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任务驱动”为评价载体,在情境感中提升小学作文课堂效能论文_陈誌军

以“任务驱动”为评价载体,在情境感中提升小学作文课堂效能论文_陈誌军

陈誌军(厦门市松柏第二小学)

【摘要】习作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要充分地提高作文课堂的效率,就要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一篇好的文章“理趣”和“情趣”是并重的,为学生构建情境,可以让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更具真情实感,而设置任务,可以让学生更加明确自己可以如何下笔。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设置的“任务”是为了推动教学过程的,然而,当“任务驱动”更进一步,指向评价时,“教学评”便能更好地相互融合,多元化的评价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习作,从而真正提升小学作文课堂的效能。

【关键词】任务驱动 教学评一体化 情境感 习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9)10-243-02

语文是兼具人文系和工具性的学科,习作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一线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的过程中常常要求学生在习作前要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一颗“会感受”的心,在选材的过程中学会选择,选取的事例要有“情感”的味道,在习作过程中要求学生,无论是谋篇布局还是遣词造句,无一不是要和文章的中心思想相挂钩的,倘若可以在文末做一定的升华提升那便是更精妙了,在习作之后,如果这篇文章读起来能让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或者引发感触,那这篇习作也就成功了。既然“情感”在一篇文章中有这么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如何让学生在习作学习的过程中,“理性”和“感性”并行,推动习作教学的进程呢,本文将从“巧设任务情境,构建习作支架”、“前后任务关联,实现螺旋上升”、“互动式任务反馈,直击习作窍门”这三个方面来谈以“任务驱动”为评价载体,让学生在充满情境感的氛围中习作,以此推进作文课堂中“教学评”一体化。

一、巧设任务情境,构建习作支架

作文教学都有较为明确的指向性和目的性,即每一次习作的主题。“任务驱动”便是每一次习作的指路灯、开门锁,它为学生提供的是习作的线索,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内化习作的动机,明确自己要写什么,初步构思出“怎么写”,它可以以具体的“写作提纲”的样式出现,也可以是一种思维导图的构建,更可以是“学习单”、“任务单”的形式,它不拘一格,但功能指向是明确的——创设情境,为习作构建支架。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习作为例,这是学生由低年级进入中年级后第一次尝试习作,在原有的“看图写话”的基础上,他们首先要掌握的便是要有篇章的意识,初次习作,一线教师往往会建议他们将文章安排为“总分总”的模式。本单元习作实际上是一次“文字画像”,写作的主题是“猜猜他是谁”,教材的安排很有趣,本身就具有“猜谜”的情境感,因此,本单元的“任务驱动”可以以一次“任务单”的形式出现,保留教材中的情境,为学生的习作指点方向。

如下图所示:

本次的“任务驱动”可以看作是一次有趣的“猜谜会”,教师以“制作谜面”为任务,放手让学生写一写班上的同学,三年的相处让学生有不少可以切入的点,可以从外貌入手,可以由性格切入,可以回忆之前发生的事情,可以说一说对方最令人欣赏的品质……有素材可写,才能让习作有“情感”的味道,在这一层面上,任务单起到了激发写作欲望,培养写作兴趣的作用,开启了“感性”的大门。继而,任务单上的文字安排还为学生搭建了写作的雏形,以“总分总”的模式,引导学生在开篇时可以总体地写一写人物给人的大致感受,继而抓2-3个点来写一写人物的特点,最好能借由一个方面详细写写他的与众不同之处,最后结尾处可以和读者们互动,看看他们猜出来了没有。

这份任务单给学生的是一个习作的框架,任务单看起来更像是图文结合的游戏单,正面是教师给学生的思路框架,背面是学生自我发挥的作文稿纸,写完之后,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读一读,交由组员来猜一猜、评一评,倘若组员可以猜对,那就证明这次的习作是成功的,写出了人物的特点。换而言之,“猜”的过程其实就是变相的评价的过程。

同时,任务单巧妙地将“同伴评”纳入其中,实现了更加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一张小小的任务单,不仅让学生在情境中构建了习作的框架,更将“教学评”融为一体,从而提升了习作课堂的效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前后任务关联,实现螺旋上升

语文教材在编排的过程中,以同一主题的3-4篇文章为一个单元,所选取的文章都为后面的习作进行一定的铺垫,展示策略、揭示方法,教师在教学课文的时候必会交给学生“任务”,以此为依托,作为教学的线索,倘若能让这条线索延伸,让学习课文时的“任务驱动”与习作教学时的“任务驱动”相勾连,如此前后相承,环环相扣,便可以将资源开发利用到最大化,从而实现螺旋上升。

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习作为例,本单元的习作主题是描写一处“自然奇观”,同样是写景,三年级的时候学生也学过不少写景文,也自己动手写过风景,那四年级的写景文较三年级的提升点是什么呢?在研读本单元的教材内容后,我们不难发现:气势恢宏的《观潮》除了那大气磅礴的语言,写作时的顺序也是颇为值得学生借鉴的;世界之最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以说明文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神秘美丽的《鸟的天堂》中作者将标点运用的淋漓尽致,一句“‘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发人深思;变幻莫测的《火烧云》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千姿百态的云,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了语言的千变万化。因此,在教学本单元习作时,笔者选择了最后一篇课文《火烧云》作为与习作前后关联的文本,选取了“语言”这一角度,与学生进行对比。在课文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发现同样是写“火烧云”变化了或者消失了,作者却能用不一样的语言进行描绘,让人读起来齿颊留香。设置的任务驱动如下:

云的姿态消失时候的样子

学生经过对比读文,不难找到相关的句子,待学生找到后,教师再将表格进行补充、出示,共同发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云的姿态消失时候的样子

马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匹马变模糊了。

大狗、小狗跑着跑着,小狗不知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

大狮子可是一转眼就变了,再也找不着了。

在有所感悟后,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进行头脑风暴,在小组内选择一个主题进行研讨,看看同样一种景观,可以有什么不同的描述。以某小组研讨过程为例,该小组选择描写“日落”时的景象,针对要描写的对象进行现场下水,在结束后,由小组组员进行对比点赞。

姓名描写日落的过程组员来点赞

甲光芒渐渐黯淡下来,像饱饮了玫瑰酒似的,醉醺醺地绽放光与彩,在天边染出一篇神秘的光彩。

乙过了一会儿,太阳圆圆的“脸蛋”已经沉下去一半了。

丙她伤心了,脸变成浅橘色,身子忍不住往下掉,但很快就被远处的屋顶接住了。

交流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次集思广益,让学生学习借鉴他人的优点,明确自身的不足,而“组员来点赞”其实就是学生间评价的一种方式,在小组交流完毕后,还可以进行班级内的交流,邀请更多学生进行评价,教师也可以适当进行点评。如此打破了原本教学评价的单一壁垒,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了评价当中,学生既是被评价者,又是评价的主体,多元化的角色让评价无痕渗透,真正实现了评价效益的最大化。

三、互动式任务反馈,直击习作窍门

“依葫芦画瓢”常常是习作入门篇,教师会列举一些范文让学生领悟作者是怎么做到详略得当、怎么运用修辞手法的。因此,直击习作的窍门,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反向互动,采取评价佳作的方式,发现亮点,学习亮点。

作为评价的篇目,可以是教材内的课文,也可以是教师课外选择的拓展篇目,在择定学习的篇目后,教师将任务驱动设定为发现文章的“优点”——最好是和本单元习作主题相契合的点,如此更能学以致用。学生经过小组合作学习,在一番头脑风暴后形成思路,可以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加以呈现,生生间再进行相互点评。这其实是一个“三方评价”的过程,学生评价他眼中的佳作,其他学生评价他的点评,教师进行总结提炼,这样的“任务驱动”看似互动性强、点面较宽,但学生可以发挥的余地更多,也更能有所学而有所得。习作的窍门在这样一个“教学评”一体化的过程中也就更加鲜明了。

习作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大主战场,习作教学也常是我们一线教师教学的拦路虎,要提高小学作文教学的效率,使其利益最大化,这当中要花费的功夫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学评一体化”最大的妙处在于,它将“总结”化为无形,学生是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提升的,它将割裂的环节重新融合,节省时间的同时,也彰显了“及时评价”的重要性。“任务驱动”是教师推动课堂的重要手段,将“任务驱动”作为评价的载体,从而更进一步地推动了任务和评价之间的联系,如此才能真正地提升习作课堂的效能。

参考文献:

[1]彭继峰.小学习作教学中范文出示时机探析[J].成才.2018(08)

[2]方艺芳.如何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实施互动式评改[J].西部素质教育.2018(17)

[3]肖仲雯.有魔力的语文课堂——让习作教学动起来[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7(S1)

[4]吴琦守护童心,教有温度的语文——基于儿童立场的小学习作教学谈[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8(Z2)

论文作者:陈誌军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10月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0

标签:;  ;  ;  ;  ;  ;  ;  ;  

以“任务驱动”为评价载体,在情境感中提升小学作文课堂效能论文_陈誌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