产值结构之间相互作用,不断变动。通过计算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固定资产形成额比重之间的灰色关联度,我们可以对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固定资产形成额之间关联的紧密程度进行研究,判断出某一产业的产值比重是与该产业的就业比重关系密切,还是与该产业固定资产形成额比重之间关系密切。当发现某一产业的产值比重与该产业的就业比重、资产比重严重背离时,就需要结合县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以促进产值结构、就业结构和资产结构的协同发展,从而推进县域产业协同成熟度的提高。县域经济产业协同成熟度模型表示如下:
第一步:给出原始数据参数列
第四步:分别求两个层次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第五步:代入公式求关联系数
∈(0,1)为分辨系数
第六步:求关联度
四、县域经济产业协同成熟度实证分析
山东邹平县是全国百强县中增速最快的县之一,在分析山东省邹平县产业协同成熟度时,我们按三次产业分类法对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资产结构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将产值比重作为参考序列,将劳动力从业比重和固定资本形成额比重作为比较序列。
由于统计资料有限,我们以1991年为起始点对第一、二、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与劳动力从业比重和固定资本形成额比重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同时,通过研究表明,虽然改革开放始于20世纪70年代,但邹平县各产业的产值比重从90年代开始才有了明显的变化,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不断上升,相继超过第三产业,因此,从1991年开始对山东省邹平县各产业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资产结构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并不会对分析结果造成太大影响。
1.第一产业协同成熟度分析
山东省邹平县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就业比重与固定资本形成额比重如表1所示。
表1 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劳动力从业比重和固定资本形成额比重数值表
年份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第一产业产值比重 0.46170.3039 0.28870.3628 0.3447
0.3425 0.3298
第一产业劳动力从业比重
0.90150.8959216 0.8917828 0.8842605 0.877001 0.8617286 0.8615906
第一产业固定资本形成额比重
0.176253 0.087714
0.065115 0.057786
0.05327 0.051138
0.043634
年份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第一产业产值比重 0.309 0.25
0.22370.193 0.16263 0.138761
第一产业劳动力从业比重
0.877966 0.8720241 0.8553611 0.8015356 0.75987 0.6658908
第一产业固定资本形成额比重
0.054798 0.039843
0.031982 0.029861
0.018593 0.029005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邹平统计年鉴计算,其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的数据按当年价格计算。
按照灰色关联度求解步骤进行计算可得,
由此可以判断出邹平县在1991—2003这13年中,与投入第一产业的劳动力相比,第一产业产值的变化与投资的关系更大。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第一产业生产效率低,劳动力存在严重剩余
2003年,邹平县第一产业劳动力从业比重为66.58%,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为13.88%,这意味以全县近70%的劳动力创造了不到15%的GDP,同比计算,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社会水平的1/5左右,相当于第二产业的1/10左右, 相当于第三产业的1/20左右,第一产业的生产效率极其低下。
(2)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不足
由图1可知, 邹平县第一产业固定资产形成额的比重一直低于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更是远远低于第一产业劳动力的从业比重。同时,第一产业固定资产形成额的比重一直远远低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固定资产形成额的比重。但通过灰色关联计算可知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动与第一产业固定资产形成额比重的关系更大一些。这意味着,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着不足,加大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是提高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即促进第一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有效途径。目前邹平县的第一产业由于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因此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同时,也应加强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使第一产业的生产向着高级化迈进,进一步加大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将对第一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的作用。
图1: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劳动力从业比重和固定资本形成额比重图
针对第一产业存在的问题,应当加大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建设现代化农业;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优化第一产业就业结构。
2.第二产业协同成熟度分析
山东省邹平县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就业比重与固定资本形成额比重如表2所示。
表2: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劳动力从业比重和固定资本形成额比重数值表
年份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第二产业产值比重 0.2778
0.40820.44640.43370.41950.404 0.404
第二产业劳动力从业比重
0.04609 0.047542 0.05047
0.04564
0.050581 0.062268
0.065802
第二产业固定资本形成额比重
0.490634 0.491072 0.491189 0.526272 0.532824 0.580085
0.506325
年份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第二产业产值比重 0.4195
0.467 0.49480.523 0.554084 0.601282
第二产业劳动力从业比重
0.051081 0.059698 0.072602 0.124598 0.16892
0.269723
第二产业固定资本形成额比重
0.446538 0.568009 0.713752 0.685936 0.755568 0.740327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邹平统计年鉴计算,其中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的数据按当年价格计算。
按照灰色关联度求解步骤进行计算可得,
由此可以判断出邹平县在1991—2003这13年中,与投入第二产业的劳动力相比,第二产业产值的变化与投资的关系更大。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第二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在20世纪90年代初,邹平县基本上还是属于农业县,1991年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为46.17%,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为27.78%。到1992年,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首次超过了第一产业,1992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为30.39%,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上升为40.82%。从图2中可以看出,从1992年开始,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逐步上升,到2003年,第二次产业的产值比重达到了60.13%,在三次产业中占有绝对优势。由此可以看出,从90年代开始,邹平县的第二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已经从农业县转变为工业大县。由灰色关联分析可知,影响第二产业产值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投资的增长,因此,可以判定正是高水平的投资带动了第二产业的快速增长。
(2)第二产业的发展基本上属于投资拉动型
从图2中可以看出, 第二产业固定资本形成额的比重一直高于第二产业产值的比重,且一直远远高于第二产业劳动力的从业比重,因此从生产要素投入的角度来看,资本的投入远大于劳动力的投入。这与对第二产业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资产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的结果也是一致的。
3.第三产业协同成熟度分析
山东省邹平县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就业比重与固定资本形成额比重如表3所示。
表3: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劳动力从业比重和固定资本形成额比重数值表
年份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第三产业产值比重 0.21280.26050.2879
0.26490.20350.25350.2662
第三产业劳动力从业比重
0.052385 0.056536 0.057747 0.0701 0.072418 0.076004 0.072607
第三产业固定资本形成额比重
0.333113 0.421214 0.444696 0.415942 0.413906 0.368777 0.450041
年份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第三产业产值比重 0.27150.283 0.2815
0.284 0.283286 0.259957
第三产业劳动力从业比重
0.070953 0.068278 0.072037 0.073866 0.071208 0.065386
第三产业固定资本形成额比重
0.498664 0.392148 0.254266 0.284202 0.22584
0.230669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邹平统计年鉴计算,其中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的数据按当年价格计算。
按照灰色关联度求解步骤进行计算可得,
由此可以判断出邹平县在1991—2003这13年中,与第三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相比,第三产业产值的变化与投入第三产业劳动力的关联更大。结合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和资产结构的数据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第三产业发展缓慢
1991年邹平县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为21.28%,到2003年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为25.99%,13年间仅增长了4.71个百分点。由灰色关联分析可知,在1991—2003年邹平县第三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第三产业产值的变化与投入第三产业劳动力的关系更大,而由图3可以看出,虽然固定资本形成额的水平在这一阶段振荡很大, 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但第三产业劳动力的从业比重一直稳定在一个很低的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第三产业的产值增长缓慢且平稳,而不会出现大的起伏。
图3: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劳动力从业比重和固定资本形成额比重图
(2)第三产业的投资效果有待提高
从图3可以看出,第三产业的固定资本形成额比重在1991—1999 年均高于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同时,第三产业的固定资产额形成比重一直远高于第一产业的固定资本形成比重,甚至在个别年份超过了第二产业的固定资产形成额(1998年)。但由于第三产业产值的增长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关系不是很密切,因此,投资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用,第三产业的产值一直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徘徊。在邹平县将来的发展中,提高第三产业的投资效果,将成为带动整个第三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加快改造提升传统第三产业的过程中,要以资源重组与整合为切入点,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现代经营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加快改造步伐,着力提高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服务水平和运营效率,搞活经营方式,增强发展活力,进而提高资本投资效率。
中国经济在向城市经济侧重近20年后,正进入向县域经济侧重的阶段转换,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县域经济大发展的时代。县域经济是多经济成分高度混合的经济,是工与农、城与乡结合的经济。如何通过全方位的创新,缩短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一般过程,消除发达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形成的负面影响,关键在于正确把握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阶段,大力提高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县域产业协同成熟度是衡量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指标。通过运用产业协同成熟度这个工具,可以比较不同县域产业发展的状况,为决策者对不同县域实行适宜产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收稿日期:2005—01—29
注释:
① 苏东水主编:《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23页。
② 姜渔、党晓捷、姜洪著:《中国就业结构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页。
标签:县域经济论文; 资产结构论文; 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第一产业论文; 邹平论文; 第二产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