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常德市国有农场产业化进程的战略构想_农业产业化论文

加快常德市国有农场产业化进程的战略构想_农业产业化论文

加速常德市国有农场产业化进程的战略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常德市论文,农场论文,进程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常德市国有农场农业产业化已有一定的基础。全市9 个大中小农场,3.1万多公顷土地,11.5万人口,已形成了粮、棉、油、猪、鱼、 果、蔗、茶、林等农业主导产品和相应的生产基地,二、三产业已建立了造纸、制糖、制茶、砖瓦、纺织、包装、印刷、机电、食品加工和建筑等79家企业与32家商贸、运输企业。“工厂+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和“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方式正有效运行并不断发展,成为农垦经济的重要支柱,为常德市农业产业化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但是按照市场经济和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常德市农垦农业产业化的水平还比较低。企业规模小、布局散、效益差、产销分割、科技含量低等问题突出。要摆脱农垦目前面临的矛盾多、负担重、亏损面大的困境,跃出低谷,重铸辉煌,就必须进一步加速农垦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一、按照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实施农垦优势集成

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要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全面地、系统地、从总体上组织、改造和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布局,高密度地实施农业优势集成。

常德农垦具有哪些相对优势呢?归纳起来大致是如下五个方面:

(一)基础优势。农场除个别因体制变更原因外,都是在国家统一指导下建成和运转的。国家和农场对水利、道路、通讯等基础建设抓得较紧,投入较大。场内布局较为合理。同时工业起步比较早,企业类型比较多,有些工艺设备较为先进,有的设备和厂房还有很大的加工潜力。目前,全市农垦的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已达3亿多元, 为推进农业产业化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

(二)产品优势。改革开放后按企业体制运营的国有农场率先涌入市场经济大潮。在“围绕市场调整工业结构,围绕工业调整农业结构”的“两调”战略指导下,努力探索和创建一条“农工商一体化、贸工农一条龙”的经营路子,狠抓“名特优”创名牌、抢市场,先后有纸张、食糖、罐头、纸箱、曲酒、云雾绿茶等36个产品分别获省优、部优和国优奖,有柰李、鹿茸、甜菊甙、弥猴桃等畅销特产。这些产品大都支撑一个企业,形成一个基地,联结一片农户,挤占一方市场。有的产品还远销日本、美国、德国和港澳市场。有两个基地分别成为国家级原种场和国家级绿色食品基地。

(三)调控优势。常德农场一般都具有几十乃至上百平方公里土地和区域空间,农产品丰富,农林牧副渔、工商运建服俱全,可以直接组建“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体系,实施“农工商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营运方式,可围绕某一支柱产业或发展某一拳头产品,统一规划,集中管理,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象甘蔗、茶叶、柰李、柑桔、蔬菜、药材、甜叶菊、水稻和棉花良种等,都能在农场范围内整体规划,集中连片地区域种植,不受田块分割和众多农户矛盾的制约,土地可以统一调整,重点工程可以集中人力物力打“歼灭战”,统一调控和管理的力度比区、县农村大。

(四)服务优势。农业产业化要求产前、产中、产后诸多环节相互衔接,环环紧扣,联为整体。农场多年来形成的服务体系和机构基本上没有被打乱和撤销。种子公司和贸易公司供应良种和各种生产资料。科技服务比较及时。全市农垦有各类科技人员3000多人,先后推广应用技术40多项,获市以上科技成果奖77项,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信息服务、销售服务、加工服务更优于一般乡镇。农场买难卖难问题没有乡镇突出。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搏击下,造就了一支数量可观、素质较好的销售队伍。

(五)投入优势。由于农场分别直属省、市、县有关部门,直接接触各级领导的机会多,各级领导对农场的关注和关心比较多,领导投入、政策投入、资金投入和项目投入都优于区、县农村。“八五”期间,国家和省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给全市各农场的项目投入9个, 现已竣工的7个,资金投入4400万元,给予减免税费等优惠政策十条。 “九五”伊始就已立千万元以上项目4个,计划资金投入(不含自筹部分)6000 万元。这都是一般区、县农村所无法比拟的。

但是,这些优势都是在各农场的经济发展中逐步形成和积累起来的。一般都局限在农场自身甚至一个企业自身的范围内,相互间没有必然的经济联系,没有产生相应的规模效应、整体效应和辐射效应,孤立运转,自我循环。农场与农场之间,甚至同一农场的企业之间不能相互调剂,互通有无。相反往往出现互争资源、互争市场、重复建设、互相拆台的“窝里斗”现象。农业产业化要求打破行业和区域界限,在更大范围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生产某一高效名牌产品的企业为龙头,辐射和囊括某一范围内的市场和资源。因此集合农垦优势,就要打破场与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行业隶属与区域范围的界限,按照产业环节和“利益均沾、风险共担”原则组成利益共同体,最大限度地产生整体效应和规模效应。这样甲农场可以为乙农场提供某种原材料,乙农场也可以为甲农场提供某种原材料,互通有无,避免重复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大幅度地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加工生产能力,实现多次增值,使农场与农场之间、农场与乡镇之间、农场的企业与企业之间在互惠互利的利益联结下形成相关的产业链或产业群,使相对封闭和孤立分割的多种优势集合成有机的整体优势和综合优势,高密度、高效益地实施优势集成。

二、围绕主导产品,壮大龙头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环节是:主导产品——龙头企业——生产基地——主产农户——相关产业——配套服务。其中龙头企业是产业化中的关键环节,没有它就不可能有农副产品的形态转化和多次增值,也就无所谓农业产业化。但是常德市农垦的龙头企业除糖、纸厂几家中型企业外,一般都“头不硬”、“身不壮”、“尾不活”。特别是还有一批相关企业规模狭小、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效益低下。要使这些企业能在产业化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就要用农业产业化的战略思想调整和构筑农垦工业企业体系,从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上加快改革、改造、改组的步伐。

首先农场管理体制要社企分开。农场是一个企业,又是一方社会。既有经济职能又有社会职能。现在社企合一,既办企业又办社会,双重负担十分沉重,农场负债累累。这些负担又主要由农场的企业承担。企业既要照章纳税又要向农场总场上交社会事业管理费,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机能严重削弱,大部分企业在困境中艰难度日。只有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实行社企分开,在农场设立社区管理委员会和农场集团总公司,社会事务由农场社区管理委员会负责,社会性开支由政府列入财政预算或在农场建立一级财政体制,以切实减轻企业的社会负担,使企业真正在平等竞争的条件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其次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农垦企业经营机制存在着两大突出问题,一是企业的产权不清、权责不明。尽管农场所属企业都依法进行了工商登记,成为独立核算的企业法人,但实际上除工商、税务部门认可外,其他都不管企业规模多大,对其视同如农场的一个“生产车间”,没有享受独立法人资格,也未完全承担民事责任,大部分责任由农场总场承担。致使农场所属企业不能直接与金融部门发生信贷关系,企业的各种债务也基本上全挂在总场身上。企业亏损和人员包袱也由总场承担。因此农场无法对企业实施破产、兼并、拍卖等改革措施。二是经营机制不活。农场职工都是“国有制”工人,长期躺在“国营官办”的大船上划懒桨吃“皇粮”,没有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职工吃企业大锅饭,企业吃农场大锅饭”的局面难以改变,企业缺乏生机和活力。要使企业真正走进市场参与竞争,就要依法规范农场所属企业独立法人的民事权利与义务,并且按照国有企业“抓大放小”的方针和农业产业化要求,让个别资不抵债而又发展无望的企业破产,把一些规模狭小、效益低下、布局分散的企业进行租赁拍卖或兼并,把多数企业改造成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同时在企业建立相应的用工、保险、竞争、风险等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牵引农业产业化的火车头。

根据常德市农垦农业主导产品和现有的工业基础与资源,拟在“九五”期间建成八条农业产业链和一条工业链,形成九个龙型企业群,然后逐步发展为行业集团。

第一条,以象草、蔗渣、芦苇为原料,以造纸厂为龙头,联结印刷厂、包装厂、造纸化工厂,形成工业产值达3000万元的造纸印刷包装企业群。

第二条,以甘蔗为原料,以糖厂为龙头,联结酒精厂、酒厂、糖果厂、复合肥厂、编制袋厂,形成工业产值达14100万元的糖酒企业群。

第三条,以粮食、油料为原料,以粮油加工厂为龙头,联结饲料厂,形成工业产值达3800万元的粮油饲料企业群。

第四条,以棉花、苎麻为原料,以棉麻纺织厂为龙头厂,联结轧花厂、织布厂、毛巾厂、服装厂,形成工业产值达13100 万元的棉纺服装企业群。

第五条,以畜禽、果品、蔬菜为原料,以新建冷冻厂为龙头,联结畜禽水产品加工厂、果脯果品加工厂、蔬菜加工厂、畜禽良种繁殖场,形成工业产值达1600万元的畜禽果蔬加工企业群。

第六条,以茶叶、药材为原料,以茶厂为龙头,联结茶产品开发研究所、药材加工厂、鹿蛇等特种养殖场,形成工业产值达2300万元的茶、药保健食品企业群。

第七条,以甜叶菊为原料,以甜甙厂为龙头,联结饮料厂,形成工业产值达6000万元的甜甙饮料企业群。

第八条,以木材和粘土为原料,以砖瓦厂为龙头,联结木材加工厂、新型建材厂、基建工程队,形成工业产值与建筑增加值达5450万元的建筑建材企业群。

第九条,以磷矿石为原料,新建黄磷厂,联接附属化工厂、运输公司、电力公司、机修厂,形成工业产值与运资达3734万元的化工电力企业群。

据初步概算,九个企业群全部形成投产后,年工业产值达80784 万元,增加值达35046万元,利润达11417万元,实现税金9090万元,形成三个亿元以上的行业集团。

三、加强基地建设,优化资源结构,搞好产前产后服务

农业资源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和“第一车间”,必须依据龙头企业的产品需要,优化资源结构,狠抓基地建设,把零星分散的小块种植相对集中为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种养。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统筹规划为前提,以协调服务为保障,以增产增收为目标,大批量地生产高效优质的农产品。根据农垦八条农业产业链和3 万多公顷的土地空间,在“九五”期间相应建设好十一大农产品资源基地。

一是粮棉油及良种繁育基地,实现农业产值22600万元; 二是甘蔗基地,实现农业产值5150万元;三是象草基地,实现农业产值2250万元;四是茶叶基地,实现农业产值800万元;五是蔬菜基地,实现农业产值1500万元;六是甜叶菊基地,创农业产值1500万元;七是果品基地,实现农业产值4000万元;八是药材基地,药材收购总值600万元;九是林业基地,实现林业产值208万元;十是畜禽水产养殖基地,实现养殖产值23050万元;十一是特种养殖基地,产值200万元。

据初步概算,十一个基地建好受益后,可实现年农业产值6亿元,工农业总产值达14亿元,在现有的基础上翻番。

要把这些基地规划好、建设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需要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特别是在供种、供肥、供药、科学种养、病虫防治、产品销售、社会信息、工程建设等方面,一定要以农场为单位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搞好综合性服务。要十分注意调整和处理好企业与基地、与农户的利益关系,真正形成一种有机的、牢固的利益共同体。这些基地建设好了,就能连结95%以上的农户,农工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可望达到4000元。同时也能基本满足农垦工业原材料的需要。

农业产业化是一个渐进发展过程,既要实事求事因场因地制宜,又要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大胆探索。既要瞄准国内外市场,又要盯住“高新尖”的科学技术,坚持高位起步、多元投入、外引内联,调动包括生产者在内的投入积极性,大规模、高效益地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标签:;  ;  ;  ;  ;  ;  

加快常德市国有农场产业化进程的战略构想_农业产业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