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剑锋[1]2002年在《因特网环境下的软件演化与动态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系统地研究了因特网环境下的软件演化与动态性问题,重点是研究引入新的计算模型——Agent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基于Agent计算模型的软件演化、多Agent系统的建模与分析、多Agent系统的动态性),以及计算环境改变和引入新的需求产生的演化问题。首先,提出了一种适合多Agent系统的软件体系结构描述语言MA ADL。该语言以CSP为语义基础,分别从组件、Agent、组织、系统四个不同的层次规约和分析了多Agent系统的结构和行为。其次,从软件体系结构出发将多Agent系统的动态性定义在“Agent”、“角色”、“Agent在网络上的位置”、“Agent和其扮演的角色之间的通信链接”这四个不同的维度上。通过向这四个不同的维度分解系统,多Agent系统在时间轴上可以分为静止时间区段和动态改变时间区段。在这种方法学基础上,建立了MA ADL支持的多Agent系统的动态改变管理模型,并提出了动态改变模型中包含的一系列动态重配置算法。再其次,提出了基于Agent模型的动态重配置方法。这种方法将Agent之间的事务依赖关系定义在角色层次上,通过在面向Agent的建模和分析阶段的努力,可以将循环依赖和相互依赖化简为线性依赖关系。因此对于使用依赖事务的系统来说,目标结点达到静止状态的动态改变过程是按照角色相关的Agent的线性依赖关系确定的,并且是线性的。最后,基于C2 ADL和软件体系结构的类型理论,系统地研究了引入Agent模型产生的软件演化问题。讨论了“计算环境改变而导致的演化”的意义和原则。通过案例说明遗留系统1只有引入新的需求和调整底层的技术基础,才能适应新的环境。
陈洪龙[2]2011年在《面向对象—构件的软件动态演化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软件发展的历史表明,影响软件技术发展的主要要素为计算平台、人的思维模式以及问题域,而以上要素在软件开发活动中又被抽象为平台空间、认知空间以及问题空间。因此从本质上,软件技术的发展是人们对叁个空间的认识不断深化,而且促进他们相互之间演化的过程。而当前随着因特网的迅速发展,同时具有计算和组网能力设备的小型化、微型化和嵌入化使得网络无处不在,人们对叁个空间的认识发生重大变化,从而推动针对因特网环境下新型软件技术的研究。目前,杨芙清、梅宏、吕建等针对因特网开放、动态、难控的网络环境提出网构软件的概念;IBM的Kephart和Chess等针对软件之间的协同、自我管理(包括调整、维护等)等问题提出自治计算的概念。但无论是网构软件、自治计算或者还是其他针对因特网的软件模型,均面临软件运行环境易变带来的挑战—动态演化,即软件系统要能在开放、动态、难控的环境下,针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并通过自我调整达到外部期望的过程。当前软件的动态演化也已成为软件工程中研究的热点,成为实现动态、开放、灵活多变系统的关键技术,本文也对动态演化进行深入地研究。本文首先从因特网环境下软件动态演化的需求出发,提出的软件动态演化区分原则,分析软件动态演化的研究现状,并从软件如何支持动态演化、怎样动态演化以及演化后正确性和一致性方面进行系统地阐述,并重点讨论了软件动态演化的建模、系统框架等问题。进而在对现有软件动态演化的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型的软件动态演化概念模型,为下一步软件动态演化的研究提供指导。软件演化中的行为一致性、相容性以及系统完整性约束,长期以来是动态演化中研究的热点,而现有形式化理论一般只针对演化的某一方面,难以对动态演化的性质提供完整的分析和验证,并且对环境及环境变化的描述较少。因此本文在Milner的Bigraph理论基础上,提出基于Bigraph的建模方法,并论证动态演化的相关特性。与以往基于Petri Net、π演算以及进程代数不同,综合Bigraph能融合π演算和移动Ambient演算的优点,同时引入环境上下文参与系统的迁移,使系统的描述更为直观和精确,适合对动态演化的形式化建模,并由于利用Bigraph可模拟其他演算,因此也可充分利用以前的研究成果。实例表明,基于Bigraph提出的软件建模机制,可为软件动态演化的形式化方法提供坚实的基础。软件动态演化机制是动态演化中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基于设计模式中的命令模式,依据方法调用与方法执行分离的原则,采用集中调度控制所有方法执行的方式,在反射的基础上设计出一种灵活的软件在线演化机制(FOEM)。该机制的设计原理是把系统中所有的方法调用封装成命令请求,加入主动队列,而在具体调度时检查内部配置配置文件,根据配置的具体对象类型、方法名称以及相关动作,动态增加或者替换该方法调用,从而达到在线变更软件系统行为的目标。实验表明该机制灵活多变,且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能满足大多数动态演化软件的需求。但该机制并不适合涉及多个对象的复杂演化流程,因此本文从面向服务的计算模型中得到启发,提出面向服务对象的”伪面向服务”动态演化机制(SOSA),并利用服务对象注册表解耦直接对象引用,从而在运行中动态解释服务对象的调用,进而完成复杂的演化逻辑变更。该机制把SOA方式引入程序设计内部,与外部的服务调用统一风格,便于局部/远端对象的无缝迁移以及服务流程的动态组合,可灵活实现软件的动态演化。系统框架是动态演化软件能否被快速开发和广泛部署的关键指标。本文基于对象动态替换机制,设计实现一种适合嵌入式环境的动态演化框架。该框架利用面向对象模型中,对象的内存布局只与类中的变量以及虚函数相关,当这两部分保持不变时,新对象的内存映像将保持与原始对象一致,故当新对象替换原始对象后(完全取代原始对象的地址空间),系统调用对应地址的指令时,其实是对新对象的调用,从而“透明”地切换至新对象,利用对象的更新完成系统演化需求。针对当前动态演化主要从宏观层面研究动态演化软件的形式化、模型以及框架,且主要侧重功能性需求,而对非功能性需求的研究较少或采用定性的方法,本文对动态演化过程中的非功能性需求,特别是性能与可靠性进行定量的研究。提出基于体系结构模型的动态组件分派方法,满足系统动态演化过程中的性能需求,并证明该组件分派问题为NP问题,给出相应的启发式算法。对于可靠性,本文提出基于分布式体系结构模型的逆序组件分派算法满足动态演化过程的系统可靠性需求。通过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相关算法适合于满足在实时抉择条件下动态演化的相关非功能性需求,为动态演化的演化决策提供指导思路。综上,通过对动态演化软件的形式化、演化机制、系统框架等问题的研究,建立了软件动态演化的全局研究视图,提出了若干适用于动态演化的关键技术和算法,这些为动态演化软件广泛的研究和部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际的指导意义。
程平, 邬蕊竹[3]2014年在《云会计环境下AIS可信需求演化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在动态多变的云会计环境下,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将使AIS可信需求不断发生演化。文章建立了一个云会计环境下的AIS可信需求演化影响框架,并从云会计供应商、企业用户及第叁方机构叁个方面深入分析AIS可信需求演化的影响,以部分可信属性及用户需求为例进行阐述,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李振东[4]2011年在《基于字节码的软件监控及可信演化框架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因特网的迅速发展,以及软件规模和复杂度的不断增加,软件故障和软件失效问题日益严峻,给人们生活甚至国家安全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如何构造可信的软件系统以确保其在动态、开放的网络环境中安全可靠地运行,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可信软件的本质特征在于软件的行为与使用者的期望保持一致。对软件实施有效的监控以获得软件的运行时状态信息,并对监控信息进行实时检查与分析,通过动态演化技术对软件系统进行针对性的干预与调整,可以有效的提高软件系统的可信程度。但是目前监控及演化技术尚处于发展期,在技术和实践方面还存在很多局限性,突出表现在监控需求描述手段不够灵活、监控信息检查逻辑与目标系统业务逻辑互相纠缠、缺乏针对无源码系统的轻量化监控信息获取机制以及支持监控与演化处理的平台及工具的通用性不够、自动化程度不高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字节码的软件监控及可信演化模型。模型通过基于字节码的AOP技术,将监控需求作为横切关注点自动化注入到目标软件系统的业务逻辑字节码文件中,在系统运行时收集软件运行状态和运行环境等监控信息,并进行实时检查与分析;将分析结果与预定义演化规则相匹配,规则触发时通过类加载器及反射机制提供软件动态演化能力,对软件系统实时干预。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可概述为如下几个方面:1.提出了基于字节码的软件监控及可信演化模型BSMEF。该模型由业务逻辑及监控需求描述模块、监控能力注入模块和演化处理模块叁部分组成。模块之间松散耦合,功能相互独立,并且与具体应用无关,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可扩展性,属于平台无关的轻量级可扩展框架模型;2.基于BSMEF模型,本文设计并实现了基于字节码的软件监控及可信演化框架。框架支持开发者在独立文件中进行监控需求描述,实现了面向字节码的监控能力自动化注入机制以及基于监控信息的软件运行时演化能力;3.以分布式文件传输系统负载均衡器的监控能力注入及在线演化为实例,对BSMEF框架进行了验证,实现结果证明了BSMEF框架针对无源码软件系统进行监控能力自动化注入及在线演化能力构造的可用性和正确性。同时通过定量分析比较,验证了基于字节码的监控能力注入方式比基于源代码的注入方式在效率上有所提升。
宁垒[5]2012年在《一种基于语义编程的端云计算协同架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协同应用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由于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灵活的组织形式和强大的交互功能等优点,协同将成为未来网络发展的主要方向。另一方面,网络的发展逐渐呈现出个人终端设备性能越来越强和移动终端设备越来越普及这两种趋势。前者在网络中承担更多的计算和存储等任务,个人用户在网络环境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后者由于性能受限,且当前移动计算环境存在较多问题,例如网络带宽低、连接不稳定等,所以大部分计算和存储工作的重心仍需要由服务器承担,这促使了云计算的迅速发展。这两者推动了云计算模式向客户端靠拢,也就是客户端+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兴的计算模式,端云计算可以为不同类型的客户端设备带来无限的、按需分配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并且端云计算可以规避日益受到质疑的云安全问题,例如在社交网络中,人们彼此分享的意愿和兴趣越来越强,人们在Facebook等网站上传了大量个人信息,包括图片、视频等,这引发了人们对数据安全的担忧。体系结构是协同研究的重点,目前存在的分布式结构虽然实现了信息和知识的共享,但是缺乏个性化、轻量级的构建方法、设计机制和实现手段。对此论文提出了一种以客户端为中心的协同系统开发、维护的办法与流程,构建了基于云的协同服务平台,允许个人用户从本地快速、便捷地发起和管理协同应用。论文设计了由客户端发起协同应用的若干关键步骤。分析表明,端云计算可以在提供本地安全保障的同时充分利用云计算在可靠、分布等方面的优势。在端云协同构架研究中发现,为了让个人用户能自行创建协同应用并维护整个生命周期,软件体系形态应是一种易于理解、可演化的;与传统协同应用相比,并不是按照明确的需求自顶向下开发而成,而是能根据个性化需求不断发展。论文将协同模型涉及到的相关分量层次化、概念化、语义化,以描述的方式表达协同应用的运行状态。为了增强协同模型语义的可读性,本文采用了可扩展标记语言XML保存层次化信息并通过Schema对XML内容进行限定:一方面便于实现对应用的各种管理功能,包括演化在内,一方面也便于理解和编辑模型内容,用户可以对协同应用模型的所有细节进行调整。基于该构架和模型,本文给出了端云计算协同原型实现,通过应用案例分析了该实现按照移动协同的特点和要求进行适配的思路,从而校验得出该原型实现能够向情景感知的效果演化。
夏琦[6]2013年在《面向网构软件资源自适应的可信性研究》文中认为计算平台正逐步从集中、静态和封闭向开放、动态、多变的因特网平台转变。因此,这种转变决定了未来的软件系统需要能够在Internet环境下具备开放的结构,拥有动态协同、在线演化、环境感知和自主适应的能力。Internet环境的开放性、动态性导致其提供给构件组合系统的资源具有不确定性、随机性,从而影响到构件组合系统的行为变化。如何对因环境资源的变化所导致的构件组合系统的行为变化进行有效分析和验证以提高网构软件系统的可信度给我们提出了挑战。网构软件的复杂性决定了资源自适应的可信性研究应从宏观层面入手。在网构软件的SA (Softwere Architecture)层次上,通过对构件随机性资源满足性以及资源满足是否具有时间约束的分析与验证来保证网构软件系统自适应的可信性。本文主要工作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网络环境的不确定性、随机性,通过对接口自动机进行随机性资源语义的扩展,称之为随机性资源接口自动机。研究随机性资源接口自动机网络,应用它来描述构件组合系统的行为,对系统的行为是否满足随机性的资源约束进行了验证,研究基于随机性资源接口自动机网络的可达图,并给出基于可达图的检测随机性资源的可满足性、最小资源需求量算法。2.针对构件组合系统是否满足时间约束的问题,通过对资源接口自动机进行时间约束方面的扩展,称之为时限资源接口自动机。使用时限资源接口自动机来建模构件组合行为,以及时限资源接口自动机网络来描述构件组合系统时限行为,研究基于时限资源接口自动机网络的可达图,并给出了基于可达图的检测构件满足资源是否具有时限约束的算法。3.通过使用上述模型对实例网上书店系统建模,说明模型的实际意义。4.最后,通过研究,将上述接口自动机模型转换为模型检测系统语言Promela,使用模型检测工具Spin对模型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
佚名[7]2007年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文中研究表明TP132007042003一种智能PID复合控制器的设计/伍铁斌,刘祖润,徐学军,李文(湖南科技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与仪表.―2006,21(4).―45~48.提出一种新型PID复合控制算法,将模糊控制和混沌PID控制结合起来,既具有模糊控制快速、鲁棒性强的优点,又具有PID稳态精度高的优点。仿真表明该算法使用可靠、精度高,而且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和较好的鲁棒性,优于常规的PID控制与模糊控制。图2表1参13
徐姗[8]2009年在《基于信息经济的比较优势动态演化及其政策意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于静态分析框架的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从各国间劳动生产率差异和资源禀赋差异的角度,揭示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及一国在现存资源和供求力量作用下的最优贸易模式。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加深,一国的要素禀赋和技术水平的动态化特征日趋显着,传统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已经不能很好地解释国际贸易格局出现的变化。因此,需要对其进行重新审视。从动态的视角建立新经济形态下的动态比较优势框架,对我国贸易结构优化、对外贸易健康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现实指导意义。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将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与信息经济这个新的经济形态相结合,深入研究了信息经济环境中一国基于技术进步和要素禀赋结构变动两个方面的的比较优势动态演化路径,建立了基于新经济形态的动态比较优势分析框架。并对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探讨,进一步提出中国在信息经济环境中的动态比较优势战略。主要内容和相关结论归纳如下:首先本文就研究背景、目的和方法进行了阐述,对信息经济、静态比较优势和动态比较优势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重点归纳并评述了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思想的演绎。作为全文研究的经济形态背景,信息经济是以现代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为物质基础,信息、知识、智力为主要投入资源,信息产业起主导作用的一种新经济形态。信息经济环境为发展中国家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化提供了契机。本文深入分析了信息经济形态的特征和标志,进一步提出了信息经济环境中比较优势动态演化的机理,并归纳出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等信息经济标志通过影响技术进步和要素禀赋促进比较优势动态升级的四条路径。在信息经济环境中,技术进步的来源与形式更加多样化,使得比较优势的动态化特征也更加明显。在对技术进步、技术外溢和技术创新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信息经济中基于技术进步的动态比较优势分析框架,建立了国际贸易与技术进步的内生动态综合模型。并且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法检验了1995—2006年中国获得国际技术外溢的渠道。结果发现,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增加了国际贸易、FDI和人才流动等传统渠道上技术的溢出量,还为国际技术外溢提供了另一条新的有效渠道。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提升我国整体技术水平具有显着的推动作用。因此,必须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巨大的潜在作用,将提高信息化水平作为提升国家和地区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同样,在信息经济环境中,一国要素禀赋结构的动态化特征也十分显着。素禀赋结构的变动主要通过“内部积累”和“外部转移”两条途径实现。内部积累取决于经济的增长,而外部转移则得益于信息技术对要素跨境流动的促进作用。本文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界定了“信息要素”,将其纳入内生增长模型,构建了包含劳动、资本和信息叁大要素的内生增长模型。并利用中国2001-2006年的面板数据检验了信息要素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对比了东部、中部和西部叁大经济区域的情况。结果表明,信息要素已经成为驱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之一,其贡献率仅次于劳动。然而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信息要素发挥作用存在“门槛效应”,因此,在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我国应因地制宜,为信息要素发挥作用创造有利的宏观环境。此外,本文对全球盛行的“离岸服务外包”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别从静态、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跨境流动的角度解释了它的产生和效应。本文认为,离岸服务外包是信息经济环境中比较优势动态演化与产品内分工的一个重要表现。承接服务外包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因此,我国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重视和发展服务外包行业。为了进一步验证技术进步和要素禀赋结构变动对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作用,本文还运用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等计量分析方法,利用时间序列数据检验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技术进步和要素禀赋结构升级与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技术水平和要素禀赋结构作为决定比较优势的两大因素,与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因此,要优化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就必须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要素禀赋结构和技术水平,而这不是仅仅依靠发展高科技产业就能够实现的。最后,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升华,提出了动态比较优势战略,并对其内涵和政策体系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动态比较优势战略作为指导经济贸易发展的主要战略,综合了静态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战略的精髓。它主张一方面发挥静态比较优势获得近期利益,另一方面通过扶持具有潜力的后发优势产业成长,谋求长期可持续性的比较利益。
迟嘉昱[9]2004年在《基于网格的开放式决策支持系统研究》文中认为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管理者所面对的决策问题和决策环境日益复杂,传统的DSS已经不能满足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实际应用的需求。被称作“第叁代互联网”的网格技术的出现与成熟,不仅带来了新的互联网浪潮,而且为决策支持系统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网格带来的新的思想和革新技术使其成为了非常优秀的分布式应用支撑平台,为实现Internet上的决策资源共享提供了一种理想的途径,能够很好地解决目前DSS发展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将网格技术引入到DSS研究领域,不仅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而且在许多领域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网格的开放式决策支持系统(Grid Based Open Decision Support System,GBODSS)的概念和思想,并对GBODSS的一些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尝试建立GBODSS研究的理论框架,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阐明了GBODSS的思想内涵和基本概念,指出了GBODSS的核心是“决策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工作”,提出了GBODSS的基本体系结构和决策支持运作过程模型,讨论了GBODSS所应具有的特性,分析了网格技术对决策支持过程所起到的强大支持作用,勾勒出了GBODSS的整体概貌。GBODSS是一类典型的分布式系统。为了更好地刻画GBODSS的结构复杂性、开放性以及动态性,以便进一步进行GBODSS的分析与设计,本文在GBODSS的基本体系结构的基础上,将Agent和多Agent系统(MAS)技术引入到GBODSS的系统建模之中,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Agent Grid的GBODSS模型(AGBODSS)。在AGBODSS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基于Agent Grid的GBODSS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分析了Agent Grid中实体agent的模型,并利用分枝时序逻辑对其心智状态进行了形式化描述;运用角色为中心的分析方法,提出了AGBODSS的组织结构模型和AGBODSS的组织结构设计方法;提出了AGBODSS的角色分派方案,并结合国民经济动员DSS背景对AGBODSS的角色分派方案进行了案例分析,给出了多种实用的实体agent的匹配模型。决策资源管理是GBODSS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以新一代网格构架开放式网格体系结构为基础,提出了以“服务为中心”的基于决策服务电子市场的决策资源管理方案,该方案以决策服务为基本单位来组织和管理各种决策资源。提出了一种<WP=4>改进的基于语义的网格服务注册和发现方案,利用它为决策服务电子市场提供注册和发现服务,并以国民经济动员领域本体为案例,讨论了基于语义的决策资源管理中的本体设计问题。作为应用研究,以国民经济动员DSS为背景,探讨了将GBODSS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具体实践的基本原则和步骤,进行了基于Agent Grid的国民经济动员DSS系统分析与设计,提出了一个具体的Globus支持下的基于Grid的国民经济动员DSS的实现方案,并在网格环境下实现了原国民经济动员DSS的部分功能模块,检验了GBODSS理论与方法的合理性、有效性和技术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因特网环境下的软件演化与动态性研究[D]. 詹剑锋.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软件研究所). 2002
[2]. 面向对象—构件的软件动态演化技术研究[D]. 陈洪龙. 湖南大学. 2011
[3]. 云会计环境下AIS可信需求演化影响研究[J]. 程平, 邬蕊竹. 会计之友. 2014
[4]. 基于字节码的软件监控及可信演化框架设计与实现[D]. 李振东.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1
[5]. 一种基于语义编程的端云计算协同架构研究[D]. 宁垒. 华中科技大学. 2012
[6]. 面向网构软件资源自适应的可信性研究[D]. 夏琦. 安徽工程大学. 2013
[7].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J]. 佚名. 中国无线电电子学文摘. 2007
[8]. 基于信息经济的比较优势动态演化及其政策意义研究[D]. 徐姗. 华中科技大学. 2009
[9]. 基于网格的开放式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 迟嘉昱. 华中科技大学. 2004
标签: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论文; 比较优势论文; 动态分析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协同理论论文; 能力模型论文; 协同软件论文; 动态模型论文; 云计算论文; 动态论文; 网格系统论文; 协同设计论文; 决策能力论文; 自动机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