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略妥协到战略对策:普京对美国政策的新选择--兼论俄美关系变化对未来中俄战略合作的影响_中俄论文

从战略妥协到战略对策:普京对美国政策的新选择--兼论俄美关系变化对未来中俄战略合作的影响_中俄论文

从战略妥协到战略反制:普京对美政策的新选择——兼论俄美关系的变化对未来中俄战略协作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论文,反制论文,中俄论文,对美论文,未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2000年1月~2001年9月,在普京接替叶利钦总统职务的初期,俄罗斯政府基本延续了叶利钦从1999年3月科索沃战争后开始实行的重点抵制美国单极霸权的外交政策。九一一事件的发生很快为普京打破俄美关系全面停顿状态提供了最佳的时机。由此,俄罗斯的对美政策进入了以战略妥协换取俄美关系全面稳定的时期。从2004年10月开始,俄美两国间的三大结构性矛盾日益凸现,普京政府被迫终结对美国的战略妥协,转而对其实行烈度不断增强的战略反制政策。俄美关系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也不可避免地对中俄战略协作产生直接的影响。

一 俄罗斯对美战略妥协政策的确立

在普京入主克里姆林宫时,科索沃战争仍然是阻碍俄美两国实现全面外交和解的最大阴霾。美国发动科索沃战争是北约首次东扩之后对俄罗斯国家利益的最大伤害。它表明美国已经放弃冷战结束后在国际安全问题上由其主导的大国合作理念和政策,从而使俄美关系降到了俄罗斯独立后的最低点,它表明1994年以来俄罗斯寻求与美国建立平等伙伴关系政策的破产。普京初掌政权时,俄罗斯受到严重伤害的民族自尊仍未达到可以与美国全面和解的平和状态。此前,美国领导人多次就建立国际新秩序问题发表讲话,重点强调联合国已无法对来自一个国家内部的威胁采取行动,为此急需确立以“人权高于主权”为核心的新的国际关系准则,并建立“由民主国家组成的能够维护和平、制止屠杀的国际组织”。克林顿就曾经公开宣称,“科索沃模式”可以成为人道主义干预的普遍模式,“今后需要用这种方式来干预未来全球范围的人道主义危机”①。由于俄罗斯存在车臣问题,因此它非常担心本国在以非和平的方式维护国家的统一时,美国可能借机以武力直接干预。

这种安全忧虑在普京开始执政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存在,并在对美政策上直接表现为对美国单极霸权政策的重点抵制。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坚持在NMD(国家导弹防御系统)问题上不妥协的立场,并几乎使用了能够使用的所有外交资源。例如,继1999年之后,又于2000年和2001年,联合中国等国两次向联大提交并通过了《关于维护和遵守〈反导条约〉》的决议案;2000年4月杜马通过《第二阶段削减战略进攻性武器条约》时直接与美国是否遵守《反导条约》挂钩;分化瓦解欧盟大国与美国在NMD问题上的一致性,提出《与欧盟关系中期战略》和EMD(欧洲导弹防御体系)等等。其二,不顾美国的警告,积极联合并支持那些被美国孤立的国家。例如,2000年12月与古巴签署了支持卡斯特罗的《俄古联合宣言》、率先单独解除了对伊拉克制裁、2000年下半年宣布废除俄美之间关于对伊朗进行武器禁运的秘密协定等等。其三,中俄战略协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例如,2001年6月与中国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7月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1999年3月~2001年9月是中俄战略协作的黄金时期。两国在全球层面的战略协作完全重叠,即反对科索沃模式和维护联合国的权威、维护《反导条约》以保持全球战略稳定。这一时段持续了两年半,有近两年的时间是在普京的任上。

需要指出的是,普京上任后也在思考俄美关系应该如何发展,是走向合作还是走向全面对抗。这种不同于叶利钦时代的外交思考的结果最终体现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和2000年6月的《俄罗斯联邦外交政策构想》当中。例如,普京将俄罗斯自我定位为“地区性(欧洲)大国”,应避免外部孤立和自我孤立;称“俄罗斯准备消除最近与美国关系中出现的重大困难,维护花了近10年时间建立起来的俄美合作的基础”;承诺要“保持各个级别的经常性双边接触,不允许双边关系中出现停顿,不允许有关政治、军事和经济的主要问题的谈判中止”②。这种对俄罗斯外交的理性思考成为九一一事件后俄美关系全面改善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尽管科索沃战争以后俄罗斯确立了抵制美国单极霸权的政策,但是由于俄美两国在综合国力上的巨大差距以及普京政府将优先发展本国经济确定为俄罗斯的基本国策,因此俄罗斯一直在寻找打破俄美关系全面停顿状态的最佳时机。九一一事件以后,由于消防救火式的现实安全的需要,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首要目标——“寻找并确定潜在的势均力敌的全球竞争对手”不得不暂时让位给“国际联合反恐”。俄罗斯对美政策以此为契机进入了以战略妥协换取俄美关系全面稳定的时期③。这主要表现为,九一一事件发生后第一次允许美军进驻中亚地区,支持以阿富汗战争为核心的美国全球反恐斗争,甚至当2002年2和4月美军顾问小组进入格鲁吉亚引起俄国内普遍反对时,普京力排众议,说美国的举动“不是悲剧”;2001年10月宣布撤出在越南金兰湾和古巴洛尔德斯的军事基地,传达了俄罗斯不再追求苏联时期的那种的“全球利益”;对美国2002年6月退出《反导条约》作出了相当克制的反应;2002年5月建立与北约的“20国”机制,并以温和冷静的态度对待北约的第二轮东扩;在裁军领域作出重大让步,2002年5月与美国缔结没有任何约束力的《莫斯科条约》;同意把美国发起的“合作减少威胁”计划扩展到其他国家;参加了其一度给予猛烈抨击的美国于2003年5月出台的“防扩散安全倡议”;有选择地接受西方国家主导下的防止核扩散的多边进程等等。

虽然普京的对美战略妥协政策在形式上与叶利钦执政早期的亲西方“一边倒”政策(1992年1月~1995年1月)存在某些相似之处,但是本质上却有天壤之别。叶利钦幻想通过向西方的“一边倒”使俄罗斯真正地融入西方世界,成为出境西方民主世界的一员。而普京则希望通过对美国的战略妥协,重新塑造合作伙伴的形象,打破美国的战略封堵,换取俄美关系的全面稳定,为本国优先发展经济尽可能地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显而易见,叶利钦的“一边倒”政策颇有“以身相许”的色彩,包含着太多的理想主义或幻想主义成分,而普京的战略妥协政策则是“借船出海”,是不折不扣的现实主义或实用主义选择。

二 俄罗斯对美战略妥协的终结与战略反制政策的形成

由2004年10月乌克兰总统选举所引发的“橙色革命”让俄罗斯感受到了来自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切肤之痛。如果说2003年11月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发生时,俄罗斯还将其视为“偶然性的”个案,那么从乌克兰的“橙色革命”开始,俄罗斯已然意识到“颜色革命”对自己在独联体地区传统利益的危害性和迫切性。它表明,美国政府在克林顿执政时期即已推行的对独联体国家的“扩展民主”战略,已经度过了试探性阶段,开始进入全方位的突破性渗透时期。可以这样认为,北约东扩是美国从外部对俄罗斯战略空间进行的遏制性挤压,“颜色革命”则是美国从俄罗斯的战略边疆内部对其进行的战略性肢解。2005年5月20日,俄罗斯学界、外交部和国防部等强力部门的官员在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召开了“完善上海合作组织问题”的圆桌会议,与会者形成了可以代表政府观点的共识:某些国家实施“颜色革命”战略的最终结果“是沿俄罗斯南部地区,西起土耳其东至蒙古国建立一条首尾相连的遏制带。该遏制带贯穿已被征服的伊拉克和作为美国潜在侵略对象的伊朗以及已被驯服的阿富汗和被拉拢的上海合作组织的中亚成员国。这种从战略层面上对欧亚大陆实施分割的做法无异于在中俄之间以及中印之间打入楔子,使这些国家面临日趋严重的军事威胁。不仅如此,美国还可以依此从经济层面上控制广大的里海油气区,从政治层面上便于对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对中国某些敏感的自治区以及整个高加索地区的形势施加影响。”这一认识从战略的高度厘清了“颜色革命”对俄罗斯、中国及印度等国安全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威胁,揭示了美国“民主改造”战略的政治本质。2006年7月中旬,苏联时期的资深外交家法林和原俄罗斯对外情报总局领导人叶夫斯塔夫耶夫完成了一篇题为《2006~2008年美国可能对俄罗斯采取的行动》的政策分析报告,并将该报告提交给克里姆林宫和国家杜马。该报告认为:“在当今的美国政策制定中占据统治地位并自认为是里根政治路线的继承者的新保守派,在格鲁吉亚和乌克兰‘橙色革命’成功的基础上,2004~2005年间总体上对今天的俄罗斯实行‘最终的审判’。这种审判的实质是,放弃白宫和克里姆林宫在2003~2004秘密讨论的协议(关于莫斯科与美国结成友善广泛的伙伴关系来换取美国承认独联体地区是俄罗斯的利益范围的协议),并且开始从试图监督俄罗斯的政策转向在俄罗斯内部实施‘橙色工程’。很显然,在执行用更亲美的方针取代俄罗斯现行方针的计划的情况下,美国过去没有,现在也没有与俄罗斯建立相对平等的伙伴关系的计划。”④

从2005年开始,美国与北约领导人多次公开强调,无论谁反对,北约都要继续东扩,并全力支持独联体国家加入北约的努力。乌克兰与格鲁吉亚两国在2006年也多次重申了最终加入北约的政治目标。俄罗斯正面临着一个无法避及的地缘政治难题:北约在经过2004年的第二轮扩展,蚕食了原苏联的一角——波罗的海三国之后,开始把扩张的矛头对准了被俄罗斯视为本国“特殊利益地区”的独联体国家。俄罗斯领导人已经意识到北约向独联体扩张的不可避免性,因为如果不进入独联体,北约向东已经没有可以扩展的地理空间。按照俄罗斯领导人的估计,北约留给俄罗斯的战略喘息期只有7~10年⑤。一旦北约扩展进入独联体地区,俄罗斯将面临几百年以来最严峻的地缘政治形势。

从2004年开始,中东欧各国继在争先加入北约、欧盟之后,又出现了争先介入美国导弹防御计划的第三次与美国融合的浪潮。波兰和捷克成为美国的首选国家。2005年9月,媒体曝出消息,美国正在帮助阿塞拜疆和摩尔多瓦建立雷达预警站。倘若美国果真在上述两国建立雷达站,并将其获得的数据用于导弹防御目的,那么即意味着今后整个原苏联地区的导弹发射都在美国导弹防御预警系统的有效监控之下。从2007年开始,波兰和捷克加快了融入美国导弹防御计划的速度,美国军事专家已开始在捷克进行雷达基地的选址勘察。

美国在上述三个领域发起的咄咄攻势,如同三张扑面而来的网,正一步步罩向俄罗斯。可以看出,从2004年年底开始,由于美国自认为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反恐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因此被国际联合反恐所一度替代的美国对俄罗斯的战略挤压政策迅速浮出水面,并从根基上猛烈地冲击着九一一事件之后建立起来的俄美关系的稳定局面。这使得俄罗斯不得不放弃九一一事件后试图通过与美国的战略妥协而换取俄美关系全面稳定的外交选择,转而对美国的战略挤压实行针锋相对的战略反制政策,即通过在双方主要角逐领域内有选择的战略反击,达到制衡美国战略挤压的功效。俄罗斯做出战略反制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的战略挤压极大地伤害了俄罗斯的核心利益,触及了俄罗斯国家安全的底线。如果不抗争,俄罗斯将面临彻底被美国捆住手脚的局面。如同2007年3月普京政府出台的《俄罗斯联邦外交概论》所总结的,“俄罗斯要想在自己目前的边界范围内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作为一个有活力的世界大国,必须在量力而行的基础上就迫切的国际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采取主动政策。”⑥ 显而易见,国力迅速增长的俄罗斯已不再肯委曲求全。俄罗斯坚信,“如果没有俄罗斯的参与或者违背俄罗斯的意志,不管多么重要的问题也解决不了”⑦。

第一,针对美国对俄罗斯传统核心利益地区——独联体的全面渗透,普京政府倾力反击,采取了“迎刃而上”的政策,不惜走向冷战边缘。这包括:对那些已经“变色”的独联体国家实行内外有别的能源政策——以大大低于国际市场的价格向那些与俄罗斯保持友好关系的国家提供廉价能源(如白俄罗斯),而对于那些发生“颜色革命”后与俄罗斯拉开距离、倒向美国的国家(如乌克兰),俄罗斯则终止了以往的“能源慈善政策”。2005年年底~2006年年初的俄乌天然气价格之争实质上是普京政府在告诉那些能源匮乏且企图脱离俄罗斯的国家必须承担“西倾”的严重经济后果。为了阻止(至少是延缓)北约向独联体地区扩展,俄罗斯对于急于人约的“出头鸟”——格鲁吉亚采取了严厉的制裁政策:禁止格鲁吉亚主要出口产品葡萄酒销往俄罗斯、限制在俄罗斯打工的格鲁吉亚人向国内汇款、借2006年9月“间谍风波”大规模遣返格鲁吉亚非法移民、停止对格鲁吉亚的能源供应、切断与格鲁吉亚的航空、通信与邮电联系、宣称将动用武力保护南奥塞梯的稳定,并在格鲁吉亚周边地域与水域举行军事演习等等。在俄格之间近乎冷战式冲突的背后实际上是北约与俄罗斯之间激烈的向独联体东扩与反东扩的斗争。俄罗斯“迎刃而上”政策的成效已经显现出来:(1)在乌克兰,亲俄罗斯的亚努科维奇重返政府,国内反对加入北约的呼声越来越高;(2)在格鲁吉亚,急于融入西方的格领导人不得不表示要同俄罗斯进行各个级别的谈判;(3)在北约新一轮东扩的问题上,北约领导人此前已经宣布北约将暂时停止向东部地区进一步扩展;(4)在中亚地区,2005年11月美军已经撤出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军事基地,2006年11月,乌兹别克斯坦正式重返集体安全条约组织,这使得俄罗斯主导的中亚地区集体安全体系完整地建立起来。美国所谓的“大中亚”计划实际上是拓展民主战略在该地区受到俄罗斯有效遏阻后变相推出的以软手段代替硬手段的全新战略。

第二,在一些非核心利益地区采取同美国不合作的立场,并以“打楔子”的方式积极主动地遏制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2007年2月10日,在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上,普京抨击“美国在各方面都越界,包括经济、政治和人道,而且把自己一套强加于他人身上。单方不合法的行动根本不能解决问题,而且制造很多人类悲剧,是紧张的源头,地区和区域战争没有减少,死亡的人数不减反增。”⑧ 俄罗斯主动出击的外交行为包括:(1)在巴勒斯坦问题上,2006年3月邀请受到美国孤立、被西方称之为恐怖组织的哈马斯的领导人访问俄罗斯,并强调俄从来都没有说过哈马斯是恐怖主义组织,表达了对哈马斯前所未有的支持态度。(2)在伊朗核危机问题上,当2005年年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伊朗进行空袭的危险进一步增大之时,俄罗斯与伊朗签署了出售总价值为7亿美元的29套“托尔—M1”地对空导弹系统的协议。2006年1月,美国媒体根据俄罗斯的有关消息报道说:“俄罗斯专家认为,由于托尔—M1只是短程导弹,还不能对伊朗的核设施进行有效的防护,因而应该提供更先进的S—300导弹系统。根据消息灵通的《生意人报》1月13日的报道,俄罗斯与伊朗商讨出售S—300导弹系统的代表团由于伊朗方面缺乏兴趣而返回莫斯科。”⑨ 2006年5月,美国国务院要求俄罗斯重新考虑向伊朗出售托尔—M1的问题⑩,再次遭到俄罗斯的拒绝。(3)在拉丁美洲,俄罗斯通过军售进一步拉近了与反美国家委内瑞拉的关系。普京不仅邀请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访问莫斯科,而且在2006年7月与其签署了出售价值10亿美元的战斗机和直升机的大额合同。7月下旬,美国国务院副发言人凯西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布什政府要求重新考虑这笔交易,委内瑞拉购买这些武器超越了本国的需要并且无助于地区稳定。俄罗斯副总理兼国防部长伊万诺夫立即给予断然拒绝:“重新审查合同绝对不在考虑之内。在我看来,合同中规定的24架飞机和若干架直升机没有超出像委内瑞拉这样的小国的国防需要。我们将遵守合同。”(11) 俄罗斯“打楔子”战略的功效也已经体现出来:(1)在中东地区,俄罗斯日益成为“和平的缔造者”,美国则成为“和平的破坏者”;(2)在拉美地区,俄罗斯已经成为委内瑞拉等反美国家的合作伙伴(这和2001年年底俄罗斯撤出在古巴的洛尔德斯军事基地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在军事领域,基于现有的国力基础,俄罗斯开始逐步采取力所能及的战略反制措施。普京总统在2006年5月10日发表的国情咨文中再次强调了国家军事防务的重要性。他说,“军备竞赛远未结束”,“俄罗斯将学美国建立国防堡垒”。普京认为,为“使俄罗斯军队能够同时在世界性冲突和地区性冲突中作战,一旦有必要,也能同时在几场局部性冲突中作战”,“今后5年必须大力提高战略核力量水平,用现代化的远程飞机、潜艇和发射系统装备战略火箭兵”,同时,加快俄罗斯军队的职业化和机动化的建设步伐。普京在2007年4月26日的国情咨文中宣布,将暂停履行《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直到北约所有国家都签署这项条约(12)。

2007年4月15日,俄罗斯海军955级战略导弹核潜艇(也称“北风之神”)的首艇—“尤里·多尔戈鲁基”号下水试航。该艇将装备由“白杨—M”改装的“圆锤”导弹,同时,经过几年的努力,“白杨—M”导弹的车载技术已经成熟。这表明俄罗斯最先进的“白杨—M”战略核导弹已经具有竖井式、公路机动式和潜射式三种类型。这是俄罗斯战略核武库实现白杨化的重大进展。2007年8月17日,俄罗斯恢复了已停止15年之久的战略轰炸机值勤巡航制度。

同时,俄罗斯也在加紧构筑本国的导弹防御系统。2006年8月9日,俄空军总司令弗拉基米尔·米哈伊洛夫大将宣布,第一个装备S—400“凯旋”的地空导弹团已经开始部署在莫斯科周边地区,并将在2006年年底担负战斗值班任务。他指出,从2006年开始,俄罗斯每年将至少部署一个S—400地空导弹团,同时加大对现有的35个地空导弹团装备的改进力度,S—400将同部署在莫斯科周边6个阵地上的A—135导弹防御系统构成俄罗斯未来空中防御体系的基础。

综上所述,俄罗斯对美的战略反制政策具有以下特点:(1)迫切性与抗争性——面对不抵制即被美国推向战略死角的危局,俄罗斯已经无路可退,只能被迫奋起抗争;(2)有选择性与适度性——俄罗斯的战略反制并非是要与美国全面摊牌,并与其展开的全球性的较量,而是选取适当领域对美国作出的适度反击;(3)制衡性与防守性——俄罗斯战略反制的目的归根结底是要制衡甚至遏阻美国的咄咄攻势,并非是要谋求对美国的全面优势,俄罗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尚不具备这样的实力。迄今为止,这仍然是一种“见招拆招”的防守反击行为。

从战略妥协到战略反制,意味着俄罗斯对美政策的整体思路和制衡美国的行为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也带来了俄罗斯对美关系原来被动局面的局部改善。然而,在涉及俄罗斯核心利益的北约东扩、“颜色革命”和导弹防御问题上,俄罗斯的战略困境至今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近年来,俄罗斯虽然在经济上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但是其GDP仍然不及美国的1/10,其综合国力比照美国全面处于下风。即便俄罗斯联合包括中印等国也不足以迅速改变美国维护单极霸权的全球政策。基于此,冷战结束以来,即便是科索沃战争导致俄美关系最恶化的时期,俄罗斯也从未放弃与美国进行对话,使对美关系重新正常化的努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国对俄政策的最大矛盾在于,一方面要防范俄罗斯成为美国势均力敌的全球竞争对手,另一方面在艰巨而长期的国际反恐和反扩散斗争领域仍然需要最大限度地谋求俄罗斯的协作;俄罗斯对美政策的最大矛盾在于,一方面要竭力反对美国对俄罗斯的战略挤压,另一方面又要谋求对美关系的整体稳定,以为其国内经济的发展打造良好的外部条件。这就决定了俄美关系即便在某个时间段、某个领域、某个地区可能会出现类似于冷战的冲突,但是长期来看仍将处于“斗而不破”的状态,全面的冷战不会重演。

三 俄美关系的变化对未来中俄战略协作的影响

纵观美国的对外政策,根据亲疏程度,国际社会的成员往往将其划分为“盟友、伙伴、现实的合作者、战略竞争对手、潜在敌人和敌人”六个类别。冷战结束后,虽然中俄两国有时也会被美国称之为“伙伴”,但是在大多数的时间里,中国与俄罗斯在美国的全球战略定位中总是在“现实的合作者—竞争对手—潜在敌手”三者之间摇摆,并更多地被视为“战略竞争对手”。从目前的现实和未来发展趋势上分析,中俄两国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定位正在发生“位移”——中国正在从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逐渐向“现实的合作者”转变,而俄罗斯似乎正在从美国的“现实合作者”滑向首要的“战略竞争对手”。这不可避免地对中俄战略协作产生直接的影响。

(一)未来俄罗斯联手中国抵制美国的愿望将不断增强

俄罗斯目前最大的困境在于,由于国力上的巨大差异,无论其如何竭力反对,北约都要继续向独联体地区扩展——北约已宣布要在2008年开始新一轮的东扩;美国还要在独联体地区继续策动“颜色革命”——这是美国全球长期“扩展民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还要继续实施对俄罗斯构成极大威胁的导弹防御计划——除在东欧国家建立拦截和预警基地外,还要在南高加索国家寻找立足点。尽管俄罗斯对美国的战略反制措施带来了俄罗斯对美关系原来被动局面的局部改善,但在涉及俄罗斯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俄罗斯的战略困境至今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在这种不利的境遇中,俄罗斯迫切希望中俄双方对美国进行联合的战略反制。这也正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从2004年10月普京总统访华开始不断取得重大突破的原因之一。

(二)未来中国联合俄罗斯制约美国的战略诉求将相对减弱

九一一事件之后,尤其是近两年来,出于对中国和平崛起不可遏止势头的认识以及在国际联合反恐斗争、联合国改革、构建世界的未来和平体系、维护亚太地区稳定、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和其他非传统性安全等现实性问题上对与中国开展有效合作的迫切需要,美国努力避免日渐显现出全球意义与地区意义的中美关系出现大的波折。基于中美关系不断缓和的特殊背景,加之中国一直将“增加信任,扩大共识,发展合作,不搞对抗”视为对美政策的指导方针,就使得中国将努力避免中美间摩擦强度的升级。中美关系越来越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一组全局性对外关系。未来15年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关键性时期,只要不是损害中国最根本的核心利益(如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中国都将竭尽所能地保持中美关系如同今天这样协调性发展,并以此来防止中国崛起的过大阻力或过大的风险。

(三)中俄彼此首要的战略诉求将不可避免地出现背离

不难看出,由于美国因素的存在,中俄彼此首要的战略诉求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背离。由于中美关系的显著改善,使得中国对于中俄两国联合制约美国的诉求相对减弱,而俄罗斯出于抗衡美国战略封堵的现实需要,仍将联合制约美国作为中俄战略协作的重心。这是中俄彼此战略协作诉求非均衡性和非一致性的最直接的体现。究其实质,在于中国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具备了一个较为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俄罗斯依然在为拥有较为稳定的国际政治空间而苦苦探寻着。

四 如何应对变化的三角关系对未来中俄关系的影响

未来的俄罗斯将继续面临来自美国的强大的战略封堵。在俄罗斯所能争取的外部支持中,中国首当其冲,这是由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政治和经济中的地位以及两国日益密切的关系所决定的。俄罗斯显然希望在反对北约东扩、独联体内部纷争和阻击美国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等问题上寻求中国的支持,它在世界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上采取牵制美国的行动时也希望得到中国的支持。

(一)辩证地看待大国间的合作与竞争

就本质而言,国家利益永远是一个国家制定对外政策的标尺。任何国家间的合作关系都在不间断地重复着X形轨迹——在利益的驱动下,不断地从不同的方向走来,渐行渐近,直至交汇。然后,又不断地朝各自的利益方向奔去,渐行渐远,直至新的契机出现,又开始全新的X形合作轮回。共识、妥协与利益的重合,竞争、摩擦与利益的碰撞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不具有永恒性。在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时候,维系与发展合作固然重要,但有时勇于面对某一项、某一阶段合作的破裂同样重要。大国利益:往往在碰撞中显现出利益的可交换性。反观中俄战略协作的发展历程,在某种程度上也在遵循着;这样的发展轨迹。在经历10年间的磨合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正在步入稳定而务实的发展时期。双方既重视政治利益,又不忽视经济利益;双方既重视明天的预期利益,又不忽视今天的现实利益;双方既追求本国的合理利益,又尊重对方的合法利益;双方既有平等的长期性合作,又有公平的经常性竞争;双方既适当地照顾对方,又不过分地委曲求全。由此,中俄关系进入了历史上双边交往的最好的时期,也是未来两国关系比较理想的状态。

(二)防止中俄战略协作转化为对美国的联合对抗

鉴于中美关系的现状,中国在加强同俄罗斯的战略协作时,应努力将双方的协作重点转向以经济合作为主的双边层面和以解决区域安全问题为主的地区层面,尽量避免中美间摩擦强度的升级,而将中俄两国在全球层面的战略协作重心转向对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积极参与,即促进以联合国为中心、以大国合作为基础、以综合安全为关键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这不仅符合中国政府关于“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全球性的合作,全球性的合作需要全球性的机制,联合国是世界上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国际组织”的一贯立场,也同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定位——“做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没有根本的冲突。

(三)积极推动建立中美俄三边战略对话机制

目前,中美之间、俄美之间以及中俄之间都有战略对话机制,但是三方之间的战略对话机制至今尚未建立。中国应在努力加强与俄罗斯和美国的双边战略对话与信任措施的同时,适时推动建立中美俄三边战略对话机制。为三国讨论共同关心的地区安全、全球热点等重大问题提供最为直接的对话平台。这将有助于减少大国间的误解,有助于增强三个国家对于共同的安全利益的认识。如果时机成熟,今后可以考虑在三边框架下建立三国外交部长和国防部长会晤机制。可借鉴欧安组织的做法,成立中美俄三国预防冲突中心。每一方有义务通报和澄清其所卷入的各类军事安全突发性事件,减少彼此间的安全误会。受影响的国家有权要求当事国和平解决冲突并做好善后处理。

注释:

①J.Marcus,Kosovo and After:American Primac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WASHINGTON QUARTERLY,winter,2000.

②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载《普京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15页。

③普京2001年11月22日表示,俄美的互谅和相互信任水平在提高,这不是因九一一事件引起的战术性考虑,而是长期的伙伴关系。普京认为,为发展俄罗斯的生产力和给经济创造良好的环境,这是必然采取的措施。

④Валентин Фалин,Геннадии ЕвстаФъев,О вероятномсценарии действий США в отношеии России в 2006-2008годах,http://www.mediacratia.ru/owa/mc/mc_project_news.

⑤Светлана Бабаева,Министр Обороны РФ Сергей Иванов:я не ощущаю,что меня воспинимают как" ястреба" ,Профиль,№22( 436) от 13.06.2005.

⑥Обзор внешней политик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иностранных дел РФ,http://www.mid.ru/brp_4.nsf/sps/3647DA97748A106BC32572AB002AC4DD

⑦С.В.Лавров,Внешнеполическая самостоятельность России-безусловньй императив,Московские новости,18января 2007 года.

⑧Putin Wladimir W.,Speech at the 43rd Munich Conference on Security Policy,http://www.securityconference.de/konferenzen/rede.php? sprache=en&id=179.

⑨Pavel K.Baev,Has Moscow Turned Its Back on Tehran? EURASIA DAILY MONITOR,1/16/2006,http://www.ransack.org/Projects%20and%20Publications/News/Nuclear.

⑩Staff Writers,US Urges Russia to Reconsider Missile Sales to Iran,Washington ( AFP) May 26,2006 http://www. spacewar.com/reports/html.

(11)MosNews,Russia Rejects U.S.Call to Reconsider USD 1 Bln Military Contracts With Venezuela http://www.mosnews.com/news/2006/07/26/ruschavesus.shtml.

(12)参见普京总统2005年和2006年发表的国情咨文:B.ПУТИН,Послание Федеральному Собранию РоссийскойФелерации,http://www.kremlin.ru/appears.

标签:;  ;  ;  ;  ;  ;  ;  ;  ;  

从战略妥协到战略对策:普京对美国政策的新选择--兼论俄美关系变化对未来中俄战略合作的影响_中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