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相似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珠小珠落玉盘论文,作用论文,文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相似联想在作文中的表达作用集中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强化感情,深化主题。二是形象生动,语言传神。
例① 天上,人间,令人联想到瓮山脚下晋祠的难老泉。难老泉清澈的泉水,昼夜不息,源源喷涌,已经喷流了亿万年,还必将继续喷流亿万年,直到永远。毛主席亲笔题辞“生的伟大,死的光荣”,金光闪闪的大字铭刻在纪念碑上。纪念碑矗立在纪念馆正前中央。刘胡兰烈士的英名也必将万古流芳,像永不落的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例② 在正午煦暖的阳光照耀下,我们面前仿佛亮起了一簇熊熊的火焰,一颗地上闪烁的明星,一座纯金筑就的金字塔。黄土堆起的圆圆坟墓,坟墓上繁密丛生的芦草,枯黄了,像在辐射光芒;芦草随风摇曳,像微微跳动的火苗,发着光,散着热,温暖着三九天人的胸怀,照亮着广阔壮丽的大地。
这两例都是吴伯箫抒写瞻仰刘胡兰烈士陵园感受的散文《英雄乡》中的文字。从例①来看,毋庸置疑,作者真正的目的是想说刘胡兰烈士的英名“必将万古流芳”,但在前却插入了关于难老泉的叙述。刘胡兰与难老泉本不相关,作者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分明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光讲刘胡兰英名将万古流芳难免抽象空泛,苍白无力,且难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那份敬仰之情,于是借难老泉形容之。难老泉是我国的风景胜地,闻名遐迩,喷流不息是其显著特点,尽人皆知;这一特点又与刘胡兰的英名不朽极其相似,那么,读者也就不难由对难老泉的感受而更具体地认识刘胡兰英名的永垂不朽。通过相似联想,不仅化抽象难懂为具体可感,更在于深化了主旨,强化了情感的抒发。而例②则与之不同,坟墓、芦草、芦草摇曳之状均让人不难想象,但作者还是通过相似联想将它们分别喻作“纯金筑就的金字塔”“地上闪烁的明星”“熊熊的火焰”,这更主要的是为了避免语言的单调陈述,力求使表达生动传神,形象感人。当然不同的文章在不同的情境下使用联想,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完全一样的,我们要依据不同的内容而灵活巧妙地使用,才能收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当我们面对描写对象,无法展开相似联想时,最好能多角度思索,从形状、颜色、声音、味道、习惯、姿态、神情、遭际、精神、本质等方面进行思维发散,进而由此及彼,在相似点上作喻、比拟,就会使文章增色添彩。
此外,在议论类文章的写作中,学会抓住本质上的相似之处,寻找论据,引经据典,才能保证观点与材料之间的有机统一,进而使议论左右逢源,说理纵横捭阖。可以说,许多谈笑风生、旁征博引的精彩议论文,往往是由于成功地运用了相似联想。下面博学的《细微之处》(《新青年》1999年第5期)一文就是如此。
据说,古罗马有个皇帝,常派人观察那些第二天就要被送上竞技场与猛兽空手搏斗的死刑犯,看他们在等死的前一夜是怎样的表现。如果发现惶惶凄凄的犯人中,居然有能够呼呼大睡而面不改色的人,便偷偷在第二天早上将他释放,训练成带军的猛将。
据说中国有个皇帝,在接见新来的臣子时,总是故意叫他们在外面等待,迟迟不予理睬,再偷偷看这些人的表现,并对那些悠然自得、毫无焦躁之容的臣子刮目相看。
甚至那些养鸟的行家,在选鸟的时候,都要故意去惊吓那些鸟,绝不取那稍受一点儿惊吓,就扑扑拍翅、乱成一团的鸟。
前面三个例子中的强者,很可能天生就有较强的稳定性或忍耐力。但换个角度来想,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受坚忍的训练,一只鸟从小就在人群里呆,是不是也可能有较佳的表现呢?
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的父亲,为了让儿子见识场面,曾经专程带着约翰·肯尼迪飞到巴黎去参加一个交际盛会。因为他不仅要求孩子有好的礼貌、懂得如何与人寒暄,更希望约翰·肯尼迪有风采、有格调!所以有人说:老肯尼迪是从孩子小的时候,就训练他做总统。
许多日本公司,在每年冬天,都送他们的员工到寺庙里接受戒律的考验。受训期间,学员要忍受没有暖炉的严寒,夜里不准躺着睡觉,坐禅时稍有不专心,就要以戒板抽打背部,且不许喊痛。正因为如此,他们能忍别人所不能忍,专注于别人所不易专注,因而在国际商业舞台上有杰出的表现。这样看,后天的训练不是非常有用吗?
说了这几个故事,最后是想说:一个人的胸怀、气度、风范,常常可以由小动作中表现出来,至于这表现是大家风范还是蝇营狗苟,那就要看你自己的修行了。
这篇作文很耐读,原因是什么呢?是作者的相似联想运用得非常成功。能够抓住“本质”之间的相似之点,推进文章,论证说理。第一层次,列举在细微之处表现出来的稳定性和忍耐力的事例。古罗马皇帝是观察死刑犯,中国皇帝是观察新来的臣子,本不是一回事,但因都从细微之处发现特异之点,这就是在本质上的相似。因而可以组合在一起,用来排例说理。而养鸟行家选鸟与前两者貌似完全不一样,为什么也被列举在这里呢?原因只有一个,仍然是本质相似,这些不怕惊吓的鸟与前面的人一样,都有特异之点,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忍耐力。接着,在第四节文字作了本质归结之后,转入了另一层次,即这些特异之点是怎么来的——来源于坚持不懈的训练。何以见得呢?文章又运用了相似联想,列举了老肯尼迪教子和日本公司让员工接受戒律训练两个本质相似的成功之例,雄辩地证明了观点。最后一段是文章的结论部分,也是作者卒章显志之处:细微之处表现出来的胸怀、气度、风范,完全靠自己平时的训练有素。全文由五个故事组成,读来新颖有趣,材料翔实,但给人的教益非常深刻。打不开论说思路的同学,不妨以此文为鉴,运用相似联想,就能达到“径路绝而风云通”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