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起步讲座(七、八、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性学习论文,讲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何自我调节
如何不影响学习成绩
两个秘诀:一曰,考前两周只闻教科书,除非你的课题非常非常紧迫或重要;二曰,合理安排时间.与同学聊天时,能不能聊聊你的课题?看课外书时,能不能集中阅读与课题相关的书籍呢?
评价表是批评表吗
评价表的作用不是区分你与同学之间的等级、评比谁好或是谁差.评价表记录了你所有的研究活动,所比较的只有你自己,它帮助你进行行为的调整,看看你离预期的成果还有多远,在研究的过程中你有没有进步.
当然,假如你偷懒,它会转化为批评表,成为你接受批评的“罪证”,那可是你自找的哦!
没有成果是失败的吗
大家都明白智慧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通过感悟获得的.比如,没有哪个科学家的实验是一次就成功的.研究型课程的宗旨是让你体会“研究的过程”,你所理解的成果只是外显的结果,还有更多的快乐、体验与研究的精神是内在的,这些才是最重要的,它会激励你走上快乐的成功之路,成为一个真正的研究家.
如何答辩交流
怎样参加答辩
如果能参加答辩,那可要特别特别地祝贺你!答辩可是施展自己的才华、得到他人指点的大好时机.
当然,你首先要搞清楚是参加什么样的答辩.是开题论证的答辩会,还是结题论证的答辩会?如果是开题论证的答辩,那就是把自己即将实施的计划告诉大家,千万不要在乎大家对你的“品头论足”,你可以趁机澄清自己的思路,修正自己的研究方案,真正研究的时候可就事半功倍啦!
在做准备时,可以试着反问自己几个问题:
搞清楚自己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了吗?
搞清楚自己研究的对象是谁了吗?比如在课题“高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中,你要研究的高中生是别的哪个地区的,还是本校的?
搞清楚自己的研究究竟是什么了吗?比如,你要研究“课外阅读的现状”,那么什么是“课外阅读”?是杂志、书籍,还是网络?是小说,还是新闻?
你知道自己将怎样去研究吗?对于“课外阅读的现状”,你打算进行调查研究吗?怎么开始调查呢?需要问卷吗?问卷怎样设计?谁将接受调查?准备抽样吗……
这些问题,有可能是大家需要你在答辩时解释的.
如果是结题论证的答辩,你的准备就又有所不同.尽量用最简短的话,告诉大家你的研究成果,包括研究的过程.使用的方法以及最主要的观点或结论.建议你用图表或演示文稿展示自己的主要内容,好让大家一目了然.
再想一想,别人可能会问什么问题,如果有机会,还可以进行一次“答前演习”嘛!
当然,可别忘了请教自己的导师.另外,小组成员之间分好工,方可做到群策群力,如果有自己没有搞明白的问题也可以向大家请教啊!
怎样参加研讨会
如果你被邀请参加课题研讨活动,比如别人的课题答辩会、进展研讨会或其他专题研讨会.不要认为到时你列席一下就好了,这可是个增长见识的好机会!
你可以事先打听一下研讨的主题是什么?谁可能会进行主题发言?你最想了解的情报是什么?你想要请教的问题是什么?出席的哪些人你可能要想办法认识,以便以后保持联系和交流?
开会时,把你认为有价值的讨论记录下来.当然,你还可以事先做些准备,因为很有可能会找到发言的机会,可要积极争取哦!
写给组长的——如何组织一群人一起交流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大家一起“头脑风暴”也许会出现许多很妙的新点子.同时,大家各自作了一段时间的研究后,也需要及时的沟通,看看各自的进展如何,需要什么帮助,有什么好的经验可以共享等,这就是共同交流的好处.
如果你是组织者,怎样才能做到让群英荟萃?可以先定一个本次交流的主题,包括几个详细的议题;选一个大家都可以到会的时间和地点;会上可以先个别听听大家的意见;最好把议题事先告诉大家,并正式通知.
需要大家共同商议解决的问题,则要让每个人都充分发表意见,并鼓励大家发表不同的意见,这样才能产生n个方案,供决策者选择.
还有一件最令人烦恼的事:大家在一起交谈的时候往往会偏离了“跑道”,能否将他们从“无轨电车”上拉回来,这可要看你的本事啦!
如何推广成果
如何演示交流
首先,要明确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可供选择的形式很多,主要有“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等形式.对中学生而言,更多的可能是“研究报告”,也可以称为小论文.常见的研究报告有实验报告.读书报告、调查报告和设计报告4种类型.
其次,根据课题的特点和客观条件,选择具体的表达形式.上述4种类型的“研究报告”的适用范围是不同的,下表列出其不同点,供选择时参考:
再次,选定你在展示、答辩时具体采用的研究成果发布形式.此时,你不仅要把“研究报告”准备好,还特别要考虑怎样使你的展示更加丰富多彩,易于为别人所接受.
什么是用户
明天你要去春游,需要几个面包当午餐,你会走进超市,从货架上挑选自己喜欢的面包……
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为了弄懂一个基本概念,你走进了学校的阅览室,查阅了一本又一本的工具书……
在这里,面包和工具书虽然具有截然不同的属性,但你用它们来满足你的某种特别的需要,按经济学的观点,你就是这些产品的消费者、使用者,或者说就是它们的“用户”.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产品的生产者来说,“用户”是至关重要的.拥有一定量的“用户”,就可以证明该产品是社会所需要的.
在“研究型课程”中,我们引进“用户”的概念,就是要提醒大家,在选题、研究和总结过程中,应注意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个人或者团体会对你的课题发生兴趣?可以通过怎样的渠道找到他们并说服他们采用你的成果?这可能是我们从前没有想过的,但又是将来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
你的用户是谁
你的“用户”是谁,决定于你能提供怎样的产品.你想设计一种新式的打气筒,那么,打气筒生产厂家和骑自行车者就是你的用户;你想弄清浦东世纪大道口车辆,行人通过的规律,并以此提出改进红绿灯设置的方式,那么,当地的交通管理部门就是你的用户……
需要指出的是,上面提到的这些,都是明显的“用户”,技高一筹的“生产者”,不仅应抓住这些明显的“用户”,更应该凭着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培养和开发潜在的“用户”.这又是一门大学问.在你目前研究课题时,不妨在这方面作些尝试.
如何获得社会对成果的认可
所谓“获得社会认可”,指的是你所研究的课题,或者找到了恰当的“用户”,他们采纳了你的课题研究成果;或者虽然暂时还没被“用户”采纳,但已经得到了权威或公众的认可.为了实现这一点,你必须知道通过哪些渠道来获得社会对你的成果的认可.
其实这并不难,只要做个有心人.你在确定课题之前,一定查阅过不少资料、文献,顺手记下刊载这些文献的载体、记下在这些文献中经常提及的人物、场所等信息.如果还觉得不够,可以向指导老师、家长和好友询问,还可以通过电话簿、广告等了解.
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你可能要去采访专家,可能要到有关部门咨询,可能向公众调查,别忘了,这些更是你寻找“社会认可渠道”的重要方面.
如何利用好“关系网”
社会本来就是一个大网络,成果要被社会认可,明确用户,掌握渠道是关键.这个时候,恰当地利用好“关系网”,可是件“事半功倍”的好事啊!
比如,我这个课题是关于“流行音乐”的,我很想把这个成果让社会上的人们共享,但我不知道应该到哪里去找可以发布的媒体.在做这个课题时,我将采访一位音乐家,那么,在采访时不妨顺便请他介绍一下,并从他那里找到具体的联系人.
总之,在这个过程中,你学到的将不仅仅是课题内容本身,还将学会怎样打通渠道办成一件事.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你还要懂得许多方法、技巧,建议你到“如何协调沟通”一讲去查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