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起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论文,兴趣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兴趣是教师引导学生步入科学殿堂大门的钥匙,只有学得有趣,才会产生对学习科学知识的欲望,主动去学,也才能学得好。为了激发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的学习兴趣,每一位教师都在不遗余力地尽力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兴趣,企望他们入迷地酷爱这门学科。
兴趣的奥秘
“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起来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要的因素是学生学习的能力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积极性是一种非智力因素,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变量。兴趣则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影响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直接因素。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唤起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唤起学生兴趣的全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好奇(好学的冲动)、欲望(诱发产生求知欲望)、自觉(形成学习的主动性)三个阶段。这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见下图)
好奇是产生好学冲动的诱发阶段。教师通过一系列感性知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这类感性知识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有学生生活经验中储备的;有以往学习中积累的;也有来自直观教具、实验、参观访问、野外观察等教学实践;还有一些是借助教师的生动描述或教材的形象描绘,以及教材的图象系统……。
欲望是指由好奇引发其好学冲动后,诱发的求知欲望。此阶段学生的兴趣已不满足于停留在好奇的感情阶段,而渴望获得对事物深化的认识,以探究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乐事。
自觉是把学生的兴趣由好奇、欲望更进一步深化到主动学习的阶段,形成比较稳定的兴趣,这是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的阶段。
在唤起学生兴趣的全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通过与教材内容息息相关的感性知识的诱发是激发兴趣的基础。但是,在感性阶段形成的兴趣是短暂的,它属于产生于活动过程中,而在活动结束即消失的短暂兴趣。教师的责任更在于通过启发、思考、讨论引导学生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体察到自己的能力,并从中品味成功的喜悦,增强深化学习的信心和力量,使学生由简单的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望,最后达到主动地进行学习的境地。
激发兴趣的途径
一、给学生提供一套编写新颖、可读性很强的教材
教师、学生和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特有的三种基本因素。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围绕教材进行的共同活动。教材在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它是师生双方认识和实践的客体。教师依照教材的要求教,学生依照教材的要求学。从教材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给教材的编写和出版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本新颖的、可读性很强的教材,必将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教学改革的方向及进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新近使用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制地理教材,虽然版本较多,各有优点和不足,但都具有编写新颖、可读性很强的特点。这些教材对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说明新教材的编写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首先,教材的编写新颖,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使学生爱看好学。新教材的编写改变了单纯按地理学科的逻辑系统的传统方法。在教材的文字部分,除紧扣大纲的简明正文外,还穿插了读图要求和生动的阅读教材,以及启发性很强的问题;在教材的图象部分不仅增大了图象的篇幅和数量,而且出现了素描和漫画。整个教材的表现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有效地提高了师生对教材的兴趣。
其次“启发式”的教材结构,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供了极大的机会。从教材中的“读一读”、“做一做”、“想一想”、“算一算”……等形式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
二、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地理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和最基本的形式。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目前即使在有效地开设第二课堂,为学生开辟更为广泛的知识来源的学校,其课堂教学的时间仍占有周学时的2/3以上。
首先,在课堂上教师利用多种多样且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状态,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好知识。
其次,授课内容要安排得当,难易适中,重点突出,难点分散,使学生 对教材易懂、易学,增强了学好的自信心,同时又能强化求知欲望。
再次是在课堂上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果所设的问题是学生求通而不能解、口欲言而不能答时,教师再揭开其中的奥秘,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开辟第二课堂,培养和发展兴趣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开展课外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增强能力,看到自己的成果,体验到知识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以增强自信心,培养学习兴趣。
地理学科第二课堂形式多样,内容也十分丰富。比如课外活动小组(气象观测、天象观测、环境监测、地震监测……)、地理知识竞赛、参观访问、社会调查、野外观察等。目前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不可能都开展起来,但却要尽力去打开局面。
激励兴趣的方法
一、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受教育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制约的,并为实现教育目的和传授教学内容服务。教学方法的种类多样,但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必须以一定的学学思想作指导。启发式教学是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启发式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善于思索、善于使用自己的思维器官。毛泽东同志就一直提倡教学中要用启发式、废止注入式。
启发式教学具有多种功能,通过启发教学,能激励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精神,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切实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以及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论使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必须符合启发式教学的基本要求,这是我们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地理教材的教学工作,我认为常用的教学方法应是“讲读练”。即指“讲、读、练综合运用”的方法。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在于可以将“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阅读指导法”、“练习法”等各种教学方法的功能分别发挥到讲、读、练各个环节中去,发挥出它们的综合效力。这种方法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眼、耳、口、手、脑等感觉或思维器官,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及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进而有效地达到教育目的。
“讲读练”由三大环节组成:一是“讲”。即教师的精讲,它是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的。通过启发诱导,控制布局重点,巧妙突破难点,对全课起到穿针引线的主导作用。二是“读”。它包括在教师指导下阅读教材的文字内容,即阅读重点教材(读后还可以勾书落实)、读感性材料(如书上的阅读教材);读教材的图象内容;读教师精选或精绘的挂图、图片、板画和板图。三是“练”。指导学生完成教材中的“想一想”、“议一议’、“算一算”、“做一做”以及在课堂完成相应的作业。根据教材的需要可以把练的内容分散安排。若安排在一节课的开始,多是复习旧课引入新课,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安排在一节课的中间,则多是有利对重点知识的理解、掌握或运用,以及对难点知识的突破;安排在一节课的最后阶段,则即有小结之意图,又有复习巩固之功能。“讲读练”的三个环节在一节课中的轻重,要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而定,没有固定的模式。
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
所谓教学手段是指“为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师和学生用来进行教学活动,作用于教学的教育对象的信息的、精神的、物质的形态和力量的总和”。按形态特征不同把教学手段相对地分为教学信息手段(指作为知识信息的教学内容)、教学精神手段(指属于教学主体精神形态的教学力量──教学方法)、教学物质手段(指作为教学的实物、媒体、教具、教学机器、教学附属设备等)。我们在教学中从狭义的含义上看,一般说教学手段常常是指的教学物质手段。
在地理教学中为什么要借助大量的教学手段?这是由于受地理学科特点所决定的。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的科学,而地理学科是取材于地理科学,因而地理教学的内容具有广泛性(涉及的领域广阔)、综合性(各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综合联系性)和区域性(地区差异性)的特点。地理教材中有的比较抽象(如地球的运动),还有大量的内容无法让学生直接感知。就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来说,他们的认识、理解能力比较低,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比较贫乏,涉足地理环境的空间也比较狭窄。因而使他们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认识、理解能力有限,如果不辅以直观的教学手段,去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障碍,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而且还会使他们丧失学好地理课的信心,带着沉重的心态被动地学习,的确是索然无味的苦差。所以,在地理教学中,根据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利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去感知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过程,就能帮助学生形成具体的空间概念,建立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形象观念,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教材、掌握教材,从而提高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
地理直观教学手段主要有:地图的运用、地理略图的描绘、地理图片的运用、地理标本和模型的利用、地理素描和漫画及地理图表的绘制,还有现代教学手段中的幻灯、电视片、电影片等。
在地理教学中应用各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开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帮助学生克服知识和心理障碍(如不重视,耽心学不好、怕困难),理解和掌握教材,对提高学习好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有巨大作用。
三、生动而丰富的教学语言
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指老师在完成教学任务时,使用语言作为工具和学生交往,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教师以“舌耕为业”,总是凭借一定的语言去“传道、授业、解惑”。所以,地理教学无论采用什么形式和方法,都要求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去表达。地理教师课堂语言是否生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教师生动而风趣的教学语言,在取得教学的成功方面,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首先,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动机和兴趣作为学习的推动力贯串于学习活动的始终,它的强弱和倾向性影响着学习的效果。教师激励学习动机和兴趣的语言,常常是针对学习内容的新因素、新境界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水平,选择生动鲜明、耐人寻味的词句,鼓舞学生学习的勇气和求知欲望,使其满怀信心地投入学习。其次,有利于突破难点,增强学好的自信心。在运用各种地理教具和直观手段时,都需要伴随教师的生动语言。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的直观描述,也是一种直观的方法。通过教师的生动描述,给学生创设一种意想中的环境,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这样不仅突破了知识上的难点,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
“课堂的心理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遍布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一种心理状态”。和谐的集体心理气氛,对学生的正确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的形成,都有深刻的影响。
轻松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十分有利于学习的课堂环境。这种课堂环境的创设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制约:
首先是教师的的威信。教师的威信实际上是反映学生心理上的“向师性”。它是指学生对教师的信赖感、尊崇感和钦佩感等综合而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教师的威信来自于教师良好师德、教师对工作的责任感、教师对学生的爱心,教师对学生严格而公正的工作作风、教师的教学水平等方面。教师的威严则有别于威信,教师俨然不可侵犯、学生望而生畏、敬而远之,产生“离师性”。
其次是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和谐课堂环境的创设。教师水平的高低取决于:①教师的文化知识素养。包括一般的科学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②教学能力的高低。是否具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否掌握了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是否具有生动、风趣的教学语言,以及控制课堂的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如能否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随机应变、能否对学生答问的正误作出准确而快速的判断);③和蔼可亲的教态,和学生平等相待,使课堂具有师生共同探讨的浓烈气氛。
另外,良好的班风,特别是学风也是影响课堂环境的因素。
上述诸因素中,教师的威信和教学水平是影响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的最重要的因素。因为学生心理上的“向师性”,有利于学生接受来自他们崇敬的教师所传授的各种信息。教学水平高的教师能够传授对学生具有强烈吸引力的高质量的信息。在同样的班级,不同的教师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善于创设轻松和谐气氛的教师的课堂,严而不死,活而不乱,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成绩优良;而不善于创设和谐气氛的教师的课堂,要么只有威严,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得很累、学得被动;要么活泼过余,严肃不足,使课堂松散,放任自流。后两种情况的教学效果必然较差。由此可见,在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方面,教师仍然是处在主导地位的。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们把你们教的学科,看作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象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们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您应当引以为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