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福建省课改实验区中考语文试题评析(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福建省论文,课改论文,区中论文,语文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话题作文”不再“唯我独尊”,题材呈现多元格局
今年我省课改实验区作文题目,在传承近几年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四足鼎立”的基础上有所变化。在全省9个地市课改实验区14道作文题中,话题作文有5道题目(其中莆田市的作文题目可以把它看成是“隐性话题”),材料作文2道题,命题作文3道题,半命题作文4道题。透过这些作文题,可以看到一些变化:一是半命题作文的命题形式有所改进。例如宁德市作文题“读,是阅读,也是思考和感悟。读的对象不单是书,还有世间万物、社会百态。读了,才会有感悟,有收获。请以‘我读懂了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友情提示:把题目补充完整后作文。横线上可以填你曾经读过、思考过的任何对象,如‘关羽’、‘友情’、‘大海’、‘少年情怀’、‘妈妈的目光’……”作文题的设计既有对题目进行明确引导,消除了学生的审题障碍,启发了写作的思路,又创意性地设计了一个非常人性化、充满人情味的“友情提示”,让考生备感温暖、亲切,有助于缓解考试时的紧张心理,体现着鲜明的人文关怀精神。二是半命题作文明显增多,并且开始升温。像龙岩市、宁德市、泉州市、漳州市的作文题均是以此类题型出现。三是话题作文仍凭借文体不限、题目自拟、立意自定的优势,依然受到命题者的青睐,占据主导地位。值得一提的是,莆田市的作文题目在话题作文原有模式上——先给一段材料,再要求“以……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其作文题是“‘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三年的学校生活已悄悄过去。相聚犹在昨天,分别即在眼前。回首过去的日子里,数不清校园里留下多少欢乐,而今心头不免涌起缕缕怅惘。岁月如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请用你的生花妙笔,叙写这三年学校生活里最难以忘却的一件事,或最难以忘怀的一个人;或者,阐发这三年学习生活中某种深刻的感受,或某种新颖的想法与看法……”。这种借鉴话题作文材料导引的形式,对题目进行明确引导并有所改进的开放性写作试题,更有利于学生开放自己的思维,放飞自我的想像力,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写;又能减少猜题、押题、背题的成分,真正达到考查学生写作能力实际水平的目的。因而,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决不能因为目前话题作文的权重较大,忽视了对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等其他文体的训练。应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把作文置于合理、科学的训练体系之中。
二、多题选做渐成趋势,内容选材不拘一格
多题选做和淡化文体,近年已经成为全国中考写作命题的发展趋势,我省课改实验区作文试题也不例外。2005年漳州市、南平市、厦门市、泉州市、宁德市都采用了多题选做的命题形式,如漳州卷就有两道题(1.以“忧患”为话题;2.________是动人的);泉州设置的两道题分别是命题作文“温暖”和半命题作文“体育,让我________”;厦门提供的一是命题作文“那一次,我读懂了”,二是话题作文“流水”。“二选一”的作文形式,降低了审题难度,给了学生更自由的选择余地。无论你是擅长记叙、描写还是讨论、抒情,均可扬长避短,尽显风采。这种命题形式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写作自主权,最大限度地照顾到了各类有着不同兴趣爱好和写作特长的考生利益,给他们的出色发挥提供了极佳的空间,有利于考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同时也从更大程度上体现了考试的公平、公正性。纵观其趋势,这种命题形式会在今后的中考中唱“主角”。
2005年中考作文试题的另一个趋向,那就是加强了写作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实社会的联系。这些写作试题向学生生活方面开放,侧重从学校生活、自我人生、社会生活、学科学习和人文自然等方面撷取能够触动学生心灵的精彩片断,引发其深入思考。例如,厦门卷的一个作文题以“流水”为话题,很有诗情画意地引导学生由描绘自然界“流水”的秀美,引发到对历史长河的怀想,对生活的感悟,对生命的思考,对情感的抒发,对艺术的鉴赏以及思考自我心灵深处对自然的需求。既加深了学生对“流水”这一自然符号内涵的理解和认识,又具有广阔的写作思路(可纪实,可虚构;可记叙描写,也可议论抒情),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充分发挥的空间,富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如漳州作文题以“忧患”为话题,将其与《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巧妙结合,学校与社会、课内与课外、文言文与现代文相结合,既考查学生对文言知识的理解,又考查学生对孟子这一思想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热爱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的情感,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可谓一举多得。这些作文题目可以引导学生在冷静的叙述中,表达内心的真切感受;在想像的世界里,诉说心中的美好向往;在犀利的论述中,表明自我的鲜明态度。这一趋向有力说明,作文命题正在逐渐回归现实,更加贴近考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也说明了命题者特别注意到:在《语文课程标准》中,重复最多的一个词语是“生活”,其次是“体验”。
然而,2005年我省课改实验区作文题目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话题作文的提示性语言材料含糊不清。话题作文的呈现形式,目前普遍都是阅读式话题,即先附上一段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材料,让学生仔细阅读,然后再托出一个真正的话题。一般来说,这段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材料给学生阅读,目的是为了降低话题的难度,提示相关的信息材料,激活学生的写作思维,启动他们的想像力和联想力。但有的提示性的语言材料,非但没能起到启发性的作用,反而给学生添乱,束缚了一些学生的写作思维。如漳州的一个作文题“以‘忧患’为话题”,其提示性的语言材料“如果我们常怀忧患之心,为生态的失衡而担忧,为光阴的流逝而感慨,为道德的褪色而焦虑……那么,我们便可能拥有多彩的自然,充实的人生,美好的社会……”与《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本义不一致,这样就导致了一些学生在阅读材料上耗费不少的工夫,迟迟不敢切入话题,或另选他题,影响他们在考场上写作能力的表达。二是话题作文与命题作文在表述方面有混淆之嫌。话题作文一般是先给一段材料,再要求“以……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而现在有些命题作文也习惯先给一段材料,然后“以……为题,写一篇作文”。一字之差,失之千里。只差一个字,对于一些比较粗心的考生,结果可能是大相径庭。如三明卷惟一的作文题先给一段材料,然后“以‘经历是美丽的’为题,写一篇文章”。泉州卷的一道作文题“温暖,也许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也许是一双抚慰的大手,也许是一句温馨的话语……生活中,我们时常感受到温暖。请以‘温暖’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也是属于此类。显然,在这里除了要求语文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要多让学生明确二者之间的异同以外,命题者是不是可以多考虑用一些不同的呈现方式区别它们,使学生不至于钻进“死胡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