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江口中心小学 315504
【摘要】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所以需要深入地学习和研究。因此,只有立足于国际课程开发沿革的趋势,从本土资源和学生实际出发,以“开发”-“筛选”-“利用”的演进层次为支点,做到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重构乃至不断改进和利用,才得以真正彰显语文教学的生命力,张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推动其现代学力的培养。
【关键词】语文课程资源;校本开发
当前的语文教学,课本内与课本外,课堂内与课堂外,学校内与学校外,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仍然高墙阻隔,相互分离,关心读书的现象还是十分严重的,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切实地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一代新人,就必须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概言之,就是要树立大语文观,挖掘与利用母语环境资源,让学生在大语文环境里学习语文,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图: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建设流程
我们比照借鉴了国际教学改革,建立了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机制(如图1),并结合所在地区的历史与文化积淀,人口素质,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积极开发和利用多种多样的母语课程资源,密切学校与社会、家庭的沟通与联系,以优化语文教育资源配置,提供学生尽可能优越的成长环境。
一、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
语文课程应植根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所以,语文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如生活教材、知性教材、表达教材和技术教材),拓宽语文学习和语文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不同方法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相互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1.自然性资源开发
“关心自然”是人类发展的重大主题,宇宙万象是语文课程取之不尽的源泉。语文课题应让学生保持对大自然的好奇,发展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让他们在了解和认识自然世界的过程中感到兴奋和满足,从而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由此产生对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感。
2.社会性资源开发
“关心社会”也是人类发展的重大主题,历史车轮是语文课程源头活水的印迹, 语文课题以认识社会为主线,沿着“家庭——社会—祖国——世界”的思路。为了塑造社会主义社会的合格公民,让学生从小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3.人文性资源开发
“人文关怀”更是人类发展的重大主题,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类文化“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语文学习不仅是提高语言能力,它还关系到人格的塑造。如今全球化运动和科学教育的过分强调,使得华人地区的人文教育倍受冲击,因而更应通过同古今中外的人的对话,重构价值观念,重建信仰。
二、语文课程资源的筛选
从当前我国语文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凡是有助于创造出学生主动学习和和谐发展的资源都应加以开发和利用。但究竟哪些资源才是具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语文课程资源,还必须通过筛选机制的过滤才能确定。
语文课程的总取向——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是语文课程面向何方的抉择,它规限着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运行航道。如开发素材性语文课程资源,必须反映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社会发展需要、学生综合语文能力发展需要、语言文字的整合逻辑和师生的心理逻辑。
为使母语环境资源的筛选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还应必须考虑主体的适应性,尤其考虑特定学生对象的特殊情况和教师群体情况,给他们较大的机动时间和自主空间;给他们更多的发言权和自主权。
三、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
教师是语文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该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社区、家庭的课程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增强他们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语文教师要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包括模拟情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从学校母语、社区母语、家庭母语、网络母语环境资源的利用,为学生的学习拓宽途径,激发兴趣。
今天的教科书已经不仅仅是学生课桌上的书本,如何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与教学资源,是课程教材编制面临的新的重大课题。唯其开放的语文课程以学生的语文生活经验和成长需要为依归,把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强调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密切语文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既强调语文教育的生活意义,又强调语文生活的教育意义。这样的语文课程必然是开放而充满活力的。
参考资料: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与辅导 》 杨再隋 编著
(2)《教育资源建设与思考》吴廷 著
(3)《语文教育展望——学科教育展望丛书》 钟启泉 主编
论文作者:黄昱晖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8年6月总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31
标签:语文论文; 语文课程论文; 资源论文; 母语论文; 学生论文; 社会论文; 语文学习论文; 《成长读本》2018年6月总第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