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农村农民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农村论文,道德建设论文,对策论文,农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77(2008)11-0040-04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当前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广大农村正面临着传统道德基础不断缺失,新的道德基础尚未形成的过渡状态,新农村需要新道德。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过程中,如何努力提高“乡风文明”水平,促进农民道德建设,保证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农民道德建设将面临怎样的问题?农民道德建设应采取哪些有效途径?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索。
一、构建农民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一)从和谐社会理论来说,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大方面,要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新农村,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同时,还必须加快农民道德建设,培养和造就新农民。农业现代化和农民道德建设作为反映农村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两者之间内在地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农民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民道德水平及其发展状况对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和新农村的全面发展发挥着能动作用,如果农民的整体道德水平远远滞后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则它最终必然会阻碍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以及和谐新农村的建设。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如果不提高农民道德素质,也就无法提高我国国民整体道德素质;反过来,如果农民道德素质能够得到不断提升,它就能为解决“三农”问题,为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动力支撑。在农村建设进程中,人始终是决定性因素,农村经济发展的最终落脚点也只能是农村人力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而农民的道德水平高低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农村和谐稳定,低下的道德水平会阻碍农村前进的步伐。这就要求良好的道德准则在广大农村得到遵守,进步的道德风尚得到弘扬,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必要的思想基础和动力支持。
(二)社会转型时期农村旧的道德基础不断缺失。当前农民道德建设既面临着新的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物质文明发展过程中暴露出农民道德体系本身的诸多问题,农村道德建设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以往我们把国民道德建设的重点放在城市,在农村建设发展过程中,没有像发展经济那样重视农民道德建设,但随着市场经济在农村的不断发展,农民的道德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农村道德建设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建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新的道德观念显得非常重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应运而生,诱发了农民价值观、荣辱观及生活态度的嬗变。这些变化最直接的表现是农村传统道德大面积滑坡,农村良好的社会风气不断弱化,在几千年的封建历史长河中,传统的“仁、义、理、智、信、忠、孝、悌”经过不断“扬弃”曾在农村广为流传,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期,以诚信为根本的道德基础在农村还比较牢固,曾涌现出许多爱国守土、乐于奉献的感人事迹。改革开放以来,在一家一户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营模式下,农村缺少了经常性的思想道德建设实践活动,在物质利益驱动下,广大农民顾全大局、奉献社会的少了,不讲奉献、只求索取的现象多了。在农村一些地方,“三风”(赌博打牌、封建迷信、大操大办)盛行。不负责任的现象尤为突出。
(三)农村新的道德建设尚未建立。
当前的农村道德教育处于缺失的状态。无论是传统的血缘群体间的道德传承,还是村委会和村党组织的思想政治宣传,都日渐衰弱。农村非正规道德教育呈现出自发性、盲目性和软弱性特点,同辈之间在共同的生活、劳动、交流中相互影响,并没有明确道德教育的观念和目的,农民对到底该秉承什么样的道德并不清楚,对社会主义新道德知之甚少,他们的道德教育是感性的、盲目的。这种非正规的道德教育模式很难承担优秀道德的传承和发展,传统道德原则及善良的风俗习惯正部分丧失或完全丧失,而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新的道德建设尚未建立。
二、农民道德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传统乡村中,存在着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差序格局”,即人们“以己为中心,像石子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差序社会里,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什么关系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1](p.25-35) 在“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中,道德标准、道德规范也因人而异,不具备普遍适用的性质。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传统农民往往更注重对方与自己的亲疏程度,这样,情感因素冲淡了理性判断,血缘亲情代替了规则意识。这不但使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难以为传统农民所接受,而且给倡导民主、平等的乡村变革设置了一道根深蒂固的障碍。
(一)一部分农民的道德水准有所滑坡。市场经济实质上是竞争经济、法制经济。市场经济的竞争原则培养了农民的竞争观念和创新意识,市场经济的求利原则促使广大农民解放思想,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有的发展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业,有的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或外出务工、做生意,或在家种田创业致富。多数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用上了手机电话,但道德水准却出现了严重下降,荣辱观念混乱,是非善恶颠倒,几千年来始终被中华民族所信守和尊崇的一些传统美德,如邻里相助、患难相扶、尊老爱幼、助残恤孤、拾金不昧、艰苦奋斗、勤俭持家、夫妻和睦、亲情、友情、孝道、和睦等,逐渐远离了他们的心灵。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私权意识的兴起或者出于根深蒂固的小农观念,导致农民之间的民事纠纷,如农村耕地承包、宅基地划分、家庭内部纠纷大量发生。很多纠纷在萌芽状态由于没有在基层得到及时有效的化解与解决而升级为群体性事件。
(二)一部分农民理想有所淡化。理想是人们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追求未来远大价值目标的高度自觉的自我意识。理想立足于现实,又是对现实的超越。社会主义道德,客观上要求人们对谋利行为予以合理节制,并保持必要的仁爱、利他和奉献精神。否则极端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就会流行,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就无从谈起。近年来,随着免除农业税、良种补贴、种粮补贴和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等“一免三补”惠农支农政策的落实,农民收入有所提高,农民购买力有所增加,广大农民普遍受益,他们对党的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衷心拥护,但在理想、信念和信仰上依然存在着相当程度的迷茫,集体主义观念明显淡化。一些地方思想教育工作艰难,无论干部怎样耐心细致做思想工作,少数群众就是不听、不信、不认、不理,出现了“有吃有穿不求你,不批不斗不怕你,有了纠纷就找你,稍不如意就骂你”现象;部分群众有理无理都要上访,群访、越级上访案件时有发生;一些农民甚至把市场经济看作是不要道德良心的“骗子经济”,只把个人经济利益放在首位,把金钱作为衡量自己事业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为挣得自己的经济利益而置法律、良心、人格、尊严于不顾,掺杂使假,贩假售假,有的甚至拐卖妇女儿童、绑架勒索,无恶不作;一些农村干部以权谋私,挥霍浪费,腐败现象有所蔓延。
(三)个别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地区的农村工作长期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致使农村道德呈现失范、失衡、失序的倾向。部分农民社会正义感淡化,责任感、义务感消失,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种种道德失范现象不一而足,直接导致了群众信任感、安全感的缺失,妨碍了农村的稳定和谐,严重影响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和质量。
(四)农民工问题逐渐突出。在制约和谐社会建设的诸多矛盾中,农民工问题最为复杂。特别是一些地方及企业对外来务工人员的不平等待遇,使农民工与企业主的劳资关系紧张,与城市居民的关系不融洽,与社会管理不和谐,有的地方农民工甚至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广大农民工虽然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但在城市仍处于边缘化的状态,难以融入城市生活。尤其在就业环境差的地方和劳资矛盾尖锐的企业,农民工的逆反心理和苦闷情绪很强烈,农民工高伤亡率、高犯罪率等社会问题突出。比如,南方某地级市流动人口犯罪率占犯罪总数的97%,抢劫、偷盗等刑事治安案件主要是农民工所为。由此可见,如果没有农民工与城市的和谐相处,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
(五)农村社会风气滑坡,社会治安状况堪忧。部分农村宗法思想死灰复燃,封建陈规陋习滋长蔓延,出现“不信科学信巫神,不盖学堂盖庙堂,不办文化修祖坟”的现象。有些旧社会恶习如赌博、偷盗、欺男霸女、卖淫嫖娼在部分地区沉渣泛起,甚至出现公然纳妾现象,严重败坏了农村社会风气。另外,有些农民法制观念淡薄,导致社会治安状况恶化。农村偷盗、抢劫、拐骗、敲诈、斗殴、谋财害命、欺行霸市、哄抢集体财产等现象日趋严重,农村社会治安形势严峻,农民群众没有安全感,严重危及农村社会稳定。以上现象表明,目前农民道德建设总体形势不容乐观。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必须正视困难,结合农民道德建设的特点,加大农民道德建设的力度,逐步在农村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健康的社会风气,将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农民道德建设的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发展我国农村先进文化的中心环节,同时也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针对目前农民道德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认清农民道德建设的特征的基础上,迫切需要采取有力对策,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缓解农村社会矛盾一是发展农村经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各种现实利益需求,这是解决农村社会矛盾坚实的基础和物质保障。二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切实增强农村基层组织驾驭矛盾、协调矛盾、解决矛盾的能力,这是缓解农村社会矛盾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基础。三是加强思想教育,大力提高农民素质,这是缓解农村社会矛盾的思想保证和内在动力。
(一)加强农民道德建设同发展经济结合起来。恩格斯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2](p.133) 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市场经济还不发达,物质文化生活还相当落后。引导农民道德的良性发展决不能忽视农民的利益,如果农民不能增收,农村贫富悬殊、两极分化,集体主义就会在农村失去利益基础,社会主义道德也就面临着失去农村阵地的危险。针对当前农村社会贫富差距过大的现实情况,当务之急是关注“三农”问题,调整农村的利益分配格局,国家各项政策适当向农村倾斜,加大各地扶贫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依法限制部分农民的不正当利益,帮助贫困农户尽快实现合法致富,形成先富帮后富、共同致富的道德文化环境。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道德建设才能有牢固的基础。建设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是农民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如下几点:
1.既要注意经济快速发展,又要注意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国农村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长,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由于开发征地和城镇改造,环境污染等涉及到的补偿、搬迁等问题,必然影响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如解决的结果达不到群众的要求及条件,最终势必引起群众集体上访。因此,我们农村基层组织既要追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讲求经济效益,也要注意环境保护,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坚持统筹规划,加大投入,标本兼治,有步骤地进行环境治理,依法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实行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从体制和机制上促进可持续发展,这是解决和预防群众集体上访事件发生的长久之计。
2.统筹发展,夯实化解矛盾的基础。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缩小城乡差异和贫富差距,让最广大的农民群众分享到科学发展的成果,营造化解矛盾的良好社会氛围。虽然农村近年来发展较快,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教育、医疗、水电、通信、交通等社会事业和公用事业,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与城市居民存在巨大差别,造成农民心理不平衡,不满情绪日增,遇到适当的机会就会爆发,甚至形成集体上访。因此,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协调发展,加快工农业、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缩小城乡差异和贫富差距,促进农民收入稳步增长,是缓和及解决农村社会矛盾的坚实基础。
(二)加强农民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维护当今社会生活有序性的基本途径。它是一种重要的道德活动,是提高道德素质、培养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和道德风尚的重要手段。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抓住了当前农民道德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从不同方面建立了最重要、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加强农民的道德教育要以学习、宣传、推广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契机,结合农村的实际,既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积极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又与时俱进地推进农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鉴于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要抛弃许多僵化的、保守的观念,在继承传统的勤劳、善良、讲修养等中华美德的同时,把民主、法治、讲公德等现代文明意识与之结合起来,形成全新的思想道德体系。农村道德教育必须从小抓起,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尤为重要,它关系到价值观、人生观的正确树立,对日后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举足轻重。道德教育要面向农村社会的现实,充分考虑到其多样性、层次性、复杂性等特质。把道德教育的先进性和广泛性结合起来,既要使基本的普遍性的道德得到认同,又要确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价值导向作用,从而带动整个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
(三)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道德楷模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作用。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建设、党员的思想道德水平,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党的执政水平;党组织的战斗力如何,党员的模范作用如何,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的作风好坏,直接影响整个农村社会的风气。基层党员干部是农村社会生活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他们负有对群众进行道德教育的责任。但是他们对群众进行教育的资格不是其地位,而是其自身的道德品质。干部特别是党员干部的道德状况,在社会上具有示范作用。目前,我国农村党员干部的道德素质状况仍然不尽如人意,少数农村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严重存在,在工作和生活中缺乏道德责任感,没有公仆意识,玩弄权术,丧失官德、贪污腐化,致使农民对农村党员干部产生怀疑、厌恶、鄙视情绪,进而造成对基层政权的信任危机。当前,在干部的道德建设上,最重要的是通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消除以权谋私、为政不廉等腐败现象,提高基层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自觉性,在农民群众中重新树立起人民公仆的良好道德形象,带动农民群众不断提高道德水平。
针对目前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农村基层组织必须适应形势和任务的变化,转变职能,加强服务,保持社会稳定,切实为建设和谐的农村社会保驾护航。
1.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是增强社会服务功能,提高社会管理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强化农村基层组织的社会服务功能,为农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进一步推进村民自治,规范村务公开,保证各项工作的开展都置于群众和社会的监督之下,更好地服务群众。同时,基层的各级组织要依法开展工作。村委会要依法办理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健全和完善社会治安、调解民间纠纷等工作机制。
2.加大对基层组织建设的支持和财政投入。农村基层组织赖以活动的经济基础非常薄弱,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农村基层组织的手脚。税费改革及全面取消农业税,使乡村集体收入大幅度减少,乡村财力紧张问题变得更为突出。基层许多正常的工作难以开展。农村干部的工资报酬低,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和这支队伍的稳定性。干部队伍不稳定,农村社会就难以和谐稳定。因此,必须加大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财政投入。同时,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确保农村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支持。
3.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把对干部的教育管理与对他们的关心爱护,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基层组织的基本工作职能要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农村基层干部也必须成为“复合型”、“市场型”、“民主型”的新型干部。要制定和落实定期轮训制度,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政治业务培养,指导基层干部总结工作经验,理清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方法,提高他们的能力和水平。要提高基层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学会运用法律手段处理基层社会事务、处理同群众的关系、处理各种利益矛盾;提高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努力把各种不稳定的因素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内部和萌芽状态。
(四)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积极营造有利于农村道德建设的社会文化氛围。鉴于目前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的现实,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已成为当务之急。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学艺术、体育卫生等文化事业及图书馆、博物馆、革命纪念馆、民俗文化馆等文化设施,对农村道德建设有着特殊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和民俗文化活动,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是实践社会主义道德的榜样。这些都将为农民道德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对促进农民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大力普及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培养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加强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大力推进“村村通”工程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市场,吸引社会资金投向农村文化,创作更多适应农村和农民需要的精神文化产品,培育农村文化专业户,杜绝文化垃圾向农村传播,努力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五)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增强社会对农民工群体的关爱。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遍布城市建设的各行各业,至今已经发展成为城市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根据农民工目前的生存状态,结合实际对他们的道德素养提出具体可行的要求。针对他们在实际工作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教育。一要注重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具有广泛适用性的社会公德就是社会责任,即每个公民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对于农民工而言,社会公德建设应以为人民服务、对社会尽责为核心,引导他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以社会责任为主要内容的道德目标。从基本要求来说,主要是自觉养成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讲究文明礼貌、助人为乐、注意公共卫生等意识,特别是树立社会公共责任意识。二要强化诚实守信品德教育。诚实守信既是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重点,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在实践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农民工在工作生活中的具体情况和特点,把诚实守信的道德要求细化为具体的行为规范,使他们的一切实践活动都能得到具体的指导,各种社会关系都能得到具体的调节。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经过日积月累,使诚实内化为他们做人和做事的品质。三要加强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提高文化素质是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前提。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还要学习科技知识、法律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开阔视野,不断锻炼自己,提高自身能力,做一个有用之人。
农民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也是农村社会矛盾的主体,“解铃还需系铃人”。因此,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和权利意识,培养农民的合法维权观念和现代公民意识,对破解农村社会矛盾有着非常重要的内在决定作用。
1.农民整体素质是农村和谐发展的根本保证。要树立“没有新型农民就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念,大力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工程”。一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对农民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法制文明教育。二要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培育新农民。从而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
2.修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丰富农民文化生活。虽然“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的落后文化现象在农村已不多见,但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依然非常缺乏,有的农村基本没有有线电视,山区地方还没有电视差转台。因此,我们要大力修建供村民休闲的公共娱乐场所,使村民在劳动之余有个休闲的好场所,防止和克服村民无处可去、无事就赌的现象,使农民也能真正享受到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
3.转变农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树立农民正确的权利观、义务观和法制观。要教育农民从“小农意识”中解放出来,在解决矛盾纠纷中,不损人利己、不损公肥私、不无理取闹、不违法滋事;做到利己利人、利公利私、利国利民;不以“一己之私度他人之腹”,不小肚鸡肠、斤斤计较;要襟怀坦荡,“心底无私天地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农村社会矛盾消弭于无形,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才能做到“双赢”“多赢”,皆大欢喜,和谐快乐。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农村社会矛盾缓解,则农村安瑞祥和;农村和谐,无疑将有助于推动中国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从而全面提升农民的道德意识,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标签:农民论文; 道德教育论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 农村论文; 社会主义道德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三农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 生活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 社会矛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