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科学与艺术立交桥的建设_艺术论文

数字时代科学与艺术立交桥的建设_艺术论文

数字化时代构架起科学与艺术的立交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立交桥论文,构架论文,科学论文,艺术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J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869 (2000)04—0045—03

以数字化技术为核心,以无线电通讯、光缆通讯为支柱的现代计算机业的迅猛发展已把艺术创作与艺术设计活动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构架起了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桥梁。电子计算机图形艺术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新颖的视觉艺术新天地,以往人们用手工很难实现的视觉效果,被电子计算机轻而易举地完成。电子计算机技术所提供的各种迅捷的服务手段和方法,将艺术家与设计师的双手从繁重、缓慢和重复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从而深化了人脑的艺术创造力和最终的视觉艺术效果。

一、电子计算机图形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1945年底,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标志着人类在数字化方面迈进了一个新世纪。计算机发展到今天,它的应用范围早已从数值计算、文字处理向信息处理、知识处理更广阔的领域拓展。电子计算机图形艺术就是电子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一个分支。从1950年第一台图形显示器问世,到60年代初大多数计算机图形外部设备如绘图仪、光笔、数字仪、彩色显示器的出现,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有了迅猛的发展。70年代以来,计算机内存容量、运算速度成百倍的提高和性能价格比的大幅度改善,各类不同型号的图形输入输出装置和各种不同应用器的图形软件系统应运而生,为电子计算机图形的应用和普及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注:林华《电子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史话》,《装饰》1996年第1期。)80年代以来,在美国及西方先进国家, 大多数艺术与设计训练面临着计算机化建立的10年,也是计算机被逐步运用到商业广告艺术与设计领域并牢固地确立其位置的10年。始于80年代中期的数字化图形艺术语言在中国经过10余年的发展,至此已具雏形。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面对21世纪,计算机作为艺术创作的工具,给艺术家和设计师们提供了更为多样化的创作途径和设计空间,它将在本世纪初的10年间在视觉艺术领域带来一场“换笔”的革命,并将赋予当代计算机图形艺术更为广泛的意义。

二、计算机图形艺术在视觉艺术领域中的作用

数字化图形在视觉艺术领域的应用可归纳为两个方面,即艺术设计和纯艺术创作。 在艺术设计领域指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作系统(Computer Assistance Design)。它广泛应用于各种艺术设计领域,使用上具有快速、准确、便于调控和修改及储存的优点,不仅能省略手绘设计稿样的步骤,还能提供变化无穷的二维和三维视像或模型。另一方面是指以计算机屏幕为媒体的艺术创作活动(Computer Art),如单幅的静态或动态的绘画作品。(注:洪再新《计算机与新视觉空间的创造》,《新美术》1998年第1期。)随着计算机性能的不断增强, 它将在视觉艺术领域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在数字化时代,艺术家与设计师的创作工具不再只限于传统的纸、笔、颜料等实存的“物质”,取而代之的是以“Bit ”方式出现的信息“概念”,它们因电流的作用而存在。目前在视觉艺术领域由于商业性的作用,电脑图形艺术的普及与应用在设计界的“换笔”要比纯艺术界来得迅猛与彻底。不论是建筑、室内设计,还是广告、书籍装帧、工业产品设计,传统的手绘设计基本被淘汰出局,设计表现的数字化为设计行业带来的影响是开创性和先导性的,它将引发设计内容以及设计行业的全面数字化。如图纸的存储和传输方式的数字化,使设计行为能够以更加灵活的方式组织和运行,设计周期越来越短,设计整体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将逐步并入网络系统。

新的计算机工具也必将在艺术创作领域大显身手,会给纯艺术创作带来新的表现空间,给人们的审美观念带来深刻的变革。一件艺术作品离不开审美思维、表现技法、工具材料,而面对数字化时代,这三个方面的传统思维则有了全新的定义。在这里传统的表现技法、工具材料已经隐退,唯有艺术家以自己的审美思维并通过计算机来完成的艺术构思。如被称为画家之“手”的“Painter”软件, 它可摹拟各种质地的材料,有粗细不同的各种“画笔”,调色板中有透明、半透明覆盖性强的颜料;能摹拟出油画、粉画、水彩画、版画等效果,还可以进行各种画面合成;它不受时间、空间、画种的限制,对于不满意的构图随时可以删除,重新创作。各种图形软件的配合使用,能完成叠加、排列、组合、抽取、虚化、变形、重复、光化、强调和移接等表现效果。这里艺术家的创作活动面对的是鼠标、键盘和显示屏而不是传统的画笔涂抹,但它那瞬息万变的绚烂色彩,随心所欲的画面构成及修改、复原、存储之便捷也是传统工具望尘莫及的,它是现代科学赋予艺术家的一片崭新天地。

数字化图形艺术和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视觉表现语言,统合了图形与图像、平面与立体、静态与动态、音频与视频、文字与语言等各种媒体功能,不仅为艺术家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空间,更为设计师提供了实现创意的极大潜能和便利,从而对现代艺术设计学科从手段到方法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但是也应该看到,它在艺术创作中也暴露出来的缺乏精神和鲜明的个性特征,有些作品往往是一味地玩弄制作技巧,画面只是各种素材的杂乱拼凑与毫无意义的堆积,或是沉静在照片的重复分解、组合等单纯的机器操作上,缺乏艺术的创造性,这显然是计算机艺术创作的误区。我们必须去指挥机器,与其同在,尽可能地使机器人格化,在大的范围内接受它的辅助作用,同时敢于用一些不寻常的方法进行大胆的尝试,并不断地适应技术上、思维上的更新,尤其是培养那种不可缺少的自控能力。电脑最终只是一种工具,对艺术家而言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只是一种必需。艺术家的灵感是创作的灵魂,生活积淀是创作的源泉。

三、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人类审美意识变化的关系

人类的审美意识受制约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有着确定的社会内涵。一定时代的审美理想尽管其表现形态十分复杂,可是追溯其根源无不同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我们回顾人类艺术发展史,每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都离不开当时的物质基础条件。石器时代人类掌握了打磨技术下凿刻的岩画,其造型古朴而粗犷;烧陶技术掌握后产生的的彩陶艺术气魄浑厚;奴隶社会在掌握了冶金技术后铸造的殷周时代的青铜器图案神秘而抽象。同样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现实主义造型离不开当时透视和解剖学知识的成果;19世纪印象派绘画色彩斑烂的视觉语言离不开物理学光与色的发现。

今天电子科技的神奇,已作为最新的高科技成果开始为人们所接受,它是以科学手段实现审美目的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现代派艺术的启发和影响,如现代派艺术常用的夸张、变形、象征、寓意、抽象、梦境等语言。在当代艺术家探索现代人的审美心理、表现语言和运用新的科技成果方面,计算机的软硬件给艺术家以更大的创造自由和空间。计算机艺术作品中经常表现的超时空画面,在审美中更增添了几分玄奥的色彩和虚幻的空间效果,给人以神秘莫测的感觉。尤其是一些拼贴的图象处理软件,可设置出一些矛盾的空间,构图元素的错位能使画面产生一种戏剧性的幽默或一种幻想中的世界,并能多视点欣赏,还可制作成动画效果,表现出人类超越自然和自身局限的审美理想,折射出人类尽善尽美的渴望。它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不拘一格的表现手法以及全方位、跨时空的思维方式极大地满足了现代人的审美要求。

人类的文明史已经历了数百万年的发展,世界艺术宝库极大丰富,但体现出来的人类对美的追求却是一脉相承。从原始艺术到现代艺术,却是人类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自我、把握自然的结果,同样都闪耀着人类智慧的灵光,它们在美术史上都应有自己的地位。由此可见人类的审美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尺度,那些落后于这个历史尺度的作品就没有什么美的价值。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的那样“每一条美都是而且也应该是为那一代而存在……当美与那一代同消逝的时候,再下一代就将会有它自己的美,新的美……。”多学科、快节奏、大信息、边缘性是现代人生活的需要,也应成为现代艺术家的审美观念。如果没有时代气息,没有强烈的现代文明的精神,任何视觉艺术效果皆会显得陈旧与苍白。

四、21世纪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时代

科学与艺术原本就是不分离的。中国古代精美绝伦的青铜器、瓷器、漆器都是艺术与科学技术高度融合的结晶。科技的发展为艺术的生活化提供了可能,艺术则为科学的发展增添了活力,赋予技术以灵魂。科学与艺术的区别在于科学讲求精确和严密,艺术则崇尚随意和模糊,前者属于理性思维方式,后者属于感性思维方式。尽管它们有着不同的关注点,但也有许多交汇点,当今文明发展的一大特点就是不同学科之间的互相跨越和交融,各自表达语言的界限日渐模糊。19世纪以来,艺术是以视觉的感性认识为中心的,然而到了21世纪我们正面临着一个以视觉为中心的文化向以行为为中心的并综合多种感性认识的变革时代。以计算机图形艺术为契机的当代科技社会化过程,最终将带来艺术与技术、科学与艺术真正统一的观念之形成。

科学与艺术就像人的左半脑和右半脑,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综合运用能使艺术家获得无穷的创造力。文艺复兴时代的巨匠莱奥纳多·达·芬奇,“他同时成功地从事于解剖学、生理学、动物学、植物学、地质、地理学……数学和一切种类的技术。”(注:拉孔列夫《莱奥纳多的哲学和科学观点》。)米开朗琪罗也是涉足科学与艺术的两极而不断取得的成功。而我们当今很多艺术家由于对自己掌握的传统工具的“感情”缘故,或是形象思维对理性思维“水火不容”的片面认识,更直接地说就是因为害怕数字,因此存在拒绝和排斥的逆反心理。在我们这个数字化、电脑网络时代,反对它,艺术就会走向更为狭窄的路途,利用它也许柳暗花明。一名艺术家如果能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来观照自己的创作,并不断地以最新科技成果丰富自己的艺术手段,无疑将会创作出体现时代精神的作品,科学的理性思维与艺术的形象思维相互交融共同创造着人类文明。

五、信息时代为视觉艺术交流带来了一种崭新的传播媒体

近年来软硬件技术的交替进步,以及网络通信技术的成熟,使电脑技术在性能和价格上具备了普及的可能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信息产业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已经落后了很多年。随着我国的经济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工程的建设,移动通信将和手提电脑完全一体化而成为更小型、更完善的个人数字处理系统,如人——机交流,人——人交流,这为设计师与用户、画家与观众的交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电脑媒介在交流方面的可识别性对于设计师与用户之间的沟通尤为重要,在艺术设计领域,传统的设计表现手法由于工具的限制在表达与沟通之间存在着相当的距离,其文化素养、欣赏能力、审美习惯等大相径庭,而电脑化正是跨越这一障碍的最好途径之一。由于时空的限制被打破,远地业主可以通过方便及时的网络技术订购并获得值得信任的设计服务,用户可以通过网络参加设计的全部过程,用户与设计师之间的沟通将更为便利,从而节省开支,提高效率,并能更好地加强协作程度。

通讯方式的数字化,使信息能够突破国家地域文化及时空的界线,得以在全球范围广泛传播。随着艺术家个人网站的建立,通过国际互联网络(Internet),将会改变传统的展览馆、出版画册等主流传播形式。网络画展的交流形式是开放的、平等的、互动的和全球性的,不受固定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因此Internet将成为全世界艺术家展示作品最大、最贴近普通观众的艺术殿堂。(注:《网展,让艺术流动起来》,《美术报》2000年7月5日第2版。)作为人类共同语言的视觉形象, 将始终担当起信息时代交流与传播的主体媒介。

收稿日期:2000—07—06

标签:;  ;  ;  ;  

数字时代科学与艺术立交桥的建设_艺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