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旧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方法探讨——以惠阳老城区控规为例论文_远中凯

深圳市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518172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汽车时代的消费模式,原有旧城区的道路空间狭窄、环境品质下滑,公共配套缺乏,商业业态零散和旧城文化保护压力,导致了旧城项目建设,注重近期实施,造成就事论事,缺乏系统、全局的考虑,缺乏长远控制。此外旧城内部交通不畅,内外部交通混杂和交通瞬时吸引点集中布局,城市用地与交通组织不匹配,停车设施不足等原因造成老城区的交通拥堵。规划试图从老城区的问题导向的思路,探讨高密度老城区规划编制的方法和侧重点,便于更好的解决高密度旧城区的现实问题和存量用地的规划引导

关键词:高密度、旧城区、规划

一、老城区的发展现状

1.1旧城改造中的拆与建,文化传承不足

二、控规技术层面存在问题

2.1控规编制中的不确定性

①指标制定方法的局限性 ;

②规划方案的前瞻性不足;

③上层次规划变动;

④大型项目的实施;

⑤政府的招商引资;

⑥开发利益。

2.2控规的覆盖范围

往往会有很多用地超出规划编制范围,临时编制。

2.3现状调查环节

现场踏勘的深度不够。

2.4用地性质及分类

旧城区权属复杂,用地性质复杂。

三、老城区控规的规划编制方法

3.1划定五大类导控分区单元:

考虑邻里单元范围,以及功能完整性,道路自然山体河流分割,进行导控分区划定;

划分为13个导控分区,其中:

——历史街区单元1个

——局部改造单元4个

——局部新建单元4个

——综合整治单元3个

——整体改造单元1个

3.2 制定三大总体发展策略

规划以老城区商业中心、历史街区和滨水带三大典型资源为抓手,实现商业、旅游、生态的互动效应,积极引导规划区的休闲服务业发展,具体为以下三大总体策略:

一主、两副发展带:开城大道商业发展主轴,打造容购物、休闲娱乐、餐饮文化、酒店住宿等于一体的商业发展集聚带,鼓励其沿线通过改造、整治等方式,引进商业综合体、精品店、品牌专卖店等业态,促进片区活力再造;白云路、爱民东路产业拓展带,重点承接白云新城、南站新城城市功能拓展,引导沿线发展商务办公、商住、酒店等功能集聚区。

一主、一次发展核心:区级商业核心,结合历史文化街区特色节点、卢屋山主题公园节点、商业发展节点打造容文化旅游、配套服务、购物娱乐、生态休闲等于一体区级商业服务中心;

片区服务中心,发展成为本片区及周边地区提供日常生活服务需要的配套服务中心。

策略二:活化历史街区功能,加强旅游服务配套,带动服务业复兴;

在主要入口区域完善旅游接待服务,具体包括接待中心、旅游服务等,相关延伸配套功能包括餐饮、休闲、娱乐、住宿等;同时结合周边开发项目复合建设交通换乘和静态交通设施,倡导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优先,引导机动车外围停靠,便于快速疏散。

策略三:引导滨河功能复合化开发,增强滨水空间的活力,带动休闲服务的发展;

淡水河与淡澳河沿线分别以历史街区、生态休闲为主题开发滨水资源,打造老城小镇、风情酒吧街、主题商业区、生态公园等特色功能,吸引滨水人气,并通过与南门大街、白云路和中山路等商业主街的交汇促进人的流动,带动规划区人气。

3.3社区重组与公共配套完善

3.2.1 居委整合,建设邻里社区单元

老城及司前片区现有涉及居委11个,本次规划结合现有居委边界,以1~2万人为单位,考虑主次干道界线,将规划区划分为7个邻里社区单元。以邻里社区单元为基础,整合片区资源、共享公共配套,将规划控制与行政管理相衔接,全面提升邻里社区配套服务水平。

3.2.2构建三级配套体系,改善社区公共服务

为全面提升规划区综合服务水平,改善社区服务,本次规划构建了三级公共服务体系:

(1)城市级 市区级公共服务中心

在人口、经济、可达性较高的中心区域建设城市级 市区级公共服务中心,为片区及惠阳其它地区提供商业服务、旅馆业、专业市场、大型公共配套等功能,以满足更高层次的服务需求。

(2)片区级 居住区级公共服务中心

以3~5万人规模为划定原则,统筹3个邻里社区单元,建设片区级 居住区级公共服务中心,为邻里社区单元内居民提供居住区级医疗、教育、文化体育、商业服务等功能。

(3)社区级 居住邻里级公共服务中心

以邻里社区单元为单位,建设社区级 居住邻里级公共服务中心,为居民提供较为综合、全面的日常生活服务,主要包括社区管理、文化娱乐、体育、行政管理、社区服务、医疗卫生、基层商业服务等。

3.2.3挖潜潜力用地,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和袖珍绿地等改善社区环境

充分挖掘各邻里社区内潜力用地,主要包括闲置空地及有条件改造的区域。利用潜力用地和零星空地,为邻里社区单元提供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袖珍公园、提升社区环境。

3.4交通改善与优化

3.4.1建立老城区高效可达的公共交通体系

(1)优化轨道线位,预留轨道站点

片区内将有深惠城际东线、轨道6号线两条轨道线路经过,本次规划结合未来发展需求,以效益最大化为原则,针对轨道线位及站点设置进行了优化。

轨道线位优化:结合惠城大道、金星大道布置深惠城际东线,结合中山路设置轨道6号线。

轨道站点选址:考虑带动商贸服务发展、轨道站点合理间距,深惠城际东线在区内设置淡水老城站,轨道6号线在区内设置淡水中心站。

站点周边地区:保留现状,控制发展,为未来轨道站点引入提供改造的可能性。

(2)建立区域快速公交环线系统

为提升周边各功能区至本区域的快速联系,本次规划提出建设惠阳快速公交环线系统,共包括两条:

环线一:联系惠阳区西部片区

环线二:联系惠阳区东部片区

(3)建立公交走廊,优化站点设置

为改善过境公交线路过于集中,公交站点分布不均等问题,提高片区公交通行效率,本次规划在规划区内设置公共交通走廊。公交走廊分为区域联系公交走廊和周边联系公交走廊。除设置公交走廊,本次规划亦对站点设置于布局进行了优化。加大了公交站点覆盖效率,实现站点周边200~250米服务半径覆盖片区90%以上的区域。

(4)建设港湾式公交车站,减少行驶干扰

为尽量减少公交站点对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本次规划建议部分公交有条件的公交站点进行港湾式公交车站改造。对于人民路、仲恺大道等机非隔离带较宽的道路,可利用隔离带改造港湾式公交车站,隔离带预留宽度4米。对于白云路、开城大道、中山路等机非隔离带较窄的道路,可依靠压缩非机动车道进行港湾式公交车站改造。

3.4.2加强老城区快速对外交通联系

未来片区对外交通将主要依赖金星大道、内环东路、西一大道等解决。规划应尽快落实该类道路,建立与周边区域的便捷联系通道。

同时,应打通对接区域性道路的内部通道,重点拓宽打通南门大街,加强与秋长街道及惠南大道的联系,强化与惠城区的联系。该道路的改造涉及沿线约1.75万平方米建筑的拆迁工作。

另加强对外交通联系亦需要对片区内主干道路进行拓宽。主要包括拓宽白云路,加强东西向交通联系;拓宽中山路,加强与惠州南站地区的交通对接;拓宽人民路,加强南北向交通联系。

3.4.3完善老城区交通设施

为缓解片区停车压力,改善片区道路通行能力,亟需停车设施进行改善。

(1)高标准配置新建地块停车场

对于片区内部新建的商业用地、大型公共设施用地,控制其以惠标中停车位配置标准上限设置停车位,同时鼓励中心区外围停车,引导过境车辆绕行,减少中心区交通流量。

(2)规范路面停车,引导道路断面改造

在非机动车道及路边划定停车位,引导道路断面改造,规范路内停车:

主干道:在非机动车道上划定停车位,预留5-7米非机动车道宽度可满足路内停车画线(2米)及正常通行需要;次干道及支路:机动车道路边划定停车位,机动车道除满足正常通行宽度外,额外预留停车画线距离(2米);巷道:机动车道路边画线,车道宽度控制为5米,路边划定停车位2米。

3.3.4构建畅达舒适的慢行交通网络系统

为塑造片区形象,改善片区可达性,建立步行社区,本次规划提出构建畅达舒适的慢行交通网络系统,主要以滨河绿道、主次干道慢行道路及主要步行通道构成。

滨河绿道的建设主要通过沿河道路的断面改造完成,适度加大人行道断面宽度,预留慢行通道,建设滨河绿道。

主次干道慢行道路主要依托主次干道的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设置,其中主干道均需设置非机动车道,次干道宜结合人行道复合建设自行车道。

步行通道主要为巷道,以200米距离为限设置,重点保障人行的通畅。

3.5历史街区保护与利用策略

3.5.1 处理好交通与功能对接;

①功能衔接

旅游接待服务:接待中心、旅游服务;

相关产业延伸:餐饮、休闲、娱乐、住宿等相关配套功能;

②交通衔接

公交站点;旅游巴士停靠点;社会停车场;自行车租赁点;集散广场。

结合周边开发项目复合建设交通设施,倡导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优先,引导机动车外围停靠,便于快速疏散。

3.5.2 疏通内部交通脉络

①现状拓宽道路:

主干道人民路(48米)、白云路(48米);次干道南门南路(24米)、南门西路(24米)、崇雅路(24米);支路西门塘街、上塘西路、尧岭一路、石坑二路、石景街等,红线宽度12~15米;

②疏通延长道路:

次干道南门北街(24米)、人民公园路(24米);支路昙华路(20米)、尧岭四路(12米)、西门塘街(12米);

③规划新增道路:

次干道滨河路(22米);

支路若干,红线宽度12~20米。

3.5.3 协调历史要素,控制与引导建筑环境

①核心保护区

新建、改建建筑高度不得超过11米;

建筑风貌必须与传统风貌相协调,新增建筑量不得超过地块容量限制;

不得改变历史街巷名称、走向、宽度及两侧建筑尺度,新增建设不得侵占街巷空间,不得新建城市道路。

②建设控制地带

新建建筑高度不得超过25米,建筑风貌需与传统风貌相协调;新建、改建、扩建道路、市政设施不得破坏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③外围协调区

新建建筑在高度、风貌、色彩上需与历史街区相协调,不得破坏历史街区主要界面的天际轮廓,主要街道应通过沿街立面整治与历史街区风貌相协调。

3.5.4 保护街巷格局,梳理开敞空间

①划定街巷控制管理线

除现状保留外,新建、改建建筑不得超过街巷控制管理线,鼓励拆除少量风貌不协调建筑以打破交通瓶颈,满足小型消防或游览车通行;

②有序落实开敞空间

拆除部分质量较差、风貌不协调建筑,结合街区入口、重要历史资源、主要人流疏散节点等,设置绿地、广场等开敞空间,丰富历史街区内部空间环境。

3.5.5 保护传统建设风貌,控制与引导分区

①划分地块原则

落实相关保护规划,结合地块建筑风貌状况评价,进行地块整治类别划分。

②地块控制手段

根据类别不同,分别控制地块内新增建设总量,从而有效保护传统建筑风貌。

4、旧城区控规编制体系的建构与完善

4.1旧城控规的指标体系

五、结论

本规划试图从老城区的问题导向的思路,探讨高密度老城区规划编制的方法和侧重点,便于更好的解决高密度旧城区的现实问题和存量用地的规划引导

论文作者:远中凯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6

标签:;  ;  ;  ;  ;  ;  ;  ;  

高密度旧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方法探讨——以惠阳老城区控规为例论文_远中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