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资本市场必须打破主体垄断_风险投资基金论文

风险资本市场必须打破主体垄断_风险投资基金论文

风险投资市场必须打破主体垄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风险投资论文,主体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早在80年代起就开始了发展风险投资的尝试并已初步建立了准风险投资体系。之后成立了“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和“中国经济技术投资担保公司”。这些由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作为发起人相继成立的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机构,大部分属于非经营性质,宗旨在于给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此外,在我国一些技术、知识相当密集的高科技园区,也先后成立了具有创业投资性质的创业中心。这些中心通过信息、技术、人才、资金、管理、市场等全方位的服务,吸引高新技术项目入园创业,以期实现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市场化。这些经过多年探索建立起来的准风险投资体系,已经为发展我国高科技产业起到了重要作用,到目前我国金融环境和资本市场状况发展势头相对良好,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发展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基金的速度加快。这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资金环境上做了必要的准备,也为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产业提供了大好机会。但同时也存在缺陷。因为这个本来就很幼稚的体系,是在转型期出现的,必然带有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胎记,其实质是以政府为主导的风险投资体系。它最大缺陷在于:风险投资主体基本由政府垄断,没有充分调动民间资本投资,因而没能迅速形成一个有规模的产业。

据统计,截至去年,全国100多家创业中心,平均资本金不足120万元,大多数创业中心,至今仍然在小规模经营水平上运行。什么原因使我国的风险投资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展却仍然没有规模。其原因就是投资由政府垄断,主体的单一化。在我国最初设立的风险投资机构中,主办单位往往仅限于政府,这导致风险高度集中在发起人一身。这种“垄断”性与高风险成正比,结果反而影响了创业投资的发展,进而使高科技产业处于缺血运行的不正常状态。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因而在九十年代大力倡导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人们重新重视风险投资时,就应该有意识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使政府由过去担任投资主角,到转变为引导民间资本,形成庞大的风险投资群,从而保证高科技产业在一个血液供给充分的条件下运行,这成了今天政策选择的一个关键。

首先从政企分离的角度,设立创业基金不应重操旧路。根据经合组织科技政策委员会1996年发表的题为《风险投资与创新》的研究报告指出,风险投资的特征为:投资周期长,一般3~7年;除资金投入外投资者应向投资对象提供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咨询和帮助;投资者通过投资结束时的股权转让活动获得投资回报。

由此可见,除资金的投入外,投资人需对被投资企业进行咨询、管理服务和支持。我国的改革正在实行政企业分开,企业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渡,风险投资就更不宜政府垄断。同时,我国由于近年来的经济紧缩,已经大量运用公共支出手段,扩大了财政支出,但以此来支持高科技企业发展的财力仍然十分有限。相反民间资本日益膨胀,银行存贷款差达到10000亿元之巨,因此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已经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

第二,风险投资机构从成立之初就应规范运作。风险投资机构当然要以盈利为目的,并且是以风险资本追逐高额风险收益为特性。它不是国家政策扶持的载体,风险投资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竞争性产业。根据十五届四中全会的精神,国企已不适宜大规模再进入竞争性非常强的风险投资领域。目前政府作为公共事业的管理者正在从一些竞争性的产业中退出。国际上,市场化的风险投资,实际上是政府放开的产业之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风险投资,应以建立一个富有效率的风险投资体系为目标,该做的是一套制度安排,而非舍本逐末的直接插手风险投资。

第三,从国际上比较成功的科技发达国家来看,民间资本是风险投资资本的主导。前几年美国拥有600家风险投资公司,管理总额达435亿美元。他们创造了包括英特尔、微软、苹果在内的大批名牌高科技企业,其资金主要来源有200亿美元是个人资本。其次是机构投资基金,包括养老基金、大学后备基金等。可见,发展风险投资主要是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政府直接出资不是主流。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决策富有效率,在退出机制完整的制度安排中较易获利,因而构成市场主力。

第四,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有其现实可行性。我国多年来的居民储蓄存款居高不下,近两年来央行多次调低储蓄存款利率,但居民储蓄存款规模仍未见下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民间资本缺少有效的投资渠道,同时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过程中投资的匮乏形成鲜明对比。因此,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应该是实现民间资本增值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健全风险投资机制的双赢选择。

标签:;  ;  ;  ;  ;  ;  

风险资本市场必须打破主体垄断_风险投资基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