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磊
贵州省六枝特区塔山办事处卫生计生院 553401
【摘要】目的:分析腹股沟疝通过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研究在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接诊的80例腹股沟疝手术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运用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运用无张力疝修补术,而后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效果上的差异。结果:在手术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长上,观察组均少于对照组,p<0.05;在复发率上,观察组为0%,对照组为10%,p<0.05;在并发症率上,观察组为10%,对照组为55%,在术后止痛剂使用率上,观察组为5%,对照组为22.5%,p<0.05。结论:腹股沟疝通过无张力疝修补术可以有效的提升手术恢复速度,减少复发和并发症,同时降低术后疼痛感,提升治疗舒适度。
【关键词】腹股沟疝;无张力疝修补术;复发率;并发症
腹股沟疝属于外科常见疾病,一般手术治疗的关注问题主要集中在少创伤,操作便捷,少疼痛和恢复快等需求。相较于传统的有张力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由于运用生物材料置入,从而有效地减少修补处组织的张力,提升治疗效果,减少复发率和并发症率,在临床广泛开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在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接诊的80例腹股沟疝手术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为34例,女性为6例;年龄范围为21岁至68岁,平均年龄为(45.3±1.4)岁;病程时长为1至9年,平均为(4.2±1.1)年;其中斜疝为29例,直疝为11例;观察组男性为35例,女性为5例;年龄范围为23岁至69岁,平均年龄为(43.7±2.1)岁;病程时长为1至9年,平均为(3.8±1.3)年;其中斜疝为31例,直疝为9例;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运用无张力疝修补术,其中分为疝环填充和平片修补方式。其中平片修补方式采用硬膜外麻,做疝囊高位游离到颈部做结扎,将多余疝囊做切除,将补片制作后后置入到精索之后,进行合适圆孔制作将精索从中穿过,将补片有效的超过内环口外的2cm做覆盖,将可吸收线做补片的间断性缝合,与腹横肌弓状缘、腹股沟韧带和联合腱做贴合。充填方式将患者腹外斜肌腱膜做切开,分离组织后将疝囊找到,如果疝囊较小,做疝囊高位游离到颈部同时做回纳;如果疝囊大,在于内环相距3cm位置离断疝囊,同时在远端做疝囊旷置,将近端疝囊游离到高位,运用荷包缝合法后做疝囊的回纳。在内环做补片填充,同时与腹横筋膜做稳固缝合,在补片置入到精索之后,同时与附近组织做间断性缝合,做好止血后放回精索,做组织缝合[1]。
对照组运用传统疝修补术,采用硬膜外麻,在腹股沟做长为6cm的斜切口,将组织分离后充分暴露腹外斜肌腱膜和外口,同时做其深部的游离。在提睾肌和联合肌腱间做解剖,在精索中将疝囊做打开,同时做疝囊的分离一直到其颈部,做疝囊的高位荷包结扎,对腹股沟管管壁做修补与加强。
所有患者术后要进行3天的抗生素使用。
1.3 评估观察
评估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长、手术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长、术后镇痛剂使用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等情况等。并发症主要集中在切口感染、阴囊水肿、切口疼痛和尿潴留。
1.4 统计学分析
将采集的数据经由spss17.0统计学软件做分析,计量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卡方检验,同时以p<0.05作为组间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评判标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结果
表1:两组患者在手术各指标上的差异
分组 手术时长(min)手术出血量(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h)住院时长(d)
对照组(n=40)38.5±5.4 36.2±4.6 3.5±0.8 7.2±2.3
观察组(n=40)25.5±3.724.6±4.4 2.5±0.7 4.3±2.0
注:两组对比,p<0.05
表2:两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的差异
分组 切口感染 阴囊水肿 切口疼痛 尿潴留 并发症率
对照组(n=40)2(5.00)4(10.00)12(30.00)4(10.00)55%
观察组(n=40)0(0.00)2(5.00) 1(2.50) 1(2.50) 10%
注:两组对比,p<0.05
在手术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长上,观察组均少于对照组,p<0.05;在复发率上,观察组为0%,对照组为10%,p<0.05;在并发症率上,观察组为15%,对照组为55%,在术后止痛剂使用率上,观察组为5%,对照组为22.5%,p<0.05。具体请如表1和表2所示。
3 讨论
无张力疝修补术是上世纪80年代后兴起的腹股沟疝修补技术,而随着技术不断提升,合成生物材料在使用的安全性和效果上不断提升,该技术的运用逐步的高效和使用广泛,可以有效的消除传统疝修补术所存在的有张力弊端。其方式在手术设计上更为合理,可以符合腹股沟管自身的解剖与生理特点,手术操作更为便捷,容易把控;手术的创伤性小,手术出血量少,术后恢复更快速,同时少并发症和少复发。而在手术中需要将解剖组织做充分的暴露,做好细致的探查和修补,要保证补片所能覆盖的范围以及位置的准确性。手术中需要对腹股沟的解剖结构做清楚的了解,降低组织的牵扯,从而有效地减少对神经组织的损伤,进而减少术后并发症。如果疝囊较大,应该采用中间横断,而后做近端的分离,从而降低渗出与剥离面,有效的降低术后水肿与血肿的发生[2]。手术中操作应该精细化,运用可吸收线做缝合,降低组织排异,此外要做好无菌操作,运用抗生素做抗感染预防。手术适应群体较广,可以运用在复发性、双侧性、巨大型、复杂性以及各种腹股沟疝,即便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也可以适用,在老年患者中应用也较为安全可靠。因此,该手术方式使用率较高,基本上有取代传统手术的趋势,是当下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主要方式[3]。
【参考文献】
[1]常雪平.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方法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2014,30:34+36.
[2]张惠清. 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优越性比较[J]. 临床医学,2013,11:69-70.
[3]万慕华. 腹股沟疝应用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6:196.
论文作者:田磊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10月第2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3
标签:腹股沟论文; 术后论文; 手术论文; 对照组论文; 并发症论文; 修补术论文; 患者论文; 《医师在线》2015年10月第20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