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类协调的定量度量--以中国现实经济活动为视角_投入产出表论文

两大部类协调性之量化测算——基于我国现实经济活动的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部类论文,两大论文,视角论文,现实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时,提出了两大部类关系的理论。马克思认为,社会总产品从价值构成上看分为三部分——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m);从经济用途上看分为两大类——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相应地,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即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Ⅰ部类)和消费资料的生产部门(Ⅱ部类)。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马克思论证了两大部类之间必须保持如下的平衡关系,社会再生产才能正常进行。

(1)对于简单再生产,两大部类的基本平衡关系是:Ⅰ(v+m)=Ⅱ(c)公式一

由两大部类的基本平衡公式引申出如下两个平衡公式:

Ⅰ(c+v+m)=Ⅰ(c)+Ⅱ(c)公式二

Ⅱ(c+v+m)=Ⅰ(v+m)+Ⅱ(v+m)公式三

(2)对于扩大再生产,在满足下列两个前提条件的情况下

Ⅰ(c+v+m)>Ⅰc+Ⅱc和Ⅱ(c+v+m)>Ⅰ(v+m/x)+Ⅱ(v+m/x)

其中:m/x表示资本家用于消费部分的剩余价值

两大部类的基本平衡关系是:Ⅰ(v+△v+m/x)=Ⅱ(c+△c)公式一

由两大部类的基本平衡公式引申出如下两个平衡公式:

Ⅰ(c+v+m)=I(c+△c)+Ⅱ(c+△c)公式二

Ⅱ(c+v+m)=I(v+△v+m/x)+Ⅱ(v+△v+m/x)公式三

公式一表明,第一部类提供给第二部类的生产资料与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第二部类提供给第一部类的消费资料与第一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公式二表明,第一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应该与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保持平衡。公式三表明,第二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应该与两大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保持平衡。

由上述三个平衡公式可以看出,两大部类的平衡关系实际上包含了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只有如此,两大部类的产品才能完全销售出去从而得到各自的价值补偿;两大部类的需求才能完全得到满足从而实现各自的实物补偿。根据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的图式,两大部类在保持平衡的条件下,各自的规模得到扩张(见表1)。因而,两大部类的平衡关系反映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可称之为“协调”关系。

表1 社会总产品及两大部类规模变动情况

年份 生产资料产品的价值 消费资料产品的价值 社会产品总价值

第一年6000 3000

9000

第二年6600 3200

9800

第三年7260 3520

10780

第四年7986 3872

11858

第五年8784 4259

13043

第六年9662 4686

14348

(资料来源:根据马克思扩大再生产图式整理而得)

二、对现实经济活动中两大部类的再认识

1.两大部类研究的现实性

马克思关于两大部类必须保持协调关系的结论来自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研究,但对社会主义社会生产也同样是适用的。正如马克思指出:“要想得到和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品量,就需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一定数量的社会总劳动量。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绝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这是不言而喻的。”[1]

产业结构是重要的经济结构。当前国民经济构成中产业类型多样,产业规模庞大,产业间的关系紧密,对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的关注日益加强。而两大部类的分类是对产业划分的高度综合和抽象。“在两个部类中,每一个部类拥有的所有不同生产部门,总合起来都形成一个单一的大的生产部门:一个是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另一个是消费资料的生产部门。”[2] 因此,现实中分别从属于两大部类的各产业之间的关系都可以看成是两大部类关系的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现实的产业结构的变化都可以从高度综合的两大部类关系的变化中得到反映。有鉴于此,对当前国民经济中两大部类关系的研究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从中我们能得到对产业结构状况的总体认识。

2.当前经济活动中两大部类的属性

众所周知,两大部类的分类是针对物质生产部门而言的。然而,社会生产过程中哪些部分属于第Ⅰ部类,哪些部分属于第Ⅱ部类则是以产品的社会机能,即产品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依据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使用价值究竟表现为原料、劳动资料还是产品,完全取决于它在劳动过程中所起的特定的作用,取决于它在劳动过程中所处的地位,随着地位的改变,这些规定也就改变。”[3]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不仅物质产品,许多非物质产品也是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或是人们赖以消费的保障,由此来看,两大部类不仅应该包含物质生产部门,也应该包含非物质生产部门。

事实上,在现代社会生产中,要想维持简单再生产或实现扩大再生产,仅仅有物质形式的产品的补偿和积累是远远不够的。没有信息、通讯、交通运输……一系列服务介入,要想维持简单再生产都不可能。因此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非物质产品在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中所占比例的提高,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等概念的外延也必须相应扩大,都应同时包含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

从价值产生的角度看,非物质生产部门的产品与物质生产部门的产品一样,都包含着活劳动创造的价值和中间产品的转移价值。它产出的一部分产品,作为其他部门的中间投入消耗掉了,但全部价值也转移到其他部门的产品中去了。在马克思的价值公式c+v+m中,这部分转移价值已经不是可以忽略的部分了,否则社会生产总值就不是完整的社会生产总值。产出的另一部分产品则作为生活资料消费掉。第三产业中,凡产品用于其他部门或本部门中间投入的,都属于第Ⅰ部类生产,凡用于生活消费的,都属于第Ⅱ部类生产。

现代SNA核算制度中,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生产概念,其核算范围既包括物质生产部门也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这表明对生产部门范围界定的扩大,物质生产部门属于生产部门的范畴,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种服务部门所提供的服务也属于生产的范畴。

三、现实经济活动中两大部类的测算

两大部类的分类是一种高度的理论抽象,但现实经济活动中具体的产业部门由于其产品既可能是生产资料又可能是消费资料,既可能是中间产品也可能是最终产品,因此,一般按两大部类原则不便于划分现实的产业部门。

投入产出表可以为我们进行这种划分提供很大帮助。投入产出表的经济分析是美国经济学家列昂剔夫创立的一种经济系统数量分析方法,“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是投入产出分析创立的重要思想来源”,[4]正由于此,投入产出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社会再生产理论的思路和框架。

社会扩大再生产中两大部类的平衡关系用投入产出表表示如下:

表2 扩大再生产两大部类投入产出表

产出

中间产品

消费积累

总产出

投入Ⅰ

Ⅱ 新增劳动力消费

原有劳动力及资本家消费W[,1]

Ⅰ Ⅰc Ⅱc

Ⅰ△c+Ⅱ△c

中间消耗 Ⅱ 00

Ⅰ△v+Ⅱ△v

Ⅰ(v+m/x)+Ⅱ(v+m/s)

W[,2]

新 原有劳动力工资 Ⅰv Ⅱv

价值追加劳动力工资 Ⅰ△vⅡ△v

(v+m)

资本家个人所得 Ⅰ(m/x) Ⅱ(m/x)

扩大再生产资本 Ⅰ△cⅡ△c

总投入 W[,1]

W[,2]

投入产出表在横向上反映了各部门产品的产出及使用状况,在纵向上反映了各部门在生产中的投入状况(或价值构成状况)。从上表可以看出,在产出方向上第Ⅰ部类产品主要用于生产性积累和提供中间产品,第Ⅱ部类产品主要用于各种消费;在投入方向上,两大部类产品的价值都是由中间产品消耗(生产资料消耗)、工资消耗和剩余价值构成。根据两大部类在投入产出表中的关系,可以从现有的投入产出表中将我国两大部类规模及各自的价值构成大体推算出来。

1.推算两大部类的总产出规模

我国现已公布的投入产出表,其横向的总产出结构,由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构成,其中,最终产品又包括消费、积累和净出口。根据两大部类产品的用途和现有投入产出表的结构,推算两大部类总产出规模的思路是:(1)中间产品显然都应归于第1部类的范畴;(2)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其中政府消费中很大部分最终也要转移到居民身上,为居民所享用,[5] 因此,大体上可将消费全部归于第Ⅱ部类;(3)积累包括固定资本形成和存货增加,固定资本形成无疑应归于第Ⅰ部类,而增加的存货主要包括生产单位购进的原材料、燃料和储备物资,以及生产单位生产的产成品、在制品和半成品等,[6] 也应归于第Ⅰ部类,因此,可将积累全部归于第Ⅰ部类;(4)净出口中应该既有生产资料的净出口,又有消费资料的净出口,可以根据消费和积累的比例粗略地将净出口划分为属于第Ⅰ部类的部分和属于第Ⅱ部类的部分。

现将1992年、1995年、1997年、2000年和2002年多部门投入产出表调整为只包含三次产业的三部门投入产出表,按照上述方法推算两大部类的规模如下:

可以看出,1992-2002年间,我国两大部类的比例大体保持在3.08-3.44范围内,基本保持一个不变的比例。在第一部类的构成中,第二产业占有绝对的份额,其次为第三产业;在第二部类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突出,但第二产业所占份额明显下降,第三产业所占份额明显上升。

表3 两大部类的总规模 单位:万元

1992年1995年1997年2000年

第一产业 产值(万元) 48112634127701892

143788083153038839

份额(%)9.3110.53

9.40 7.70

Ⅰ 第二产业 产值(万元) 366366275

898633685

1155203684

1512824476

份额(%)70.89

74.10

75.5576.13

类 第三产业 产值(万元) 102296460

186327580

230148909321235124

份额(%)19.80

15.37

15.0516.17

合计(万元)516775368

1212663156 1529140676

1987098439

第 第一产业 产值(万元) 4273448975708108102985744111443831

份额(%)25.46

21.46

21.9418.94

部 第二产业 产值(万元) 57782933154325645

172085208216872036

份额(%)34.42

43.74

36.6736.86

第三产业 产值(万元) 67346978122752330

194230692260113525

份额(%) 40.12

34.80

41.3944.20

167864401

352786084

469301643588429393

3.083.443.26 3.38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992年、1995年、1997年、2000年和2002年投入产出表第Ⅰ和第Ⅱ象限的数据整理而得)

2.推算两大部类产品的价值构成

两大部类的价值构成可以由投入产出表的纵向结构推算出。在现有的投入产出表中,纵向结构包括中间消耗、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

在当前的社会生产中,两大部类产品的价值构成仍然可以看成是c+v+m,其与投入产出表纵向结构的对应关系是:(1)c的含义即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对应于投入产出表中的中间消耗+固定资产折旧;(2)v对应于投入产出表中的劳动者报酬;(3)m对应于投入产出表中的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根据以上对应关系,推算两大部类的价值构成如表面3。

表4

两大部类的价值构成单位:万元

1992年 1995年 1997年2000年 2002年

第 C342361305

810993102102878427513873000291596167600

Ⅰ V90973441216076680317852760 385144913 447405774

部 M83440623185593375182503641 214653497 335212523

类 合计 516775368

1212663156

152914067619870984392378785898

第 C111209393

235932855315739525 410814129 506954048

Ⅱ V2955094862860692 97550752 114051012 142099218

部 M2710405953992537 56011366 63564252 106465853

类 合计 167864401

352786084469301643 588429393 755519119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992年、1995年、1997年、2000年和2002年投入产出表第Ⅰ和第Ⅲ象限的数据整理而得)

由表4可以看出,各个年份的Ⅰ(c+v+m)>Ⅰc+Ⅱc,即Ⅰ(v+m)>Ⅱc,满足扩大再生产的第一个前提条件。

根据现行的统计资料,消费率即国内生产总值中用于最终消费的比率,相当于v+m中用于消费的比率,根据各年份的GDP数据就可以得到相应年份的消费额。而消费额就相当于公式中的v+m/x。根据消费率和GDP数据计算两大部类的消费额如表5。

表5 各年消费状况

1992年

1995年

1997年

2000年

2002年

消费率%62.4 58.1 59.0 62.3 59.6

Ⅰ(v+m/x)(万元)108834376233370302295210277373674409466440505

Ⅱ(v+m/x)(万元)35352724 67891726 90601650 110654309148144782

两大部类消费合计

144187100301262028385811926484328719614585287

(数据来源:相应年度的中国统计年鉴)

可以看出,在假定两大部类消费率一致的情况下,各个年份的Ⅱ(c+v+m)>Ⅰ(v+m/x)+Ⅱ(v+m/x),即Ⅱ(c+m-m/x)>Ⅰ(v+m/x),满足扩大再生产的第二个前提条件。

四、现实经济活动中两大部类的协调性

1.经典平衡公式与现实的两大部类协调关系

两大部类间必须保持协调关系才能使扩大再生产得以进行,这种协调关系体现为前面介绍的基本平衡公式一或引申出的公式二和公式三。这些公式的理论含义显著,或者说,这些公式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但用这些公式分析现实经济活动中两大部类的协调关系则存在很多难以操作的方面,主要表现为:

(1)马克思是在多种严格的假定条件下并依据理想的图式推导出两大部类平衡关系公式的。例如,假定不变资本的价值周转时间是一年;假定全部商品都按价值出售;假定没有对外经济关系;假定剩余价值率为100%;假定资本有机构成不变;假定不存在资本折旧等都与现实经济活动相去甚远,因此,现实数据难以套用理论公式进行分析。

(2)对现实中两大部类的规模和价值构成进行测算包含了非物质生产部门,尽管前面对此做了说明,但马克思两大部类平衡公式毕竟是针对物质生产部门而言的,因此,理论公式和现实数据所依据的对象有所差别。

(3)投入产出表本身在编制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数据误差,基于投入产出表数据对两大部类规模和价值构成进行测算也是一种估算,因此,估算结果与实际状况难免存在一定偏差。

然而从方法论角度看,只有在诸多假设基础之上的深入研究,才能消除各种干扰因素,认清两大部类间必须保持协调性这一本质。基于这些假设,马克思在对社会再生产活动的理论研究中强调物质生产部门内部各产业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而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非物质生产部门内部以及非物质生产部门和物质生产部门之间也存在这种关系。因此,将现实经济活动中规模庞大、分工多样、包含非物质生产部门的诸多产业高度综合为两大部类,两者相互间也必将保持一定比例的协调关系。撇开各种假设条件并考虑到经济活动的复杂性,从发展的角度看,现实经济活动中更应强调两大部类间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协调发展的关系,而不仅仅要求在一个年度内的协调关系。

由此来看,任何时期两大部类间都必须遵循协调发展的关系,但对当前两大部类间是否存在这种关系则不能简单套用平衡公式进行验证。

2.采用GM(1,2)模型[7] 检验两大部类的协调性

GM(1,2)为包含1阶微分方程、2个变量的灰色系统模型。模型的基本形式如下:

x[(0)][,1](k)+aZ[(1)][,1](k)=bx[(1)][,2](k)

其中x[,1],是系统行为变量,x[,2]是系统作用变量。Z[(1)][,1](k)=0.5x[(1)][,1](k)+0.5x[(1)][,1](k-1)

X[(0)][,i]=(x[(0)][,i](1),x[(0)][,i](2)…,x[(0)][,i](n))

X的上标(0)表示数据序列是原始数据,X的下标i表示第i个变量,i=1,2

x[(1)][,i]为x[(0)][,i]的一次累加生成序列,

根据邓聚龙《灰色系统理论教程》,一般称a为GM(1,2)的发展系数,b为系统作用变量对系统行为变量的协调系数,称b的符号为系统作用变量序列x[,2][(0)]对于行为变量序列x[,1][(0)]的协调极性(协调性)。

考虑到两大部类的协调关系体现为双方总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关系,因此,在建立GM(1,2)模型时选择两大部类的总产值分别作为行为变量和作用变量。分别建立两个模型:

模型一:以第Ⅰ部类总产值作为系统的行为变量,以第Ⅱ部类总产值作为系统的作用变量;

模型二:以第Ⅱ部类总产值作为系统的行为变量,以第Ⅰ部类总产值作为系统的作用变量。

观察两个模型参数b的符号,若符号为正,则称系统作用变量对系统行为变量有促进作用;若符号为负,则称系统作用变量对系统行为变量有抑制作用。若两个模型参数b的符号都为正,则称两个变量具有协调作用。

3.数据的技术处理和分析模型

首先对数据进行补充和扩展。(1)一般,投入产出表每隔一段时期进行编制或调整,因此根据投入产出表估算出来的两大部类的总产值并非是逐年数据,需要采用一定方法对缺失年份两大部类总产出数据进行补充。这里采用插值方法进行补缺。(2)最新的投入产出表是2002年投入产出表,因此,根据投入产出表测算出来的两大部类总产值的最新数据也只是2002年数据。为了能够进一步认清两大部类总产出的变动态势,需要对2002年以后年份的数据进行扩充。由图1可以看出,两大部类都呈现比较稳定的发展趋势,根据这种趋势,完全可以利用2002年及其以前的数据对2002年以后两大部类的发展趋势进行外推。这里,采用GM(1,1)模型进行趋势外推。

GM(1,1)为包含1阶微分方程,1个变量的灰色系统模型。其基本形式与GM(1,2)模型类似,只是不包含系统作用变量x[,2]。形式如下:

X[(0)](K)+aZ[(1)](K)=b

式中各符号的含义同GM(1,2)模型。

两大部类发展趋势图

数据补缺和扩展结果如表6。

表6 两大部类的总规模 单位:万元

年份

19921993*1994*1995 1996*

第Ⅰ部类51677536874873796498070056012126631561370901916

第Ⅱ部类167864401229504962291145523352786084 411043864

Ⅰ∶Ⅱ3.08 3.26 3.37 3.44 3.34

年份 1997 1998*1999*2000 2001*

第Ⅰ部类1529140676

1681793264

1834445851

19870984392182942169

第Ⅱ部类469301643509010893548720143588429393 671974256

Ⅰ∶Ⅱ3.26 3.26 3.30 3.38 3.25

年份 2002 2003**

2004**

2005**2006**

第Ⅱ部类2378785898

2593770835

2833632248

30867253533365680798

第Ⅱ部类75551911983856873094568392310551621641179179478

Ⅰ∶Ⅱ3.15 3.09 3.00 2.93 2.85

(数据来源:不带“*”和不带“**”的数据来自于表3和表4,带“*”数据采用插值方法推算而得,带“**”数据采用GM(1,1)模型进行趋势外推而得)

考虑到经济政策对经济活动有重大影响,而1993年—1997年、1998年—2002年、2003年至今分别是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和“十六大”政策的贯彻落实时期,因此,将整个考察期划分为这三个时段,分别考察两大部类在这三个时段的协调性。

模型结果如表7。

表7两大部类协调性的GM(1,2)模型

五、结论

由上表可以看出,三个时段第Ⅰ部类对第Ⅱ部类都存在比较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第二和第三时段相比第一时段,促进作用更明显。

就第Ⅱ部类对第Ⅰ部类的作用而言,第一时段和第三时段存在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促进作用比较微弱;第二时段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总的来看,第二时段两大部类之间的关系还不是很协调,第一和第三时段两大部类之间则存在一定的协调性,但由于第Ⅱ部类对第Ⅰ部类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使得两大部类的协调性还很脆弱。

要加强两大部类的协调性,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大第Ⅱ部类的发展力度。根据表3所显示的三次产业在第Ⅱ部类中的比例变化推测,第三产业在第Ⅱ部类中将成为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因此,大力发展第Ⅱ部类应主要从加强第三产业的发展入手。

标签:;  ;  ;  ;  ;  ;  ;  ;  ;  

两类协调的定量度量--以中国现实经济活动为视角_投入产出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